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為友
- 作者:黃效文
- 原文作者:Wong How Man
- 譯者:秦唐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2-10-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200581
- ISBN13:9789863200581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探險精神不只在於發現與成功,更在於知識和毅力的追求。作為一個經常要面對新道路的探險家,我的座右銘是:『願效犬馬作先鋒。』也許假以時日,許多支持者會看到支持探險的必要,明白探險是保護無數珍貴自然及文化的先驅,沒有它,這些東西很可能在我們有機會看一眼或記錄下來之前已經消失了。」──黃效文
本書是黃效文先生2010-2011探險、旅行與中國探險學會工作項目的考察札記,中英對照,每篇均有精彩圖片。循例分為自然與文化兩冊同時出版。
本書是一位探險家、文化保護者、攝影師、旅行作家面對人類與自然拔河中所呈顯的人文關懷。
透過本書,身為資深探險家的作者,帶領讀者進入多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到得了的「奇幻真實」世界。
一百多幅National Geographic等級的圖片,每一張都得之不易,令人感動。
作者簡介
黃效文 Wong How Man
二○○二年《時代雜誌》提名黃效文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讚譽他是「探險中國的今人中,成就第一。」CNN在十年內對他的工作報導了十一次,包括一段由Richard Quest主持的半小時節目。紐約《華爾街日報》曾經在頭版登載他的消息。發現頻道及國家地理頻道都對他的工作做過多次主題報導。
自一九七四年起,黃效文就以記者身份開始探索中國。他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兼會長,這所名聲卓著的非營利機構,成立目的是到中國偏遠地區從事探險、研究、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黃效文在一九八六年於美國創立中國探險學會之前,曾為《國家地理雜誌》率隊進行六次重要探險行動。在該雜誌社期間,他身兼探險、寫作、攝影三職,並且發現了長江的一條新源流。他為雜誌所撰文章曾獲美國外國記者俱樂部報導獎的提名。近年來,他並且為湄公河、黃河源流的定位奏功。
黃效文已有十多本著作。其中,From Manchuria to Tibet於一九九九年獲得知名的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Islamic Frontiers of China在一九九○年出版於英國,其問世時間遠在全世界對此議題發生興趣之前;題為Exploring the
Yangtze與Tibet的兩張光碟,分別獲得十一個與五個獎項。
中國探險學會成功地進行了數十個保育計畫,許多計畫後來成為正式的紀錄片。黃效文經常在重要的國際演講行程中受邀主講,對象包括學術界,大企業與專業團體。不少國家元首及社會名流都聽過他演講。贊助他所從事工作的包括個人、私人基金會與大企業。
他的座右銘是「完成有價值的計畫並不夠,還要有創新的解決手段。」前半句能讓自己心中安慰,後半才是具挑戰性的部分。
黃效文獲得多種榮銜,包括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名譽博士。
譯者簡介
秦唐
筆名,資深譯者。翻譯作品如《沙漠隱士》、《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以及黃效文的多本書籍。
序── 馬寶山
序── 郭令裕
前言── 黃效文
1.在這裡,時光停止流動 緬甸若開邦妙烏
2.欽邦的刺青婦
3.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搖籃
4.古都雙城記──三十年前後
5.中國汽車業今昔
6.朱利亞德學院的一個上午
7.飛行員永遠不老
8.最後一個人民公社
9.一九四九年香港送往中國的禮
10.不再錯失一步?
