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人文一百年

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人文一百年
定價:580
NT $ 387 ~ 522
  • 作者:王美玉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1-01-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166940
  • ISBN13:9789862166949
  • 裝訂:精裝 / 32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時報》自二○一○年一月一日起,推出「民國99.台灣久久」的大型專題,從多數人經歷過的庶民生活出發,以台灣這片土地為敘述主體,整體刻畫過去一百年的人民情感與共同記憶,獲得廣大迴響及平面出版媒體的注意,更獲得第二十四屆吳舜文新聞獎。

  面對中華民國百年,回首走過的風風雨雨,此刻或許有些尚未歸於平靜,然以回歸庶民生活為主體的歷史解釋權與話語權,做為此專題報導的主要精神,別具意義。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天下文化出版眾多現代重要人物的傳記論述,但這只是歷史拼圖的一塊;「民國99.台灣久久」的十二大主題,內含更多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與切片,從報紙見刊到書籍出版,天下文化與《中國時報》的合作,正是希望透過書籍的出版,將台灣的百年記憶補足完整。

  在編輯與作者重新整合下,十二大主題及三百多則子題將分為三卷,以軟精裝開本、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三卷主題內容如下:

  【玩樂一百年】:呷飯.看戲.遊玩.摩登
  【人文一百年】:讀冊.運動.生死.拜拜
  【政經一百年】:起厝.創業.投票.風雲

  我們期待能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起回顧台灣社會變遷的關鍵階段,重新認識台灣庶民生活的真實紀錄,並喚起美好時代的向上精神,重燃台灣新世代的希望與熱情。

選書緣起

  《中國時報》自2010年1月1日起,推出「民國99 台灣久久」的大型專題,引發廣大讀者迴響,並獲吳舜文新聞獎的肯定。此專題從多數人經歷過的庶民生活出發,以台灣這片土地為敘述主體,整體刻畫過去一百年的人民情感與共同記憶。

  我們在民國百年的現在,回首走過的風風雨雨,此刻或許有些尚未歸於平靜,然以回歸庶民生活為主體的歷史解釋權與話語權,做為本書的主要精神,別具意義。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天下文化出版眾多現代重要人物的傳記論述,但這只是歷史拼圖的一塊;《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內含更多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與切片,從報紙見刊到書籍出版,天下文化與《中國時報》的合作,希望透過書籍的出版,將台灣的百年記憶補足完整。

 

