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不敢逾矩文集》
孔老夫子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下生於民國十九年(西曆1930年),今已耄耄之年,虛度八十哉。祖籍山東諸城,幼年在日寇鐵騎下東北長春生活,青年時代就讀北平中國大學史學系,追求真理和進步,學生時代參加開國大典為標兵,畢業于華北大學,本應按“離休高幹”待遇,因本人無德、無才、無能,自不量力,卻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擅自要求深造學習”,故按“退休”。時至今日,心境難言如明月,離休可望不可攀。俱往矣,無怨無悔,一點浩然氣,何苦論是非。
如今對孔子先哲上述所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詮釋,我之所謂“從心所欲”者,非權、非財、非名、非利,乃潛心學術、邀遊書海,教書育人也,古雲:“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自勉無愧古訓。年青時,學專業、搞研究,遭白眼、受批判、撥白旗、下農村、“再教育”,不間斷的狂潮洶湧的批判運動,早已使身心疲憊神經麻木,不知何謂“從心所欲”,只知“聽話”、“服從”、做老人家的“馴服工具”。
奢談“人格”者乃“自由主義”;妄言“人性”者乃“資產階級”。偉大的“橫掃四舊”,燒光“封建聖賢經”,全民唯讀“紅寶書”、“早請示”、“晚彙報”、“忠”字舞人人跳。“每月25日,排隊借糧,整日奔波,夾著尾巴做人。不知何謂“辱”何謂“榮”,奢談什麼“從心”,又怎敢“逾矩”?經過偉大的“史無前例”,倖存至今,鬢髮已白,牙齒脫落。平生無大志,只求有一技之能,為教育獻終身。
唯信良史有正義,故不敢隨波逐流;只肯做事盡力求無愧於心;老有所為,不問得失;老有不為,豈能欺心?時代之輪,日新月異,千變萬化,翻雲覆雨,昨日“打手”今日成了“領導”和“專家”;前天的“鼓手”如今變成“作家”稱“英豪”;只有“受害者”,未見“懺悔人“;胞兄寫“外文”,親弟來“譯著”,未見一本專著,卻評“教授”當“祭酒”。何處論公平?
閱世觀化,隨處皆有使人心態不平衡之事,有人嗟怨,有人浩歎。我的原則:只有不平才有發憤,自知者不怨人,一生心事在育人。相信時代進步如巨輪。君不見,當年“副統帥”,今天“狗屎堆”,過眼雲煙身外物,何苦去尋求?謝絕無關緊要會,少聽幫閒講廢話;不隨波逐流“作秀”出風頭,除非被真誠邀請,與專業有關,學點錢鐘書拒絕加入《中國當代文化名人》的精神;少些兼職、掛名;謝絕公款吃喝宴請,互相吹捧;更不參加拍馬厚顏無恥逢場作戲頌督郵。何必到處誇耀自己“過五關”,忘了也曾“走麥城”。淡泊榮辱,不以物喜,自然超脫,面對一切,坦然處之,心態健康,勿忘知遇報恩情,無愧過一生。
今逢盛世,友生皆俊秀,碩果疊疊,不忘師情,彙編愚師殘稿,歡聚杏壇,餘自愧布衣“只有狀元弟子,沒有狀元老師”。友生問我有何追求?餘自答:“勸己不用鐫頑石,弟子人行口似碑”足矣。如果還追問還有何求?只能坦白相告:人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向別人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一個不能從災難中總結並吸取教訓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我的心願是繼承文學泰斗巴金前輩的遺願,希望有一天能夠建立“文革紀念館”,讓我們民族能夠永遠記取那慘痛的血淚,也為子孫後代真正留點真情。屆時建館勿忘告乃師。
李正中 庚寅年伏月 於古月齋
序言
今年是李正中先生八十華誕,也是先生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五十六周年。先生歷屆的弟子,特地將先生的論文彙編為文集,以表達對先生的祝賀。
我剛從外地回津,就接到先生打來的電話,一定囑我寫序。
作為學生,我哪有資格為先生的文集寫序,但是,先生再三堅持,師命難違,遂冒昧提筆。
李正中先生祖籍山東諸城,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北平中國大學肄業,華北大學畢業。歷任天津教師進修學院教務處長、天津大學冶金分校教務處長、教授,天津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現任天津理工大學經濟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天津文史研究館員,香港世界華文文學家協會顧問。