11.搭噴射機回到石器時代
12.義大利早餐、瑞士午餐、再回到義大利晚餐
13.哈布斯堡之家
14.佛陀的居所
15.喜馬拉雅最小的王國
16.老飛行員的回憶──敦煌壁畫之饋贈
17.海南島五指山
18.獵人頭的鄒族
序言一
多年來在工作和旅行中我見過很多人,但是像探險家兼攝影家兼作家黃效文那麼引人入勝、那麼具有熱情、工作那麼投入的,沒有幾個。
我有幸參加效文率領的一趟攝影旅行,在二○○五年去了麗江和香格里拉。他讓我開了眼界,看到當地崎嶇地形的壯麗,也見到居民豐富的文化和傳統。
使我印象很深的是他脫江疆野馬似的熱心、工作的投入,以及對那個地區深入的了解,包括文化、傳統、地理、生物多樣性。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將自己對自然與文化的熱愛以文字和攝影跟大家分享。對於我們這些困坐於水泥叢林的人來說,他的書和文章既能啟示我們,也是我們逃避現實的避難所。我羨慕他的「工作」能帶他到種種充滿異國情調的地方──如果那還叫「工作」的話。
他四十多年的田野工作,使我們更加了解自然世界,更加了解我們這個角落所滋生的不同文化。他提醒我們注意自然與文化遭遇到的危險,重新點燃我們對自然與文化的摯愛,並且使我們願意盡己所能去保育自然與文化。
我祝福效文有更多將生活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歲月──探險、寫作、分享、啟發。
馬寶山 Mr MahBow Tan
新加坡國際發展部前部長
序言二
二十五年以前我跟效文是怎麼相識的,我已經想不起來了。雖然我們並沒有定時聯繫,卻一直保持好朋友的關係。如俗語所說:「朋友有來有去,知交永遠不離。」原因或許在於我們都對攝影感興趣,而且都愛好自然。效文對探險工作的投入和毅力,他對物質享受的犧牲,一直令我十分敬佩。十年前我有一個機會,跟他深入香格里拉一起歷險,使我得到第一手體驗,明白他平日工作時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對我來說,那次超乎尋常的經驗十分珍貴,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效文跟我都進入了人生的日落時期。現在是我們反思人生的時候,並且在精力和耐力已經不同的情況下,思索現階段該做些什麼事情。我希望我們能對年輕人有所助益,跟他們分享我們認為重要的價值,尤其重要的是要告訴他們,人生並非一場夢。
我恭喜效文出新書,祝他保持健康愉快!
郭令裕 Kwek Leng Joo
新加坡城市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經理
導讀
一年將盡,聖誕節那天我在香港登機前往南美巴西,取道紐約。我坐上巴士,從航站到停機坪登機。巴士上位子都坐滿了,我站在過道,拿著兩件手提行李。「你要不要坐下來?」聲音來自一位四十幾歲的女士,她抬著頭看著我。
這,就是二○一一年聖誕節我獲得的上天啟示。在那位女士眼裡,我的歲數一定不小。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讓座給老人,我這才領悟,儘管我只有六十二歲,已經具備老人的資格了。也許頭上的銀髮和身上的紅色絨毛夾克,使我看來跟少了鬍子的聖誕老人不無相似;畢竟那天是聖誕節。我的行李裡放了我的下兩本書的打印稿,屬於我的旅行系列書,冊數已經不少。我會在巴西替文章加上圖片。要是幸運的話,我未來還有很多書可寫,在巴士和地鐵上還有很多機會得到別人讓座。
這兩本是自然與文化系列的第十一和十二冊,書名分別為《自然為伴》、《文化為友 》。自然和文化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頗像我衰退的視力。我每到一處,不論是我們的計畫點,還是途經的新地方,都常關注其自然美景以及文化傳統。不可能事事完美,很多東西在當今社會已經瀕危、受創或惡化。
我是樂觀主義者,行文語氣避免危言聳聽。我深信人善於應變,能夠突破困境,即使遇到特別難應付的問題也找得到解決之道。我傾向於提煉自己所見,吸收景象的純粹形式。這兩本書的文字與圖像所呈現的,就是我們擁有的這個易碎的世界,這個仍然美如夢幻的世界。
適應是人的本性。或許這兩書的篇章將會啟發年輕的一代,使他們重視正在不斷遭受侵蝕的自然遺產和文化傳承,而及時改變生活形態和作風,重建人與自然愉快共存的原始世界。
這個月稍早,在十二月十二日那天,我開車走過台灣東海岸,在北回歸線停下。這是所有遊覽巴士必到必看的觀光點。緯度是北緯23度26分16秒,中文稱之為「北回歸線」,因為在夏至時,地球與太陽形成的斜角正好最小;之後,地球就再一次朝另一方向傾斜。若以不那麼科學的方式來說,就好像太陽在最北點升起,之後就朝南移。
也許對人類而言也有一條想像的線,我們會在那兒回頭,重新開始愛護自然遺產和文化傳承,而不致於走到一個再也回不了頭的危機點。
黃效文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