目錄

台灣久久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人文一百年

【讀冊】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導論執筆 / 高有智
●私塾、書院迴盪讀書聲   
採訪 / 高有智.蘇瑋璇.實習記者張傳佳
○台灣科考里程碑   
採訪 / 李金生.陳育賢
●跨時代的記憶:鍾肇政的杏壇歲月  
採訪 / 高有智.實習記者張傳佳
○女生上學去   
採訪 / 朱芳瑤
○全台最老的小學   
採訪 / 石文南
○禁說方言的年代   
採訪 / 高有智.實習記者張傳佳
●他用生命堅持教改:黃武雄主張釋放學生心智 
採訪 / 林志成.高有智
○憶當時,校園貼滿反共標語   
採訪 / 鐘武達
○另類教育突圍,教育版圖展現新風貌  
採訪 / 黃文杰.林志成
●書包滿載成長回憶   
採訪 / 王志宏.李坤建.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制服背後的故事   
採訪 / 陳至中.羅融.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跟西瓜皮說再見   
採訪 / 林志成.周麗蘭 整理 / 高有智
●以前曬昏,現在視訊的朝會   
採訪 / 林志成.周敏煌 整理 / 謝錦芳
●營養午餐從美援開動   
採訪 / 胡欣男.陳世宗 整理 / 謝錦芳
●福利社回憶鹹酸甜   
採訪 / 高有智.朱立群.林和生.楊舒媚 整理 / 謝錦芳
●考試之外的成就感   
採訪 / 高有智.林志成.吳垠慧 整理 / 謝錦芳
●搭船坐軍車,偏鄉上學路迢迢   
採訪 / 黃如萍.黃力勉.陳凱勛.陳可文 整理 / 謝錦芳
●校園體罰或霸凌,不堪回首   
採訪 / 朱方蟬.陳至中 整理 / 謝錦芳
●擋不住的青春──男女分班   
採訪 / 陳至中.殷偵維.李義 整理 / 謝錦芳
●五十九分也能擁有一片天   
採訪 / 汪宜儒.蘇瑋璇 整理 / 謝錦芳
●翻牆蹺課跑點名,就是愛自由   
採訪 / 朱芳瑤.石文南 整理 / 高有智
●打開音樂課本   
採訪 / 朱芳瑤.黃識軒.洪祥和.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高唱校歌憶同窗   
採訪 / 朱梅芳.黃雯犀.陳至中.廖志晃 整理 / 高有智
●魔鬼軍訓與防空演習   
採訪 / 待補 整理 / 待補
●過節傳情,賞花吃西瓜   
採訪 / 朱芳瑤.鄭光宏 整理 / 高有智
●外在美,內在更要美   
採訪 / 朱芳瑤.高有智.陳至中.實習記者黃雅苓 整理 / 高有智
●校園戀情,難忘心動的感覺   
採訪 / 張翠芬.李義 整理 / 高有智
●說不盡的社團故事   
採訪 / 陳至中.馮惠宜.實習記者蘇鈺淇.實習記者張傳佳 整理 / 高有智
●萬人國小v.s.迷你小學   
採訪 / 殷偵維.陳權欣.陳可文 整理 / 高有智
●懷念的聲響,記憶中的地標   
採訪 / 洪榮志.陳至中.楊宗灝 整理 / 高有智
●那一段K書的苦悶日子   
採訪 / 林志成.王莫昀 整理 / 高有智
●一試定終生的聯考   
採訪 / 朱芳瑤.胡欣男.楊舒媚.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春風化雨,作育無數英才   
採訪 / 林志成.周麗蘭.洪祥和 整理 / 高有智
●驪歌聲中道再見   
採訪 / 黃文博.石文南.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記得當時年紀小   
採訪 / 李忠一.許素惠.陳至中.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運動】
★令人動容的堅持   
導論執筆 / 何榮幸
●運動場上的光榮勳章   
採訪 / 何榮幸.曾文祺
○碼頭工舉金,罕病女克敵   
採訪 / 曾文祺.黃邱倫
○台灣參加亞奧運大事紀   
製表 / 廖德修.何榮幸
●鐵血教官國球魂   
採訪 / 何榮幸.吳育光
○棒運三大舵手:謝國城、嚴孝章、洪騰勝 
採訪 / 張國欽
○棒球活歷史:蕭長滾   
採訪 / 陳志祥
○態度更重要:陳金鋒與彭政閔   
採訪 / 張國欽
○台灣棒球大事紀
製表 / 廖德修.何榮幸
●萬場主播的籃球風雲史   
採訪 / 何榮幸.熊昌成
○瓊斯盃點火,A咖超級星登台   
採訪 / 熊昌成
○球場如戰場,觀眾堵球員   
採訪 / 熊昌成
●兒時的感動:民俗體育的純真童趣  
採訪 / 黃邱倫.洪璧珍.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體育課愈來愈好玩   
採訪 / 陳至中.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勇闖世界職網,台灣發光發熱   
採訪 / 曾文祺.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足球沙漠也曾開出似錦繁花   
採訪 / 李弘斌.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克難培訓,翻滾出體操佳績   
採訪 / 廖德修.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泥濘中拚搏,衝撞中成長   
採訪 / 黃邱倫.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拳拳傳薪火   
採訪 / 廖德修.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百年武術傳奇   
採訪 / 吳育光.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紅葉精神帶動棒球熱潮   
採訪 / 陳志祥.吳育光.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華興大戰美和   
採訪 / 陳志祥.吳育光.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從二郭一莊到台灣之光   
採訪 / 張國欽.吳育光.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走過光榮歲月,女籃等待明天   
採訪 / 熊昌成 整理 / 何榮幸
●瓊斯盃決戰鬥志,令人懷念   
採訪 / 黃及人.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HBL揮灑青春汗水   
採訪 / 黃及人 整理 / 何榮幸
●保齡球、撞球漂白躍上國際   
採訪 / 吳育光 整理 / 何榮幸
●台南幫打出桌球傳奇   
採訪 / 吳育光.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民間盃賽夢不滅,排球熱力傳承   
採訪 / 黃及人.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羽球飛躍,開啟黃金歲月   
採訪 / 黃邱倫.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桿弟揮出高球傳奇   
採訪 / 張國欽 整理 / 何榮幸
●絕不輕易放棄的拚戰精神   
採訪 / 黃邱倫.何榮幸 整理 / 黃邱倫.何榮幸
●家族泳隊池畔深耕   
採訪 / 陳志祥 整理 / 何榮幸
●孤獨往目標邁進的堅持   
採訪 / 曾文祺.林上祚.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比準度,更比心理強度   
採訪 / 廖德修 整理 / 何榮幸
●與自己的對決──馬拉松   
採訪 / 曾文祺 整理 / 何榮幸
●享受運動,與身體展開對話   
採訪 / 廖德修 整理 / 何榮幸
●一起流汗努力的默契   
採訪 / 石文南.李義.陳至中 整理 / 何榮幸
●指尖的感動,點亮黑白世界   
採訪 / 黃邱倫.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運動場典藏記憶   
採訪 / 黃及人.熊昌成.廖德修 整理 / 何榮幸

