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男孩:在最黑暗的地方,實現最偉大的夢想
- 作者:安迪.穆里根
- 原文作者:Andy Mulligan
- 譯者:周沛郁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5-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133368
- ISBN13:9789862133361
- 裝訂:平裝 / 22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我的腿愈跑愈有力。那時我知道,我可以永遠跑下去。
在最黑暗的地方,實現最偉大的夢想
感動程度媲美《穿條紋衣的男孩》,機智指數更勝《深夜小狗神祕習題》,
冒險刺激有如《金銀島》遇上了《貧民百萬富翁》
即將搬上大螢幕!
由李察.寇蒂斯(Richard Curtis,《BJ單身日記》)改編劇本,
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時時刻刻》)執導
讀到最後,你就會明白這故事的重要性;這是一個非說不可的故事。
這裡人稱「畢哈拉」,廢物之鎮。垃圾山從碼頭蔓延到沼澤,一個垃圾蒸氣瀰漫的長形世界。而我是其中的一個拾荒男孩,翻找著這城市丟棄的東西。
畢哈拉街道老舊、骯髒,空氣中總是飄浮著令人掩鼻的酸臭味。街上到處都是光著腳的髒小孩,他們不是沒爹就是沒娘,或者兩者皆無。拉斐爾是個十四歲的男孩,跟著阿姨及年幼的表弟妹生活在一起,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拉斐爾從垃圾堆裡揀來的東西。然而在這個貧苦的城鎮裡,垃圾堆裡通常也找不到什麼好東西,你能找到最多的東西就是濕都帕(糞便)。但拉斐爾從三歲就開始在垃圾堆裡討生活,自然有他的一套,他總能找到一些塑膠罐、紙張紙盒等等的,換取少許金錢。他和好友嘉多結伴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尋找有價值的物品。
有一天,他們找到了個特別的東西:一個小袋子,裡面有一個皮夾、地圖,以及一把鑰匙。憑著特有的敏感直覺,拉斐爾知道他找到寶了,果然皮夾裡裝著一大筆錢!拉斐爾及嘉多興奮極了,只是沒想到,這個袋子竟然大大改變了他們的一生。當晚,警察就找上門來。即使警方以高額賞金利誘,拉斐爾依然決定把那東西留下,並找了垃圾場裡最窮的孤兒「鼠弟」幫忙。這個決定帶來了恐怖的後果--拉斐爾、嘉多和鼠弟沒受過教育,沒爸沒媽,沒有錢也沒有家,但解開謎題、導正滔天大錯,都得靠他們了。三個垃圾男孩,要如何對抗腐敗的政府、欺壓窮人的官員?如何能揭發這世界上的不公不義?
這是一本篇幅不大,情感卻十分強烈的小說。雖然背景設在一個極度骯髒、絕望貧窮的腐敗國家,但它也是一本會讓你發覺到勇氣、找到力量的小說,因為書中的孩子們,不論生活在何種困境,依然能夠堅定他們的信念,擁有他們的夢想,令人鼻酸又感動。《垃圾男孩》情節曲折離奇,充滿不屈不撓的表現和不經矯飾的深刻情感,是本令人心跳一百,屏住呼吸的小說。
作者簡介
安迪.穆里根 Andy Mulligan
生長於南倫敦。他當了十年的劇場導演,在亞洲數次旅行,使他受到啟發,重新接受訓練,成為老師。他至今已在印度、巴西、越南、菲律賓和英國各地教過英文和戲劇。目前定居於馬尼拉。安迪.穆里根的第一本書《Ribblestrop》於二○○九年四月出版於英國,曾角逐羅德.道爾幽默童書獎(Roald Dahl Funny Prize),《衛報》(Guardian)稱之「燃點最高且最危險的幽默」。之後出版的續集《Return To Ribblestrop》,獲得衛報兒童小說獎(Guardian Children's Fiction Prize)。
《垃圾男孩》在英國出版不久後,電影版權立刻被買下,預計由李察.寇蒂斯(Richard Curtis,《BJ單身日記》)改編劇本,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時時刻刻》)執導。《垃圾男孩》並入圍了二○一二年的卡內基童書獎(The Carnegie Medal)。世界各地的學校都將本書列於課程進度表上。
安迪在稍事休息後,重返他鍾愛的菲律賓馬尼拉教書,同時進行他的下一本書。
譯者簡介
周沛郁
台大森林系碩士,愛在真實世界裡旅行,在幻想世界中遨遊,化身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譯有《你是我永遠的朋友》、《微笑男孩與冰霜巨人》、《親愛的妹妹》、《黑眼圈》系列等書。
作者問與答
《垃圾男孩》的靈感是哪裡來的?
來自故事發生的背景--馬尼拉的一個垃圾場。我就住在馬尼拉,在那裡工作,菲律賓是個美妙的國度,充滿天堂般的小島和全世界熱情的人。不過……像很多國家一樣,那兒也受一些問題所苦。一位朋友跟我說過一個真實故事:垃圾場的兒童幾乎所有時間都用來在人類排泄物中翻揀。我們都知道童工的事,但這樣的細節(這地獄般的一景)始終在我腦裡徘徊不去。我想寫點其中一些兒童的故事,讓他們有機會反擊。
《垃圾男孩》一書中,你沒指明故事是在哪發生的。有些書評猜測是拉丁美洲或墨西哥。故事的確實地點沒有明說,有特別的用意嗎?
