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過去幾個世紀已深深影響世界的各種衝突,然而它把這些轉變和事件都聯繫到廣泛的歷史性影響,例如經濟、科技技術發展、工業興起、思想傳播,以及西方文化與世界上其他各種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此外,更加入了地圖、圖表和插圖,使讀者更易閱讀和消化。

本書特色

  亞馬遜網站評為四顆星
  一本壽命最長、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世界史
  帶你從「現代化」的新視角來觀察近期世界歷史的進程

  自1950年出版以來,帕爾默等人所著的現代世界史便一直是經典的歷史教科書,廣泛採用作為教材。於2002年過世的帕爾默教授更被公認為同時代最頂級的歷史學家之一。在近60年的時間裡,本書作者不斷修訂,目前已是第10版,銷量在同類作品中一直名列前矛,且被譯成瑞典語、芬蘭語、波斯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漢語等多國語言,不僅是美國世界史教科書中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也是西方最受歡迎的世界史教材。

作者簡介

R.R. 帕爾默 R. R. Palmer

  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一九三四年獲得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七七年間先後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和耶魯大學。作為法國大革命研究權威,以及美法兩國革命比較研究的先驅,Palmer曾先後擔任美國法國史研究協會主席、美國歷史學會主席,同時也是美國哲學學會、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活躍成員,並被歐美多所大學授予榮譽學位。一九九○年,Palmer被義大利林琴科學售與費爾特里內利獎。

  著有《十八世紀法國的天主教徒和不信教者》、《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國與歐洲的政治史》。

修訂者簡介

喬.柯爾頓 Joel Colton

  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一九五○年至一九八九年任教於杜克大學歷史系,曾任洛克斐勒人文科學獎學金與研究項目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古根漢基金會、洛克斐勒基金會成員。

勞埃德.克萊默 Lloyd Kramer

  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北卡羅萊大學歷史系教授,史丹佛大學、康乃爾大學兼職教授。

 

目錄

導 論:地理與歷史 
歐洲在現代史上的影響 
第1章 歐洲的興起 
第2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動亂
第3章 經濟重建和宗教戰爭,1560-1648年 
第4章 西歐日益強大,1640-1715年 
第5章 東歐的變化,1648-1740年 
第6章 科學的世界觀 
第7章 爭奪財富和爭奪帝國的鬥爭 
第8章 啟蒙時代 
第9章 法國革命 
第10章 拿破崙時代的歐洲 
第11章 工業、思想與爭取改革的鬥爭,1815-1848年 
第12章 革命和秩序重建,1848-1870年 
第13章 大民族國家在全球範圍的強化,1859-1871年 
第14章 歐洲文明,1871-1914年:經濟與政治
 

推薦文

用「現代化」的視角解讀現代世界史

  用「現代化」概念來取代「西化」概念,這絕不僅是一個修辭上的問題,而是對觀察現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論」觀點的修正和突破。這在本世紀七○年代以來西方出版的近現代世界史著作中,有明顯的轉向。在這裡,我要特別推薦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帕爾默(R. R. Palmer)與科爾頓(Joel Colton)合著的《現代世界的歷史》 。此書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現代世界」的形成為主線,從「現代化」的新視角來觀察近期世界歷史的進程。作者對「現代化」的涵義沒有嚴格的界定,但做為本書核心概念的「現代世界」(modern world)是不同於古代的「希臘世界」、「羅馬世界」、「拜占庭世界」或「阿拉伯世界」的。現代世界是從近世以來世界歷史進程的整體關聯性的觀點出發的。要了解現代世界,必須從歐洲開始,因為從十六世紀以來,歐洲在數世紀中建立了一個空前強大的、全球性的政治、軍事、經濟、技術和科學體系的綜合體,這是由歐洲及歐洲人移民後裔組成的國家所構成的「文明世界」。到十九世紀七○年代,世界上確實已存在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文明世界」。 按作者的觀點:「歐洲是世界上首先變成現代的部分地區,世界的其餘部分則正在進行一個持續的現代化過程,而現代世界正在變成一個日益相互連結的整體。」 作者稱此為「新的全球一致性」(a new global uniformity)。書中也使用了「西化」和「歐化」二詞,主要是用於俄國和日本「借助仿效西方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在區分「現代化」和「西化」兩個概念時,作者顯然把現代化理解為一個包括西方在內的世界歷史範疇。書中寫道:

