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古生活型態(下):百篇精選史料導讀

歐洲中古生活型態(下):百篇精選史料導讀
定價:300
NT $ 255 ~ 270
  • 作者:阿諾.伯斯特
  • 原文作者:Arno Borst
  • 譯者:瞿德瑜
  • 出版社:凡識書屋
  • 出版日期:2011-05-0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644623
  • ISBN13:9789868644625
  • 裝訂:平裝 / 38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考證詳實、足供學子觀摩史學大師揮灑自如的研究借鏡
  .這是一套論點精闢、足讓知識份子得以汲取智慧靈感的西洋名著
  .這是一套涵蓋面廣、足使讀者盡窺歐洲傳統文化風貌的經典之作

  德國史學大師Arno Borst在這部經典之作中,從字裡行間探究各類史料,不但深入當代的心靈,而且扣合現代的闡釋,從社會、經濟、法律、政治、宗教,乃至日常生活、精神狀態等多元角度詳加分析,更藉由時空不同的文獻排比,來凸顯中古千年之間文化形貌的嬗變。

  本書所選的史料有繁瑣、有詼諧,有哲學沉思、有奇聞異談,皆力求精確轉譯。至於作者導讀之風格,並非艱澀的學究文體,而是飽學之士揮灑自如的靈光閃現,因此極富盛譽,成為永不落架的好書。其中考證之詳實,可作為史學方法的範例;闡述之精微,可成為西洋史的輔助教材;而廣博的文化論述模式,更讓歷史研究跨出狹隘的學術範疇。

  為了使華文讀者能夠一如西方知識分子對書中之歷史背景心領神會,中文版特地製作大量地圖與相關註釋,並精選中古人士所繪之圖像,讓展卷之人皆能毫無窒礙地盡窺歐洲之傳統文化風貌。

作者簡介

阿諾.伯斯特 Arno Borst,1925-2007

  曾任德國康斯坦茲大學歷史系教授。其著作獲頒各大歷史人文獎項: 德國研究協會獎(1956)、哥廷根科學研究院獎(1966)、波登湖文學獎(1979)、德國史學家獎(1986)、國際巴爾贊大獎(1996),並於1998年榮獲德國聯邦一級十字勳章。

 

