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教學原理與設計

圖解教學原理與設計
定價:300
NT $ 237 ~ 300
  • 作者:蔡啟達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2-09-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168033
  • ISBN13:9789571168036
  • 裝訂:平裝 / 25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Learning to teach」一直是教師、家長、學者等所關心的議題,而坊間所出版有關教學原理的書籍琳瑯滿目,也幾乎皆以「文字敘述」為主要方式呈現,通常僅限當作大專教科用書或教學研究之用。

  本書則突破此限制,兼採「一頁文、一頁圖」的方式呈現,其目的即在於讓艱深難懂的教學原理之概念,以「專業、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所有階層的普羅大眾更能接受與方便閱讀,以將教學原理的概念逐漸推廣之,並深植於普羅大眾的內心。

本書特色

  ●ㄧ讀就懂的教學理論入門知識
  ●文字敘述簡明易懂、觀念完整
  ●圖表方式快速理解、加強記憶
 
作者簡介

蔡啟達  

學歷: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
  國小教師、主任共17年
  國小校長7年
  大專院校兼任教師
  教育部綜合活動教科書審查委員(2003-2006)

 

目錄

Ch1_教學的十個概念
Ch2_二十世紀心理學家如何看教學
Ch3_社會學家意識的教學概念
Ch4_哲學家知覺的教學思維
Ch5_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技術
Ch6_不斷澄清教學評量的迷思
Ch7_高效能教師應有的教學表現
Ch8_高效能學習的十種方法
Ch9_教學資源的選擇與應用 
 

推薦序

  教學是教育活動的關鍵,決定學校教育成效的高低優劣。教學活動囊括「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前者包括教師教學歷程中的思考、採用的理論與方法、策略與原則;後者涵蓋學生學習歷程中的思考、運用的理論與方法、策略與原則。因此,教學活動是一種師生雙向互動回饋的過程。教育活動如果忽略教學的重要性,則任何的教育改革都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

  Gage在其舉世聞名的教育著作「教學藝術之科學基礎」(The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art of teaching)一書中提出,教學活動的最高境界是達到藝術之境,但必須以堅實的科學方法為基礎。由此可見,教學科學方法的運用,與教學藝術的達成,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教學活動進行中,除了透過專業知識的開展,系統方法的運用,使教學活動達成目標外,同時也要顧及教學目標達成的藝術境界。

  一般教學原理的專業書籍,在內容方面大部分以文字敘述方式呈現,佐以表格或圖表,呈現與教學有關的核心概念。無法提供一般教育體系與非教育體系出身的普羅大眾,深入淺出的教學知識與教學概念。因此,在閱讀教學原理有關的專業叢書,對於教學概念及相關知識的理解,總是感到相當程度的困難和迷失。

  本書的特色在於透過「一專文一圖表、一概念一圖解」的方式,透過圖文並茂的形式,說明教學活動和教學有關的概念。內文方面囊括教學的十個概念、二十世紀心理學家如何看教學、社會學家意識的教學概念、哲學家知覺的教學思維、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技術、不斷澄清教學評量的迷失、高效能教師應有的教學表現、高效能學習的十種方法、教學資源的選擇與應用等,內容豐富且多元,對於教學意義的闡釋,見解精闢且精緻。

  本書的作者蔡啟達博士,鑽研教學理論與方法多年,從國小教師、主任、校長、縣市國教輔導團等服務生涯,對於教學活動有精闢的見解,且熟悉教育理論與方法。將多年來對教學的研究成果,揉合教學相關理論與實際,以文字的方式出版本書。相信對教學活動的實施,具有相當正面積極的意義。我和啟達校長認識多年,且忝為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本書的出版能讓我先行拜讀,十分榮幸。期盼這本書的出版,可以提供對教學活動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與社會大眾,一個清晰且具體明確的視野。

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林進材

序言

  本書主要目的在於闡述進行教學工作時,所應依循的相關概念、原理、原則或知識等方面的書籍。長久以來,家長、社會人士、教改團體等對教師在教室課堂中「如何教」一直感到相當好奇!若家長等利害關係人能深入了解教師進行教學的相關概念或原理原則,不但容易理解「如何教」的問題,也可提供教師進行反思教學的另一股輔助力量,甚至也可協助自己的孩子如何進行有效及高效能的學習!

  「教學」乃學校每天必須進行的主要工作,因而對教學原理的理解,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不管是現職教師,或即將投入職場的師培生,甚至關心教育的家長及社會普羅大眾,皆應熟知相關的教學理論與概念。相關人士若能深入了解教學進行的概念或理論,對教師而言乃不但是「專業化」的具體表徵,對家長或社會普羅大眾來說,也是關心學校教學的「第一步」。

  本書撰寫約歷時一年,乃作者統整教學相關的理論書籍概念,及融合任教國小、大專的教學實務經驗,對教學原理的理解、詮釋與反思。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以「一頁文、一頁圖」的方式呈現,目的在於使艱深難懂的概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讓所有階層人士(普羅大眾)更能接受與閱讀,非常有別於坊間出版屬於「文字型」的教學原理之著作。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在此首先要感謝恩師-博士班指導教授林進材博士的推薦與提攜,並允予撰序推薦本書;其次,感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陳念祖副總編輯的睿智與眼光,提供作者寫作的方向與啟示;接著,要感謝博班同學、學弟妹、僑和同仁和本縣性別平等團團員等提供相關實務經驗和鼓勵;最後感謝老婆素萩、女兒翔愉、兒子翔詠在寫作期間的關懷與包容。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教學的十個概念

