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賞析
孩子對父母的愛〜〜超越想像
這是一本一開卷就無法中止閱讀的精采小說。
《獨生子的祕密》看似寫給少年的「成長小說」,但對於多年浸泡在兒童青少年工作與親職教育、陪伴過不少孩子與其父母共同成長的我而言,最心有戚戚的卻是~〜孩子對父母的愛,其濃烈與深刻,往往超越父母的想像!
故事描述因空難失去母親的男孩吉耶,由於父親對於驟失愛侶始終無法面對與接受,「失落」成為父子間不可說的祕密,「哀傷」則逐漸堆積為一堵高牆,成為父子間難以跨越的心靈鴻溝。然而,以為「隱瞞」是保護孩子最好方法的父親,沒能覺察其實那只是掩飾自己無法承擔的保護罩;早就知道真相的孩子,卻因感受到父親的痛苦、脆弱,不自覺的扮演起支持者的角色,配合父親上演「否認」的劇本,以至於身心無處安頓,在現實的生活裡格格不入。
像這樣的心理共生,在親子關係中並不罕見。無論是背負家族使命的壓力、夫妻關係的不滿,或者和外界互動所受到的種種挫折,做為父母的大人久久無法脫困,即使理性上知道和孩子無關,卻很容易無意識的向孩子取暖。親子關係本該是「我愛你,你也愛我;但我是我,也請你安安心心地做你自己」;如果大人沒有自覺,孩子真的很難理解「愛父母,不代表父母的事就是『我們』的事」。
在《獨生子的祕密》裡,幸好有敏銳的導師索妮雅和專業的輔導老師瑪莉亞,透過一次次的關注、傾聽,逐漸取得吉耶的信任,從一幅幅的畫作,不經意流露的生活,打開了小男孩的內心世界,也喚醒沉浸在喪妻之慟以至於封閉了愛的丈夫,重新看見孩子的存在,感受到即使別離,對妻子的愛仍能繼續。
文學上推崇父母之愛的詩詞、文章多如繁星。《詩經小雅》〈蓼莪〉篇裡,佚名詩人如此描繪父母養育子女的辛勞:「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父母恩慈的價值,在於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共產主義的創建者馬克思也以「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來讚嘆父母之愛。
父母愛子女是天經地義,也廣被稱頌。然而,在我多年和兒童青少年相處的經驗中,許多看似乖張退縮或桀驁不馴的行為,在深度探究之後,常會看到根深柢固的源頭,往往是因為不忍心父母獨自承受,以至於無法拉出和父母的心理界線,也就無法成為真正獨立的自我。
有人說「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獨生子的祕密》讓我們看到許多時候,孩子真的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甚至在必要時會為了守護父母而燃燒自己的翅膀,失去飛翔的力量。而不捨孩子心靈受苦的我,多麼企盼有更多孩子可以因為閱讀這本書而放下心裡的重擔。
同時,我也要特別推薦這本書給父母師長們,因為這雖然是一部令人感傷的小說,但無論是情節的鋪陳、篇章呈現的格式、人物的鮮明,甚至穿插書中的鉛筆素描都讓人深深觸動。這不只是寫給孩子看的,也是寫給心靈受困的大人看的佳作;如果因為閱讀而讓我們對自己、對孩子的心靈更能敏銳覺察,相信我們的自在會幫助許多孩子免受困頓。這正是我要強力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導讀與賞析
自己的命運,自己的路
我們面對一本新的作品時,總是依據過往的閱讀總經驗,尋找不同的角度切入,再透過觀察、聯繫、推斷和結論的過程,來領略閲讀的喜悅,細讀《獨生子的祕密》也不例外。
誰在說話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們馬上就進入主角吉耶的內心世界。全書採用多重敘述觀點,分別由吉耶、他的父親、老師奈妮亞和輔導老師瑪莉亞擔任敘述。開頭的節奏有點慢,但人物完美呈現,並以奇特美妙的方式發展。
作者知道如何捕捉角色的聲音。每個角色都有一個獨特而明確無誤的聲音。吉耶說話時,我們知道他還是個孩子;老師說話時,敘事聲音會改變;父親說話時,我們感受到他對吉耶的愛,同時知道他是一個受到驚嚇的人;輔導員說話時,我們認為她知道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她有正確的方式來解決吉耶背負的難題。所有人都告訴我們他們所看到的,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待事物的方式。隨著每個人的告白形成一個個謎題,在小說的最後,將讓我們確切知道事情的真相。