目錄

下卷 社會關係

第四章: 農夫與市民

農業
屬民—— 從820年法蘭西的農民清單,看徭役莊園的真實樣貌
佃戶—— 從1342年義大利的土地租賃,看以利為尚的農業經營

鄉間
鄰里—— 從1224年德意志的《薩克森法鑑》,看農村居民的共處之道
鄉盟—— 從1291年瑞士山谷的聯盟文告,看綱紀維護的內部訴求

猜疑
迷信—— 從9世紀里昂地區的鄉間迷信,看無知農民的集體恐慌
油滑—— 從12世紀回教徒的朝聖故事,看缺乏信賴的爭食遊戲

工商
工匠—— 從1027年帕維亞的手工業章程,看官方控管的壟斷組織
商賈—— 從1265年香檳集市的千里傳書,看遠地商人的生意頭腦

城市
誓約—— 從1120年弗萊堡的特許證書,看城市自治的逐漸成形
起義—— 從1302年根特的抗稅事件,看顯貴階層的寡頭政治

體面
美食—— 從1180年倫敦城中的繁榮景象,看吃喝玩樂的生活情趣
饑饉—— 從1282年波希米亞的飢荒慘況,看正派市民的嚴酷考驗

第五章: 貴族與諸侯

戰爭
隨臣—— 從991年英格蘭對抗維京人的慘烈戰役,看貴族的勇敢身影
叛徒—— 從1109年法蘭西險惡城堡的叛亂事件,看邊區的緊張氣氛

政權
強梁—— 從1033年西班牙的休戰法令,看貴族暴力的反制措施
能臣—— 從1357年馬克伯爵的忠謹之臣,看國家利益的共同維護

美德
豪邁—— 從5世紀日耳曼英雄的快人快語,看唇槍舌劍的粗曠豪情
高傲—— 從1160年西西里貴族的汲汲營營,看奪權說帖的褒貶虛實

和平
強權—— 從11世紀征服者威廉的政蹟,看一代霸君的強力施為
義務—— 從13世紀挪威的王者之鑑,看義務制約的理想境界

威望
加冕—— 從936年奧圖大帝的加冕儀式,看強調統合的全民歡慶
決鬥—— 從1283年彼得三世的躍馬揚蹄,看勢不可免的諸侯對決

偉大
智慧—— 從9世紀阿佛烈的多方關照,看放眼未來的文化使命
和諧—— 從10世紀哈里發的立定志向,看宏偉企圖的美妙展現

第六章: 教士與學人

主教
聖徒—— 從676年勃艮第的主教護城,看高階教士的強勢作風
首牧—— 從12世紀坎特伯里的主教心聲,看教會事務的管理重擔

神父
賜福—— 從8世紀法蘭克的傳教爭議,看鄉間教士的另闢蹊徑
牧靈—— 從12世紀科隆長老的善行義舉,看城區神父的罕見純真

修士
教規—— 從747年宮相卡耳曼的遁入名山,看本篤會規的履行實例
改革—— 從1260年波納文圖拉的問題探討,看方濟教團的路線之爭

詩人
朝臣—— 從8世紀亞琛宮廷的人物描摹,看文士聚首的熱絡氣氛
浪子—— 從12世紀求學不成的落魄青年,看漂泊詩人的命運之輪

學者
討論—— 從1113年亞培拉的天縱英才,看學術研究的世代衝突
紀律—— 從14世紀波隆那的大學自治,看按部就班的教學章程

學子
受教—— 從10世紀英格蘭的對話教材,看修院學生的學習生涯
進取—— 從1363年西班牙的請願結果,看進修學子的斷掌風波

第七章: 異類與遠邦

放逐者
痲瘋—— 從12世紀法蘭西的奇情小說,看痲瘋病患的社會境遇
兇手—— 從14世紀德意志修士的遇險記實,看違法之人的懺悔告解

異端派
孤僻—— 從10世紀千禧年的異端,看否定教會權威的躁動
祕會—— 從14世紀居士靈修的疑慮,看企圖自成一格的幻滅

猶太人
質貸—— 從1128年猶太放款人的改信基督教,看社群之間的疑忌
人祭—— 從1294年亞拉岡兒童的失蹤事件,看恐懼之下的栽贓

拜占庭
國宴—— 從968年東羅馬帝國的盛大排場,看外交人員的欽羨鄙夷
盜寶—— 從1204年君士坦丁堡的慘遭劫掠,看教會人士的狹路相逢

穆斯林
沉著—— 從10世紀德意志使節的交遞戰書,看敵我雙方的善意自持
憤怒—— 從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看仇敵形象的誇張報導

蒙古人
傳教—— 從1254年和林的宗教會議,看遠方民族的文化差異
營利—— 從14世紀遠東的貿易手冊,看歐洲商人的入境隨俗

後語 中古時代: 追悼 / 剖驗 / 成果

譯後記
(參考地圖48幅,中古圖像28幅)

 

作者後語

  我們這樣理所當然地談論著中古,很容易會把這個名詞所背負的不佳聲譽置若罔聞、或是錯誤解讀。它並不像摩登、現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浪漫思潮那些字眼,是由一些想要凸顯其特色之人所作的自我見證;中古一詞的發明者們把它塑造成為與今日相對的另一種世界之化身:黑暗中古——這就是當時的狀況。佩脫拉克即為始作俑者;他把當代稱作是介乎成功的上古與熱盼的文藝復興之間,一個尚未跨越黑暗的過渡時期。這仍是中古形式的一種感受,畢竟這個時期從未把自身理解為歷史的中期階段,而是從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到最後審判日的重返之間的一個過渡;就如貝達,人人都把基督誕生之後的歲月都算成是他們的年代。在這個當下,切口還不深。羅馬的佔領與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雖然讓奧古斯丁和艾尼亞‧希爾菲歐驚惶失措,卻沒有讓他們感受到這就是一個歷史斷代的起點。貝達與奧利維可能會把公元2000年的人們看成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庫斯的尼可勞斯則期待這個世界將在十八世紀就告終結。直至我們現代,中古才被追認成為一個斷代。

  因此現代人對於中古不斷有所爭議:這個斷代從未取決於起始與終結的年份,而是一直以這個自身無法劃清界線的時代之實際內容而定。如果我們必須把中古的定義加以事後追補,便應該抓住這個詞的現代根源,掌握住那種想要讓自己與這個條理不清、缺乏理智、尚不成熟的世界相互對照的願望。現代人對中古感到陌生之處,在十六世紀就已經由人文主義者和宗教改革人士針對他們的前代人批評過了。他們當時仍把中古定義為缺乏學養,憤而加以否定。例如鹿特丹的伊拉斯莫斯……

