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擁有屬於自己的貨幣始自1863年,當時由倫敦鑄造,翌年由港府正式發行的貨幣面值有銀質的一毫、銅質的一仙及一文。在此之前,香港與中國大陸其他地方無異,流通的貨幣種類包括中國歷代的銅錢、銀錠、寶鈔及近代的貿易銀元等。即使在1842年,香港首任總督砵甸乍(HENRY POTTINGER)曾宣佈只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東印度公司盧比及英國貨幣為香港的合法貨幣,但積習難改,內地採用的貨幣仍在香港民間沿用,直至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為止。在這段漫長的貨幣演變歷程中,不僅反映了香港的歷史位置,也反映了香港社會的變遷及民間喜惡,值得讀者細細研讀。
作者簡介
鄭寶鴻
明信片、錢幣、郵票、舊照片、文獻票據及文物收藏者,曾長期任職金融機構。現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錢幣研究會副會長兼義務秘書、香港郵票錢幣商會副會長及香港收藏家協會名譽顧問。
著有《圖片香港貨幣》(1996)、《香港明信片精選1940's –
1970's》(合編,1997)、《圖片香港郵票》(1997)、《圖片香港首日封和集郵藏品》(1997)、《港島街道百年》(2000)、《九龍街道百年》(合編,2000)、《新界街道百年》(2002)、《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2003)、《香江風月:香港的早期娼妓場所》(2003)、《香江道貌:香港的早期電車路風光》(2005)、《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時代》(2006)、《香江半島:香港的早期九龍風光》(2007)及《香江騁懷:香港的早期交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