【生死】
★穿梭生死,瘴癘島變成寶島   
導論執筆 / 高有智
●連日清、張博雅、林俊義串出撲瘧史  
採訪 / 高有智
○北門鄉懷生堂,醫病不記帳   
採訪 / 陳易志
○愛與奉獻的故事──新樓醫院   
採訪 / 高有智
●家庭計畫大作戰,人口恰恰好   
採訪 / 高有智.黃天如.廖志晃
○邱于華守護婦女健康   
採訪 / 高有智
○疾病無假日,韓內科全年無休   
採訪 / 高有智
○胡惠德:走寂寞路,救很多人   
採訪 / 高有智
●安寧療護之母,維護人性尊嚴   
採訪 / 高有智
○走過愛滋元年,身體書寫歷史   
採訪 / 朱立群.高有智
○百年產婆,雙手迎接無數生命   
採訪 / 廖素慧.林和生.高有智
●引頸期盼送子鳥   
採訪 / 張翠芬.黃文博.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排隊「種珠」,阻絕傳染病   
採訪 / 張翠芬.黃哲斌.張士達.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蹣跚走過的辛苦歲月   
採訪 / 朱芳瑤.鐘武達.吳江泉.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咬牙切齒的恐懼   
採訪 / 高有智.張謙俊 整理 / 高有智
●打破禁忌,守護女性健康   
採訪 / 高有智.黃天如.洪璧珍 整理 / 高有智
●古早藥物宅急便   
採訪 / 吳進昌.吳江泉.周敏煌.黃天如.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就是要更美   
採訪 / 張翠芬.曾薏蘋 整理 / 高有智
●善待自己,與癌共存   
採訪 / 廖嘯龍.黃天如.朱立群.張翠芬 整理 / 高有智
●養生不老,多笑多動少欲望   
採訪 / 張翠芬.曹婷婷 整理 / 高有智
●漢藥店飄香百年   
採訪 / 林欣誼.陳易志.唐嘉邦 整理 / 高有智
●老祖宗的治病智慧   
採訪 / 張企群.周曉婷.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收驚求藥籤,有拜有保庇   
採訪 / 石文南.黃文博.殷偵維 整理 / 高有智
●治身體的病,也安人的心   
採訪 / 高有智.陳惠芳 整理 / 高有智
●宗教醫院傳播無私大愛   
採訪 / 吳敏菁.唐嘉邦.洪祥和.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與死神拔河的路途   
採訪 / 林郁平.廖肇祥.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穿梭病榻的天使   
採訪 / 張翠芬.呂素麗.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從賣血餬口到捐輸助人   
採訪 / 高有智.張翠芬.陳育賢 整理 / 高有智
●密醫與紅包文化   
採訪 / 鄭光宏.張翠芬.洪秀瑛 整理 / 高有智
●抗癮大作戰   
採訪 / 黃天如.朱芳瑤 整理 / 高有智
●愛在偏鄉的日子   
採訪 / 潘建志.林欣誼.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公害留下的傷痛烙印   
採訪 / 周曉婷.朱立群.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真正可怕的是人心的隔離與歧視   
採訪 / 蘇瑋璇.蕭承訓.張翠芬.陳惠芳 整理 / 高有智
●肝炎聖戰全民化   
採訪 / 洪秀瑛.張翠芬 整理 / 高有智
●施比受更有福   
採訪 / 蘇瑋璇.朱立群.黃哲斌 整理 / 高有智
●與生命道別的方式   
採訪 / 蕭博文.石文南.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送行者   