  這位信仰基督教的人文主義者輕視歷史的發展,因為對他來說,教會的那些生活型態仍是日日要求助的對象,就像一個來自晦澀過往的笨拙物體,擋住了通向未來的路徑。伊拉斯莫斯為基督教個人主義的自決而奮戰。就像西賽羅和奧古斯丁,他也零星利用生活型態這個詞語,亦即Vitae forma;在1501年發表的《基督教鬥士手冊》中,就拿它來指涉正派基督徒的教育,而按照他的觀點,就是向基督看齊。他轉而在所有的生活處境中面對同類,但是社會行為的外在俗套卻是他的眼中釘……

  宗教界與學界早在中古時代就已是最為活躍與最富批判力的生活圈,協助大部分的人去動搖因襲的生活型態;這具有歷史的一貫性,就像伊拉斯莫斯和路德便是來自這些圈子的人,而成為瓦解中古生活型態的先鋒。在耶穌會和特倫多宗教會議的那個時代,天主教會把許多人文主義者與宗教改革家的要求收納進來,擺脫了許多中古的形式慣例,其幅度比現代教徒所知道的更大。現代人樂於把與教會相關的一切都以中古名之,而把兩者弄混了。就像大多數的教會規章一樣,教士這個詞源自上古的希臘,並且留存於中古;在教會史中,中古屬於一個虔誠的時代,而非教會的時代。中古只是偏重教會中的儀式,另外還伴隨著各種現象,如伊拉斯莫斯所忘記提及的本篤會修院學校,以及約翰尼特會的醫院;位階制度所帶來的虛榮感和愚昧的信賴,無疑也屬於這種伴隨現象。沉迷於信仰的修士住在迴廊曲折的修院裡——這在伊拉斯莫斯與伏爾泰之間的那段時期內,被斥之為黑暗中古的代表——只代表著一種特殊的團體形式,亦即教團,卻也真實地反映出一部份的中古,也就是生活型態中的專制。

  在歐洲歷史的下一個回轉中,人們向遠方的藍天投射嚮往的目光,使中古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艾德蒙.柏克於1790年在倫敦寫下他的《法國革命之省思》;巴黎的革命份子於1789年十月六日羞辱法國王后瑪麗–安東妮特的消息,讓他深為震驚……

  這位保守的政治學家誇張地描寫歷史的連續性,因為對他來說,革命具有破壞一切國家秩序維繫的危險。柏克把國家當成藝術品,為維護它而奮鬥。當生活型態這個詞自伊拉斯莫斯之後喪失其複數表列,柏克便不再言及這些生活型態,而是談到社會生活的各種行為方式,亦即 habits of life。這個字眼並非單單指社交而言,而是遠超過特魯瓦的克里斯提亞所指出的一切,甚至包括了歐洲的政府形式與憲法……

  古代政體的辯護者們援引貴族–諸侯的生活型態,乃是合乎邏輯的,畢竟貴族和諸侯的生活圈早在中古時代就已經為了鞏固社會的行為方式而作了最多的付出。而且貴族之家能以三百年之久去形塑公眾的生活,比沒有生養兒女的宗教人士還要堅持不懈。就一人一地而言,人們完全可以把路易十四凡爾賽宮的宮廷社會稱為中古生活型態的外在極致。進行革命的市民把這種基於特權的生活以中古名之,並非沒有道理,而他們更愛用封建這個字眼來表示。這個字就如封建制度和貴族社會一般,有其中古的源頭;雖然如此,在革命之後,它並沒有像klerikal這個意指教會相關一切的字眼帶有貶意。畢竟,精打細算的市民就像1180年的倫敦市民一樣,無法放棄許多上流的行為方式;時至今日,在封建城堡改建的旅館內用餐,其滋味仍是比在正派市民所開設的餐廳裡來得好。當我們在社交領域中重視有教養的舉止和社交禮儀時,就代表我們身處柏克的那種傳統中。柏克忘記說明,中古的貴族與諸侯之所以能彬彬有禮,靠的是農夫與市民的勞動,才聽憑他們選擇優雅的社交;不過,信實和體面、濟弱扶傾與節慶歡樂,無疑都屬於這種生活型態。自柏克以降,直到今日,皆被讚揚為浪漫中古之代表的,就是位於堅固城堡中的尊貴騎士;他們另外也代表教團這種特別的團體型態,卻也真實地反映出一部份的中古,也就是生活型態中的恩典。

