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本土化「生命教育」的新嘗試--一本特別的好書
在臺灣傳統教育中,孩子一向被灌輸:只要用功讀書,其他都不用管;只要考上好學校,將來就會有好工作,然後會有銀子、車子、房子、妻子、孩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一生。許多人按著這樣的模式追求目標,不曾思索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終其一生,卻是隨波逐流,茫然空虛。
有人問孔子什麼是「死亡」。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這原本是一句慨歎自謙之詞,後人卻誤解為儒家「避談死亡」,以致於千百年來,國人始終忌諱談「死」字,並且表現在各種文化、習俗與宗教上,形成諸多禁忌。這些禁忌源自於對死亡的恐懼,這樣的恐懼卻產生對死亡的不理解,又因不理解衍生出誤解,讓許多人一輩子活在桎梏之中。
近年來「生命教育」的推動,就是希望幫助大家遠離恐懼,從傳統制度、習俗、禁忌之中脫身,開啟自由清新的生活。
很高興鄭宗弦先生創作了《我家的神鬼老大》一書,為臺灣的「生命教育」注入一股新的活力。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好書。
坊間有關生命教育的少年小說,大多是身心障礙者或弱勢族群克服逆境,奮發向上的勵志故事。這本書卻藉由一位扮演濟公的乩童(老大),酗酒罹患肝癌,命喪黃泉的故事,提供生命價值的許多反思。他那特殊的職業身分,他口中所吟出看似消極卻一針見血的勸世詩,他戒不掉的酒癮,帶給家人憂慮、生氣和無奈,以及重病時,家人徘徊在急救與否的徬徨與衝突,每一項都是警醒,也是象徵,彰顯了人生包藏了一場又一場難解的矛盾。
這個故事發生在中南部民間,忠實的反應出臺灣民眾的價值信仰、宗教文化和傳統喪葬文化,宛如一部珍貴的紀錄片。其中有關喪葬文化的部分,讓人聯想起日本著名電影「送行者」,同樣都藉由隆重的儀式,表達對往生者的敬意,並且撫慰在世者不安不捨的心情。不同的是,臺灣的喪葬習俗為了努力展現「孝道」,有許多誇張荒繆的表現,讓這本書增添許多幽默風趣的情節。
「生」跟「死」都是生命教育的重點,尤其是「死」讓人害怕、悲傷,更需要特別論述,才能達成說服、安撫和慰藉的力量。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見先人在這方面的用心,例如:傳統喪禮儀式中的許多「好話」,不斷在婆仔和師公口中高聲重複,而在世的子孫不停的應和「有喔」,都在強化這樣的功能。
然而生命教育的重點不只是「生死教育」,更應該包含生死兩端,漫長一生的歲月,人們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生命的價值。身為人子的,該如何?身為人妻的,該如何?為人父母者,該當如何?為人公婆者,又該當如何?在傳統喪禮「做師公」的儀式最後,焚燒庫銀的同時,師公面對家屬高唱「十月懷胎經」,將人倫綱常詮釋一番,細述人際規範,闡揚孝道,勸化世人。以現代觀點來看,正是傳統社會中,生命教育的最佳註解。
綜觀這本書,不論從題材來講,或者設計的情節,都是值得深思和討論的生命議題。尤其出自於本土的優秀作家,呈現的是臺灣的故事,點出的也是大家切身和即將面臨的難題。
我鼓勵青少年朋友閱讀這本書,更推薦給有志於推廣「生命教育」的工作者,分享這本好書,一同為生命加油。
社團法人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 陳立言
作者序
從安慰、補償到復原--傳統喪葬儀式的精神
你看過「乩童」起乩嗎?你覺得真的有神明附身嗎?還是,那只是是裝瘋賣傻?
這本書中的小主角,他的阿公就是濟公活佛的「乩童」。大家都稱呼他的阿公為「老大」,就連他自己也是這樣。只不過「老大」長期酗酒,得肝癌過世了。
你猜,濟公的替身「老大」死了以後,是去當鬼,還是當神?
