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跋
嚐食艱辛
吃是一個人的樂事,更是大家的興事,吃有方法和味覺不同,也有心情和感覺的區別。吃更需要膽量和勇氣去進行嘗試,是種艱辛的工作,也是個探索的過程,沒有艱難的決策,絕對得不到吃的快感,達不到味覺的巔峰,找不到味蕾的溫床。
好吃是每個人都喜歡去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精食和品味確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從好吃到吃好到吃精,憑我個人的經驗,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是後天可以訓練而成的。每當回憶我這些年來與吃糾纏不清的日子,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走得太不容易。
好吃是我的天性,與生俱來,從小就表現突出。小時候,生活在鄉下,母親喜歡晚上忙完家務後煮東西用於第二天吃,都是些含骨頭或者難於煮熟的吃食,姐弟們沒有耐心等待,早早睡覺去了,我守在灶邊,不斷的添柴加火,直到深夜父親回家。母親知道我嘴饞,都要盛小碗讓我先嚐,我吃了就去睡覺,必做個美夢。我就此發揮了牙齒的功能,可以把各種骨頭上的肉啃乾淨,也喜歡啃骨頭。
我在農村度過了十九個春秋,只知道好吃、愛吃,可以為了吃不辭辛苦,從來不考慮美食與品味的關係,缺乏研究的勁頭,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美食家,在飲食裡糾纏。
走出山村,流落到城市,最先滿足的是眼球,飽覽山河勝景。接著是尋找美食,滿足口福。長沙號稱美食之都,有些誘惑,我卻無錢消費。聚集岳麓山下,大學生活枯燥無味,每天讀書寫作,只能偶爾吃個宵夜,感覺一下美食的滋味。大學四年,學會了喝酒和吃宵夜,長沙宵夜就幾樣涼菜:海帶絲、海蜇絲、海白菜、蒜苗、韭菜、香乾、鴨脖子、鴨寸骨、炸泥鰍、口味蝦等,我們嚐遍了岳麓山腳下的夜宵攤點,學會了啃鴨脖子、鴨寸骨,為寫長沙美食準備了條件。
最大的收穫還是與同學合夥做飯菜,幾個人做合菜,他們掌勺,我承包切菜、洗菜的工作,學切菜的基本功和技巧。切菜不是同學們喜歡的活,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把切絲、切片做到了超薄,接近廚師水準。大學二年級時,高中同學賀解望介紹我認識了楊遵民先生,跟他實習,學習圖書出版知識,也隨他出入酒店、賓館。這種普通的人際交往,學會了餐桌禮儀,也嚐到了不少美食,市井小店和酒樓美食能夠耳熟能詳,很少用文字去表述。
二○○三年,我到出版部門工作,給我開啟了一扇美食大門。每天中午在酒店應酬,與文人墨客流連於酒菜餐桌,也在星級賓館和專業餐飲名店品飲。當時流行小資生活,全國彌漫著小資氣息。我等混跡其間,吃中西餐廳、嚐過橋米線、啃醬骨薰肉大餅,把熟悉的小資飲食寫成〈坐吃芙蓉路〉,發表在《重慶晨報》,大受鼓舞。
二○○四年,我探索故鄉的美食和都市美食,加入鄉愁和人文地理。盛夏,認識文友龍國強,與同學謝任華、王濤、徐上峰、向敬之等常去墮落街吃飯,也在新民路附近嚐食美食。上半年兩次到湖北黃岡出差,嚐食湖北菜和熱乾麵。十一月,隨天下鳳凰公司同仁一行到張家界、鳳凰等做旅遊調研,初次嚐到湘西美食,對張家界八大碗,鳳凰血粑鴨、苗魚有所瞭解。
