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意念:與建築大師的對話

空間的意念:與建築大師的對話
定價:380
NT $ 160 ~ 314
  • 作者:陳志春
  • 出版社:博雅書屋
  • 出版日期:2011-04-2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098095
  • ISBN13:9789866098093
  • 裝訂:平裝 / 432頁 / 12k菊 / 19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內容簡介

  由於建築師們的風格多樣,因此每篇訪談各有特色,讓建築大師們暢談心中理想的建築型式與理念,並討論建築文化的核心議題,如「建築是什麼?」、「建築師如何詮釋空間?」、「石材與木材在建築概念上的差異?」、「建築的過去與未來」等問題。而除了嚴肅的建築議題外,這些訪談中也有輕鬆的一面,比如安藤忠雄談到他的生活態度、以及他所養的一隻名為「柯比意」的狗;扎哈哈帝談到關於拿到普立滋建築獎的感想以及離開任教十多年的倫敦AA建築學院的心情、菲利普強生又是如何年過三十才踏上建築之路等;訪談觸及建築大師們工作與生活的各種層面,拉近讀者與建築大師的距離。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了三十二位建築大師的訪談,這些建築師們皆活躍於二十世紀後半的國際舞台,作品豐富,影響巨大。其中多為台灣大眾熟悉的建築師,如多次訪台,以簡潔俐落的清水牆著稱的安藤忠雄、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台中古根漢美術館的女建築師札哈哈帝、擅長處理住宅空間的長谷川逸子、與設計舉世聞名的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倫佐皮亞諾等人。而由於各建築師們的風格多樣,本書在內容上也多樣活潑。

作者簡介

陳志春

  現職:建築師,現旅居美國
  學歷: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建築所畢業
  著作:《史上最具爭議的建築》、《建築大師訪談錄》

 

目錄

1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2 馬利歐.波塔 Mario Botta
3 班.范.貝克爾 Ben Van Berkel
4 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 Sandiago Calatrava
5 大衛.奇普菲爾德 David Chipperfield
6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7 泰瑞.法洛 Terry Farrell
8 尼可拉斯.葛林蕭 Nicholas Grimshaw
9 法蘭克.蓋瑞 Frank Gehry
10 馮.格康 Von Gerkan
11 史帝芬.霍爾 Steven Holl
12 扎哈.哈帝 Zaha Hadid
13 傑克.赫索格 Jacques Herzog
14 赫曼.赫茲伯格 Herman Hertzberger
15 長谷川逸子 Itsuko Hasegawa
16 磯崎新 Arata Isozaki
17 菲利普.強生 Philip Johnson
18 黑川紀章 Kisho Kurokawa
19 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
20 理查.梅耶 Richard Meier
21 湯姆.梅恩 Thom Mayne
22 威尼.馬斯 Winy Maas
23 拉斐爾.莫尼歐 Rafael Moneo
24 葛林.馬庫特 Glenn Mercutt
25 尚.努維勒 Jean Nouvel
26 貝聿銘 I.M.Pei
27 西薩.佩利 Cesar Pelli
28 倫佐.皮亞諾 Renzo Piano
29 多明尼克.裴洛 Dominique Perrault
30 理查.羅傑斯 Richard Rogers
31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Sejima & Nishizawa
32 伯納德.區米 Bernard Tschumi

 

推薦序
徐明松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傳記與訪談堪稱最永恆的書寫文字,關鍵自然是趨近真實。兩者相較,有時傳記(無論是自傳或他傳)書寫的時間過長,因而有可能在修改過程中隱藏或潤飾,以致偏離真實。訪談則不然,是即時的反映與靈光一現,缺少必然的框架與條理,所以總是可以讀到趨近真實的況味。更奇妙的是,因為它真實,所以雋永,過幾年,拿出來讀,仍有味道。

  記得過去在威尼斯讀書時,有些觀念困擾了我多年,無論如何勤讀總是不得其門而入,最後竟然是在一篇訪談裡解決了問題,那種豁然開朗的靈思是個人少數美麗的回憶。原因無它,訪談多是一種綜合性的提問與回覆,而不是解析性的,因此它指涉的面向較為整體,而不是片段。建築其實是頗為錯綜複雜的專業,很多事一時也說不清楚,即便說了,也很容易掉入這種解析性的片段窠臼裡,但是聽這些奮鬥了一生的建築師綜合性地娓娓道來,自有一番滋味,也讓混沌的思緒澄澈了許多。就像Glenn Murcutt說:「只有當我們擁有一個具辨識能力的業主群體,才能產生有辨識能力的需求」,這是多重要的一句話啊!建築這古老的創作行業背後始終有一個依稀可辨的社會,及構成這個社會的階層,很難想像義大利文藝復興如果沒有那些有學問的教宗與有見識的領主,出得了米開朗基羅?或者澳洲出得了Murcutt這種隱世的建築師?一個人一張桌子,不用手機,連得普立茲克獎都不知如何通知他。我們的社會允許?再或者當波塔提到:「石頭也應該是透明的。玻璃看似透明,其實不然,當我看一幢玻璃建築時,我並不覺得它是透明的,反而有些晦暗,因為我並不知道玻璃窗後隱藏些甚麼?可能是賓館,可能是教堂、工廠,也可能是辦公室。但我看一堵石頭牆時,我知道它後面是城堡」。這種在石頭跟玻璃間的論戰幾乎是二十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兩條研究路徑,七、八○年代波塔就是以這股「回歸」取得了國際地位,九○年代以後似乎又被過度喧囂的世界拋擲在後。石頭較能表徵地域文化?玻璃則是「普同性」文化的幫兇?其實不盡然,材料無罪,端賴如何運用而已,從Adolf Loos開始的這一百年來現代建築實驗,已有太多的成果足供參考。

  所以我們在閱讀這本由編者陳志春先生耐心搜尋的訪談錄時,會驚訝建築專業的迷人與龐雜,裡面未必讀者會認同每位建築師的看法,但訪談內容卻可以對應出不同觀點,經常更由於意見相左,讓我們被迫變得更深邃。國內這一、二十年的建築創作始終徘徊在模仿與少數單一價值裡,不看書、不研究當然是我們從業人員的致命傷,更糟糕的是只有形式沒有感覺,建築成為眩目奪人的空殼子。或許這本書的出版可以帶來點養分,當然不只對建築人,對建築有興趣的人更可以藉由閱讀將自己變成有品味的業主,如何一來間接得壓迫建築師提昇文化水平,因為我深信:有好業主才有好建築師。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2
    $160
  2. 二手書
    42
    $160
  3. 二手書
    68
    $260
  4. 二手書
    68
    $260
  5. 新書
    79
    $300
  6. 新書
    79
    $300
  7. 新書
    83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