採訪 / 洪榮志.張舒婷.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無私與再生的力量   
採訪 / 洪祥和.朱立群.馮惠宜.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拜拜】
★百年信仰,全憑一顆虔誠的心   
導論執筆 / 黃哲斌
●隨媽祖遶境,看見人性之美   
採訪 / 黃哲斌
○請王送王,火海懾人心   
採訪 / 林和生.周曉婷
●家將、三太子,從傳統走進現代   
採訪 / 呂妍庭.高有智.黃哲斌
○普渡對象多元,展現悲憫之心   
採訪 / 張謙俊
○百年玫瑰堂,傳承天主信仰   
採訪 / 高有智
○虎爺轎和將軍廟   
採訪 / 張朝欣.潘建志
●高長家族書寫基督信仰傳奇   
採訪 / 高有智
○一家九代大法師   
採訪 / 高有智.洪榮志
○祭師李朱龍守護公廨數十年   
採訪 / 高有智
●讓佛教走向人群   
採訪 / 唐鎮宇.林宏聰.陳惠芳.吳政峰 整理 / 黃哲斌
●溫柔的慈悲,隱性的鄉愁   
採訪 / 張企群.鐘武達 整理 / 黃哲斌
●上愛天主,下愛世人   
採訪 / 唐鎮宇.羅浚濱.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清真寺中的讀經聲   
採訪 / 石文南.鐘武達.楊宗灝 整理 / 高有智
●代天府宛如活的博物館   
採訪 / 陳易志.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角頭廟仙拚仙,分香廟一家親   
採訪 / 黃文博.林郁平.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無所不在的守護   
採訪 / 陳可文.吳江泉.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從祖靈到基督,敬天愛地心意不變  
採訪 / 洪祥和.曹婷婷.周曉婷 整理 / 高有智
●義民廟地位高   
採訪 / 陳權欣.唐嘉邦.實習記者張傳佳 整理 / 高有智
●凡人成神,是感念也是崇拜   
採訪 / 周麗蘭.王志宏.陳育賢 整理 / 高有智
●安魂祭典撫慰孤魂   
採訪 / 張朝欣.蘇瑋璇.李忠一 整理 / 高有智
●繁盛歸於平淡的齋堂   
採訪 / 高有智.吳敏菁.林欣儀 整理 / 高有智
●萬物皆有靈,求福保平安   
採訪 / 鄭光宏.張謙俊 整理 / 高有智
●祖師爺賞飯吃   
採訪 / 蕭承訓.黃文杰 整理 / 高有智
●落難神像的收容所   
採訪 / 蕭博文.林和生.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拜床母,囝仔一瞑大一寸   
採訪 / 曹婷婷.周曉婷.陳易志 整理 / 黃哲斌
●成年禮,轉大人   
採訪 / 黃文博.吳江泉.黃力勉 整理 / 黃哲斌
●託月老牽紅線   
採訪 / 李柏彥.林佩怡.沈揮勝.李金生 整理 / 黃哲斌
●各路財神香火旺   
採訪 / 鮮明.張謙俊.楊宗灝 整理 / 黃哲斌
●居家守護神:灶王爺、地基主   
採訪 / 陳志東.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城隍爺賞罰分明   
採訪 / 洪榮志.林佩怡.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溝通的心意   
採訪 / 鄭光宏.黃文博 整理 / 黃哲斌
●紙紮業也是文創產業   
採訪 / 洪榮志 整理 / 黃哲斌
●求籤搏杯問天意   
採訪 / 鄭緯武.曹婷婷.實習記者張傳佳 整理 / 高有智
●獻祭酬神在建醮   
採訪 / 陳易志.李忠一.羅浚濱.唐鎮宇.實習記者張傳佳 整理 / 高有智
●針線斧鑿打造神像工藝   
採訪 / 黃文博.呂妍庭.洪榮志 整理 / 高有智
●流動式的即興演出   
採訪 / 曹婷婷.黃文杰.林和生 整理 / 高有智
●瘋祭典,莫忘虔敬   
採訪 / 陳易志.陳慶居.李忠一 整理 / 高有智

