7個基本功,夢想工作找上你:勉強找個飯碗,不如瞄準夢想工作
- 作者:彼特.李伯曼
- 原文作者:Pete Leibman
- 譯者:周玉文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3-04-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71729
- ISBN13:9789573271727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找到一份夢想工作比找到一份普通工作更簡單」
作者彼特.李伯曼要在本書中,揭露你所不知道的求職技巧
你也覺得不可能踏出校園,馬上就能找到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嗎?作者彼特.李伯曼以過來人的身分,鉅細靡遺地描述他如何在大學畢業、二十一歲時,就找到自己的夢想工作,並進入NBA球隊擔任行銷球隊的主管。他在《7個基本功,夢想工作找上你》一書中,給你一把城堡的鑰匙,帶你一窺求職時可以使用的真槍實彈策略並且分享自己與其他人成功找到夢想工作的祕訣。
他強調找到夢想工作的七大步驟,以及在你被雇用後,讓你事業一飛沖天的五大成功祕法,書中還有更多你所不知道的求職技巧:
●如何從大格局思考,了解自己在工作中想獲得什麼。
●如何找對人脈,跳過人資部門,直接建構自己的人脈。
●如何找出「隱藏版」的工作機會,順利通往夢想工作。
●如何利用網路自我行銷。
●如何寫出注重成果的履歷表。
●如何打打造贏家心態。
學會這些技巧,你可以輕易進入任何組織、任何產業,然後攀爬成功的階梯。
找到夢想工作,其實並不難。
專文導讀 找到就業的金脈 鄭石岩
推薦文 創業求職,主動出擊 許書揚
推薦文 布建人脈,找好工作 臧聲遠
致謝
前言 我的故事,你非讀不可
第一部 找到夢想工作的7個步驟
1.多數的求職建言都是錯的
2.行動(步驟1):邁開你的第一步
3.確定(步驟2):找出自己喜歡的工作
4.改造(步驟3):讓自己看起來身價不凡
5.計畫(步驟4):讓你快速被錄用
6.檢視(步驟5):掌握求職策略
7.執行(步驟6):學會面試必勝訣竅
第二部 專業(步驟7)職業生涯一飛沖天的5個秘訣
8.信念(秘訣1):打造職場贏家心態
9.卓越(秘訣2):打造職場好名聲
10.表現(秘訣3):打造開創性的創新成果
11.關係(秘訣4):建立堅固的專業關係
12.私人生活(秘訣5):過好下班後的生活
13.創業吧!
結論 踏出第一步,實現你的夢想
導讀
找到就業的金脈
能覓得一個夢寐以求的工作,是人生很快樂幸福的事。你喜歡它,有信心做好它,從而施展抱負,開展潛能。這能讓你有成就感,有意義和價值。不過夢想中的工作,不是躺在那裡等著你去做,也不是你好運氣碰上它。它是你有了熱情、參與和行動力,從做中學習,從而拓展眼光、創意和執行力。
這本書是作者彼特.李伯曼( Pete Leibman )的現身說法,要告訴年輕人怎麼開展有活力的工作生涯,走出成就感的人生路。他在大學時發現,自己可以結合對籃球的熱愛和對商業的熱情,進入NBA球隊做行銷,經過多方面的嘗試努力,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落、挫敗和沮喪,終於在大學畢業時當上NBA球隊管理決策的幹部。現在他才三十來歲,則是創業家、演說家、職涯教練與出版作家。於是他把自己的心得和經驗,以及十位年輕專業精英成功的故事,寫成七個基本功夫,來與現代年輕人分享。由於時代背景相似,年齡接近,所說的又是言之有物,我相信對時下年輕人會有很大的幫助。它讀起來容易同理,不像讀偉人傳記或大企業家自傳,那麼讓人感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本《7個基本功,夢想工作找上你》一書很適合年輕人在求職就業前閱讀,好為自己做好心理準備。
最近(二○一二年十二月)的統計,臺灣青年失業率是12.6%,遠高於全國一般人平均失業率的4.18%。這表示年輕人在就業市場上,存在著某些障礙。除了進出口變化、景氣波動等因素外,年輕人對找工作的認知、心理準備和投入職場的動機,都會影響就業率。甚而還有許多人是尼特族(NEET),既不就業不在學,也沒有參與任何就業訓練,而賦閒在家,讓父母撫養。這樣高不成低不就,沒有動機工作,生活動不起來的人,真是大有人在。
於是,我把《7個基本功,夢想工作找上你》這本書推薦給年輕人,要從務實開始,在工作中看出新機和希望,在做中學裡發現創意,走出成功的生涯路,好好體驗書中求職和發展的步驟,揣摩所記述的成功祕訣,然後踏實的行動。就像你想當個游泳好手,就得跳到泳池裡學習一樣,你會對作者所說的事和自我訓練的方法,有著會心的體驗和豐收。
書中作者所談的成功經驗,很實際又有創意。你別小看做對了一個小抉擇,或完成了一個小嘗試,乍看效果不起眼。但它所帶來的影響力和信心,以及待人接物的巧智慧心,都從中發展開來,形成你職場上的真正實力。