透過敘事聲音,作者安排四個人來說這個故事,讓我們能夠與主角以相同的速度了解事實,並了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就好像它們全是自己的,不需經由過濾。敘事快速簡單,每個角色都有獨特而明確無誤的聲音。吉耶最簡單,有一些口頭語言,看起來幼稚但拿揑得恰到好處。作者講述的故事並不常見或者可預測的。語氣、人物,甚至情節本身都是非常原始的。
故事說些什麼
九歲的吉耶非常內向,永遠面帶微笑、深具想像力。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顯然開心,但與群體隔絕。然而在這個平靜、安寧的面具背後是一個非常脆弱的世界,就像一棟紙牌屋,隨時會塌陷。故事有一個需要解決的謎團。這個謎團涉及處於危機中的父親、缺席的母親、一位好奇的老師和一位熱心的輔導老師。他們試圖整理拼圖,並重新組合孩子隱藏的東西。
當吉耶被問到長大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時,他的回答更坦率和自發了:「我想成為瑪莉•包萍。」這句話在幾乎隨機拋出問題前,沒有太多的思考,卻牽動著一個充滿感情的故事。
有時我們低估了孩子的力量,他們怎麼會意識到自己能夠改變周圍的一切?吉耶反對男孩和女孩的陳規定型觀念,從第一刻開始,他宣稱自己是仙女保姆瑪麗•包萍的粉絲;他喜歡唱歌、跳舞,而且所有事情一開始就被另眼相看。作者在任何時候都設法不讓我們覺得吉耶怪異,只是不同,甚至勇敢。吉耶間接打破了社會所創造的所有性別歧視的刻板印象。
這篇美麗而難以預測的故事並不普遍。面對在許多情況下難以解釋的不確定事實,它同時傳遞人性的脆弱和力量。瑪莉亞和吉耶之間的談話非常有趣。她嘗試深入研究吉耶最黑暗的內心深處以了解真相,藉由信件、圖畫和短文逐漸明瞭他的祕密。透過這些會面,她收集了拼圖的所有部分,不僅找到冰山的一角,而且找出它的根源。
書中的父親和兒子被迫生活在原本不屬於他們的世界中,而且經常得扮演他們還沒準備好的角色。作者設法以極其逼真的方式敘述父親和兒子之間的重聚,並恢復他們似乎已失去的所有關係。
這是一部眾聲吟唱的小說,吸納著感覺、柔情、空虛、無言的話語和壓倒性的神祕。
作者的告白
這本書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說,二十五歲時寫的。第一個版本在完成後就被丟棄。三十五、六歲又有一個不起作用的版本,十年後確定的是現在的第三版。談到寫作過程,作者先對聲音進行大量的工作,因為多重敍述得先清楚的定義角色。為了描寫孩子,他使用了從當地學校借來的椅子和桌子,以一個九歲孩子眼睛的高度工作、思考和生活,在情感上成為與吉耶一樣的人。至於選擇通過幾個敘述者來講述故事,作者指出,他喜歡角色是沒有經過濾的情況下直接說話,以免限制那些真正重要的人的情緒張力。吉耶的聲音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九歲孩子的聲音,心理過程從未離開過那個邊緣,所有一切都保持真實純真。
這個故事其實是針對成年人而非青少年讀者,類似《小王子》。作者以精湛的方式捕捉到了孩子們的敏感性。跟小王子一樣,吉耶是屬於世界性的孩子。他憑藉著無窮無盡的想像力、特殊的敏感性、孩子般的聰明才智,以及只有小孩才有的壓倒性邏輯,不止一次讓你無言以對。他喜歡唱歌跳舞,喜歡把自己裝扮成《歡樂滿人間》裡的仙女保姆瑪麗•包萍,他也喜歡摘花、讀書,但不愛運動。他所做的一切都與孩子們過度幻想有關。
作者除了指出吉耶是他最喜歡的角色外,還說這本書是為成年人寫的。他認為,小說本身是「詢問」讀者,而不是「拷問」作者。他承認自己不知道如何為年輕人寫作,也不知道如何在寫作時思考他們,因為對他來說,年輕人是小成人,可以在沒有任何額外的考慮情況下去書寫。這間接說明了他為何在故事高潮時動用了青少年小說極少碰觸的「淨化」。
如何「淨化」(catharsis)
儘管作者安排了四位敍述者,但重心在於吉耶和瑪莉亞的對談。藉由閒聊、圖畫和短文,瑪莉亞逐漸進入吉耶的內心世界,雖然後者不時用「那是祕密」來搪塞逃避。等吉耶要上臺表演的那一天,她跟吉耶的父親攤牌:吉耶的敏感讓他知道媽媽死於空難,再也回不來了,而且不想讓自己成為孤兒,「相信當眾唱歌跳舞、表演魔法咒語歌劇……就能阻止您淹沒在傷心和難過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