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生命出現插句時,你或許不一定有能力扭轉,
卻有權決定故事該如何繼續……

  ★本書榮獲2010年龔固爾文學短篇小說獎,史密特的書在法國有著與《小王子》《聖經》相同地位
  ★比利時皇家文學院終身秘書長 賈克.德.岱凱、資深藝術節策展人 李立亨◎專文推薦
  ★驚喜收錄史密特創作手記!

  我們能夠改變命運嗎?

  法國當代聞名世界的小說家兼劇作家史密特,以四個充滿精采想像力的短篇,來探討這個生命的神秘難題。命運的插句改變著劇中人物的人生,每個故事都有意想不到的結尾。

  如果浪子可以回頭,那麼,是否一個好人也可以變成無惡不作的大壞蛋?誰可以決定這種轉變?個人?抑或命運?

  書中的人物一再思索這個問題。為了得到答案,他們必須面對自己最黑暗的一面,拒絕落入太過安逸無憂的日常生活,最後發現,並非人生本身美好或醜陋,而是我們看待人生的目光。

  史密特是一位妙語如珠的說故事高手,而此書另有一個獨特之處,在於附錄他的個人日記。史密特從開始書寫以來,即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在本書最後,史密特附上和這四個短篇故事相關的日記,有點像注釋,相互共鳴,讓讀者能更深入了解作家靈感的源頭和作品的深意。

〈下毒的婦人〉
  鎮上來了一位新的神父,神秘的墨瑪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告解,逐漸升起承擔命運的勇氣,但她能真的去面對嗎?

〈回家〉
  船員葛烈格接到一封電報:「令嬡死了。」船尚未靠岸前,這個惡耗不斷折磨著他,因為他有四個女兒!究竟死的是他疼愛的那個,還是他不喜歡的那個?他了解自己的女兒嗎?他有權利決定她們的生死嗎?

〈回憶天使協奏曲〉
  克利斯年輕時,為了贏得競賽卻見朋友有難而不救,並發現自己竟有如此殘酷的一面。深感愧疚多年後,那位「受害者」的朋友找到他……當渴望獲得救贖的罪人與遭受厄運的受害人再次相逢,將發生什麼事……

〈艾麗榭宮之戀〉
  凱薩琳嫁給亨利多年,亨利從政後一路發,最後當上法國總統,兩人是媒體眼中的「模範夫妻」。不過,凱薩琳的第一夫人角色並不好當,她甚至無法確定自己到底愛不愛他……

作者簡介

法國魅力才子
艾力克-埃馬紐埃爾.史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

  擁有哲學博士學位,當過大學哲學教授。16歲發現寫作天分,現已成為聞名世界的小說家兼劇作家。

  他的光芒縱橫文學、戲劇、學術、電影界,他搬上世界舞台的劇作多到無人能及。

  他的創作獲獎無數,囊括法國、德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多國大獎,2010年以本書《命運的插句》獲龔固爾文學短篇小說獎,以全部作品獲俄羅斯聖彼得堡閱讀獎。

  他的作品有40多種語文譯本,是近10年來全球擁有最多讀者的法國作家。

  在法國讀者心中,他的著作與《小王子》《聖經》有著相同的地位。

  著有《我看到你的無限》《為你走到希望之地》《被收藏的孩子》《陪我走到世界的盡頭》《最後12天生命之旅》等書。

  本書對人性、命運的轉折有很細膩而寫實的描述。其實這一直是史密特的關心的主題,他的中篇或長篇小說,皆常著墨面臨人生的逆境的青少年,如何獲得教誨,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雖然史密特的這本短篇比較「成人」(主角比較年長了),探討的東西比較「複雜」,人性會變得更晦澀,膽汁分泌得較為旺盛,不過他還是相信人性的光明,只是這個人性的光明,會受到較奸險的挑戰。他讓讀者微妙的看到,人性的惡質,因此善與惡的探討更有意思,也更引人深思。

  作者個人網址:www.eric-emmanuel-schmitt.com

 

目錄

〈推薦序〉人生的喜劇,命運的插句
〈譯序〉用不一樣的眼光看生命
下毒的婦人
回家
回憶天使協奏曲
艾麗榭宮之戀
〈附錄〉史密特創作手記

 

推薦序
人生的喜劇,命運的插句
資深藝術節策展人 李立亨

  短篇小說要怎麼寫?以〈最後一片葉子〉為人所熟知的美國短篇小說大家歐.亨利的說法是:「盡力去描寫事情的某一面,最後以事情的另一面來做結尾。」

  出人意料的技巧要怎麼掌握?喜劇大師卓別林在自傳裡,是這麼解釋的:我總是力圖以新的方法,來創造意想不到的東西。當觀眾以為我只是在街上遊走時,下一刻,我很可能就會跳上一輛馬車揚長而去。