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心中不免起了共鳴。回想自己高中時半工半讀,做水果小批發,每天為了趕得及上課,用盡心思說服顧客,建立了配售的方式,直接把貨送到顧客的店裡,減少在批發市場裡等待顧客來買,耽誤了上學時間。這件事經過鍥而不捨地接洽,終於談妥,不只我受益,水果店提早到貨也受益。加上我注意品質,訂貨的人也增加,我的生意好了起來,還雇了一位長輩幫忙我運送,自己當起小老闆來。後來,我把生意延伸到台北中央市場,開始做起大批發的生意。我完全能體會作者所說的熱心和動腦筋,以及在實境中找創意,是開展前途的妙方。
現在我是一位心理學家,持續作了四十多年的心理晤談實務。我也曾在政府機關擔任過多年的主管,更參與臺灣科技之父李國鼎先生的工作團隊十餘年。我見過工作上表現卓越的人,知曉他們崛起的故事和行事風采。此外在心理晤談中,也接觸到退卻沮喪的挫敗者,明白他們的消極思考和負向情緒,所造成的惡果。我很能欣賞本書的啟發性,也了解它對年輕人發展生涯扮演著職場教練的角色。
年輕人在找工作之前,好好研讀《7個基本功,夢想工作找上你》這本書,拿來當做找工作和發展職涯的敲門磚,容易胸有成竹,得心應手,找到就業的金脈。
鄭石岩
(本文作者為心理學家)
推薦文
創意求職,主動出擊
幾年前,我曾經收到一封十分特別的履歷表。那天早上一進辦公室,看見一封信擺在我桌上,那是一封限時掛號寄送過來的履歷表。我當下對這位求職者印象深刻,畢竟在網路時代,大部分投遞履歷都是以電子郵件進行,然而這位朋友卻是用傳統紙本、郵寄形式求職,我對他很好奇,於是,我邀請這位求職者前來面試,並詢問他選擇以掛號方式遞送履歷表的原因。
他回答:「總經理一天之中想必會收到很多E-mail,因此若用E-mail投遞履歷很容易石沉大海。然而,利用限時掛號卻可以確保我的履歷表能送到總經理面前。我認為花幾十塊錢能讓總經理看見我的履歷,如此作法的投資報酬率是相當高的。」
讀完《7個基本功,夢想工作找上你》這本書又喚起我對那封限時掛號履歷表的回憶,因為書中也提到許多令人耳目一新、跳脫傳統形式的求職技巧,而這些嶄新的技巧都是在傳統求職書中不曾出現過的。本書作者彼特.李伯曼(Pete Leibman)提出許多突破傳統求職思維的觀念,對求職應該抱持的態度、該積極採取的行動、履歷表的撰寫、面試的注意事項等,都提出具前瞻性、鉅細靡遺的建議。除此之外,更提出十項富創意的自我行銷策略,盼能帶領讀者一步一步走向求職的坦途,讓夢想工作找上門。
那十項自我行銷策略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作者認為在求職之前,務必「確保你本尊、書面與電子版的介紹看上去都呈現最佳狀態」,要精心準備讓自己各方面都出類拔萃。在履歷表方面,作者強調要撰寫出「強調成果」而非聚焦於責任的履歷表;在面試層面,他點出該如何使用微笑、眼神、握手都等肢體語言展現求職者的自信和專業。而其中最為特別的是,作者鼓勵讀者善用威力強大的網路行銷,推薦使用世界上第一大職業社群網站LinkedIn以強化職場人脈、研究產業趨勢、協助求職者的職涯發展扶搖直上。
此外,他更提出創意十足的行銷手法,亦即打造一個以自己的姓名註冊網域名稱的專屬網站。的確,當求才企業在網路上搜尋你的名字時,這個小小的投資,能讓企業看到你的個人專業網站、正面評價,藉以提供你另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
在求職競爭激烈的年代,求職思維和方式不能再死守傳統。因此,我認為此書所推薦的新穎、富創意的求職方法,能幫助求職者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贏得企業的青睞;同時,此書也貼心提醒並具體指導求職者該如何採取更主動、積極的態度去建立人脈、尋找貴人。
若求職者能夠多花點心思、打造出專屬個人、別出心裁、有創意的求職方法,便能讓企業感受到求職者的用心,如此才是讓夢想工作找上門的致勝之道!期盼透過《7個基本功,夢想工作找上你》這本書的經驗分享,能讓更多求職者得到新的求職方法和靈感,讓他們的職涯發展能一飛沖天!
許書揚
(本文作者為經緯智庫暨保聖那臺灣分公司總經理)
推薦文
布建人脈,找好工作
在我從事就業輔導的過程中,常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學經歷俱優的人,求職之路走得很坎坷;有些學經歷普通的人,卻是一路順遂。這當中的關鍵,就在於「求職技巧」。
任何技能都需要學習,求職也不例外。以履歷表來說,絕大多數求職者都採取「編年體」,有如流水帳般按照時間順序,記錄自己從求學到就業的每一條經歷。正如本書作者彼特.李伯曼所指出的,這種履歷表的說服力很低,雇主要看的是「成果導向」的履歷,而且能將這些成果用「量化」方式呈現,一語道出履歷撰寫的精髓。
其次是求職管道的選擇。作者彼特.李伯曼(Pete Leibman)指出,如果你只會看人事廣告找工作,很可能會錯過五○%到八○%的工作機會,因為許多工作是透過檯面下的人際關係牽成的,並不會出現在人事廣告中。作者在《7個基本功,夢想工作找上你》一書中,教導示範如何去布建人脈網,這對臺灣求職者頗有啟發性,因為很多人天真地相信「人力銀行萬能」,以為只要上網填履歷,就可以在家等候面試通知,殊不知真正的好工作,不見得會出現在人力網站;不論美國或臺灣,「人脈」都是不可忽視的求職管道。
臧聲遠
( 本文作者為《Career雜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