  二十世紀後期,全世界各民族都還在經歷「現代化」的歷程。它有許多形式,其中最明顯的標誌是飛機、超級市場、電腦技術和城市人口稠密。……結果之一,是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現新的全球一致性。現在已不再是「西化」的問題,如過去日本和俄國經歷過的那種情況,也不是人們有時警覺地指出的世界被美國化的問題。這是一個過程,美國人和歐洲人曾經起過主要作用,但它的產生畢竟是由於採用現代科學、技術、醫學、運輸以及電子通訊工具等的結果;哪裡採用這一切,哪裡便出現這種過程。看來,包括各種文化和種族的整個人類都有可能發展從事這些活動的能力,同時他們都有這種活動能夠滿足的種種需要。

  從「西化」到「現代化」,表面上看只是修辭上的變化,但實質上是對現代世界變革趨勢的再認識。就近代中國思想界對這一認識過程的演變而言,在清末以來關於東西方文明的日益激烈的爭論中,已出現所謂「新學」與「舊學」之爭。但「新」與「舊」是一個朦朧的概念。到「五四」前後,進一步認識到這是傳統東方(中國)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之爭。從朦朧的維新意識到較明確的現代意識,這在「五四」時代啟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已經出現。例如當時陳獨秀在《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等文章中即已認識到,中國的近世文明實質上仍是古代文明,而只有歐洲的近世文明才是真正的近世文明。「『近世文明』者,乃歐羅巴人之所獨有,即西洋文明也」。這是給西洋文明以明確的時代定位。到了三○年代,在有關「全盤西化」和「中國本位文化」的論爭中,現代意識就更加明確了。哲學家馮友蘭曾指出從「西化」概念到「現代化」概念,是一種思想上的「覺悟」。他寫道:

  現在人常說我們要近代化或現代化,這並不是專是名詞上改變,這表示近來人的一種見解上的改變。這表示,一般人也漸覺得以前所謂西洋文化之所以是優越的,並不是因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為它是近代的或現代的。我們近百年來之所以到處吃虧,並不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中國底,而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中古的。這一覺悟是很大的。即專就名詞說,近代化或現代化之名,比西洋化之名,實亦較不含混。基督教化或天主教化確不是近代化,或現代化,但不能不說是西洋化,……

  從東西文化的分野到「現代」與「前現代」的分野,可說是從文化形態史觀到社會進化史觀的分野。關於「現代」概念的爭論,過去主要是哲學的和美學的涵義;而今天我們對「現代」的定位則主要是歷史學的,是現代發展意義上的。東方的西方化,這是一個西方的概念;東方的現代化,則是一個新概念,是第三世界發展中的新概念。

序言

  當代世界中種種戲劇性的事件──戰爭、革命、恐怖主義襲擊、毀滅性的自然災難、經濟危機和數不盡的日常新聞資訊──往往模糊了各種長期性的歷史進程,正是這些歷史進程創造出了我們所生活於其中的各種社會和我們所應付的各種問題。大眾媒體很少注意到對於我們時代迅速運行著的各種事件賦予了更深刻意義的種種更為廣闊的歷史範型和情境。《現代世界史》此次新版可以看做是對於我們當代種種複雜而又往往是驚人的事件不斷進行歷史視角探索的一份最新的文本,因而它提供了一份引導性的設定,即認為當代世界各種事件、各種文化與各種衝突,是由於各種不同的民族思想、體制、社會習俗、經濟交往和政治權力鬥爭而衍生的。

  人類歷史的這類多層次創造了各種現代社會,並對全世界的人民與各種文化產生了遠大的影響。因此,本書就講述各個國家與民族的歷史,並強調諸如戰爭與革命這類突出的事件,但是它也關注在最顯赫的歷史事件之下的深層發展著,並創造出了我們今天稱之為「現代世界」的廣闊的歷史潮流。我們的闡述探討了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過去幾個世紀已深深影響世界的各種衝突;然而它把這些轉變和事件都聯繫到廣泛的歷史性的影響,諸如全球經濟的演化、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工業的勃興、宗教傳統的重要性、新思想的誕生與傳播、家庭與社會生活風尚的變化,以及西方文化與世界上其他各種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

  本書中所使用的「現代」(Modern)一詞,是指那些對於形成現代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各種社會與文化的歷史演化歷程──人類歷史的這一階段大約開始發展於五、六個世紀之前,而目前正以空前的速度在許多地方演化著。本書並不自命為是一部世界史,也不自認為能像一部世界史那般有價值。它的計畫主要是聚焦於西方的發展,直至獨特的現代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的傳播在較近的過去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正如本書後面章節所顯示的。儘管書中的敘述強調歐洲社會(也就是由歐洲人或歐洲後裔而形成的各種社會)對「現代」體制與各種社會實踐的影響,但是它也強調了世界範圍的交流、衝突與社會實踐,這些都曾經有助於當代日益增長的全球文化。

