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技進步只是令我們更有效率地退步。」——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
當今社會求職越來越難,對於這個問題,我聽過無數種解釋:冷漠的僱主、前途未卜的經濟、業務外判、任人唯親、缺乏職業道德、太多真人秀。十五年來,我在杜克大學富卡商學院(Duke University' s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擔任資深職業規劃顧問兼項目規劃總監,曾經幫助各種背景、職業和年齡的人們進行求職,我把求職的困難歸咎於一個完全不同的因素——科技。
在許多方面,科技令我們的工作更便捷,但是它只將現今的求職模式變得複雜。二○○○年左右,互聯網招聘日漸普及之前,求職是一個簡單(儘管乏味)的過程:
步驟一(非必要):篩選報章上的分類廣告;
步驟二:向潛在僱主寄送簡歷和求職信;
步驟三:等待面試邀請。
這聽起來不壞,對不對?只要投出簡歷和求職信,感興趣的人就會給你回信。直截了當。而且,無論你相信與否,這種方法真的有效!當然,人脈廣、與潛在僱主有聯繫的求職者仍然最容易取得成功,因為他們不需要依賴一張紙來建立第一印象;然而,取得面試資格通常只需要一通陌生來電或一封電郵。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幾十年過去了。互聯網全面來襲,網站幫你找到相關招聘信息,隨時可以在線上提交簡歷。儘管發現工作機會前所未有的簡單,但為甚麼真正找到工作似乎比以前困難多了?簡而言之,由於科技讓求職變得特別高效,聘用卻因此變得低效了。
科技實際上摧毀了「投遞簡歷然後等待」的求職策略,因為現在僱主們要從鋪天蓋地的海投簡歷中,篩選出一小部分真正讓人感興趣的求職者,這一過程變得異常困難。
從前,求職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先在報刊中搜索分類廣告,接着用優質紙張撰寫和打印求職信及簡歷(resume或CV,兩種用法取決於你的職業和所在的地區),然後裝入信封,拿去投遞。並非所有人都有這麼多閒暇時間和精力(以及金錢——信箋和郵費都不便宜!),而且無論尋找甚麼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調查和研究準備——比如去圖書館查詢簡歷的收件地址。
有了互聯網,申請一份工作只需要不到一分鐘。上Google搜索潛在僱主的名字,點擊官方網站的「職位申請」部分,然後提交你的個人信息和簡歷。完成了。由於操作實在簡單,任何人都能做到——於是所有人都這麼做。因此在廣泛利用互聯網作招聘渠道之前,招聘者幾個星期裏收到一打左右求職申請,大部分求職者是當地人,現在他們幾個小時就能收到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求職申請。
誰有時間瀏覽成千上萬份簡歷?今日的招聘者瀏覽簡歷的方式和大多數人瀏覽網站差不多——忽略頁面上大部分信息,直接跳到最感興趣的標題——在簡歷中,這通常意味着客觀事實,如畢業院校、過往工作經歷和職位等。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招聘經理確實瀏覽線上投遞的簡歷。我的學生通常將線上招聘稱為「黑洞」,我也同意這一說法。因為招聘經理沒辦法把所有申請都瀏覽一遍,所以唯一公平的做法是一份都不讀,因此他們可能完全屏蔽了線上海投的申請者。(這種態度為招聘經理節省了許多小時的額外工作,這並非巧合!)當今的僱主更依賴內部推薦,以此決定該面試誰。
這種說法背後有理論支持。一項研究表明,紐約聯儲銀行(New York Federal Reserve)每通過線上招聘一個申請者,就通過內部推薦聘用十二個申請者。
換句話說,每次你在線上申請一份工作,你不僅希望成為僱主從數百求職者中篩選出的寥寥數人中的一個,而且還得成為那十三分之一,通過線上招聘而非內部推薦求職成功的幸運兒。成功的幾率微乎其微。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線上求職中,就像通過購買更多彩票來支付房租。或許偶爾會有奇跡發生,但守株待兔絕非理想手段。
內部推薦幾乎成了獲取面試機會的唯一穩妥途徑;當今求職中,獲得內部推薦已成為核心挑戰。
本書實際上是一份完成這項核心挑戰的「競速破關」,簡稱「速通」。「速通」是一種電子遊戲玩法,玩家們努力以世界最快速度通關,並將這一過程錄製下來,為了盡快通關,他們必須具備世界級的反應速度和專注力,並充分了解遊戲的竅門和弱點。有趣的是,這是一個合作共享過程,而非競技過程;當一個玩家發現一條新的捷徑時,所有其他玩家都能用這條捷徑來提升自己的紀錄,將玩家水平進一步提高。與之相似,這本《2小時極速求職》(縮寫2HJS)吸納了成千上萬閱讀過英文初版的讀者、用戶和實踐者的意見和經驗,他們貢獻了自己的捷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過思考本書概述的步驟,你也能成為其中一員,與大家一起熱情地分享自己的最佳方法。
在我們正式開始前,還有一個免責聲明:所謂的兩小時,是指為求職作準備工作的時間,而不是整個求職過程耗費的時間。話雖如此,只要打好基礎,剩下的求職步驟即可無縫銜接,幾乎是自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