 

親近歷史、展望未來
呂理政

  我是一專職的博物館人,因緣際會擔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必須思考如何從博物館觀點來詮釋臺灣歷史。歷史的基本精神是「執中」,我認為:臺灣的歷史就是臺灣這一片土地的歷史,也是所有臺灣人民的歷史。進一步說,臺灣的歷史是以「臺灣」這一塊土地為舞台,以先來後到的「臺灣人」為主角,所建構臺灣長時間、多民族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

  歷史並不是塵封的往事,而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源源不斷的長流;民主時代的歷史,不能統一論述,而是開放的公眾論壇,而且歷史仍然有待不斷的發現和詮釋。歷史的內涵包含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民俗與生活各個面相,歷史的詮釋必須兼顧學者與民眾的觀點,在時間長河中,穿越統治政權,展現持續的文化與生活,呈現不斷裂的歷史。

  九十八年十一月,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的五人記者團隊約我見面,說明他們提出的建國一百年專題報導企劃案,這是一個持續整年、規模前所未見的專題報導,需要許多資料,因此他們希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能夠協助提供相關資料,支持這一整年的專題報導。或許是一個巧合,本館九十八年四月創刊的《觀台灣季刊》是以社會大眾為對象的臺灣史推廣刊物,創刊的第一個系列就是連續十二期的「臺灣百年系列」,內容是從庶民的、親切的觀點,敘述百年台灣現代化的歷程。

  我們一見投緣,很快就建立專題的共識:從庶民生活的觀點,廣泛的講述許多臺灣人的故事,層面包含多元族群、百工行業,並表現臺灣人在百年歷程中所表現的正面意涵,如多元、自信、尊嚴、勤勞、民主、創新等。專題定名為「民國九九.臺灣久久」,並如期從民國九十九年元旦開始刊載。

  整整一年之間,中時和臺史博團隊,溝通順暢合作愉快。中時團隊經常專程到台南和我討論每月的專題架構,進出本館典藏庫查閱館藏文物圖像,並由本館研究人員負責協助提供資料及歷史知識諮詢。在這過程當中,讓我深深感受中時團隊的專業執著和認真態度,令人佩服。

  「臺灣久久」專題報導的用心和努力,獲得廣大讀者的迴響,並榮獲第二十四屆(民國九十九年) 「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得獎評語為:「以難得一見的規模,有系統地報導百年來臺灣各族群、各領域庶民攜手共建的台灣文化精髓及其內蘊的核心價值。」實至名歸,值得道賀。

  在整整一年的合作期間,我最高興的是可以結識中時的這一群記者,真誠為友,當然也很高興有許多讀者在一年間不斷的輕鬆閱讀庶民的百年臺灣史。天下文化出版社共襄盛舉,使「臺灣九九」從報紙專題有機會彙集成書,相信更能惠及廣大讀者。

  我個人一直以為:臺灣歷史可以很生活、很輕鬆、很有趣、很容易親近。期望本書的讀者可以在輕鬆的閱讀中親近歷史,從庶民生活的角度回顧百年來臺灣人走過的路,看見多元創新的臺灣精神,挺起胸膛邁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呂理政
民國一百年元旦

台灣久久,久久記憶
莊永明

  海峽兩岸一線牽;這條線是一塊海域,古早時,稱為「黑水溝」,以後則名「台灣海峽」。

  兩岸雖各有海防,但文化面相、歷史糾葛、政治觀感、社會脈動,需從多方向、多方位、多角度去探討。

  一百年以前,中國民國肇造,彼時台灣已被舊王朝的滿清政府出賣了十七年之久,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雖然在「唐山」已是民主政體,殖民當局還是以「清國奴」來鄙視台灣人。

  日治時期的五十年間,「唐山過台灣」的漢族,當局以「本島人」和華僑來區分,「本島人」就是日籍台灣人,而華僑就是以中華民國國籍來台謀生的「唐山人」,大家在島嶼上共同生活,必然在習慣上「異中求同,同中存異」。

  日本人先後以「同化」、「延伸政策」、「皇民化」,企圖使台灣人蛻變成「大和民族」,雖利誘威嚇,仍是技窮。

  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正式納入台灣為三十五省分之一;一九四九年,中央政府遷台,日治留台的「華僑」,加上百萬的「新移民」,使台灣成了南腔北調、南俗北風的大熔爐。初期本省人以「阿海」自視,而叫大陸人為「阿山」,甚而將日治時期有「祖國經驗」的人稱「半山」。時過境遷,而今,所身處的山河,都是這塊島嶼的地景風貌,自然日久之後,山海無隔,「番薯」(台灣人)、「芋仔」(大陸人)一家親。