  讓法國作家史密特獲得二○一○龔固爾文學短篇小說獎的這本《命運的插句》,就在四篇人物殊異的小說中,讓我們見識到經典短篇小說的兩大特質:細節的描繪,出人意表的轉折。

折磨與希望的角力

  〈下毒的婦人〉裡,躲過起訴的老婦人,在對年輕神父告解的過程中,得到青春與愛情的衝擊與想像。〈回家〉描述水手在海上接到女兒病逝的電報,有四個女兒的他,一路飽受煎熬。〈回憶天使協奏曲〉的兩個競爭對手,因為命運作弄,人生道路走向他們無法想像的方向。同樣是描述兩個對手,〈艾麗榭宮之愛〉的角色變成法國總統跟第一夫人,他們的交手,也在結尾產生驚人變化。

  勤奮的神父、全心投入工作的水手、一心求勝的小提琴手、抱有病態心理的黑心商人、懷疑妻子的總統、失望於總統性格丕變的第一夫人……這些人物的心理狀態,被史密特用生活的許多場景給娓娓描述。

  折磨,是的,這些人物的心理都飽受折磨。

  希望,是的,身為讀者的我們,都對他們的命運歸屬懷抱希望。

不只是「只是當時已惘然」

  面對命運所加諸的插曲,回顧生命被遺忘的角落,史密特沒有讓他的人物喋喋不休。反之,他用回憶用想像用情境用內心的囈語,讓我們對他們的處境感同身受。這也使得本書的鋪陳節奏,異於網路體小說盛行後,以對白為主的各類暢銷作品。

  許多短篇、極短篇,或者所謂的微小說,都嘗試用風格化的人物,讓讀者迅速產生認同,從而對另闢蹊徑的結局處理手法,得到「只是當時已惘然」的唏噓。但是,這種唏噓,往往也是讀者掩卷獲得「還好是這樣」的安全感來源。

  《命運的插句》並沒有給我們完全的安全感,因為,這些人物所遭遇的一切,要比我們能想到的狀況來得複雜。不過,作者並沒有叨叨絮絮的強調這裡或那裡,我們反而覺得信步閱讀下去,隨時都還有事件會被命運橫加進來。

  史密特是怎麼做到的?因為,他為故事的關鍵舞台,打磨刨光了更多想像的空間。

  〈下毒的婦人〉裡的告解室、〈回家〉裡的船、〈回憶天使協奏曲〉裡的那座霧氣裊繞的湖、〈艾麗榭宮之愛〉裡的療養院,每個空間都可以有餘音裊繞的故事被寫下去。

  我們似乎可以相信,還會有更多命運的插句,將要發生在那兒。抑或是,我們沒有留心於倏忽消失的細節裡,容或還躲著魔鬼或天使。

救贖的過程,恰恰是本書最動人的地方

  短篇小說是什麼?史密特在〈附錄〉裡的解讀是這樣的:

  短篇小說像小說的簡圖,是小說的精華。

  這種條件嚴格的文類不能容許背叛。

  生命所受的驚嚇已經足夠,命運的折磨也該有個盡頭。

  雖然,真實生活不斷傳來的,是嚇人或嚇死人的悲劇。還好,《命運的插句》最後展現的另一面是:人生喜劇。即便是復仇或懷恨,人物終究會得到救贖。

  這個救贖的過程,恰恰是本書最動人的地方。

〈譯序〉用不一樣的眼光看生命

  《命運的插句》是法國作家史密特在台灣出版的第五部作品。

  這一次,史密特繼續書寫一貫鍾愛的主題,利用死亡探討生命的本質,透過人性的惡辯證善的可能性,並提出一個以前不曾討論得那麼直截了當的問題:我們是否對自己的命運有那麼一點影響力?

  或許史密特認為是有可能的,他說:「我們二十歲時是教育的產物,四十歲時,可以是自己抉擇的結果……」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史密特這一次的主人公年紀都是四十歲以上的大人,不再是十幾歲的小孩子。

  另外,和以往不同的是,全書分成四個短篇:四個故事,四個世界,卻像四個樂章串連成一首完整的音樂,它們有一貫的主題,重覆出現的「人物」(聖麗塔,絕望的主保聖人,令人聯想起觀世音菩薩),雖然主人公不再是天真的小孩,但史密特依然面不改色的輕鬆面對最悲慘的情境,並不時從容自在的加以揶揄。

  劇場出身的史密特喜歡在他的故事運用戲劇張力,而他本人也樂得以「說書人」自居。我們可以如何說明這麼一部作品呢?