二○○五年夏天,我到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工作,與同一辦公室的劉認軍、聶勇、王躍軍等人一起遊玩、吃喝,尋覓湘雅路和銀盆嶺附近的美食。我加強對飲食典故考證和歷史淵源的探秘,把人文地理知識糅合在文章中,帶點知識性、趣味性、歷史性,加上我的味覺和品嚐,把辨別的氣味、味道、口感、感覺等寫入文章裡,慢慢鍛煉自己的味蕾。還提出美食在民間,吃地方特色要到民間小店去,帶著美食情懷去尋找。寫了〈橘子洲黃鴨叫〉、〈思鄉的辣椒炒肉〉、〈湖南人的辣椒心〉以及思鄉的〈豆腐拌肉〉、〈童年梅雨〉,挖掘家鄉菜和長沙飲食,也到湘潭、衡陽等地出差,順便考察美食。十月,我南下廣州,與同學徐上峰、陳翔、王蘇霖見面,在他們的陪同下嚐食粵菜。又到東莞,與羅業忠去虎門看海,瞭解東莞飲食。粵行時間雖短,對粵菜有所瞭解。年底,我在長沙組織文友聚會,全國數十位文友齊聚星城,交流文學創作,締結友誼。我結識了很多朋友,也認識了龍玉純,以後經常聚會、交流。這一年,在《人民政協報》、《福建日報》、《雲南日報》、《新民晚報》、《合肥晚報》、《成都日報》、《江南時報》等發表了不少美食散文,收穫較大。
二○○六年春,我到衡陽,在肖玲玲、黃令芳、欣桐等文友的陪同下品味衡陽美食。四月,到永州江永,在蔣平的陪同下嚐食湘南美食,還到梧州吃石鼓魚。初夏,到武漢,在路勇、湯淼、朱輝等文友的陪同下在武漢聚義園美食街遊食。五一前後,隻身到安慶會見查一路、余毛毛,品味安慶美食和瞻仰陳獨秀墓;在合肥見張小石,吃合肥龍蝦。轉車到南京,在顧欣的帶領下游中山陵、南京大學賽珍珠故居等,嚐哧啦、野水鴨等。借道蘇州,在同學劉劍釗的陪同下吃蘇州菜,遊拙政園、虎丘。到上海,與龍國強、吳貴民等去外灘,品味上海本幫菜。一路的遊食,接觸甚多,考證較少,都是泛泛而食,也是泛泛而寫。與妻子到株洲、醴陵等地遊玩,在周群的陪同下吃當地美食,認識醴陵美食家、廚師李陵,嚐食貢品莊埠芋頭。
二○○六年底,陪妻子回大西北,轉道蘭州,王長偉、花兒會接待我們,吃到馬子祿拉麵和馬大鬍子羊羔肉及蘭州甜食,挖掘其文化,寫成蘭州美食文稿數篇。到敦煌,妻子陪我去吃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交匯處的美食。在敦煌生活四十多天,到鳴沙山月牙泉,吃驢肉黃麵、酒棗、羊蹄子、羊肉泡饃等,寫了一系列敦煌、格爾木等地的美食、旅遊文章,在《車友報》編輯成娟的協助下,整理成旅遊美食專版,連續刊發三版。
二○○七年初,瀋陽的地鐵期刊《時尚之旅》連續發表美食散文五篇,作為美食專欄。五月,古清生到長沙,與他遊食長沙小吃,交流美食心得,暢談寫作經驗。湖南作家網多次組織在懷化等地采風,我去了黃岩、通道、會同等地,瞭解了懷化美食和少數民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美食,深入挖掘地方美食。《長沙晚報》傅舒斌先生在風味版長期用我的美食文章,激起濃厚的美食寫作興趣。《株洲晚報》朱朝陽先生長期刊發我的美食文稿,還邀我和妻子到株洲遊玩,帶我們吃株洲的美食。《張家界日報》旅遊週刊長期發表我的湖南美食文章,推薦給遊客。酷夏,我到成都,與朱曉劍會面,並見到神交已久的《成都日報》副刊編輯王鶴,朱喜歡讀書和美食,在他的介紹下瞭解成都美食;王鶴是作家也是美食家,介紹了幾道菜。在四川休假四十天,期間到重慶見蔣海松,吃了地道的長江河蝦等美食。河北文化期刊《當代人》發表了寫成娟〈糯藕〉,甘肅旅遊期刊《絲綢之路》發表我寫西部美食的系列文章。餐飲期刊《餐飲世界》、《烹調知識》、《四川烹飪》、《食品與生活》連續發表我的美食散文,開始在飲食界嶄露頭角。安徽的《安慶晚報》、內蒙古的《呼和浩特晚報》開設巴陵美食專欄,專門刊發我的美食文章。
二○○八年春,我去北京出差,成娟和他先生姚進帶我吃北京的外來美食,週末邀我與他們遊玩,對北京市民飲食有所瞭解。同學殷敏鴻在北京工作,陪我遊後海,吃驢肉火燒,還介紹不少北京飲食。