自有人類以來即有教育活動,而教學即是教育活動具體化的表現。當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必須思考學生經由教學活動,可能獲得哪些知識、技能、行為或態度,如何積極減少或降低學習干擾因素,此其中所依循的理論、邏輯或方法,顧名思義即所謂的教學的原理。

面對社會快速變遷、資訊科技發達及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與「學」的新概念為何。教學雖具有獨特性與不確定性,其實施除須依循科學的方法、原理及原則來實施,以達成目的、效率與效能之外;是否更應融合教學的藝術之美,使師生於教學中抒發彼此真實的感受,再現各種驚奇與刺激,讓教學栩栩如生及充滿歡愉的生機與活力,則能使教學具有非預期性及發展性,更可塑造與培養學生豐富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1-1 教學包含「教」與「學」的活動
一、前言
我們生活的世界,自古有人類以來,即有教學活動的存在;因為人類繼續存活之目的,不只求生存而已,亦生活在過去與未來的發展之中;人類經由教學活動,得將其所學所知,傳遞給下一代,使人類得以傳頌千年而生生不息。因此,教學活動不僅只隱含著單一概念,其應為複雜與多元之概念。

二、教學至少包括三部份
教學人人皆知曉,然而每個人詮釋角度之差異,其含義為何,卻眾說紛紜。我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即從教學的形式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Smith(1987)從語言學分析,認為:「教學即知識技能傳授、教學即成功、教學是有益活動、教學乃規範性行為、教學的科學定義應更複雜與明確」等五種涵義。由此可知,教學至少應包括三個部分,首先即「教師的教」之行為;其次,為教學之客體,即「施」或「傳授」的知識、技能;第三,即包括教學的對象-「學生」。

三、教學的英文的意義
另從教學的英文字義而言,其英文字有動名詞的「teaching」和名詞的「instruction」皆可用來代表教學之意義;然而,一般來說teaching多與教師的教學行為有關,泛指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關係」,包括擬定教學計畫、選擇教材內容、實施教學評量等;而instruction則類似教師在教室中實施的訓練,泛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動作技巧部分的活動。

四、小結
因此,教學屬於「複合式」、「理性思維」之概念,其至少應包括「教師教的教學行為」、「教學的對象」及「學生的學習活動」等具體化的實踐過程;單方面的教或學,是無法讓學生產生認識或知道。

1-2 教學既傳授知識也轉化知識

一、教學的意圖
教學實施之的目,自古以來即希望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與技能。在我國的《禮記.學記篇》即指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足見教學不只經由教師的示範、說明、譬喻、類化等過程,將教學的客體-知識、技能,以某種合理的方式,有意圖地傳授給學生,以提升學生的智能及發展潛能,更在啟發及引導學生的長處部分,以彌補其不足或缺失之處,使學生經由教學過程逐漸成長與發展。

二、教學並非獲得知識唯一途徑
教學的意圖在於傳授知識客體,然而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一定要經由教師的教學嗎?若依照「教學即教師傳授知識、技能之意圖」的邏輯思維,則學生所知係由教師所傳授,因而理論上學生所知永遠無法超越教師所知。不過,事實上許多學生所知,往往超越老師,甚至顛覆老師所教的;此外,學生亦可自行進行學習、資訊科技網路或參與讀書會等方式獲得學問。由此可知,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並非完全皆經由教學之途徑才能取得。

三、教學並非只傳授知識或技能
其次,一個值得思辨的問題浮現:「教學一定只傳授知識、技能嗎?」教師在教室課堂中,一定只能進行正式知識或技能之傳授而已嗎?事實上,教學若只是正經八百地傳授知識,而未觸及某些輕鬆的風花雪月,隱喻故事的類化,八卦小道消息的譬喻等,以協助學生理解知識,則學生可能覺得教學是一件嚴肅且索然無味的事情。另外,學生在情意層面的人格與倫理道德,經由正式教學過程的培養,也非常重要。

四、教學也在轉化知識
教學另一個存在與值得釐清的問題,即教師的教學若只是進行傳遞知識、技能的例行公事(routines),而學生亦只是照單全收地進行知識累積或堆砌,則學生能獲得真正實用的知識與技能嗎?

另外,教學的功能應培養學生在沒有答案時,能主動地動腦思考並解決問題,而學生若未能將教師所教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則無法如此。

因此,教師若未能將知識或技能「轉化」(transformation)成學生可以與其經驗進行交互作用,協助學生將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與改造,則學生所獲得的即是一種「囤積式」(banking)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即須同時兼顧知識與技能的傳遞與轉化工作,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帶得走的知識」而非「背不動的書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37
  2. 新書
    79
    $237
  3. 新書
    85
    $255
  4. 新書
    9
    $270
  5. 新書
    9
    $270
  6. 新書
    9
    $270
  7. 新書
    93
    $279
  8. 新書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