  最明智的做法恐怕是在這裡打住,史密特也說得很明白,他的用字遣句經常不明確,因為他喜歡暗示,喜歡留下空間,倘若沒有讀者發揮想像力來填補,他的作品並沒有完成。

  而且我們無論怎麼解釋恐怕都有失妥當,因為這一次史密特大方公開他寫作此書期間的日記,他從中透露許多真心話,讀者得以一窺作家的心路歷程,也可對照自己的心得,獲得別有一番情趣的閱讀經驗。

  所以我們希望給讀者最忠肯的建議:略過這篇序文,放鬆心情翻開第一個短篇故事。或許你會發現故事有點離奇,有點為難,有點黑色,逐漸的,你也會發現,這故事的背後其實要討論挺嚴肅的東西,甚至滿抽象的、有點哲學性的、有點宗教性……簡單說來,就是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不過或許也可以暫且把這些問題擱一邊,不管三七二十一繼續讀下去。

  此書原本的書名借用第三個故事的篇名:〈回憶天使協奏曲〉。〈回憶天使協奏曲〉是一九三五年奧地利作曲家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所完全的小提琴協奏曲,他寫這首曲子期間,遭逢一對好友夫婦的愛女遽逝,這對好友夫婦其實來頭不小;大指揮家馬勒的妻子阿瑪(Alma)在馬勒去世後再嫁當時赫赫有名的建築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所以這首〈回憶天使協奏曲〉所紀念的天使正是他們(十八歲)的女兒瑪儂。我們更不訝異冠在這個書名之下的四個故事都圍繞著死亡打轉,這也是以輕鬆詼諧的筆觸著稱的史密特特別「鍾愛」的情境,他曾在《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描寫十歲的罹癌小男孩人生最後十二天的領悟,《被收藏的孩子》則寫德國納粹黨在歐洲各地張牙舞爪時,一位猶太小男孩受到天主教神父的保護而逃過一劫的故事。

  其中,我對《被收藏的孩子》裡的一段內容印象特別深刻:天主教神父在思索基督教和猶太教的不同,認為猶太教堅持尊重的教義,而基督教著重愛,他自問尊重或許比愛更基本也更容易做到,開始質疑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的價值。而這一次這本看似處處充滿基督教印記的故事(聖麗塔、亞伯特和該隱等),本質上卻處處充滿東方宗教的精神,我想,這或是史密特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他不能被放在某個框架之內看待,當你以為他像哲學家探討人的存在時,他卻搖身一變為宗教家;當你以為他以基督教的觀點切入時,卻神不知鬼不覺的融入東方或其他宗教的精神。說到這個東方精神,我不禁聯想到他曾說他最喜歡的一件事,是看著水流動。

  「我在布魯塞爾寓所的花園裡有一個噴水池,我很喜歡它發出類似把紙揉成一團的窸窣聲響,我也喜歡它的多變,彷彿無常的佛陀。」這種多變、無常,當他描寫上帝為何不接受該隱的蔬果而接受亞伯的牛羊,即明白指出「人生就是這樣,充滿不公,出乎意料,變化無常,但必須接受它」。史密特直指貝爾格藉〈回憶天使協奏曲〉抒發一個信念:「萬事萬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連悲劇也是。」但是這個信念其實也是史密特在撒哈拉沙漠與死神搏鬥的體悟。人生不也經常得面對這種無常不公,甚至悲劇的局面?

  史密特在寫這本書時特別強調「他不把話說死」。他在《被收藏的孩子》時藉神父之口斷然說:「上帝創造出自由的人,因此我們因自己的優點而歡笑,或因自己的缺點而受苦,我們得為我們的行為負責,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不過隨著時間他的語氣似乎變得不那麼「斷然」,從他的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他自詡為「人不會變,但可以改的修正派」,但他多所考量,是以他創造四種故事探討這個主題,似乎想列出四種不同的模式。史密特是法國知名的暢銷作家,作品被翻譯了四十多種語言,號稱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的法文作家,不過身為譯者的我寧願傳播他的可讀性勝於他的暢銷性。此外,這本書也得到二○一○鞏固爾文學獎短篇小說獎,這會兒他又因為是暢銷作家而招惹某些文評,理由是他的書一刷動輒數萬本起跳,還需要如此錦上添花嗎?

  我覺得有意思的是,一位所謂的暢銷作家仍然執迷不悟的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創作故事探索生命中神秘難解的事情,他也隨著時間在變動的,往後退卻,似乎更謙虛、包容。像是他在這本書提出的建議:

  用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待人生。命運就像宗教經典,因閱讀而產生不同的意義。

  我們可以重新解讀過去來修正錯誤、化解誤會並重建關係,這個觀點似乎有點神秘,但也比「上帝創造出自由的人……我們得為我們的行為負責」更為包容,不是嗎?

