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肥的:生活型態、廣告以及政策背後的黑暗陰謀

世界是肥的:生活型態、廣告以及政策背後的黑暗陰謀
定價:280
NT $ 60 ~ 252
  • 作者:巴瑞.鮑勃金
  • 原文作者:Barry Popkin
  • 譯者:楊桂玲葉亞萍
  • 出版社:高寶
  • 出版日期:2012-03-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857001
  • ISBN13:9789861857008
  • 裝訂:平裝 / 27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全球唯一針對「肥胖」這一主題做出的跨國精闢研究,是一本得以改變世界的書!

  ◎作者針對肥胖的研究橫跨世界六大洲,書中充滿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記載了作者對於個人、團體以及政治領導人的建議,以及改善現況的方法。

  其實,肥胖並不絕對和貪吃、不愛運動掛上等號,
  他可能來自一場陰謀,一個由政府、財閥檯面下利益糾葛的肇因……

  電視和電腦的流行,是造成我們不運動而肥胖的肇事者之一!?

  麥當勞無法推出健康的餐點,因為對手常會藉機推出高熱量套餐,大撈一筆!?

  食品產業知道,如果以大批量銷售食品或飲料的話,顧客會買更多!?

  專業營養學會或醫學會等機構的決策和方案,其實受到了食品產業的操控!?

  在美國,政府對玉米、大豆、肉類、家禽提供高額補助,這大大降低了這類商品的價格!?

  進入本書之前,你能思考這個問題;或許變胖跟你的個人飲食沒有太大關係,這可能來自一些有心人士的共犯結構。

  你可知道嗎?

  半個世紀以前,全球最嚴重的營養問題是飢餓,體重超重的人口不到一百萬;

  而今,體重超標的人口已達16億之多。罹患糖尿病跟高血壓的人數比以前倍增了20倍,肥胖儼然成為本世紀最嚴重的文明病之一。

  面對肥胖,很多人怪罪自己貪吃、不愛運動,其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是因為時代的改變,導致人們的生活型態大幅改變,再加諸科技的進步、五花十色的廣告充斥,甚至國家政策的改變,種種的影響深化了人類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結果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超重的世界。

  本書作者是全球營養學權威,他對世界人口為什麼會變肥進行嚴格調查,發現到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在印度,買瓶可樂的錢比買罐水還便宜,於是人們寧願選擇糖類飲料;又如中國,電視普及率比10年增加30%,於是電視節目和廣告影響人們的飲食方式,同時也降低了運動的頻率;而美國政府長期對農民補助大豆和玉米,導致豬肉養殖成本下降,直接影響人們對食物的選擇。文中更提及加工食品造成的危機,以及窮人為何體重也直線上升的原因?當今,食品問題歷歷在目,怎麼選對食物,吃巧也吃出健康,值得我們深思。

本書特色

  (1)鮑勃金根據數十年的研究和經驗寫出此書。他是第一位針對肥胖這個主題作出全球性研究的專家,並且研究了半個世紀以來人類生活和食品系統的變化,對全球肥胖議題的研究極具全面性。

  (2)讓專家來回答你:人們為什麼會肥?世界上的肥胖人口比起半個世界前多了多少?最重要的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本書通過對四個家庭以及作者本人家庭的研究,並且揭示了人類不斷變胖的原因在於新的生活方式(飲食和運動方面)與人體生物進化的衝突。

  (3)探討了危機起源和解決之道,針對肥胖問題的背後根源提出改善方法。

作者簡介

巴瑞.鮑勃金 Barry Popkin

  營養學界以及肥胖研究的權威,也是一位經濟學家、營養與流行病學家、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營養學教授,同時監導該校的肥胖研究中心。他積極地研究美國人的飲食行為,並且深入研討人們的飲食模式、趨勢、社會人口因素與肥胖間的關係。鮑勃金注意到,近年來飲食習慣經歷了快速變化,因此他深入研究了人們運動與否所造成的生理差異、身體結構的變化以及其原因,更預設這些變化將造成的後果,也不斷思索,什麼樣的政策和團體得以改善現況。除了活躍於美國營養學領域,國家健康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也贊助他前往世界各地,進行嚴謹的田野調查,範圍包括中國、俄羅斯、墨西哥、菲律賓和巴西等許多國家。全球有近百家的報紙和雜誌都報導他的研究,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經濟學人》、《時代雜誌》和《美國科學雜誌》等。

譯者簡介

楊桂玲、葉亞萍

  現為專職譯者。

 

目錄

前言
一 現代飲食簡史
二 喝出的問題
三 關於運動
四 世界是平的——也是肥的
五 肥胖世界的麻煩
六 食品行業扮演的角色
七 我們所能做的
致謝

 

