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革命:永續生活

我的小革命:永續生活
定價:350
NT $ 45 ~ 315
  • 作者:何榮幸//等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1-03-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646774
  • ISBN13:9789868646773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我的小革命》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生命的態度,一種光明正向的價值,一種台灣公民社會的腳步聲,一份我們送給台灣社會的禮物。

  無論是自建農舍、低碳婚禮、手工創意農作、農民市集,乃至於幫助小農產品精緻化,放棄博士學位的大王菜舖子……這些小革命行動都顛覆了台灣社會僵化的既定觀念、挑戰了業已失去合理性的主流思維,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激盪的年代裡,創造出最夯和最新的社會價值,看見了向上提升的力量,展現台灣的生命之美,深化和拓展台灣的進步面貌,傳達出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得獎紀錄

  《我的小革命》(時報2009年版)榮獲社會光明面報導獎。
  《我的小革命》(時報2009年版)榮獲開卷好書獎。

作者簡介

何榮幸

  台大社會系畢業,1991年7月踏入新聞界,曾任自由時報市政組組長、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現任中時副總編輯兼採訪中心副主任、調查採訪室主任;曾任台灣記協創會會長、「目擊者」雙月刊總編輯、媒體改造學社執委、民間司改會監事。

  曾獲曾虛白新聞獎報紙評論獎、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深度報導獎、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獎、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現任台大新聞研究所兼任實務教師。

  著有「學運世代」、「媒體突圍」、「我的小革命」(獲2009年開卷好書獎),策劃「黑夜中尋找星星」等書。部落格:「鴕鳥手記」。  

黃哲斌

  曾任中國時報記者、編輯,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兩個孩子的爸、一個部落客,他的離職宣言《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掀起媒體置入性行銷議題。

  對他而言,兩年來採訪、寫作《我的小革命》的經驗,是促使他投入此一運動的重要動力;因為每一個小革命故事的主角,都讓他相信,「勇敢去做,絕不會孤單」。

  部落格:【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推特及噗浪帳號均為puppydad。

謝錦芳

  政大英文系、輔大大眾傳播所畢業,1991年底進入中國時報,先後主跑市政、財經新聞,曾任經濟組主任,目前為調查採訪室主任記者。曾獲社會光明面、吳舜文新聞獎。希望做一天新聞人,就發揮一分影響力。

郭石城

  四十七歲中年男子,雖頭未禿、牙未搖,身材已中廣,一嬌妻三可愛子女,平凡家庭恩愛人間。從小嚮往無冕王生涯,及長世新三專編輯採訪科畢業,如願從事新聞工作,先服務於台灣新生報兩年,再轉任職中國時報迄今。

  新聞戰場轉眼20年,主跑過農業產經、與社會司法新聞,看盡浮華世界,也見證中國時報興衰史,置身媒體波動狂潮心如舟,點滴在心頭。長年新聞工作獨家新聞不斷,曾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吳舜文新聞獎。

高有智

  六十四年次,擺盪在處女座和天秤座的男人,畢業於台大新聞研究所、台大動物系,在中國時報擔任記者7年多,歷經教科文組、政治組與調查採訪室等單位,曾獲社會光明面新聞獎、卓越新聞獎與吳舜文新聞獎。

  當了記者多年,曾經以為夢想可以讓人偉大,如今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只好珍惜擁有,學會擁有珍惜,但始終相信熱情、美好的事物可以改變世界,每個人的生活小革命都會是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目錄

