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好情緒:養成不累積「憤怒」、「不安」、「壓力」的習慣
- 作者:和田秀樹
- 原文作者:Hideki Wada
- 譯者:呂美女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13-03-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416645
- ISBN13:9789862416648
- 裝訂:平裝 / 23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作為一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我也忍不住會發脾氣。
卻不曾讓個人負面情緒變成行動,或被人利用的弱點……
誰都有情緒,差別只在於是否會變成「情緒障礙」而難以控制。
而心理影響身體,所以最近我們聽聞的繭居、憂鬱自殺、孩童暴力、壓力病患越來越多,在講究養生的現代,關照自我的情緒起伏,不累積「憤怒」、「不安」、「壓力」的習慣,才是愉快人生最重要的事!
本書分為九章,序章從個人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等理論面剖析我們面臨的問題,其他八章則提出具體有效的方法,幫助所有人脫離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而每個人都該好好的學會這八堂課,練習召喚正向情緒能量,讓一生順遂的吸引力法則!
序章 難以控制情緒的社會 不可否認「情緒障礙」患者人數增加,個人的孤單感爆增,而放任情緒「啃蝕」身體的結果,就是整體社會的歇斯底里行為。
第1章 情緒氾濫無法阻擋 先行動再後悔,一旦被情緒操控即要付出代價加,不論是學童對老師暴力相向,或是讓情緒主導行動的企業員工,都是典型隨情緒起舞的例子。
第2章 十種生活習慣,防止情緒低落 其實情緒就像花草般需要養護,別等葉子枯黃才挽救,先改變生活習慣,養成十種生活態度就能化解大部份負面情緒。
第3章 控制情緒的行動技巧 情緒不是一種火山噴發,而更像是洪水,只要緩和從上游流下的雨量,加上下游的好好疏導,就不會有氾濫成災的危險。本章透過八種建議方法,藉由改變行動、中止思考法、專注目標等,協助大家順利轉化情緒。
第4章 改變「認知」撫平「情緒」的方法 相由心生,如何思考就會有怎樣的認知,而出現相應的情緒,然後變成常見的表情,想想孩子一天笑四百次,可是我們呢?所以想得太多、太悲觀是主要原因。作者提出五種方式,協助大家修正悲觀的認知和老往壞處想的「自動思考」。讓情緒學會轉個彎,就會發現快樂新天地。
第5章 用「理性」取代「情緒」的思考習慣 你錯我對的二分法思考是引發負面情緒的元凶,所以多容納第三種以上的思考,才是正確對應方式。多看、多聽、多元化想法,從此不再鑽牛角尖。
第6章 控制情緒的黃金定律 情緒也像感冒一樣有前兆,發現自己又可能要發作時,試著改做自己喜愛的事,來調整心情吧。
第7章 企業領袖的精神健康術 職場是最典型的情緒壓力鍋,十二個提醒讓你別陷入可怕的情緒漩渦或陷阱,別人的眼光評價是浮雲、跟那個派系不是重點,維護情緒平衡,自然會站好工作最前線的位置。
第8章 度過安穩人生的真意 有些事情一定要放下,放下凡事要十全十美的想法,「好人卡」不會為你帶來無上榮耀。當然,如果本書一堆自我療癒的方法沒辦法幫助你的話,請找醫生談談吧,要知道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這世界有時對敏感的人粗暴了些。
人生苦短,還是學會控制情緒,過過快樂的生活吧!
本書特色
深呼吸~~~~~再慢慢從1數到10,
如果你還這樣壓抑暴走情緒,那就錯了!
別再讓情緒波動影響你一天的心情,甚至是一生的命運。
更別讓情緒「啃蝕」你的身體,導致血壓心跳得不穩。
所以現在就理順並掌控好自己的情緒,開始過快樂的人生吧!
如何成為EQ高、好相處、人際關係良好的人士呢?
雖然情緒是無法直接控制的,但你可以把情緒和行動分開,甚至預先調整好情緒。
本書作者特別提出防止情緒低落的10種生活習慣!