前言

  我對營養學產生興趣始於一九六五年。當時,我獲得全額資助在印度學習一年,住在一個位於窩棚區叫舊德里的地方。印度人將隨處搭建的窩棚稱為朱吉. 霍比利(jhuggijhopri)。舊德里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可以說是個人滿為患的貧民窟。人們住在簡陋的平房?,聲音嘈雜,氣味難聞,到處掛滿衣物,擁擠不堪。衛生極差,滿眼是貧窮和饑餓。

  回到美國完成了學業之後,我在美國職業訓練部(US. Office of Economic Opportunity)找到一份工作,並曾積極與麥戈文饑餓問題委員會美洲分會(McGovern Committee onHunger in America)接觸,該組織當時正致力於創建和擴展一系列旨在減少營養不良的專案。由此,我便開始了自己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食物和營養學的職業生涯。至一九七○年代之間,貧困和饑餓是世界的大問題。到一九八○年代,肥胖取代饑餓,營養問題成為美國和歐洲面臨的主要問題,而發展中國家仍然主要在和饑餓鬥爭。今天,肥胖已經在全球廣為流行。本書探討了在我們周圍發生的各種變化,包括技術、全球化、政府政策、和食品工業等方面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與個體飲食和生活選擇交互作用,造成了今天這種巨大的轉變。

  我曾在世界很多地方生活和工作,期間研究了長時期的生活方式變化如何對人體造成影響,研究涉及美國人、中國人、巴西人、俄羅斯人、菲律賓人等。我對肥胖問題做了全球性大規模的縱向調查,這種調查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極少的。其中,有關飲食趨勢的資料涵蓋三十年之久,涉及的美國人達八萬之多。此外,我參與了國家青少年健康縱向調查專案(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dolescent Health)中的肥胖和體育活動部分,該專案從一九九五年起,對兩萬青少年進行了追蹤(目前後續研究正在進行,原來的青少年正進入二十六歲至三十二歲的年齡層)。

  此外,我還對許多其他國家的人群進行了田野調查。其中,在中國選擇了二百多個社區,參與人數超過二萬二千人,歷時二十年;我在俄羅斯則選擇了三百多個社區,人數達一萬一千之多,歷時十五年。在其中一項研究中,我們對日新月異的中國,每兩到三年收集一次資料,內容涉及參與者的飲食、活動方式、體重和身高等。除此以外,他們的社區、工作以及收入情況也在研究範圍之內。

  二戰以來,西方國家的生活和營養方式發生了變化。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變化主要是發生在一九八○年代以後。為了便於揭示這種變化過程,我在本書中將以四個家庭為參照,他們都曾是我長期的研究對象。同時書中也將對照一九五○年代以來我本人家庭營養攝取的變化。(為保護參與者的隱私,書中所列家庭均為實際案例中的代表性組合。)我們將在書中瞭解兩個當代美國家庭(瓊斯家和凱薩家)的飲食和運動情況。同時還可以瞭解到一個一九八○年代的印度家庭(德賽家)與一個當代印度家庭(帕特爾家)在飲食和運動方式上的差異。將過去幾十年的變化納入本書內容範圍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本書第一章簡要回顧了人類的飲食從舊石器時期到今天所發生的主要變化,以及相伴隨的人類身體組成的變化。

  本書中,我將試圖回答一些大問題:是含有較多糖分的當代飲料導致了這種危機嗎?速食是體重增加和造成肥胖症的「罪魁禍首」嗎?那麼全球流行的超市呢?是購買加工食品的便利使得我們變胖、不健康嗎?能否將肥胖症的流行僅僅解釋為貪食和懶惰時代的社會規範和失控?或者如食品工業界所說,根源在於缺乏運動而不是食物的問題?父母和學校又扮演著什麼腳色?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窮人也超重?

  然而,從最基本的層面上來說,這其實是發展的代價。認為自前農業時代到今天,我們的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的看法其實是片面的。事物的發展總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比如,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世界幾大文明的興起,但是,我們也同樣看到,狩獵時代的多樣化飲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僅僅依賴幾種農作物的飲食方式,同時與之相伴的是饑荒與疾病的增加。近年來,技術的發展極大而快速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種變化既出現在工作中,也出現在家庭生活中。全球化使我們能夠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觀念、人群和產品。毫無疑問,這確實是一種進步。然而,這種進步卻是以人類健康和經濟為代價,造成全球「肥胖症」。

專文推薦
美國營養學者帕博金說世界不只是平的,還很肥。真的嗎?為什麼?
撰文 張茵惠

  《世界是肥的》一書中提出的問題相當尖銳,身為美國北卡羅萊那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營養學教授,鮑勃金(Barry Popkin)關注肥胖症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對鮑勃金而言,美國人的體重在過去數十年攀升的幅度,相當令人心驚。相較於經濟學家或歷史學家可能只會把肥胖當成個人選擇的表現,或者某種無所謂好壞的社會趨勢,對於營養學者來說,肥胖「症」是一種值得研究的流行病課題。