  各方「人馬」,雲聚台灣,和「原住民」生死與共,生活習慣、不同口音,和各有宗教信仰,在相互包容、互相尊重、構成了多元文化的面貌。

  中華民國一百年,寫在台灣的歷史,超過建國的原點大陸時期。海峽兩岸也因政體不同,「政治史」的解讀,難免「各自表述」。「社會史」也必然論述有別。

  「民國九九.台灣久久」,是《中國時報》在民國九十九年所製作的專題,而專題的標題正是我向編輯團隊所建議的題目。

  如此「懷舊」的題目,確能令人興思古之幽情,三百六十五天見報的專題,天下文化以《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結集成三冊書出版,第一冊:玩樂一百年,包含:呷飯、看戲、(□日)□、摩登,庶民生活的眾生相,給予了活生生的文字、圖像紀錄。

  以前的「歷史觀」是「改朝換代」、「政黨輪替」,而今多元文化下,社會生活史也是歷史重要的一環,擺脫政治,切入生活的歷史,正是「新歷史觀」,這不正是「主權在民」,人民是主角的最好說明嗎?

  台灣住民群聚在島嶼,在生存共同圈,凝結成生命共同體,生活方式雖有不同、生活態度或有殊異、生活程度仍有差異,但共同的記憶,已經深深烙印在心中深處。

  「玩樂一百年」以生活面的呷飯、看戲、(□日)□、摩登四大主題,用「生活記憶」來剖析「前世今生」的生活變化,也可說是老老少少談論最多的現實話題,也必然是談不盡的題目。

  以飯食來說,以台北市近年來所推動受矚目的「牛肉麵」節來說,是上一代,也就是百年前匪夷所思的一項活動,何況又是令人垂涎三尺吃「禁忌的東西」。老台灣人基於對耕作夥伴的感情,告誡後生晚輩不可吃牛肉,現在不僅大街小巷牛肉麵店處處可見,竟然還玩起烹煮牛肉的比賽。

  再以米飯為例,「在來米」吃膩了,改用「蓬萊米」,而今某某號改良米種,池上便當,各種米食,多到難以辨識。老人家訓誨的:「一粒米,百人汗。」年輕人不是已當耳邊風嗎?

  小時候的點心,麵茶、杏仁茶、米奶,竟然會成了懷舊的鄉土小吃,而且還得提著燈籠去找賣家,上一代真會笑掉大牙。

  看戲這個議題,道盡台灣人的娛樂生活,以本土劇種歌子戲為例,從「落地掃」、野台戲,電視戲,各有看頭,目前在國家劇院,也可登台,可不是當年被視為「廟埕戲」可想像。

  「(□日)□」、「摩登」,我就不再多說了,欲知細事,請看本書分解。不用仔細觀賞,只需偶爾瀏覽,每一篇文章,每一張圖片,都可以勾勒出一段盛情,一段溫馨。

  台灣久久,共存共榮的基石就在揮不去的久久記憶!

一首民間大合唱
陳柔縉

  那是二○○九年的一個傍晚,記者一天所獲的新聞紛紛回籠,報社的燈火慢慢繁亮,利用回社與坐定的交接空檔,中國時報幾位資深記者何榮幸、謝錦芳、黃哲斌與高有智要開個討論會,我受邀參與,一起討論如何在報上做出台灣人的百年生活史。

  「台灣人百年生活史」,這麼簡單的八個字,卻是無邊界的題目,如何將之具象,如何捏塑出曲線,要貼上甚麼樣的銅釦或蕾絲,材料怎麼採買,誰負責上色,千頭萬緒。非我發言之際,我旁觀著這場討論,猶如目睹一個「密謀」,我有點擔憂,此謀能如何周密?