有生就有死,應該以平常心看待生死問題。這話說來容易,但真正能坦然面對親友死亡,甚至平靜接受自己臨終的,能有幾人?尤其在重病患者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急救與否總是煎熬著一旁的家屬。好死不如賴活嗎?一息尚存,為的是家人的不捨,還是夢幻泡影的療癒希望?生命的尊嚴呢?相信凡是經歷過類似經驗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心有戚戚。
為了不讓故事讀來太沉重,我用比較輕快的筆調來描寫祖孫情誼、家庭倫常、生命尊嚴,也展現了臺灣傳統喪葬文化。
在故事裡,我安排了幾位個性鮮明的角色,來展演這一場倫理大戲--
阿公:扮演濟公的乩身,是家中經濟主要來源,名義上是一家之主,卻每天躲進酒精裡頭,醉生夢死,不管世事。
阿嬤:強勢主導家中一切的女強人,具有重男輕女的觀念。
媽媽:逆來順受,默默操持家務的的傳統女性。
爸爸:留在老家照顧父母,卻因不會賺大錢,又沒有高學歷而受到阿嬤輕視。
叔叔:擁有高學歷,旅居國外,平常無法盡孝,因而企圖在為阿公送終時,積極彌補,力求表現。
姐姐:受不了阿嬤輕視爸媽,和重男輕女觀念而叛逆,常常與阿嬤對立。
堂弟:在國外長大,回國奔喪,卻完全在狀況之外。
這樣的一個家庭,可以說是臺灣社會的縮影,讀者多少能在其中找到感同身受的角色。
這樣的家庭其實隱藏了風暴的危機,可是在辦理喪事的過程中,繁複的儀式、沉重的心情和刻意強求「孝道」的表現,都使他們分心疲累,只能無奈的避開衝突的交鋒,然而,新的危機也已經在這樣的關係中悄悄萌芽。
書寫時,我採取了比較詼諧的手法,讓幽默趣味凌駕在哀戚的氣氛之上,讓人物的交流在悲喜中交雜進行,讓讀者讀起來輕鬆愉快。但讀卻能隱隱感受,一股壓抑的情緒如暗流潛伏著,不知何時要噴爆出來。
我老家嘉義縣新港鄉,東西方各有一個「墓仔埔」,而我家正位在往西邊墓仔埔的必經之道上。
小時候,只要遠遠的聽見西洋鼓樂隊的聲音,就知道有「出山」隊伍要經過了。這時大家都會放下手邊的工作,跑到路邊看熱鬧,看看是誰「駕鶴西歸」了?八卦一下那人的生平,順便評論「出山」陣容是否堅強。
如果隊伍短短,冷冷清清,大家就會失望搖頭;相反的,如果送葬行列軍容壯盛(無一例外,亡者都是富翁、議員、角頭老大之類)、陣容堅強、綿延千尺,甚或還有「清涼」的可以看,大家驚喜讚嘆之餘,還會羨慕的當成茶餘飯後好幾天。
很多老人家觀摩了別人的陣勢之後,有意無意會透露自己百日之後的期盼,想要這個,想要那個,其實多少也造成晚輩的壓力。
一切以彰顯「孝道」為宗旨的傳統喪葬文化中,其實隱含了許多為人詬病的問題。喧鬧的送葬隊伍、鋪張的排場、誇大虛假的悲哀氣氛、奢侈浪費無度、情色的歌舞,都是在為亡者(或家屬)充面子的動機之下,賣力演出,往往使人感覺鬧劇一場。
不過,傳統喪葬文化也有正面的功效。
人們在面臨親情突然被割斷時,不捨、失落與恐慌,常會傷心欲絕。等到激動的情緒稍稍平緩,家屬一方面擔憂亡者不知流落到什麼恐怖的陰曹地府,或是淪為孤魂野鬼;另一方面又煩惱家庭經濟、宗族命脈如何維持,不免對未來失去希望,人生頓感悽慘黑暗,失去生存的勇氣。
這時「做師公」儀式誦經,請神佛接引亡者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服家屬,亡者已經到達一個比人世更美好的境地,不但不需擔心,還要歡喜感恩。而在其他儀式進行中,不時會聽到婆仔或師公高聲吆喝著押韻的吉祥話,家屬必須在一旁大聲呼應「有喔!有喔!」仔細研究那些吉祥話,不外是強調亡者已經離苦得樂,以及再三保證子孫家業能夠繁榮振興等等,在在都是提醒家屬:某人雖然犧牲了,但為家族換來富貴容華,大家可以節哀了。
這種種作為,表面上為了安定亡魂,其實大部分的作用,都在轉化悲哀低落的情緒,撫慰家屬的哀慟。家屬在聲聲「有喔!」的大力回應中,從行為內化為自我肯定的態度,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補償,因此逐漸從傷痛中復原。
近年來,為了改善傳統喪葬文化的浮華亂象,政府相關機構積極鼓勵民眾簡約喪葬儀式。禮儀公司也推出生前契約和許多套裝選擇,有火葬、海葬、樹葬……等等,儀式變得莊嚴隆重、制式化與現代化了。相對的,從前讓人疑惑搖頭的傳統喪葬習俗正慢慢消失。
我寫這本書,想抓住這個時代的尾巴,把我所知的與你分享,讓大家一同回味那一段亂中有序、虛華浮誇、熱鬧排場,愛面子的日子。並且,我也要為乩童、師公和婆仔平反,千百年來,是他們擔任起心靈治療師的角色,陪伴悲傷無助的人度過人生中最惶恐的黑暗期,不能光從「迷信」的角度來否定他們。
當親友過世時,人們悲戚的心情往往會引發諸多回顧和反省,也許會使人生出許多懊悔和遺憾,也許能激勵改過向上的決心,或者因此進一步促進家族的團結和和諧。如果是這樣,那麼亡者的犧牲就有了代價,在世的人也足堪安慰了。
這是傳統喪葬文化教給我們,面對死亡問題時,可以採取的一種積極態度。
我也期盼讀者讀了這本書之後能想一想,人與人相處的真義是什麼?還有,提醒大家,別忘了要多多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光。
鄭宗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