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透視環印度洋上的政經布局
要了解國際政治,一定要了解海洋。多少國家間的權力與資源爭奪、戰爭煙硝或個人冒險犯難,甚至才子佳人的故事,都像書本一樣,圍繞著海洋一頁頁被翻開。
過去希臘羅馬時代,人們看的是地中海。站在埃及亞歷山卓港口,傍著希臘古蹟北望地中海彼岸,你會感到海風的鹹味似乎都是兩千年歷史釀出來的。繼地中海之後,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重要性逐漸躍升,重要的國際事件開始圍繞著這兩大洋發生。美國與歐洲的跨大西洋政經互動,凝結成跨大西洋聯盟,並成為支撐國際秩序的兩大支柱。而我們身為亞洲國家,則更關心環繞著太平洋發生的關係。尤其近年中國大陸崛起,勢力開始往海洋擴張,引起傳統海權國家如美國的警覺,所以一連串的太平洋軍演與權力再平衡,成為近幾年環繞著太平洋的大戲。
可是印度洋呢?觀察太平洋和大西洋,我們大概都可以指出哪一個國家是這裡的主要大國。可是印度洋,我們很難說它是誰家天下。也正因為如此,印度洋成為各個大國爭奪的對象,讓印度洋的故事一躍成為國際政治的另一個重心。
印度洋的重要性,在於它被亞洲、非洲與大洋洲環抱的特殊位置。藉由印度洋,不僅可以與其沿岸的國家交流,更可利用相關的交通要道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更深一層的貿易活動。此外,印度洋也是運送來自中東地區的石油往來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並且是亞洲國家與歐美國家進行貿易的最短交通要道。若能控制印度洋,則可對全球的貿易與交通運輸產生重大的影響,並可保障自身國家經濟貿易與能源運輸海上路線的暢通。
中國大陸近年就展現經營印度洋的企圖心。除了在巴基斯坦的喀拉蚩、瓜達爾港投資之外,更在緬甸興建油管,從緬甸西岸的皎漂一路拉到雲南的瑞麗。油管一成,中國的海上能源運輸,就不必完全依賴麻六甲海峽了。喀拉蚩、瓜達爾、皎漂,都是印度洋的港口。甚至還有傳言,中國已在緬甸南部印度洋上的可可群島建立軍事基地或情報蒐集站,以遏制印度。
印度當然對中國在印度洋的軍事布局頗為敏感。他們指中國從緬甸的實兌港往西到孟加拉的吉大港、斯里蘭卡的漢班托特港,最後到達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企圖串起一條「珍珠鏈」,以保障其國際貿易與能源運輸的安全。中國大陸當然否認,他們指印度自己想獨霸印度洋,不但在印度南部建立了亞洲最大的海軍基地,更在緬甸外海用一連串軍事基地與監測站連成一條「鐵鍊」,想要阻止中國進入。
中印兩國當然不是唯一想在印度洋爭霸的國家,美國更是一個重要角色。美國在印度洋也有基地,並且想聯合印度,一起從南方遏制中國可能南下的勢力。同時因為美國二○一四年將從阿富汗撤軍,所以也希望印度能在阿富汗擔負一部分責任,穩住南亞的情勢,以免美軍撤走之後,留下權力真空,讓各國覬覦。
所以觀察印度洋,不只是看海上的強權爭霸,更要看由海洋向北延伸到南亞的情勢。當然,還必須往東看,看印度洋的東岸——東南亞,尤其是緬甸。緬甸自二○一一年政治突然開放之後,發展的速度讓人眼花撩亂。二○一一年歐巴馬訪問緬甸之後,大批國際資金湧入,希望在這個投資的處女地捷足先登。緬甸只是東南亞國協的一個國家,其他東協國家如印尼、越南、柬埔寨,也獲得許多外國投資者的青睞。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這些國家的人口普遍年輕、工資低,這是吸引外國投資的重要因素。在各國普遍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的時候,哪一國年輕,國際金流就往哪一國流,這幾乎是可以預測的。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與日本對東南亞的加碼。日本這幾年很明顯地,也跟美國一樣,採取包圍中國的外交政策,全力發展與東南亞的經貿關係,並加強對東南亞投資的力度。中國為反制海權國家對中國的圍堵,也加強發展與東協的十加一關係。雙方力量的加成效果,就讓東南亞變成大家競相爭取的熱點。