我住通州管莊,與古清生等聚會,認識韓皓月、周繼東等作家,一起品美食、喝酒、唱歌,過京城作家的日子。我數年的美食文章整理成《走在味覺邊緣》,交文化公司操作,最終未出版。三月,到祁東見朱文科,看蔡倫博物館,吃祁東美食。轉道衡陽,與文友參加油菜花筆會,到樟木寺湘江碼頭,吃衡東頭碗。四月底到鄭州參加書市,吃到了中原美食,又轉道渭南,翻越秦嶺去四川,陪妻子到德陽、廣漢、成都等地,妻子曾在成都生活過兩年,瞭解四川美食,給我介紹川味。見《四川烹飪》雜誌的編輯。十月,與《四川烹飪》雜誌的編輯和軍事誼文出版社編輯徐強考察湖湘美食,到長沙、瀏陽、永州、衡陽、湘潭、懷化、張家界、常德、岳陽等地考察。這一年,在旅遊休閒期刊《95080商旅生活》、《度假旅遊》、《廈門航空》、《天下成都》、《釣魚》、《商業文化》、《中國保健食品》等連續發表美食散文,在專業飲食期刊《飲食科學》、《醫食參考》開始發表美食散文。《航空畫報》發表《中華美食譜》專題,共三萬餘字,介紹全國飲食文化。〈橘子洲黃鴨叫〉入選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二○○八年最適合中學生閱讀隨筆年選》。
二○○九年初,到北京出差,與徐強吃北京名小吃,瞭解北京文化。五月,到湖南省旅遊局編撰《湖南省旅遊志》,在收集資料時與溫慶福等到益陽、常德、株洲、婁底等地調研,當地旅遊局陪同品味了不少美食。夏季,認識重慶大學出版社陳進先生,他對美食圖書很感興趣,答應出版我的美食書稿。我好大喜功,準備策劃一個系列,把古清生、朱曉劍等列入,社領導要求加入沈宏非,聯繫沈,他手裡還有兩部書稿未寫完,只寫了五萬字,無法按期交稿,我們簽了出版合同,最終沒成書。美食散文寫得不多,主要時間耗費在收集《湖南省旅遊志》資料上。〈蟹王魚唇〉在黑龍江的《雪花》文學期刊發表;山西《文史月刊》連續發表數篇美食散文。
二○一○年春,我與妻子到昆明,品嚐雲南美食。主要精力用於收集撰寫《湖南省旅遊志》,也寫了不少遊記和美食散文,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期間《讀者》(鄉土人文版)轉摘了發表在《世界博覽》的〈橘子洲黃鴨叫〉,後入選《讀者.鄉土人文版:十年精華文叢之旅食天下》。山西的《科學與文化》雜誌、《四川航空》雜誌開始巴陵美食專欄,《安徽日報》開設巴陵品茶專欄,把美食寫作拓展到品茶。《中國食品報》、《大公報》、《中國審計報》、《中國建材報》等發表了不少美食散文。
二○一一年春,妻子懷孕,我的《湖南省旅遊志》需要交稿,我很少外出遊玩。初夏,朱曉劍兄介紹我認識山東新泰郭偉(阿瀅),熟識後,我把美食書稿給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林泰宏編輯。八月,我陪妻子回成都暫住,我們去成都、德陽等地遊玩。接著我一年在四川來往數次,每次到四川,妻子都要與我去吃美食。年底,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確定出版《嚐遍大中國》。下半年,我一直陪著溫慶福刪改《湖南省旅遊志》,很少寫美食散文。這一年,《讀者》(鄉土人文版)轉摘發表在《飲食科學》的〈靖港香乾〉,〈一杯熱酒的溫度〉獲《山東文學》雜誌社與《愛尚生活》雜誌社聯合徵文讓生活充滿愛一等獎,〈沱茶紀事〉獲雲南大理「沱茶紀事-----下關沱茶杯」特別獎。
二○一二年春節,接到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排版好的電子搞清樣,我花了一個多月時間進行校對。又開始美食寫作,恢復以前的地方菜肴的考察。四月,《嚐遍大中國》在臺灣出版。五月,收到《嚐遍大中國》的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