 

內容連載

回憶天使協奏曲
側耳傾聽阿塞爾拉小提琴時,克利斯才體認到自己的琴藝並不如他。

〈回憶天使協奏曲〉的琴音在樹林間冉冉升至蔚藍的天空,與盛夏的暑氣、小鳥的啁啾,以及輕淡的雲彩連成一氣。阿塞爾不是演奏而是親歷其境,他創造旋律,全權控制情緒的變化、節奏的驟急或緩慢,並引領樂團追隨他。音樂經他的手指搓揉便能表達思想,他的小提琴變成一個聲音,時而慵懶,時而遲疑,時而重複,時而緊繃。

克利斯雖深受阿塞爾的演出所吸引,卻極力抵擋誘惑,因為他嗅出一絲危險:如果他愛上阿塞爾,他將憎恨自己。

一般的音樂家給人的印象只是從群眾裡走出來,離開座位走到舞台上;組成這個樂團的大部分學生便是,他們想搞怪,但稚氣未脫,臉上架著廉價眼鏡,身上穿著隨便搭配的衣服,然而阿塞爾似乎來自外星球,洋溢智慧、品味與高尚精神。他不高不矮,身材苗條,上半身黝黑而飽滿,臉蛋呈倒三角形,很像貓,眼睛大而對稱,能蠱惑人心,深褐色的頭髮輕盈捲曲,無憂無慮,讓他看起來青春四射。同樣和諧、規律的五官放在別的男孩臉上只會因為空洞而顯得憂鬱甚至無趣,不過他的臉卻發出勾魂攝魄的魅力。阿塞爾為人正直、慷慨、開朗又嚴謹,擁有偶像特有的自信和容光煥發,熟稔雄渾壯美的事物,經常跟天才往來。他對著小提琴沉思,彷彿受到啟迪,態度莊嚴。他強調音樂醫療的功能,可以喚醒聽眾的性靈,讓本性變美好。他的手勢柔和,額頭光滑,成功的將哲學思想化為一首旋律。

克利斯憤恨的盯著自己的兩隻腳,他不曾把鋼琴彈得如此曼妙。他該放棄嗎?十九歲的他已經獲獎無數,得到各大獎杯、獎狀,他好像比賽機器,擅於演奏高難度的名家作品,如李斯特或拉赫曼尼諾夫。不過面對阿塞爾這個奇才,他體悟到,如果他能贏得勝利,那全是憤怒與努力的結果。克利斯只會苦學而來的東西,而阿塞爾卻能貫通苦學不來的東西,站在獨奏台上,演奏得一板一眼並不夠,必須演奏得貨真價實才行。阿塞爾輕輕鬆鬆就演奏的貨真價實,但克利斯卻得仰賴學習、思索與模仿才到得了。

雖然太陽為泰國這個小島帶來三十五度的高溫,克利斯依然渾身打哆嗦,顯得很不耐──但願阿塞爾停止如此美妙的演奏,但願他們兩人可以再度展開決鬥。

這個「冬季音樂與運動」研習營讓音樂學院的學生、程度好的音樂愛好人士或有志成為專業音樂家的人齊聚一堂,使他們能將休閒娛樂、運動和琢磨音樂技巧相結合,除了每天和各自的指導老師相處兩小時外,研習生不是聚在一塊練習就是做體能競賽。經過風帆、潛水、自行車、跑步等比賽後,研習營將以尋寶遊戲做為壓軸,每位研習生將盡力贏得首獎,爭取七天參訪世上最傑出的柏林樂團的機會。

阿塞爾開始演奏第二樂章,克利斯覺得這個段落有點突兀,是整首曲子的敗筆,他心中暗自竊喜阿塞爾將栽跟頭,把原本營造的魅力完全摧滅,聽眾將感到枯燥乏味,不過他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阿塞爾拉出的每個音符都表現出義憤、叛逆,忿怒的層次變化,讓這個段落有了形式與內容。若說阿爾班‧貝爾格的第一樂章令人聯想起「天使」(死去的孩子),其第二樂章則著墨於父母的哀慟。

「不可思議!他比我最敬佩的大師拉得更好。」
一個二十歲的小伙子怎能超越頂級大師如費拉斯、葛羅米歐、曼紐因、帕爾曼與史坦?

這首雄渾壯美的協奏曲就在巴哈讚美歌的琴弓尖音中戛然而止,它在最後一瞬間揭露宇宙萬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連悲劇也是,這位現代作曲家驚人的信念,卻被阿塞爾表達得既自然又感人。

全場聽眾響起絡繹不絕的掌聲,樂團團員也熱情敲打樂譜架,這個澳洲男孩滿心以為藏在阿爾班‧貝爾格背後默默服務,而露出難為情的樣子,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詮釋者,實在不值得喝采,於是他笨手笨腳的答謝聽眾,不過他矬矬的模樣卻讓他顯得更高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2
    $160
  2. 二手書
    62
    $160
  3. 新書
    9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