在地食材:大王挺小農 博士生開心賣菜
老屋再生:翻修家族記憶 台南謝宅活出新意
綠色地圖:生態人文製圖 社區有氧運
低碳生活:阿乾綠婚禮 別人減肥他減碳
手作產業:阿之寶牽線 手工創意找出路
新素食運動:健康減碳 醫生家庭歡喜「素」求
生態教育:余遠猛執丹青 細繪彩鷸十四載
資源再生:有心插柳 女作業員回收一片天
地方學:土地驗屍官 黃煥彰就地戰鬥 
生態教養:范欽慧帶女兒 大自然裡找感動
對抗基改:神農賴兆炫 崇尚自然反基改
社區產業:生態寶地 林銀河改造老漁村
自力造屋:農田變荒地 上班族另類農舍夢
農民市集:合樸挺小農 有機農業找出路
歸農運動:告別白領高薪 田園返璞歸真
青年壯遊:騎遍全台省縣道 徐子涵第一人
民歌採集:海角尋寶 楊美雲歌聲滿行囊
遊子返鄉:泰雅青年回部落 找到真舞台
公益旅行:走逛六十國 郵輪送書大冒險
文物保存:小鎮重現平埔文化 墓碑嫁衣入列
環保律師:仗劍法律 林三加為環保奮戰
種樹運動:愛妻步道 種出櫻花社區
部落音樂:雲力思回「原」點 教泰雅童唱古調
搶救傳藝:棄公職返鄉 尤瑪樂當織女二十年
 

「台灣之光」就在你我身邊!

  台灣社會近年追逐「台灣之光」,但驀然回首,才發現真正的台灣之光就在你我身邊。

  二月某個早晨,我和同事在寒風中來到八里河岸林懷民住家,為中時專題「民國一○○,當代風華──把台灣推向世界的十二位精彩人物」進行深度專訪。早在民國六十年代就已創立雲門舞集的林懷民,無疑是藝文界最具國際盛名的台灣之光,任何台灣之光名單都不會遺漏林懷民與雲門締造的傳奇。

  沒想到,林懷民根本沒把自己當做台灣之光。

  面對我們的提問,林懷民如此回答:「我不是台灣之光,台灣之光是那些把街道掃得很乾淨的清道夫,是那些為了應付聯考夾在學校和父母之間,仍一心想把書教好的老師,是那些為了捍衛家鄉反對六輕的麥寮人,是那些為了環境反對國光石化的彰化人及站出來的年輕人。」

  這段話真是閃閃動人。三言兩語,就點出了「捨近求遠」追逐台灣之光的迷思。

  在那當下,我腦海裡浮現的,正是這本書的所有受訪者。我認為,凡是為了這片土地永續發展而努力不懈的人們,就是令人敬佩的台灣之光。

  早年環境意識還未抬頭,許多以行動捍衛環境生態、主張與自然和諧共處者,常被冠上「阻礙經濟發展」、「不食人間煙火」、「太過理想,不切實際」等大帽子;即便近年永續發展價值逐漸深入人心,反六輕、反國光石化等行動也還是官方、企業眼中的「麻煩製造者」,主流媒體不曾把這些行動跟台灣之光連上等號。

  林懷民對於台灣之光現象的深刻思考,則再度提醒台灣社會:沒有任何東西比生態環境更加珍貴。台灣社會應該重新看待這些理想主義者,珍惜與感念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付出。

  讓我們睜大眼睛,仔細看看發生在你我周遭的台灣之光:

  為了落實環保觀念,楊順苓因為慈濟證嚴法師一句話,二十年前開始利用假日推動資源回收,如今慈濟環保志業不但開花結果,垃圾分類回收更已成為家家戶戶日常功課;張揚乾身體力行「綠婚禮」,嚴格檢視每天的「碳足跡」,做不到節能減碳時則購買「碳權」進行平衡,一步一腳印實踐低碳生活……。

  為了尋找農業出路,合樸農民市集開創生產者、消費者面對面交易模式,讓從事有機耕作的小農找到另一片天;博士生開起「大王菜鋪子」力挺小農,強調在地食材觀念開心賣菜;神農獎得主賴兆炫則堅持以非基因改造方式耕作,以確保環境及食品安全……。

  為了珍惜生態環境,有些學校、社區開始進行「綠色地圖」生態人文製圖;有人種出一條開滿櫻花的「愛妻步道」;有人拿起照相機與畫筆致力生態教育;有人則在強調生態教養的大自然氛圍中帶領女兒成長……。

  為了保存族群文化,金曲獎得主雲力思回到部落,教導泰雅族兒童學習原住民古調;尤瑪則是放棄穩定的公職返鄉,樂當「織女」傳承原住民傳統工藝;拔馬小鎮則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協助下重現平埔文化……。