  不了幾天,啪啪啪,他們分頭把相關題目的企劃書,傳進我的信箱。哇哇哇,這幾個好傢伙,竟然已經換裝完畢,該拿的工具握在手上,藍圖也都畫得漂漂亮亮了。具體一點說,他們把相關該讀的書籍都蒐集、快覽、做過筆記了,綱要子題也都整齊在表格裡了,大約就只剩採訪和寫出來而已。而我,其實就是他們密謀中的一個小環節而已。沒多久,中國時報「台灣久久」專題已經開跑,宛如馬拉松,天天見報了。

  這種快速進入一個新題目,快速抓到重點的能力,雖說我看得佩服不已,卻也是不意外的。這就是記者,如何把複雜的新聞,用簡要的幾百字說完,讓讀者清楚明瞭,還自然一口氣讀完,本來就是記者每天在鍛鍊的基本功夫。何況,何榮幸原是政治記者,謝錦芳財經記者出身,黃哲斌跑過社會新聞,高有智熟悉醫療院所,各個浸淫多年,還是新聞獎的常客,對相關領域本來就經絡清楚,通古知今。

  我想,記者和台灣史兩個概念的結合,就是這本書最特別之處了。而且這裡所謂的記者,還不是他們三、四個人而已,而是《中國時報》傾全社之力,把分布在各縣市各路線的記者統統納入這個任務編組,彷彿師團大作戰,有師長,有團長,有兵,有飛機,其靈活、氣勢、廣度與攻堅速度遠非個人作者所能及。《中國時報》的記者就是這樣善用了採訪與寫作能力,深入社會各角落、各階層、各行業,把人民的故事找出來,匯集而成台灣人的百年生活經驗。

  這種以民眾個人的故事為本體,自然別於一般史書,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拿這本書的幾個分題來說,「起厝一百年」意在追尋台灣人與房子的感情,從人的角度切進去,而不似一般冠名「建築史」的書籍,以建築物為對象,講型式、建材與年代,論美學與設計師,因而讀者在這本書聽到的是作家吳音寧笑談她受三合院之害,老家的三合院不用鎖門,讓她初到都市生活時,經常忘記帶鑰匙;或讀到出版聞人郭重興對迪化街老宅的依戀,夢想一朝賺大錢,要把老房子再買回來。

  一般財經史的書,多是統計數字滿布的一張蜘蛛網,要不就是吹捧官員和企業家的一條口香糖,無法靠近,也無法吞下去。但本書的「創業一百年」卻是訪問了前輩畫家楊三郎的女兒,講她小時候去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品嚐冰淇淋和蛋糕的童年好滋味。

  本書的「投票一百年」談台灣人的政治經驗,題目看似堅硬,讀來也一樣像故事書。例如,名政評家司馬文武回憶警總查禁他主編的黨外雜誌《八十年代》,「一來就跟我們搶書,對我們拍照存證」,於是,「他們搶照相機,我們也搶他照相機,下一期雜誌出刊時,就把情治人員的照片刊登封面寫上『爪耙子』。結果他們不是被調走,就是請我們吃飯……」。

  除了名人的回憶,書裡還有更多一般民眾的生命經驗,江晉清、李林瑞鳳、王萬、陳文忠、徐能發……,就是這些名字,我們可能不認識,但是他們說的故事,卻跟我們自己的故事那麼神似。如此一套書,既是故事的大採擷,無疑也是一首民間的大合唱了。

  民國百年,一個難逢的時光紀元,合宜的回首時節,最該讀史。但何謂「民國百年史」,對台灣人來說,卻有幾分尷尬。回看台灣這個土地社會的百年,不全是民國的一百年,而有三十七年的大正與昭和。如果專看「民國」的百年,台灣只提供了後半段的舞台,前一段在海峽對岸,老一輩台灣人並不在台上,連站幕後都不是。

  那就,都讀吧!因為,不知對岸民國,不知今日台灣,同樣,不知舊時台灣,也不知此岸民國。

  要讀台灣歷史,那開春請從「台灣久久」輕鬆好讀起步吧!

讓愛從零開始 打拚向前行 刻畫百年記憶
中時一甲子 打開歷史時光膠囊
前《中國時報》總編輯 夏珍

  路要走多長,回首才足以驚覺前路多艱險、而眼前美景多麼值得珍惜?歲月,不輕意間滑過;恍若未覺中,時間,已經在大地上刻下痕跡。

  一百年,是一個迷人的魔幻數字。一個世紀足可文明傾頹或輝煌。隨便站在街頭駐足,將自己推進時空之旅,想想看:相同的地點,一百年前這裡是滄海還是桑田?經過這裡的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的人生有什麼悲歡離合?把自己拉出來,再向後看一百年,想想看:相同的地點,一百年後是廢墟還是豪宅?還有人們走過這裡嗎?