  嘲諷與激情各自描繪中古的片面圖像,因為伊拉斯莫斯和柏克這些文人並未研究歷史,而是想要說明一個能獨立自主的基督徒,或是一個有身分層級意識的歐洲人應有的行為。就個別而言,他們的偏好有所扭曲;但就整體而言,他們仍準確描繪了中古的命脈。畢竟,中古的各種生活型態同樣能夠創造出充滿活力和具體的歷史。這段歷史主要關係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行為,而非人類概念的抽象運用。自此之後,重心業已轉移,因為個人和國家被抽象化,雖然仍是體現在人的身上,然而不再是一群,而是單一個體。從法國大革命之後,在精於計算者的世紀裡,業已徹底轉變。

  在法國大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抽象與客觀被建立起來了,而喪失對古今生活型態的興趣。這個現象值得注意,畢竟這段時期正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世紀,不但以特別的熱情轉向中古的研究,而且有最多的史料提供給廣大的讀者。這也是市民階層的世紀,他們有意識地培養其成功的生活型態,例如在1855年所嘲笑的畢德麥亞風格;當時的德國仍在陰涼處舒適地吃著醃包心菜,剩下的事情則交給上帝和國會來處理。然而實情正是如此:當國家與社會、社會與團體分道揚鑣,生活型態就成為私人之事;不論新舊,都無法對歷史再起積極作用。當現在與過往、世故與智慧相互脫節,歷史就不再是生活的導師,而只能作為學術研究的對象。中古生活型態的遺緒安在,似乎成為這個時期內三位最受歡迎的歷史學家論證的題目。

  古斯塔夫.弗萊塔克於1867年出版的《德國歷史圖像》一書中,根據所挑選、翻譯的史料,把中古描繪成市民階層的早期發展時代。弗萊塔克明知十八世紀的德國人仍有三分之二是農民,但是他不寫農民的社區、鄉間的風俗,甚至不提農村與城市的緊張關係。翦徑賊漢貝希特想要開始過著騎士般的生活,但注定會觸礁,畢竟未來將屬於市民與農民的聯盟,一起對抗貴族的剝削者。法國大革命把農民從封建的依附關係中拯救出來,並讓他們成為其國家中的自由公民;工業革命則帶來播種機與歌德的詩集,使他們擺脫技術、智識落後的困境。農民的生活型態並未衰亡,而是轉而融入市民的生活型態。……

  在1860年,雅科伯‧布克哈特的《義大利的文藝復興》為此提供了例證;對於現代的大型國家和其無上權力、經濟的生產幹勁和其忙碌操勞、城市的芸芸眾生和其個人孤寂,這位巴塞爾的市民滿腹狐疑。因此,他著手描寫這個發展的開端,也就是十四至十六世紀的義大利:如同藝術品的理性國家,以及從鄉間的生活圈過渡到文化人優雅的社交界、從懵懂孩童到個體的全然開展。在介乎諸侯、貴族和市民的平衡中,發展出自覺、俏皮、美善等各種型態的存在。然而這並非生活型態,而且布克哈特也沒有這樣加以稱呼;畢竟,日常的生活條件、農民的艱辛困苦,以及工業和資本經濟的起源,都被排除在外。

  針對布克哈特的圖像,約翰.惠欽格這位荷蘭人則在1919年於《中古之秋》一書中補上了十四、十五世紀的勃艮第與法蘭西。他描繪了政治與經濟現實的深沉陰影;而且不同於布克哈特的是,對他而言,中古晚期並非預示著未來,而是走向著衰敗。他樂意稱呼這種衰敗為生活型態與精神型態;他在1941 年再度表述——這種感覺可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已伴隨著他——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歷史都不再具有可當做戲劇或繪畫來表現、或是能讓人牢記於心的型態。此乃當代的對照;而這種對照誘使惠欽格去尋找主要置身於繪畫和詩詞中的生活型態,並且理解成與混亂之現實相反的風格化手法。

  弗萊塔克、布克哈特、惠欽格這三人的書可以為至今知識界的中古圖像定調,因為縱使研究的當下與描述的對象皆有所差異,卻把他們那個世紀對時間與群體的基本概念帶進了中古。他們都各自觀察了中古時代德意志、義大利,以及法蘭西的核心地區,也就是說與現代的民族國家接軌;他們將這些邦盟投入發展的洪流中觀察,也就是在詢問:我們的過往提供了多少他們尚未擁有、以及我們不再擁有的未來?這種國家和年代的窄化,讓中古的生活型態於研究時就被扼殺,畢竟這是以截然不同的時間感與群體建構作為基礎。