印度洋的西岸是非洲,近幾年非洲的原物料與礦產再度成為國際角逐的標的。這從中國在非洲的綿密布局、美國設立非洲指揮部,以及法國在非洲前殖民地象牙海岸、馬利等國出現政治危機時,立刻一馬當先,積極派兵介入,以捍衛法國利益,就可窺其一二。雖然非洲的恐怖份子問題(包括東非的索馬利亞及西非的馬利)依然對安全造成威脅,但在經濟逐漸起飛的情況下,恐怖組織的蔓延與發展速度也比在中東地區緩慢許多。非洲仍然大有可為。
大致瀏覽了環印度洋各國角力的輪廓之後,有三個問題就浮現了出來:
第一是這些國家在較勁的時候,是如何布局的。軍事佈署當然是最直接的,不管是軍售、軍演、交換情報,還是設立軍事基地(比如中國的珍珠鏈,以及美軍的重返越南金蘭灣),都只是上層布局。深層布局則是發展互補的經貿關係,或加強對當地的投資。這就是發展軟實力。對參與博奕的大國而言,最好是上下層都能布局,但有時經濟的確不能互補的時候,也只好停留在上層布局,也就是只有軍事合作,但經貿關係難以深化。所以我們可以觀察的是,這兩層的布局可不可能互補?比如,沒有軍事力量去布局,可不可以光靠經貿關係就增強自己的影響力?
「影響力」是很關鍵的三個字。學者曾試圖區分,甲國只是在乙國有基地,也就是說,僅僅出現在那裡,還是真的能左右乙國的內外政策?能左右的才叫影響力。這是一個觀察的重點。
第二個問題就不只是看一國的政策,而是拉高看國際政治兩個棋盤間的互動。國際政治本就有政治與經濟兩個不同的棋盤。兩個棋盤各有主要的參與者,也有不同的規則。比如中國大陸和日本,在政治棋盤上,大家因為釣魚台的問題劍拔弩張,但是在經濟棋盤上,兩國卻似乎還能繼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但這兩個棋盤真能這樣長久二分嗎?經濟與政治兩個軸線的發展,真的能相互絕緣,不相干擾嗎?這也是很值得我們觀察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跟我們投資人相關了,那就是在這樣的政治格局下,資金會怎麼流動?我們都知道,權力怎麼流動,錢就怎麼流動。當各國競相爭取某國,或在某個地區鞏固影響力的時候,大批投資就跟著過去了,大批就業機會也跟著產生了。當地本身的經濟條件,加上大國的加碼,就成為一般投資人的機會。
投資人也怕打仗,所以觀察當地的政經情勢,以及兩個棋盤間如何互動,也變成投資人必作的功課。志昊的這本新書,就是在這個方面作出了貢獻,而且相當實用好讀。
志昊是我過去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的學生,雖然進入金融投資業多年,但政研所的背景,讓他在分析國際金融投資時,能多一分政治觀察的角度。因為政治和經濟一直都是相互影響的,缺了任何一塊,作金融投資分析時都會有所偏頗。志昊的背景,讓他能夠有全面而且平衡的觀照。大學學新聞的底子,又讓他能以平易而沒有閱讀障礙的筆法,將環繞印度洋的權力與經濟關係加以描述剖析,供我們在決定投資方向時參考。
所以我很樂意為這本書作一介紹與導讀,也希望這本書能為所有對國際關係有興趣,以及對金融投資有期待的讀者,提供具體的幫助。
劉必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