.常曬太陽。 .呵呵大笑出聲。
.早餐一定要吃。 .適度的壓力是能量的來源。
.節制喝酒。 .在生活裡安排運動時間。
.疲倦時充分且緩慢地休息。 .常與同伴或朋友交談。
.絕不放棄,努力培養異性緣。 .看情況,到醫療機構接受治療。
若總是等到「滿肚子怒氣」、「哀傷不已」的心情升起了,
就算心中祈禱「這種討人厭的心情不能早點消失嗎?」
事實上,情緒卻無法立即消失。
透過本書的自我情緒掌控療法,就能化解除你工作與人生的煩惱,
不累積壓力,自然一切順心!
作者簡介
【精神科醫師、作家暨導演】和田秀樹(Hideki Wada)
一九六○年生於日本大阪。東京大學醫學部畢業,精神科醫師。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臨床心理學研究),一橋大學經濟學部客座講師(醫療經濟學),和田秀樹心與身體診療院院長。專長為老年精神醫學、精神分析學(特別是個人心理學)、集團精神療法學等。
曾榮獲第五屆日本正論新風獎。首度執導的電影「應考的灰姑娘」,即獲得摩納哥國際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的殊榮。目前活躍於日本的醫療、教育和文化界。
譯者簡介
呂美女
西元一九五七年出生,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
譯著有:《5∕8人生黃金律》、《即戰力》、《邏輯寫作力》、《品牌DNA》、《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稻盛和夫的中小企業經營塾》、《敬天愛人》、《聖經中的友情》、《一個人最好》、《感受力》、《閱讀整理學》等書。
前言
序章 難以控制情緒的社會
「情緒障礙」的患者人數增加∕周遭的人也不肯保護自己∕「情緒」會啃蝕「身體」
第1章 情緒氾濫無法阻擋
中、小學生對老師暴力相向的時代∕溝通能力的滑落∕繭居也是情緒引起的行動
「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比想像得還多∕輕微的「心理疾病」可用訓練來改善
讓情緒主導行動的企業員工∕無法忍受嫌惡事物的「新型憂鬱症」
壓力的原因,出在三十多歲∕因為年齡增加,情緒控制能力減弱的四十、五十歲年齡層
就腦科學而言,「頑固老爹」並沒有錯∕建立「體貼」的社會
第2章 十種生活習慣,防止情緒低落
常曬太陽∕一定要吃早餐∕節制喝酒∕疲倦時,充分且緩慢地休息
絕不放棄,努力培養異性緣∕呵呵大笑出聲∕適度的壓力是能量的來源
在生活裡安排運動時間∕常與同伴或朋友交談∕看情況,到醫療機構接受治療
第3章 控制情緒的行動技巧
改變「行動」,「情緒」自然跟著變∕「情緒」無法改變時,可以更改「思考方式」
重點放在「目標」,自然就忽略「情緒」∕只要不胡思亂想,情緒自然可以壓抑下來
能量的方向要對外∕別去注意「不安」,盡可能「採取行動」
大腦皮質層與邊緣系統的關係∕想動手打人時,再等幾秒鐘。
第4章 改變「認知」撫平「情緒」的方法
何謂影響「情緒」的三大要素?∕「認知」的歪曲會讓「情緒」升級。
憂鬱症的背景因素--「悲觀的認知」∕早期認知療法,即可修正「悲觀的認知」。
改良型認知療法,切斷往壞處想的「自動思考」
透過深思,防範脫軌的想法∕寫在紙上,修正認知的「DTR」法
醫師與患者的對話∕自己能做的心情緩和法
第5章 用「理性」取代「情緒」的思考習慣
「情緒」會改變「思考方式」∕「二分法的思考」是動物式的思考法
學會認知的複雜性質∕「斷定」是受情緒支配的思考方式
為何我們需要寬廣的知識?∕為了不讓思考框架束縛而學習
改變觀點,就能提升「推理能力」∕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
世上沒有「百分之百壞的事情」∕「肯定思考」的陷阱
第6章 控制情緒的黃金定律
「確知」自己的情況∕開拓視野。
好好休息,調整身心狀況∕做自己喜愛的事,重新調整心情
第7章 企業領袖的精神健康術
暴露在壓力下的企業人士∕領袖更需要心理健康
如何避免因為情緒,做出混亂的判斷∕別讓對手利用自己的「憤怒」
不寫「斷定」口氣強烈的文章∕擁有廣泛的資訊來源
擁有能改善人際關係的共鳴力∕產生真實共鳴的三種途徑
別讓自己捲入集團心理之中∕由集團心理衍生出的三個「情緒的陷阱」
要「避免可能的失敗」,必須事先做好準備
失敗時,注意力應集中在「別讓受害範圍擴大」。
第8章 度過安穩人生的真意
目標不放在十全十美∕不再做「老好人」∕對再親密的好友,也有不可說的秘密
痛苦難耐時,上醫院求診∕控制情緒,過快樂的人生吧!
