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與希望:以行動為中心的教師哲學

批判與希望:以行動為中心的教師哲學
定價:320
NT $ 304
  • 作者:方永泉
  • 出版社:學富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3-1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624722
  • ISBN13:9789866624728
  • 裝訂:平裝 / 26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希望、批判及行動,是教師工作的三部曲。教育作為一件「希望工程」,從事教育活動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先懷抱有對於未來的希望,才會從事教育的工作。教師必然是先看到前頭的「光亮」,才會開始教書育人。教師與其他職業不同,其所看到的「希望」與「光亮」不僅只是自己的願望的達成,而是看到蘊藏在受教對象身上的無窮希望。教師也與其他的助人行業有所不同,其他助人行業所寄望的,是能夠「回復」對象原有的身心健康,但是教師所發現的,卻是學生對象身上無盡「發展」的未來可能性。

  作者方永泉,臺灣師大教育系博士。曾任國中教師、音樂雜誌編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與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及社會高等學院訪問學者等。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任教領域為西洋教育史、教育哲學等。作者對於文化與教育間的關係有著強烈的興趣,近年來許多研究成果均集中於此,目前並發展西方女子教育學者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影視史學等相關研究中。作者曾獲十餘次國科會專題計畫補助及獎勵,其所譯之《受壓迫者教育學》並獲國立教育編譯館優良人權教育出版品獎勵。作者著有《當代思潮與比較教育研究》,譯作除《受壓迫者教育學》外,亦與其他學者合譯《希望教育學》一書。

 

目錄

自序  iii
第一章  Paulo Freire的解放教育思想  1
第二章  Paulo Freire與《受壓迫者教育學》  23
第三章  從「受壓迫者教育學」到「壓迫者教育學」  43
第四章  批判教育學新近的發展及爭議  81
第五章  教育、烏托邦與希望──西方烏托邦教育思想文獻初探  117
第六章  「希望」的哲學分析及其教育蘊義  151
第七章  充滿希望的教師行動──教師即一種轉化的知識
 

自序

  希望、批判及行動,是教師工作的三部曲。教育作為一件「希望工程」,從事教育活動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先懷抱有對於未來的希望,才會從事教育的工作。教師必然是先看到前頭的「光亮」,才會開始教書育人。教師與其他職業不同,其所看到的「希望」與「光亮」不僅只是自己的願望的達成,而是看到蘊藏在受教對象身上的無窮希望。教師也與其他期待於個人的助人行業有所不同,其他的助人行業所寄望的,是能夠「回復」對象原有的身心健康,但是教師所看到的,卻是學生對象身上無盡「發展」的未來可能性。

  雖然秉持著對人性發展的正面希望,然而在面對現實環境的阻礙時,教師必然是有所不滿的。但教師的不滿,並非僅是來自於對自己需求滿足的焦慮,卻是來自於對於整體的教育環境無法達成其原先對於受教對象所懷抱之希望所致。簡單地說,就是教師憂慮整體的環境不夠「教育化」,或是如P. Freire所言的,不夠「人性化」。教師的不滿因而不是一種「負面」的破壞,相反地,它是一種藉著「批判」及「反思」所形成的一種正面動能,這種動能,當其轉化為實踐的行動時,就能形成一種正面向上提昇的力量,而它所提昇的,將不只是教育活動本身的實際而已,也將包括整體環境的改造,甚至也包括了教師及學生的人性本身的改善。因此,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對於從事教育活動的教師而言,其批判離不開希望,而其希望則離不開行動。在這三個環節中,無論是批判或希望,最後都必須付諸實際的行動。因此,著名的教育哲學家M. Greene才會說,教師「註定要行動」(condemned to action)!!

  依循著這樣的理路,本書名稱乃定名「批判與希望─以行動為中心的教師哲學」。而各章節的撰寫,大體上亦包含了批判、希望及行動三個主題。其中與批判明顯有關之篇幅所佔最多,共包括了四章,主要集中於Freire的解放教育學思想之引介以及當代批判教育學的發展的論述等等。筆者最先接觸到「批判」教育思潮,是在楊深坑講座教授的課堂上,而後來又在偶然的機緣下翻譯了Freire最知名著作《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乃因而有機會涉獵批判教育學的領域。在本書中,與Freire有關的章節計有兩章,除了鑑於Freire在奠立批判教育學基礎的重要性外,還應該是來自於Freire對我個人的啟發之故。此外,在Freire之後,不少學者試圖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之外另闢「壓迫者教育學」的蹊徑,以補前者之不足;而千禧年後,亦有學者(如I. Gur-Ze’ev) 針對批判教育學所可能產生的缺失,從後期批判理論及猶太教義的離散哲學(diasporic philosophy)架構出發所論述的「反向教育」(counter-education)等。這些從筆者的角度來看,除了學者所欲達到的對於批判教育學進行省思及補充外,亦可幫助教育工作者對於何謂「批判」有著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則是針對國內教育學術界目前較少論及的「希望」主題進行論述。其中第五章談到的是希望、教育與歷史上烏托邦教育作品之間的關係,筆者的看法是,在教育已逐漸成為一種漫不經心活動的今日,透過對於西方烏托邦作品的省思,重新咀嚼涵泳其中所蘊含之作者的熱情與希望,將能從另一角度持並激發我們對於教育工作的「終極希望」。在第六章的部分,筆者則從哲學的概念分析角度,解析了「希望」這個概念,並且認為在今日這個時代中,「希望」已經開始蘊含了「社會進步及改善之基本動力」的意義;筆者也借用了E. Bloch「教育希望」的觀念,認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此種教育希望的觀念。

  在有關教師行動的部分,筆者在第七章中借用並擴大了H. Giroux所謂「教師即轉化的知識分子」之概念,分從教師的自我轉化、學生轉化、教材轉化、教學轉化以及社會轉化的不同角度探討了教師行動的不同面向,並且以西方教育史中幾位偉大的教師為例說明這些轉化行動的內涵與特點。筆者的看法是,教育的志業若要真正成功,教師的轉化是不可少的──而這種轉化不僅是反省,更必須付諸實際的行動。

  身為一位在大學服務的「象牙塔中學者」,筆者坦承本書之撰述雖然有不少是來自筆者在教學活動與實地社會活動參與中的反省,然而大部分還是來自對學術文獻的研究及思考所得,其中仍有許多不夠周全及深入之處,亟待讀者的回饋及指正。不過,筆者於本書欲表達的觀點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特徵就在於「希望」,最有力的武器則在於「批判」,即便希望看似微弱渺小,批判看來蒼白無力,只要莫忘自己當初投入教育工作的初衷,在自己的工作中將希望與批判付諸實踐與行動,教育環境及整個社會終會有向上提昇的一天。

  最後,本書的出版要謝謝在筆者學思過程提供協助的許多師友,包括廿年來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定期舉辦之教育哲學研討會的師友,近六年來通識教育經典讀書會的諸位師友,以及楊深坑國家講座教授親自主持之研討班中的諸位師友等,而台灣師大教育系所提供的良好教學研究環境,這些都為筆者的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許多的激勵與支援。另外還要謝謝教育系103級同學張家禎願意提供畫作當成本書封面,在此一併感謝。還要特別感謝學富出版社的于雪祥先生,熱心鼎力協助本書的出版。沒有這些好友的幫忙,本書是不可能問世的。

方永泉 謹識
於2012年1月31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304
  2. 新書
    95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