  而為了對抗不公不義,環保律師林三加放棄知名律師事務所的高薪工作,無怨無悔投入中科三期等環評訴訟,並長期致力於環境法制的健全化;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副教授黃煥彰不斷揭發公害污染問題,從地方學的視野為環境而戰,因而被稱為「環境佈道師」、「土地驗屍官」……。

  這些長期堅持、默默奮鬥的故事,只是本書二十四個單元中的部份篇章。相信讀者看完本書之後,會跟林懷民一樣敬重這些為了環境挺身而出的平凡小人物,並在這些小革命行動中見證台灣人民改變現狀、邁向未來的信心與熱情。

  事實上,從《我的小革命》、《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到這本《我的小革命:永續生活》,過去兩年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為什麼是小革命,而不是大革命、大論述?  

  林懷民對於「台灣之光」的詮釋,正是我的回答:誰說這些只是「小革命」?跟許多口口聲聲大革命、大論述,卻嚴重缺乏行動能力與實踐決心者相較之下,這些小革命無疑更能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更重要的是,這些小革命的總和,已一片一片拼出台灣公民社會的輪廓圖像,這才是任何大改革、大論述背後最堅實的民間力量。

  我認為,《我的小革命》系列三本書、七十四個單元,已共同傳遞「在艱困環境中以具體行動追尋理想」這項「台灣價值」。讀者可以發現,這些小革命故事看起來平凡,其實非常不容易;這些小革命主角大多名不見經傳,卻是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動力。如果這些小革命有朝一日形成大風潮、大革命,屆時台灣社會無須意外,因為他們早已做好了迎接更大挑戰的準備。 

  在中國時報《我的小革命》專版功成身退、《消失與重生》專版繼起之際,我要再次感謝八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李延賀、主編吳承紘及編輯團隊的重視與用心,讓過去兩年多的《我的小革命》專版奮鬥成果,能夠以這三本書留下重要典藏記錄。     

  我也要再次感謝中時歷任總編輯王健壯、夏珍、王美玉,以及前後任採訪主任吳典蓉、張瑞昌對於調查採訪室及《我的小革命》專版的大力支持。容我再強調一次,中時的多元開明文化,是我和調查室夥伴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走出新路的溫床。

  感謝過去兩年每一位《我的小革命》專版受訪者(有些見報單元限於篇幅未能收錄書中,成為遺珠之憾,但同樣值得致敬),透過你(妳)們的精彩故事,我們看見了台灣公民社會的多元廣度。未來我們期許秉持相同精神,以《消失與重生》專版呈現台灣公民社會的文化深度──這是我們在主流媒體內部小革命的又進一步。

  至於調查室團隊,在「星光一班」郭石城、「星光二班」黃哲斌異動後,加入了「星光三班」黃奕瀠,與我、謝錦芳、高有智、楊舒媚(以及「調查室家人∕眷屬後援會」)共同迎向「後小革命時代」。我們非常珍惜與不捨小革命專版,但前方已有新的召喚在等待我們前進。

  對我們來說,只要拿出行動與決心,小革命永無止境。

◎何榮幸 

 

內容連載

老屋再生
英文:Old Houses Rebirth
引言:「當老房子變成一種流行」,讓外國旅客來台灣,體驗最道地的台南生活,這個模式一旦成功,就會有更多老房子被保留下來。
翻修家族記憶 台南謝宅活出新意

文/黃哲斌、何榮幸

兩名三十歲出頭的男生,五位加起來四百歲的老師傅,一棟四十年老屋,一個充滿家族記憶與文化創意的故事。

謝文侃與游智維是學生時代的死黨,畢業多年後,前者自澳洲深造回國、後者投入旅遊業。當謝文侃的家族老房子想整修,游智維提出一個大膽建議︰大幅翻修這棟位於台南市舊市區的細高老屋,然後按日出租。

講到這裡,必須介紹最重要的主角︰謝宅。古都台南看盡繁華的「大菜市」核心,有一座曾經是台灣最大的布市聚落,在這裡,百年朽頹的木造建築,交錯著日治時期翻建的磚造老屋。數十間店舖櫛比鱗次,店東全家就住樓上,白日樓下沸騰著營生,夜裡飯菜香味穿透天井,戶戶相聞。謝宅,就藏身在其中角落。