推薦序一
掌控情緒就會贏 林惠蓉
筆者在臨床心理工作中,最常受邀談的課程就是「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
由於情緒控制的能力與工作、人際關係、精神健康有直接的關係,如何擁有健康的情緒以及樂活的人生?這似乎是大家所關心的主題。壓力與情緒管理也是現今大學通識課程所重視的一門學科。此外,這顯示了大家漸漸暸解情緒、情商(EQ)的重要性,期望能增進或具備良好的情商(EQ),或是補修自身的EQ學分,使自己在職場、人際關係、或是感情世界中能有足夠的情緒智慧(EQ)去化解情緒,都能優遊自在。
過去我們的教育一直強調智商(IQ),因而對於情緒或是情感教育有所忽略,大家也以為這種能力是在家庭教育中養成的,或是進入社會就自然具備的能力,因此反而沒有獲得學習之機會。我們的教育也沒有提供對於負向情緒的處理及排解的方式,而多是以壓抑、埋怨、計較、憤怒、吵架來反應。如能試著問問自己:
覺得今天快樂嗎?經常感到挫折、沮喪或憂慮嗎?容易表現憤怒、恐懼、受迫害、罪惡感等情緒嗎?事情不順時,會怪別人或自責嗎?當錯誤形成時,會原諒別人或自己嗎?因此學習認識自己不健康的負面情緒,進一步學習轉化負面情緒。
現代人的社會生活壓力大,要照顧好家庭還要捧好飯碗,許多鬱悶的「窮忙族」,和愈來愈多夾在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三明治世代」族(sandwich generation),以及累積許多「憤怒」、「不安」、「壓力」而上街頭行動的「火大族」,延燒成為難以控制情緒的社會。台灣二○一二年選出的代表字是「憂」,顯示來自社會環境的壓力造成心理、生理、社會多方面問題,令人產生憂心、焦慮不安的情緒。而惡化的社會環境彷彿最典型的情緒壓力鍋,週遭的人也因無法保護自己,更需具備有自我照顧的「心理能力」,學習情緒管理,以及增加快樂賀爾蒙(腦內啡)健康的情緒行為,來因應壓力與預防憂鬱的情緒。
「療癒好情緒」這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揭開情緒的神秘面紗,藉由心理學方法增進自我瞭解,使大家能夠認識情緒,進而掌握情緒。書中除了提供改變思考、修正認知的「DTR」法,如何轉化負面的情緒,採取健康有效的行為,以及具體有效的訓練方法與技巧,也可以成為學習專業「認知行為治療法」的參考書籍與指引。閱讀此書後而能理解頓悟,身體力行,成為EQ高手。這也是現代人所需的一本秘笈,是一本自助助人,能對個人身心健康直接幫助的好書。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推薦序二
高EQ、好情緒、快樂人生--讀「療癒好情緒」 林文瑛
當小孩成績不好,面對父母的責罵,衝著父母說:「如果不是為了你們,我根本不想唸書!」父母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是失望、憤怒(「那就不要念好了!」)還是感謝?(「謝謝你,孩子!為了我們你願意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認知不同,反應便不同。
作者不僅以各種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反覆說明認識自己的情緒,瞭解其來源的重要性,而且積極教導讀者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掌控自己行為的策略。例如,全家要去看電影,孩子動作慢,父母的情緒究竟是著急(「時間來不及了!」),還是生氣(「故意拖拖拉拉!」),或者是失望(「沒有時間規劃的能力!」),完全取決於父母如何解釋與看待孩子動作慢這件事。如果時間來不及就取消看電影,父母不必有情緒,也可以適時教育孩子養成好習慣。