對。我希望不會有人認為這本書是針對哪個國家的指控。全球各國今日或過去都有貪汙腐敗和剝削兒童這種醜惡的事實存在。書中的議題沒有國界,所
以我不希望指明故事發生的地點。
《垃圾男孩》行銷時的市場定位是跨成年人和青少年的書籍。你寫這本書的時候,有想過什麼特定的目標讀者群嗎?
其實沒有。我教十一歲以上的學生,所以應該是寫給我教的孩子吧……不過說實在的,我是為自己寫的。我喜歡由情節推展、角色吸引人的小說。我希望像《頑童歷險記》一樣平易近人的文字,因為我喜歡能迷惑我、讓我著迷的書。可是如果思考寫給九歲以上或十六歲以下的兒童,我就覺得很困難。
我研究了你早年的經歷,發現相關的資料非常有限。可以說一下你在倫敦的成長過程,和那段經歷對你有什麼影響嗎?
沒問題,不過我不確定南倫敦和我寫過的書有什麼關聯--我之前沒怎麼想過。我在離倫敦市中心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有個平安快樂的童年。我上的是男子中學,而英文是我唯一真正喜愛的科目。我遇過衷心在乎文學的老師,也學到了某種職業道德。但我覺得我的書是由多年後的經驗發展而來--就是在海外執教的瘋狂事,還有(像《垃圾男孩》一書)遇見街頭兒童的重要經驗。
當了十年劇場導演之後,是什麼讓你離開,去亞洲旅行?
因為我失業了。老天保佑柴契爾夫人,她讓英國大停工,所以我沒飯吃。我這人變得可有可無,然後神奇地有個朋友邀我去印度幫忙拯救一間孤兒院。印度就這麼讓我的世界天翻地覆。我在那裡得到了一份教職,回到英國時,決定投身於教室。我不想再坐在那兒枯等藝術津貼了。
閱讀《垃圾男孩》的時候,我感覺你在寫作的過程中,一定像我閱讀時一樣興奮又開心。
沒錯,當然了--真高興你有感覺到。要知道,我教的是十一歲以上的孩子,所以我知道那種煩悶的恐怖感覺,那時百葉窗拉下來,而你將失去聽眾。我得教兒童讀他們覺得困難或不值得看的書--上文學課程。我想藉著《垃圾男孩》做的,是向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和約翰.波恩(John Boyne)這樣的作家學習--我希望角色能躍然紙上,而且我希望寫的是殘酷的街頭。對--寫作是很令人興奮的過程。
這本書裡,那些兒童的貧困生活有點讓我想起《貧民百萬富翁》。你覺得你自己沒有獨創性,是利用別人成功的跟屁蟲,還是懷抱社會關懷的人?
我沒看過《貧民百萬富翁》的書或電影,所以我不確定如何拿來相比。我覺得大多數作家並沒有那樣的社會關懷,純粹只是發展一個故事而已。我知道舉世聞名的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寫作時的確有重要的社會目的,而且希望能面對問題、教育、造成改變,而我很愛他。我知道有些作家能用寫作處理憤怒和痛苦--但那不是我。我遇過街頭兒童。我去過垃圾場。我震驚又難過,故事於是產生。
你是如何著手研究兒童的貧窮問題?你覺得這問題有多普遍?
童工和剝削兒童的問題牽連甚廣,而且永遠不會停止,而我不是研究議題的記者,也不是經濟學家。我想起馮內果(Kurt Vonnegut)開始寫他的反戰小說《第五號屠宰場》時,他的一個朋友以令人退縮的輕蔑語氣說:「你何不寫一本反冰河的小說呢?」他的意思當然是,一本號稱要對抗巨大自然力的渺小書本很可悲。我知道他說的沒錯。不過這樣並不會阻止人寫作。我無法解釋為什麼那麼多人有億萬家產,而億萬人卻一無所有。我也找不出哪個意識形態能解釋。我只能就我見聞的特定細節,寫出故事來反應這些現象。
你的角色有用任何人為依據嗎,還是他們是許多人的拼貼之作?
我將我見過的那些男孩融化並重塑過。J.M.巴利寫《彼得潘》的時候,他說他是以五個戴維斯家的男孩為靈感(他們是他心愛的養子),並且將他們「像野蠻人生火時處理的樹枝一樣,將他們揉捻在一起」。每個男孩都是我見過的街頭兒童的合金--脆弱又危險,教育程度低落卻聰明,絕望卻機智。
安迪.穆里根接下來會有什麼令人期待之作?
我現在正在寫一個廣播劇,說的是一個想殺掉鄰居愛犬的男人。靈感來源是鄰居的一條狗,而我想殺了牠。之後我會去印度幾個月,希望能完成之前開始做的事……
你希望讀者從書中得到什麼?
希望讀者能和男孩們產生聯繫,和他們變得親近。希望讀者享受追逐的刺激,希望他們腎上腺素大肆分泌。我希望他們看了結局很滿意,也希望他們能思考--因為我們都需要思考。希望他們覺得閱讀本書的時光很值得,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剛花了四十美金買了本全新的暢銷驚悚小說,作者還是非常著名的作家,結果內容根本就是垃圾--我厭惡地把那該死的東西丟到房間另一頭去了。真的希望我的讀者不會想要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