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養生就是平凡地過生活!
一、養生
著名學者、人稱「文壇老旋風」的北大教授張中行 活了九十多歲,足可稱為「人瑞」了。他還在世時,有人問他的養生之道。他不以為然地說:「我的養生之道就是不養生!順其自然,自生自滅。」同樣地,生於1911年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老先生,活了將近一百歲,每年都有很多人給他祝壽。有人問他有什麼養生秘訣、養生之術?老先生笑著說:「我實在沒有什麼授之以人的養生『秘訣』,養生無術就是術,沒有『秘訣』就是『秘訣』。」這兩位傑出的老先生說到的「不養生」、「無術」,其實就是一種對生命順其自然的態度,一種恬淡從容的心態。
我非常同意這兩位老先生的說法。我認為,養生就是平凡地過生活。為什麼我要在本書一開始的地方就強調這個呢?這是因為我發現不瞭解這個觀念的人實在太多了。現在養生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熱門話題,書店裡擺著大量養生書籍,給大家提供了很多養生的具體方法。大眾對養生的追求雖然可以理解,但許多人常盲目地跟著潮流走,相信一些不可靠的「養生方法」,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卻反而弄巧成拙、沒病的人還養出病來了。現存的第一本中藥理論書《黃帝內經》中就說到,養生防病之道是一種大道理、大原則,如果我們把養生變成一條一條詳細的規則,嚴格遵照著規則做,當然就掌握不了養生的要領,反而偏離養生大道,越偏越遠。
不幸的是,現在的社會中,還是有許多人認為養生只要照著偏方做就行。我甚至還遇過有人跟我索取生兒子或生女兒的偏方,好像只要養生就可以生出自己理想的孩子一樣。我覺得迷戀養生保健到這種地步,實在是一大禍害。中醫如果這麼強調養生的「偏方」,就不能叫做中醫了。我認為這個「養生熱潮」該降降溫、去去火了,那些倡導養生的人不僅僅自己要冷靜下來,也要讓整個社會冷靜下來,因為養生的大道理就在平凡生活中,刻意去尋求就沒有用了。「刻意去養生」就和「趕快去慢活」一樣自相矛盾,你真的沒必要這樣做。
除了胡亂嘗試偏方外,現在的人也常以為養生是一種飲食方式,和生活其他的層面無關。常有人問我,想養生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彷彿每天到底要吃什麼已經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有句俗話說「聽拉拉蛄叫,還不種地了」,它的意思是說雖然聽到會啃植物根的拉拉蛄叫,知道栽種植物一定會被拉拉蛄啃,但難道就因為怕一個拉拉蛄而不種地了嗎?要是不種,就沒東西吃了啊。這句話蘊涵著的道理是,雖然可能在小地方受到損害,但顧全大局,該做的事還是要做。現在許多人執著在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上,忘了過健康人生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要顧到,這就和整天想著田裡有拉拉蛄而忘了更重要的耕種一樣荒謬。
在我看來,現在這個矛盾又荒謬的「養生熱」現象和職業道德與社會風氣都有關。現在社會大眾盲目跟隨潮流,還不能算是主要問題。主要的問題在於有影響力的媒體如何正確引導大家、醫師及專業人士是否能客觀地提供大眾確實的資訊。
為什麼職業道德這麼重要呢?中醫有一句重要的話是這樣說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陽有餘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餘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這句話告訴我們,養生的大原則就是身體裡面過多的東西要讓它變少,太少的東西則要補充。如果身體裡的陽氣太多、陰氣少,就要損陽氣、補陰氣,反過來也一樣。現在的人生病了吃補品,不生病也吃補品,但無論是哪一種補法,都應該遵循「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樣的大原則。要判斷每個人到底是陽有餘還是陰有餘,還有到底要怎麼做到損有餘而補不足,則是醫師的責任了,千萬別擅自決定自己應該吃什麼補身體。就算是醫師,對於疾病性質也有誤診的時候,沒有醫學常識的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說了。不要以為只要讀了很多醫學相關的知識,就能完全瞭解自己的體質、做出診斷。臨床經驗與知識本來就是兩回事;教了一輩子書的人可能知識豐富,但不見得可以替人看病。
從這裡可以看出,既然普通大眾想要「補身體」要靠醫生的幫助,那麼職業道德對「養生」來說就更重要了。現在有不少專業人士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甚至為了區區一點利益,就宣稱某個產品對許多病都有效、某種保健品可以讓人變聰明、點某個穴位可以治療疾病等等。我認為提供大眾這些錯誤訊息,是違背中醫整體指導原則的,更會影響中醫在廣大民眾眼中的形象。
我在做與養生有關的演講時,常引用《呂氏春秋》