大菜市曾經多熱鬧?謝文侃舉了個驚人數字:「我家在附近有個五、六十坪大的店面,二十幾年前,每月租金一百二十萬元。」

然而,這早已是陳年舊事,大菜市沒落已久。走進謝宅所在的布市,掩不住金粉褪逝的歲月感;拉開謝宅店面旁的鐵門,迎面是陡斜七十度角的幽暗鐵梯,雖然高五層樓,但每層樓板只有五坪大小。如此環境、如此老屋,真能翻新生命,吸引外來住客?

被謝文侃戲稱有「妖言惑眾」魅力的游智維,說出他對謝宅的想法︰「台灣過去幾十年的變化太快,以致於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他認為,保留具有特色的老房子,可以見證時代的氣味,「當你走進一棟有福建杉、壓艙石的房子,就知道它是清代建築。」

游智維說,謝宅見證了台南布市的百年興衰,加上謝家五口數十年的家族氣味,是體會當地常民生活的最佳切片。目睹近年台南的歷史性建築不斷消失,他希望保存謝宅的原汁原味,不但為了開創一種旅遊方式,更為了文化保存與社區營造。「當老房子變成一種流行」,讓外國旅客來台灣,體驗最道地的台南生活,這個模式一旦成功,就會有更多老房子被保留下來。

學行銷的謝文侃也贊同他的想法。當父親因中風行動不便,無法再攀爬狹窄陡斜的舊宅樓梯,只能不捨地搬離居住半世紀的謝宅,於是他說服父母,重新翻修老家。「這個家有我從小到大的記憶,我小時喜歡在三樓的院子放鞭炮,因此常被父親責罵;等到我的青春期,院子又加蓋變成我的房間。」謝文侃點滴回憶。

父母點頭只是第一步。他們找了幾位熟識的設計師,商討如何改建,但發現都不符他們的想法。「有位設計師提案,把數十年歷史的檜木窗框都拆掉,改成三大片落地鋁窗,我知道會很漂亮,但就不再是謝宅了。」一開始,游智維很困擾,現時商業化的設計工作室,似乎無法抓緊老宅的精髓。

經過半年反覆磋商,他們決定把改造謝宅的重責,大膽地交給三名成大建築系的應屆畢業生阿廖、豆豆與阿修。這三個還未被建案規格化的學生,背著睡袋住進謝宅,親自體會老屋的一磚一瓦,展開一次另類的「全能住宅改造王」。

游智維與謝文侃說,討論時而有趣,時而痛苦漫長,最大挑戰是五樓的浴廁。原本浴廁擠在三樓不到一坪的狹小空間裡,學生們一度建議改在戶外的半開放空間,後來考慮實用問題,決定搬到五樓。

此外,他們決心保留謝宅充滿古味的磨石子地板,以及簡潔樸拙的風格圖案。然而,年輕師傅早就放棄這種費力費時的古老工藝,謝文侃與游智維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來「五位加起來四百歲」的老師傅,用他們畢生的氣力與技巧,在廚房及浴室重現磨石子歲月的單純美好。

謝文侃指著廚房流理台的斧鑿痕跡說,「你可以看到,原有的磨石子光滑平整,不會有這些瑕疵,但這些師傅都老了,力氣不夠,無法作得像以前一樣完美。」也因如此,謝宅的翻新過程,述說著一門工藝的衰微瀕危。

2008年底,謝宅悄悄重生,開始對外營業。雖然住宿價格不輸五星級飯店,仍擄獲不少住客的心,假日幾乎住滿。「有些老客人半年來了四次,當成他們在台南的家」,而謝文侃也會提醒每位入住者「要記得澆花」。