  本書的結構:變更與連續性

  正如已往各版,本書是由若干章組成的,它們敘述了各個不同的編年時代,一直妥切地直到當下。然而被確切規定和編排的各個章節卻要處理許多主題、事件和問題,而不是沿著簡單的編年順序展開。每一章都聚焦於一個特殊的時間架構,但也聚焦在具有持續的歷史重要性的各種主題和問題上。編年的結構賦予讀者以一種廣闊的歷史結構,並對特殊的歷史題材或問題準備了進一步加以分析和探討的機會──例如,有些討論所引用的其他材料是可以從線上學習中心網站(Online Learning Center Web)上查到的(www.mhhe.com/palmer10),其中包括術語表。

  儘管政治制度、革命和國際衝突的歷史,在此次新版中仍然很重要,但國家與政治史的某些細節已經加以縮減,以便增加有關社會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探討──而這些在較近的歷史研究中是極有影響的。有些章節討論了婦女在各種不同的歷史場合和時代中的作用,還有從現代早期直至當前時代文化思想運動的闡述,以及對形成現代全球史的各種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互作用的新分析。有關科學革命和早期全球經濟的幾章的次序被加以調整,為的是更加明確地表明重大的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在編年史上的關係。

  在前幾章中,讀者可以發現對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家庭生活的討論,對文藝辯論、沙龍文化和正在形成的啟蒙運動的公眾氛圍的描述,以及對法國大革命的文化方面的洞見。本書的後面那幾章包括女性主義的興起,關於科學和進步的觀念的文化辯論,以及關於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化運動的種種討論。

  有關一九四五年以後的世界的各章,已經改編並分成各節的新題材。原版中有關較近歷史事件的最長的兩章,已經分成新的更為簡練的四章,那將使學生們和其他讀者們更便於閱讀。新的、更短的各章編排後主題更加明確,它們表達了亞洲、非洲和中東在後殖民時代社會的發展,以及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消逝。這些重加組裝的章節也包括較近的國際對抗,以及現代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中不斷增長的全球化。我們相信,有關這類發展的專題歷史報導乃是歷史分析的根本出發點,它使人們對歷史的洞見以及對歷史的領會得以平衡。

  我們的意圖是要鼓勵學生們和其他的讀者們理解重大事件的複雜性,諸如以往各世紀的宗教戰爭,美國、法國和俄國的革命,二十世紀的世界大戰,民主政治的傳播及其所面臨的挑戰,西方所控制的殖民帝國的建立及其瓦解,新的後殖民時代的民族國家的誕生,以及對於國際秩序的不懈追求。讀者也將看到有關各種時局問題的及時報導,諸如恐怖主義、最近中東局勢的動盪,以及全世界最窮困的一些國家為了經濟發展而進行的不懈鬥爭。

  第十版還進行了另一些修訂,以便本書更易於被新一代的讀者接受。插圖部分也由於增添了新的圖片而得到擴充,包括現代藝術家的一些重要作品,諸如巴布羅.畢卡索、貝爾特.莫里索、傑克遜.波洛克和亨利.摩爾。正如多種文獻與資料一樣,以往文化中的景象和藝術品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訊。懂得如何閱讀和批判性地評估一份圖片、繪畫或照片,乃是分析思想的主要方式,對於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乃是無價之寶。除了每一章中的各幅插圖以外,還有四色的彩色插頁,表達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創造性及其文化與社會關懷。所有圖片的簡短說明,都與本書所敘述的事件或問題有關。

  本書新版的其他特色還包括新繪製的便於閱讀的地圖。範圍廣闊的地圖和圖表標明了歷年疆界的變遷、各國和各地區人口和經濟的變化。在修訂的地圖之外,還根據評論者的意見,在每一章中都增加了大事年表,以便讀者能夠對每個歷史時期的大事和重大日期有個粗略的把握。長期以來本書為人稱道的特色,即全面的延伸閱讀推薦書目,已經做了修訂和更新,其中收入了新的、有用的網址目錄以及重要的最新學術著作的目錄。

  《現代世界史》此次新版的這些改動,乃用以提高本書的可讀性,而並非用以取代或者削弱深受教師和學生所歡迎的那種體裁、內容、敘述和分析的特色。更進一步說,讀者們將會發現本書的最新版再度表達了那種強烈的信念,即歷史知識和歷史眼光對於每一個生活在此時,並且希望理解這個不斷演化著的現代世界之中的人來說,乃是具有價值的。如果能夠通過它所可能提供的新知識或新眼光,幫助任何年齡或背景的人對他們自己和他們的世界獲取新的洞見,那麼本書就達到目的了。

 