  法國人馬克.布洛克於1939/ 40年間在他的《封建社會》一書中,首先把這個基礎發掘了出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反抗軍與德國人戰鬥、民族國家與發展計畫破滅的影響下,布洛克重新把歷史理解為有關當代人類共同生活的一門科學。他粉碎了歷史應按照年代順序編排的主導思想。他引述了一句似乎但丁也會援引的阿拉伯諺語:「人皆類乎當代,而勝於類乎其父。」在時間上,他為歷史片段的挑選劃定了嚴格的界限,幾乎沒有把目光投向九世紀以前,而且對十三世紀以後的歷史只有驚鴻一□。相反的是,他果斷地把空間的視野向整個歐洲擴展,甚至與中古的日本進行類型上的比較。由於布洛克想要研究人類如何在他們的生存條件與生活圈中共處,他容忍在歷史的同時性之中匯入許多不同時期發生的事情。對他而言,生活條件關係到壽命、疾病、人口密度,以及行旅的速度;他也注意到精神狀態、時間感、情緒,以及之於習俗、文字的關係。然而布洛克只重視貴族這個生活圈,認為這是唯一具有完整性的社會階級。他們已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而其他所有的團體都與貴族脫不了關係。尤其是宗教人士還擁有許多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農民並非同質性的團體,而市民的同質性則是後來才形成的。

  較新的中古結構分析已證實,布洛克的時間範圍過於狹隘,而且讓自己過於片面地侷限於貴族。鄂圖.波納在1958年指出,歐洲的社會體制已創立於中古早期,而主要部分直到十八世紀都還保持著完整無缺。貴族雖然參與建構,卻從未僅以一己之力加以控制;尤其是農民與諸侯,讓社會體制保持了平衡。赫伯特.古德曼則在1965年揭露宗教與思想運動的力度;它們從一開始就出於堅定的渴望而催迫著中古,讓它超越自身,而向現代挺進。同時,宗教界與學界人士操縱著文字,只不過其中也有許多門外漢;他們也透過拜占庭和伊斯蘭世界的當代人士,突顯中古的歐洲。因此,研究的領域必須在時間、空間,以及社會方面加以擴展,超過布洛克的所願。同時,人們不應該以力學的思維模式來探討,畢竟歷史的時光並非一種動力學的運轉,而人類的團體也並非一種靜力學的結構。就像布洛克所做的,只有在抽象概念於人類的應對進退中得到相當的回應,這些概念才保有其具體意涵。

  對此,我堅持從生物學的行為研究中求得人類生活型態的詮釋模型——包括面對今日的嘗試。有時,人類的行為似乎類似於植物和動物,讓自己適應著環境;然而在中古,人類的環境就是他人,其生活型態並不能被簡化為刺激與反應。他們的基本姿勢就是交談;我們這些證詞中的對話領域如此廣泛,並非意外之事。於相互交談間,社會行為的規範被訓練得駕輕就熟,並且受到檢驗;歷史就以這種方式直接締造,既非在中古之前,也非在中古之後。我不會宣稱生活型態構成整個中古社會;我只是堅持,它使這個整體的關聯清晰可辨。我也並不認為生活型態會決定一切時空下的人類歷史;然而我相信,它讓歷史的成功條件顯而易見。

 

內容連載

6.5 學者

討論

1133年左右,彼得.亞培拉在拉丁文寫就的《吾之不幸史》中,敘述了1113年前後發生於拉翁的事件:

「而後,吾返回法蘭西亞,特為另行研習神學之故。此時,吾先前提及之教師(尚波之)威廉已高升至夏隆主教之位。此一學科之泰斗,歷來即為其師:拉翁之昂塞爾姆。吾便前往此位老者之處。然而其名聲泰半透過長年之演練、而非經由理解或記憶而獲取。當某人叩門請教,帶惑而入,又復猶疑而出。於聽眾之眼前,此人的確形象不凡;然而於提問者面前,卻是一無可取。此人用字之靈巧令人驚異,然而內容貧乏、欠缺根據。當此人點起火苗,滿室皆煙,卻非以光照亮。自遠處觀之,此人宛如枝葉繁茂之巍然大樹;然而湊近細瞧,則知無法結果。當吾如今為求摘果而前往彼處,卻察覺此人或為上主詛咒之無花果樹(《馬太福音》21:19),或為盧坎用以對照龐培之老橡樹:『身為盛名之陰影,此人依然宛如一株聳立豐饒田間之橡樹。』當吾得知實情,遂不再安然久待其陰影之下,而漸少參與其講座。