而今謝宅不但成為文建會拍攝「新台風」影片的案例之一,也吸引許多日本、香港設計界的住客。一位香港住客留言,「住在謝宅,讓我想起母親,想起自己應該趕快回家探望她。」

更重要的是,藉由老屋更新,謝家建立新的感情連結。「我媽媽在這裡生活一輩子,從不知道許多人想聽她的故事。每當她帶著房客導覽,逐一樓層講述往事,她的生命出現另一種光采。」謝文侃很驕傲,雖然原本五十萬元的整修預算,最後花了一百六十萬,但他知道,謝宅創造了一種金錢無法計量的價值。

謝宅改建後,不少老屋的屋主找上門,委託謝文侃與游智維代為規畫更新。他們很小心,不希望腳步邁得太快,但他們也成立了「老房子事務所」,但願能推廣謝宅的模式,效法日本京都「庵町家」不斷更新活化老屋,作為外來觀光客認識在地文化的窗口。

當被問到「謝宅所在的西市場雖是市定古蹟,但非百年老厝,保留的價值為何」,游智維說,沒有妥善保持的四十年老房子,就沒有百年古厝;而且古蹟代表的只是「文化」,老房子的點點滴滴,更是「文化與生活的綜合體」。

【延伸閱讀】
早在謝宅之前,台南就有許多老房子再生的動人故事,最具代表性的是「奉茶」與「草祭二手書店」。前者是葉東泰開設二十年的茶館,早就是台南市的文化地標之一;後者是攝影師蔡漢忠落腳的基地,兩者都是改造老屋再利用的成功案例。

有趣的是,葉東泰是澎湖人、蔡漢忠來自嘉義,鼓吹改建謝宅的游智維在宜蘭長大。對此,謝文侃分析,「台南人太幸福了,我們從小生長在這裡,反而不覺得老房子的可貴。」

在台北,也有類似故事。2009年剛完成的「二條通‧綠島小夜曲」是另一種因緣。建築師鍾永男幾年前競圖得標,負責改造活化三大林場之一的林田山伐木聚落、花蓮舊站日據時代木屋,開始對木造老房子產生微妙情感。

幾年前,政府拍賣一批公家老舊宿舍,鍾永男標購了一棟高齡八十五歲的兩層木造日式建築。這棟位於中山北路「二條通」的老屋,原是一位日籍攝影師佐佐木八二郎的住處,戰後作為警務處宿舍,但木造結構毀壞嚴重,幾乎只剩樓梯完好,外表早已用鐵皮包覆。鍾永男幾經考量,動念讓這棟老屋重獲新生。

鍾永男說,由於該屋不是古蹟或歷史建築,工法及材料比較自由,因此在老舊的檜木樑柱下,他以鋼架支撐全屋,拆除原有隔間,強化採光並美化腐朽的牆面,但又不破壞房子外觀及結構,保留屋內的重要細節,「尊重歷史、新舊共構是最重要的考量。」鍾永男說。

他原本打算兩層樓都當作建築事務所的辦公室,在整修過程中,附近的老鄰居不斷上門關心,常有人指著充滿東瀛味的木屋問:「你們要賣日本料理嗎?」街坊的反應,強化了鍾永男另一個想法:把一樓改造為咖啡店,打開門,讓更多人親近這棟老屋。

「二條通‧綠島小夜曲」開始營業後,果然吸引眾多目光。常有阿公、阿嬤柱著拐杖,堅持爬上二樓,看看屋頂下保留完好的樑木,回憶幼時家中的樣貌。鍾永男也與明基友達基金會合作,在店內舉辦小型演唱會及攝影展,胡德夫與巴奈都曾在此高歌。

「本來就知道咖啡店賺不了錢,讓地方與文化連結,這件事才更有意義。」如今敲掉磚牆、打開大門的鍾永男,歡迎任何人「進來閱讀原有的時代氛圍」。充滿歷史感的他,希望大家體會在時空流轉背後,這棟建物的豐厚歷史意義:「八十五年的木頭,自然有八十五歲木頭的氣味。」

從謝宅到「二條通‧綠島小夜曲」,我們見證了另一種看待老房子的思維,一種推土機之外的選擇,一種尊重歷史與生活的微妙轉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3
    $45
  2. 二手書
    13
    $45
  3. 二手書
    49
    $170
  4. 二手書
    53
    $185
  5. 新書
    79
    $277
  6.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