出生於一九六○年的和田秀樹是日本有名的怪才,從小成績不好,卻都能在重要的升學考試上光榮過關。高二開始憧憬電影,高三那年看了三百部電影,卻能一舉考上難關中的難關──東大理III(醫學院)。他善用自己的優勢,二十五歲東大畢業後,隔年馬上就出了第一本教父母如何讓子女用功、考上名校的書。此後他以自己的學習經驗、自己開發的讀書方法,以及大學時期研讀的認知心理學為基礎,至目前為止已經出了三百本以上的書,主要是考試技術、讀書習慣等的學習指導書(例如,《天才教科書》、《超強和田式讀書法》、《數學為成功之本》、《創造英語腦》、《如何把孩子送進東大》、《和田式智力開發術》等等),以及大眾心理學的實用書(例如,《帶來幸福的嫉妒心理學》、《憤怒的本質》、《為什麼男人愛賭博,女人愛算命》、《如何讓人際關係變好》等等),但也兼及醫療、教育、政治、經濟政策的評論(例如,《和田秀樹的憲法改正論》、《新學歷社會與日本》、《治療日本的處方箋》、《媒體有罪》等等),身兼學習指導顧問、精神科醫師、評論家、導演、作家等多種角色,也是媒體寵兒。
本書延續作者的一貫風格,論點清晰、舉例親切、易懂實用。作者認為要控制情緒,主要是必須增加對情緒的理解,而非對情緒的壓抑。因為情緒是認知評估的結果,非理性的情緒通常是片段資訊的主觀判斷結果,其中包含了對別人言行的過度推論與臆測,以及對自己情緒的武斷認定。因此,若能「採取行動」轉化情境、「改變認知」釐清臆測、「理性思考」尋求最佳策略,情緒便能成為我們趨吉避凶的行為參照指標,而不是衝動的根源。
作者同時也根據生理健康、心理壓力與情緒的關係,為讀者整理了了十種培養好情緒的生活習慣,這些習慣簡單易行,讀者應該能因此熟習情緒抒解策略,從中獲益良多。
(本書作者為中原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前言
自古以來,「理智與情感」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題。簡而言之,大概不外乎是「理智雖然很重要,但只有聰明的頭腦還不夠,如果不能同時重視情緒,也無法在社會上過得順利」這樣的說法吧!
例如一時形成熱議話題,與素來強調「智商」(IQ)概念對立的「情緒智商」(EQ),開始受到各方矚目。據說目前在美國,「情商」已經成為企業領導人必備的能力之一。
就這點而言,讓我們瞭解到控制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但人們總以為,這種能力應該是在家庭教育或社會活動當中自然而然就具備的,反而導致很多人幾乎完全得不到學習如何控制情緒的機會。
現在不是有很多人因親身經驗而為此感到遺憾嗎?因此,我才想要將自己從心理學與精神醫學角度的多方理解,並且實際運用在治療上的情緒控制技巧等知識,整理成書,介紹給讀者。
控制情緒時最重要的有兩點,即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與掌控自己的行為。
隨著情緒的轉換,人類對事物的看法也會改變。例如,即使別人對自己打招呼的方式沒變,但是在自己不愉快、情緒低落,或心情高昂(high)的時候,所接收到的訊息、與產生的感覺,也都會不一樣吧!但是,只要細心留意自己的狀況,就可以改變情緒。或是至少可以讓自己轉換當下的想法,想到或許別的思考方式也是可行的。
最恐怖的情況,就是「把情緒訴諸於行動」。
人們在生氣的時刻,怒聲責罵或毆打對方的舉動,對自己的未來、或社會對自己的評價,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大家都認同,只要受過訓練的人,多半可以制止這種事情的發生。
當然,控制情緒的能力不僅與個人的工作有關,也可以用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上。然而,比起這些更加重要的是,這種能力與精神的健康其實有著直接的關聯。如果因為情緒低落而變得悲觀,引發不當的惡性循環,可能會導致憂鬱症的發作。萬一因此引發輕生的念頭、或甚至化為行動,最糟的情況很可能是落入自殺的後果。
人們被不安的情緒反覆圍繞,因而引起情緒混亂的情況屢見不鮮。這種情況如果再進一步,則很可能導致所謂「焦慮」、「恐慌症」等心理疾病。如果能藉由本書的闡述,讓讀者提升情緒的控制力;或者在工作、人際關係和精神健康上有所助益,則將是筆者至高的榮幸。
和田秀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