「當時之大師門下弟子怨懟於我,彷彿吾乃藉此藐視偉大師尊。故而渠等暗中煽動,使之對我加以敵視;經由渠等惡意唆使,使之對我心懷嫉妒。某日,於一場私人辯論之後,我輩學子依舊立於一處,彼此談笑。某人於此際向我提問,意圖有所激將;問吾至今僅僅從事哲學之著述,不知就《聖經》之講座有何評價?吾則答曰,勤奮參與此等講座,實有相當助益,蓋因可於其中知曉若干有關靈魂救贖之事;然而吾甚感驚訝,受過教育之輩於意圖了解《聖經》詮釋之時,竟不以此等文獻本身、抑或解說為足,而需其他指點。立於一旁之多數人皆嘲笑於我,向我詢問是否有此能力,並且膽敢從事?吾則回語,倘若對方有此願望,則當樂於嘗試。此時,眾人更加縱聲大笑,喊道:『是否我輩有此願望?我輩尋出就冷僻文章加以詮釋者,將之交付閣下,而後願瞧閣下如何信守承諾!』眾人一致同意選用先知以西結一段全然無解之章節。吾承擔詮釋者一職,並邀請對方直接於次日聆聽講座。此時,對方獻上吾全然不欲之良策,並言,之於如此困難之任務,不可倉促行事;吾乃新手,須長時間謹慎為之,以便推敲立據,使詮釋深入精微之處。吾則怒然回語,吾不慣藉由演練而取得若干成效,而是經由理解;另添一語:對方或是應按吾之意願,立即前往聆聽講座,抑或吾將全事加以擱置。

「參與吾之首堂講座者,僅寥寥數人,畢竟眾人皆將吾宛如研究《聖經》之老練專家迅速著手此事視為可笑。然而聆聽之人無不相當滿意此場講座;渠等加以熱情讚揚,並催迫於我,以吾講座之法繼續進行詮釋。此事遂傳揚開來,而一切並未在場之人,則競相趕赴第二、第三場講座,且相當渴望抄寫吾首日之詮釋開端。對此現象,如今老者為強烈之妒意所席捲;如前所述,待他人已藉由諷刺挖苦而激之敵視於我後,此人這時就《聖經》知識方面,開始對我密切注意,宛如吾之良師威廉就哲學部分之所為。當時此一老者之學府內,有二人視為大師門下弟子,亦即蘭斯之亞爾貝瑞希及倫巴第人(諾瓦拉之)洛托爾夫。渠等愈是自視甚高,愈是對我怒火中燒。事後業已證明,尤其基於渠等之教唆,老者已失去自制。此人毫不羞慚,禁止本人於其教學場所繼續進行業已開端之詮釋,雖則其藉口乃為,吾對此一學科了無經驗,恐將易有差池,而此等污點日後會附著其身。當眾學子得知此事,對此一出於嫉妒之明顯中傷,極表憤慨,畢竟此事尚未發生於他者身上。毀謗愈趨明顯,則渠等愈為我感到光榮,而迫害竟使我聲譽鵲起。」(史料出處:Historia calamitatum)

此時的作者已是年逾五十的老人,不受歡迎的他正處在世界盡頭的布列塔尼,在一座年久失修的修道院中擔任院長。早在二十年前的巴黎、圖爾,或拉翁的主教座堂中,輝煌的生涯就擺在這位騎士之子面前,然而卻一事無成,於是亞培拉自問原因何在?他仍一直相信自己的聰明才智與教學能力都高人一等,而索爾茲伯里的約翰這樣無可懷疑的觀察者,便證實了他的自我評價。聰明的當代人士,例如弗萊辛的鄂圖,自然也看到了亞培拉狂妄自大地炫耀他的優勢:「此人如此自以為是,僅堅信自身之聰明才智,以致此人難使崇高之心靈有所遷就,聆聽師長之話語。」年華老去的亞培拉自行領悟出,他的高傲成為他的災厄,因為他引來了他人的嫉妒。出於此種認知,他現在試圖去學習;他並非退縮回天才的個人天地之內,而是自1136年起,再一次嘗試在巴黎的學術討論圈中碰運氣。他並不是個歸隱田園的孤獨思想家,而他在此的敘述也並非純粹的自吹自擂,而是有關大學這個新穎生活圈的出現。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5
    $255
  2. 新書
    88
    $264
  3. 新書
    9
    $270
  4.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