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愛孩子,其實很簡單
近十幾年來,親子教養成為顯學,相關著作正夯;行走在書店,瀏覽標示著「親子教養」的那一欄,每每要為那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的新書感到震撼。然而,孩子越生越少,教養專書越出越多,為人父母的焦慮和疑惑卻有增無減;面對這樣的現象,即便是被稱為「親職教育專家」的我,心中也難免興起「到底怎麼一回事」的問號。
仔細探究就會發現,不少親子書建立在個人成功的教養經驗上,強調如何教出卓越的孩子。這種生命經驗的分享雖然動人,對為人父母的也頗富吸引力,卻未必適用於每個孩子,「成功」的典範有時甚至成為負擔,讓許多父母內疚自責,好像孩子的成敗全繫於自己的一舉一動。
事實上,孩子的成就表現如何,除了父母的用心,還受到許多非教養因素如:孩子自身的潛能、所處的時代環境,甚至個人無法掌控的機運等等的影響。如果孩子一定要超群卓越,父母的教養才算成功,那麼,多數人都得黯然神傷,為人父母也就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負擔。
然而,學了兒童發展、當了兩個孩子的媽,投入親職教育二十多年;我心裡頭清楚,父母──特別是母親的角色,對於家庭文化的營造以及孩子的生命發展,的確有深遠的影響,但卻也沒有想像中的沉重困難。特別是這一路走來,除了學理基礎和實務體驗之外,我自然而然回溯起自己的童年經驗;從而發現,只要擁有平實的期待、真誠的態度和簡單的原則,就是夠好的媽媽,也是上天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生命禮物。
我的媽媽沒學過心理學,也不是親職教育專家;但她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卻非常貼近人本心理學派揭示有助於生命成長的元素。她對子女沒有非分的期待,我和我的兄弟們只是平常凡人,而且各有各的獨特性;不過,願意善盡一己之力、能為自己負責、懂得關懷別人,卻是我們共有的價值。中年之後,孩子日漸長大,自己的小家庭經營也隨之進入另一段日漸清閒的旅程;返鄉探望爸媽的頻率回升,和兄弟重溫童年時光的機會漸增。媽媽總說,我們三人手足互相扶持、情誼更見親密,對父母來說,就是最踏實也最令人寬慰的回報。
愛孩子,其實很簡單;不需要太多煩瑣的原則技巧,只要回歸親密關係的本質,掌握幾個基礎元素就可以了。想以媽媽為原型,書寫自然簡單的父母之愛,質樸真實的教養概念,讓為人父母成為一種輕鬆愉悅的生命經驗,已經有很長一段時日;真正化為行動的機緣,則來自二○○八年初秋的一場美麗邂逅。
當時,我為推動兒童情緒教育所編寫的專書《我是EQ高手》出爐,在新書發表會上初識《張老師月刊》主編惠琳,隨即受邀於翌年為月刊撰寫十二篇專欄文章,同時敲定以〈媽媽與心理學家〉為題,將盤旋我腦海裡多年的想法化為文字,和讀者共享。寫過專欄之後,因EQ教育推動庶務繁忙,成書的念頭又被暫時擱置一旁。還好惠琳深知我「只要催逼,就有產出」的特質,還找來壽成和天蕙敲邊鼓,在她們的大力支持,以及大石畫龍點睛的設計下,我終於得以如願,趕在媽媽年屆八十的二○一二母親節前,把這份禮物送給媽媽,回報今生這份美好的母女情緣。
這本書,要特別獻給我的父親──楊逸仕先生;因為,能無所顧忌地盡說些媽媽的好處,而少提及爸爸為這個家庭提供的磐石基礎,是因為我內心清楚,爸爸對子女的寬容,是愛的另外一種美好形式。另外,也要謝謝我的兄弟丞傑和丞輝、嫂嫂佩珍和弟妹文賢,還有四位外甥子萱、子寬、育綸、育齊;感謝你們對我的關愛和支持,為這個大家庭創造更多美好的記憶。最後,當然還要提及慧慈、品臻和品諭;今年春天我們一家子都處在狂亂忙碌的狀態,感謝你們即使自顧不暇,仍在家務上給我最大的包容和協助,並在我書寫的過程,隨時提供真誠的意見和溫暖的照顧。
敬邀讀者走進我家的故事和相簿,祝福您從書中提供的素材,創造出您家專屬、獨一無二的家庭文化與親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