  鮑勃金的研究對象橫跨五大洲,他年輕時曾住在印度一年,後來更到中國、墨西哥進行研究。對於世界是否在變平(flatten)的同時也變胖(fatten),他的回答是肯定的,開發中國家的肥胖症盛行程度持續高昂。但是否每一個國家都是因為同樣的理由發胖呢?則未必。鮑勃金認為,墨西哥人發胖的主因之一是可口可樂等軟飲料的過度攝取,而亞洲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的肥胖主因則是現代市場機制下,豐沛的植物油供應。

  鮑勃金的小書呈現了自己堪稱素樸的觀察跟想法。他感覺到肥胖是美國乃至全球共通的問題,同時對現代的生活形態跟他記憶中的越來越遠,周遭人們越來越胖,感到不安。他列舉了他所知道(讓墨西哥人喝水可以減低含糖飲料攝取,促進健康)跟不知道(如何減低亞洲植物油攝取量)的事情,寄望能對世界產生一些改變。鮑勃金說,問題不在於你「不能吃什麼」,而是你「該吃什麼」。人攝取營養素的總量是有限的,多喝水就會少喝點可樂,多吃點蔬菜就會少吃點甜甜圈,父母與其打罵不准孩子吃洋芋片,不如多在家裡放一些高纖的蔬菜條。這本書或許是個好的開始,讓我們開始去思考,若世界真是肥的,我們該怎麼做。

 

內容連載

一九六五年和一九六六年我在印度的兩年時間裡,處在完全與美國的朋友家人相隔離的狀態。沒有電話可打,只能透過郵局保持聯繫。通常,一次單向聯繫需要三個星期的時間,從寄信到收到回信一般要一個多月。曾經有一次,我把旅行中拍攝的底片寄回家沖洗,結果兩月之後才從回信得知自己的相機鏡頭出了問題,底片早就全壞掉了。當地也沒有電視可看,只能透過印度報紙來獲得資訊。

今天的情況則大為不同。無論是去印度、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我都可以在酒店收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節目,用手機打電話回家,查看電子郵件,甚至訂閱美國報紙──還可以在旅店下載列印出來。不管身在何處,我都可以自由地與家人、朋友、同事以及學生互相交流,完全不受時空的限制。

人類這種交流能力的變化經歷了數千年的歷程,尤其是在近幾十年得到了極快的發展。

購物方式也發生了變化。記得第一次去印度時,在那裡幾乎買不到洗漱用品和食物,更不用說美國商品了,包括美國牙刷。唯一可以慰藉鄉愁的是喝瓶可樂。而現在,無論是在新德里,還是北京,西方超市都很常見,比如沃爾瑪。二○○四年和二○○五年,我兒子曾在北京留學。當時,他的住處離法國家樂福只有幾個街區的距離,店裡賣的東西非常齊全。

另外,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資訊傳播方式,更改變了整個食品生產和消費環節。可以說,你可以在美國買到世界任何地方生產的商品。不管是食物、衣服,還是奢侈品,在美國的大、中城市或者網路上都有賣。當然,你買的起司、麵包和糕點可能沒有在法國現做的那樣可口,或者買不到純正的地方特產,但單指購買加工食品而言,現在確實非常方便。你甚至還可以買到在出產國都買不到的商品。

相對於美國,這種變化在亞非拉和中東地區來得比較慢。一九九一年以來,我每年都會去一次俄羅斯,而那裡商品增加的速度令人吃驚。剛去時,只能用美元買東西。要想買美國製牙刷、口香糖、瑞士和法國產的黑巧克力這類莫斯科沒有的商品,只能去專門接受美元的商店。後來,我去了塔吉克斯坦,那裡的情況更糟。時隔幾年,莫斯科街頭出現了數百家售貨亭,銷售牙刷、口香糖、巧克力等等,接著便出現了大型超市。於是,在莫斯科也能買到以前在美國和西歐才能買到的食物和飲料。

如前所述,全球的飲料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類似印度這樣的國家,在一九六○年代除了可樂之外,沒有其他飲料。而今天,商店裡的瓶裝水應有盡有。美國的飲料市場也經歷了變化,種類不斷翻新。不僅美國,其他國家和地區也不斷發明新的飲料。紅牛就是其中一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1
    $60
  2. 二手書
    61
    $170
  3. 二手書
    61
    $170
  4. 二手書
    74
    $206
  5. 新書
    78
    $218
  6. 新書
    79
    $221
  7. 新書
    79
    $221
  8. 新書
    79
    $221
  9. 新書
    79
    $222
  10. 新書
    88
    $246
  11.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