  五年前,台灣陷入藍綠對決與扁家弊案初爆的焦躁氣氛,有一群人傻傻地相約走出一條「千里環島步道」。當時,作家小野寫過一段話,大意是:一百年後,有位歷史老師帶著一群小朋友走這條步道,告訴小朋友,百年前的某一天,台灣人因為彼此抱怨討厭,所以決定走出這條千里步道,讓愛從零公里開始!

  沒人知道能不能留下「讓愛從零開始」的歷史紀錄,但是向前追索歷史跡痕的時候,就能發現不論是悲劇、喜劇,當它走過漫長的時間隧道,留下來的就是愛。不同時點,來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人們,在這塊他們曾經陌生、爾後熟悉的土地上,寫下各自不同卻都動人的人生故事,當下雖然不能同悲歡、共喜樂,在歲月的洗滌下,卻匯聚成一首時代之歌,為同一代人懷想、傳唱。

  就在中華民國即將邁入一百年之際,今年正是《中國時報》創辦六十周年的時刻。走不出千里步道的我們,決定也要傻傻地做件事:打開百年來的時空膠囊,以一整年刻畫這塊土地上,台灣人一百年的共同記憶。

  非常感謝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願意鼎力協助中時完成這個新聞界前所未有的大計畫,無償提供館藏珍貴的史料、圖片;未來台史博有任何出版或展示需要,中時同樣願意無償互惠提供圖片與材料。

  非常感謝第一季贊助單位摩根富林明集團,對這項有意義的行動共襄盛舉。

  還要特別感謝莊永明先生、陳柔縉小姐及台史博館長呂理政先生,他們的長期努力讓台灣庶民史逐漸受到重視,更欣然同意擔任本計畫的顧問。

  歷史有情,台灣有愛,我們歡迎更多人提供,他們所珍藏的先人的足跡或記憶,讓我們一起譜寫這首「打拚向前行──民國九九,台灣久久」的台灣之歌。

台灣主體  訴說庶民動人故事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 何榮幸

  中華民國一百年即將到來,當各族群在這片土地攜手共創「台灣經驗」後,我們認為,該是揚棄帝王將相的統治者觀點、走出國共內戰的政治化餘緒,從多數人民經歷過的庶民生活出發,以台灣這片土地為敘述主體,整體刻劃過去一百年人民情感與共同記憶的關鍵時刻!

  我們希望把歷史解釋權與話語權還給人民,因此,在民國九十九年的第一天,我們推出為期一整年的「打拚向前行──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大型專題,用這種方式來為全體台灣人民的努力喝采。

  從南島語系原住民落腳開始,這片土地歷經不同政權統治,也不斷包容各種族群與異文化。過去一百年,這片土地更在社會進步、經濟起飛、政治民主化等層面飛躍成長,在不同族群共同奮鬥下,締造了在世界舞台佔有一席之地的「台灣經驗」。

  為了從民間社會角度描繪「台灣經驗」,中國時報動員所有記者,從庶民角度、台灣主體、人本主義出發,用心述說過去百年這片土地上發生的種種動人故事。希望透過這種努力,讓台灣人民找到連結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關鍵力量,讓不同族群在保留原本差異下,學習尊重與欣賞其他族群的生活經驗,進而在這片共同生活、命運一體的土地上安身立命。

  其實,一百年的社會轉型與生活變化,每一個歷史主題都可以寫成一本厚厚的博士論文,每一件風雲大事也都可以發展出一本專書,我們在有限篇幅能夠做的,就是努力說出每個主題與台灣人民關連最深的故事。這些大大小小故事總和,才是這片土地與人民的全貌。

  我們還希望儘量做到「今昔對照」的影像呈現。例如,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衡陽路原址為今日國泰世華銀行台北分行等,不論是重要歷史場所,或是生活方式轉變,我們都將努力留下今昔變化的痕跡。

  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打拚向前行──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專題能提供台灣人民更多前瞻未來的自信與勇氣。看完一則則大膽作夢、努力轉型、志在八方的庶民故事後,讀者應該會對台灣的未來產生更大信心,大家共同以樂觀、希望、進取的態度,一起打造長長久久的台灣發展願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7
    $387
  2. 二手書
    71
    $410
  3. 新書
    79
    $458
  4. 新書
    79
    $458
  5. 新書
    79
    $458
  6. 新書
    85
    $493
  7. 新書
    88
    $510
  8. 新書
    9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