中「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這句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用白話說的話,就是如果能做到不殺生,也就是不要自己害到自己,更不要害別人,就可以稱作養生了。我之所以常拿這句話來叮嚀大家,實是因為當下有不少人在以錯誤的養生方式自己害自己,或是被黑心的醫師害。從這句話中,更能看出養生的含義絕不是只要遵照幾條規則死板地做就可以了。養生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是告誡我們應該如何做人,而這又牽扯到「養性」的問題了。
二、養性
究竟什麼是養生?什麼是養性?《中庸》 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尊德性」的意思應該很清楚了。德性本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而德性的好壞受後天環境、教育等因素影響。那麼「道問學」是什麼呢?這裡的「道」是遵循的意思,要遵循什麼?遵循「問」和「學」。那要到哪裡去問和學?到最普通的地方。最普通的地方又在哪裡呢?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有人說要養生就要多跑步、鍛鍊身體,也有人認為,養生就是要讓全身經絡通暢,但這些都是片面的瞭解而已。我認為如果想要全面瞭解養生學,就應該先從文化角度去審視它,瞭解到養生要從日常生活修身養性做起。「養生」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兩本古籍上,其中一個地方是《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文,另一個地方是在《黃帝內經.靈樞》中的「本神」。我們在這裡不談「本神」,先從《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講起。莊子的《養生主》雖然看名字好像是在談論養生的要領,實際上是在表達他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莊子認為,養生之道最重要的是順應自然,不要被世界上各種繁雜的事所影響,而「庖丁解牛」這篇文章其實就是教我們如何順應自然。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應該在國中、高中就上過了吧?「庖丁」是古代宮廷中的一種職務,專門負責屠宰牲畜。古代把男人稱為「丁」,女人稱為「考」,所以這個「庖丁」的工作也都是男人在做。這篇文章中用這麼一句話來形容擅長殺牛的庖丁高超的屠宰技術:「官知止,而神欲行」。這裡的「官」指的是五官、身體的部位,表示庖丁在屠宰這頭牛的時候,雖然想讓自己的手停下來,但就是停不下來。這種身體不聽話的高超境界,和太極拳中所說的「一片神行」那種打拳時隨心所欲、出神入化、完全不需要用到腦的境界很像。庖丁把屠宰牛變成了一種高超的技術,身體和靈魂融為一體了。
這篇文章中,庖丁還說,他在剛剛開始屠宰牛的前三年,看到的是整頭牛,但是三年後他的眼裡已經看不到牛了。如果有一頭牛站在那裡,我們看到的就是一頭牛,庖丁看到的卻是一張牛的身體內部結構圖。也就是說,他的技術已經非常嫻熟,對於什麼東西長在什麼地方,已經不再需要思考。這跟外科手術也很相似。我有個同學在天壇醫院服務,後來調到航太中心醫院,是個腦外科醫生。他曾經跟我說過,做外科手術做多了,只要手術刀一切下去,憑手部的感覺就能知道這個腫瘤的根在哪兒,也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切。
那麼,這個故事和養生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當時庖丁屠宰牛是表演給戰國時期一個叫梁惠王 的君主看的。文章最後,梁惠王說了一句話:「吾聞庖丁之言,知養生矣!」可見在觀看庖丁屠宰牛的過程中,梁惠王向庖丁提了一些問題,由此感悟到了養生的道理。當然,梁惠王所說的「養生」,與我們今天談的「養生」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梁惠王的「養生」是特別指修身養性的意思,這裡的「生」指的就是人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有自己的規律,只要有心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很漂亮了。它從一種社會文化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如何對待人生、應該如何從物質世界中解脫出來。所以說,養生最重要的地方就是順其自然、安於過得平淡、悠閒。早在幾千年前,莊子就提出了清靜無為的思想。他所說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指不要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盡量順其自然。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不強迫自己做做不到的事、不追求名利、事情努力做但不勉強做、以平常心看待一切,發生疾病的機率就自然減少了。
孔令謙
2011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