內容連載

導論:地理與歷史

歷史乃是人們在時間中的經驗,但是那種經驗卻是發生在地理的空間之中。地理學描述並繪製了地球,但它也研究人類與他們所生活於其中的環境空間不斷變化著的交互作用。我們的地球和我們的太陽系只不過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宇宙現在被認為至少已有一百二十億年之久了。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地球約有四十六億年之久,可是人類的全部歷史(以及史前史)僅只追溯到三百五十至五百萬年,或許只有兩百萬年──這取決於人類是如何加以界定的。我們所稱之為的歷史──即人類有記載的文化與活動──開始於發明了最早的書寫形式,僅僅在大約五千五百年前。

海洋和大陸是在時間的歷程之中移動著的,是在變化著其大小、形狀和地位的。我們所知道的各個大陸形成它們的確切形狀,還不到一億年之久。恐龍的滅絕大約在最早人類出現的六千萬年之前,它們可以在溫暖的氣候下,在堅實的陸地上,從北美洲去到歐洲(按照我們今天對這兩個大陸的稱呼)。自從最近的冰河時期結束以來,僅只有短短的幾千年。那次冰河時期大約始自兩百萬年以前,而且達到其最寒點只是在兩萬年之前,那是由於地球繞日軌道有了一點微小移動所造成的。水結成一~二寸厚的冰,並覆蓋了這個星球的北方部分(在北美向南遠至今天的芝加哥,而在歐洲則覆蓋了英倫各島的大部分和附近的大陸)。這些冰塊的融化便產生我們今天所知的海岸線、近海的島嶼、內海、海峽、海灣和海港,以及某些大的河流系統和湖泊。地球表面的變化過程還繼續在進行。美國和加拿大交界的尼加拉瓜大瀑布一直都在退縮,因為不斷流瀉的瀑布侵蝕了其下面的岩石。海潮和人工建築也侵蝕了我們的海岸;而且許多科學家們都相信,目前全球變暖的方式最終會改變世界上許多的海洋和海岸。

海洋目前覆蓋著地球表面約三分之二,而在其餘的三分之一中,有許多廣闊的陸地是很不適合於人類或大部分其他動物或植物有機體居住的。十分之一的陸地是冰雪覆蓋的,例如在北極和格陵蘭;還有很多是凍土;很多是沙漠,例如撒哈拉;還有許多土地處於高山的風脊。這些地區也像海洋一樣,對於人類歷史是很重要的,往往成為遷徙和定居的障礙。因此人類的歷史就涉及到整個地球表面上相對說來很小的、零散的幾個部分。

研究者們已發現了具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據,可以表明人類起源於非洲。人類屬於直立人(Homo erectus)這個物種,這一拉丁文的名字是人類學家和其他學者用於指現代人類能直立行走的祖先,他們似乎是一百八十萬年以前從非洲遷徙出來的,或許是由於環境的壓力,也或許是出於單純的好奇心。我們自己的這一智人(Homo sapiens)物種──這一拉丁文的名字是指增長了的認識力與判斷力──其出現不超過十萬年以前。當人類超越了單純實用的成就,並顯示出了審美的與藝術的情趣,以及進一步的工具製造技術時(約三萬五千年之前),我們就稱他們為亞種的現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他們是一種非常複雜的人類家族樹上的殘存者。

大冰河時期把海面降低了好幾百尺,並凍結了大量的水。英吉利海峽變得乾涸了。在我們現在稱之為白令海峽的西伯利亞和北美洲之間開通了陸地橋。狩獵者們從一個大陸走到另一個大陸。當冰河融化時,森林便成長起來,而人們曾經狩獵過的許多曠野地帶便消失了,這就為遷徙增加了動機。

我們人類的祖先終於拓展到了南極洲以外的每一個大陸。在這樣做的時候,人群便以數千年計地彼此隔離,被海洋、沙漠或者高山分割開來。他們到了任何一地,便隨著時間而微微地在演化,發展成為外表生理上的不同,現代文化就把它們界定為各種不同種族的特徵。但「種族」乃是一個文化的觀念,而不是重大生理差異的一個標誌。所有的人都屬於智人(Homo sapiens)這一物種,都來自同一個生物學上的祖先,並且都能相互繁衍。只有極少的人類基因是導致生理上的不同的,諸如皮膚的色素,相形之下大多數的基因乃是人類這個物種所有的成員都共同具有的。

現代人在基本解剖學和基因的構成上,在過去十萬年以來並沒有變化。地理上的隔離可以解釋短時期內不同文化的出現,例如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非洲、中國、印度、中東和歐洲的不同歷史和文化的發展。在更短的時間尺度上,地理上的隔離也可以解釋語言和方言的各種不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1
    $410
  2. 新書
    79
    $632
  3. 新書
    9
    $720
  4. 新書
    9
    $720
  5. 新書
    9
    $720
  6. 新書
    93
    $744
  7. 新書
    95
    $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