先生是一位勤奮的學者,半個多世紀來,筆耕不輟,成就斐然;先生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教授,先生不僅是教書,而是育人,幾十年來,桃李滿天下;先生是一位文物和古籍版本收藏與鑒定家,于陶瓷研究尤有獨到之處,享譽海內外。
中國古陶瓷研究是李正中先生傾注心血最多、成就最大的方面。先生對古瓷銘文做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從銘文題寫的特點、款識、內容、字體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並對東漢、兩晉以至明清古瓷銘文,做了全面系統的實錄,從而為古瓷研究提供了翔實的史料。
先生不囿前說,多有新論,比如,前人一般認為,“大明年制”款只是明代晚期天啟朝才有,而經先生考證,早在明代中期正德朝即已出現。先生的《中國古瓷銘文》於1989年在內地出版後,海峽兩岸又先後出版了精美的圖文本。對此,史學家周穀城先生給予了極
高的評價,他說該書“第一次系統地對古瓷做了科學的、綜合的學術研究”。
先生的《中國古瓷匯考》於1991年在海峽兩岸同時出版。該書突破了傳統寫作方法,以陶瓷色釉劃分,按照歷史時期,根據陶瓷色釉進行分析、對比。該書針對陶瓷研究提出“古瓷還原分析方法論”,並將古瓷的基本要素和特徵分為胎質、釉色、裝飾、形制和銘文五個方面,從而為陶瓷研究提出了科學的鑒定方法。該書臺北版於1992年參加了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這是內地學者首次參展的圖書。
先生有關青花瓷的研究亦多有創見。先生系統研究了青花瓷的起源,各朝發展形成的不同風格以及如何鑒定等一系列問題,對唐宋元明清各朝青花瓷逐一進行專項分析,特別對陶瓷史上稱為“空白時期”的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關於青花瓷的起源問題,國內外主要有三種觀點,即唐青花說,宋青花說,元青花說。先生根據對青花瓷發展過程的深入研究,和對具體實物的分析鑒定,認為青花瓷的形成有它的產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從而提出了新的觀點,即唐代為原始青花,元代為成熟青花,宋代則為過渡時期。1993年《中國青花瓷》在臺北出版,同年該書參加了1993年度香港國際書展和美國ABA國際書展。
多年來,作為教授,李正中先生在致力於學術研究的同時,一直承擔著高校的教學工作。1991年,為了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關於加強中國近現代史及國情教育的指示,天津市有關高等院校均須開設中國近代史課程。當時,先生分別在天津大學冶金分校、天津商學院、天津大學紡織分校以及天津化工分校(天津職業大學)開設中國近代史課程。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先生主編了《中國近代史簡明教程》一書,並於1991年出版。該書按歷史發展順序闡述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一時期的中國近代史。該書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融為一體,且重點突出,簡明扼要,綱舉目張,特色鮮明,針對性強,是一本中國近代歷史教育的優秀教材。
這也是先生對高等院校教材建設的一份貢獻。先生學識淵博,涉獵廣泛,為了深入學術研究提供鮮為人知的論據,先生重視古籍版本的收收藏與研究,近期在臺北出版的《中國寶卷精粹》,其中的孤本和善本書,為民間宗教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先生作為多年生活、工作在天津的學者,他早已把天津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天津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在天津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那個時代已漸遠去,但是這些名人故居至今多保存完好。這些建築是凝固的歷史,記載了一般史書難以全部涵蓋的內容。為了保存歷史,便於人們對天津歷史文化的瞭解,從中受到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先生近年又主編了一系列天津歷史文化書籍。其中,《近代天津名人故居》一書,可以作為代表。該書在編寫過程中,先生不辭辛苦,廣泛搜集和佔有資料,對出現的歧義,竭力考證,究其原委,使該書體現了親歷親見和親聞的特點。該書收入了在天津居住生活過的歷史名人一百多名,對其活動及故居的建築作了詳盡的介紹,並配有清晰的圖片。更難得的是,對每一所建築均考證了當時的詳細地址,並與現今地名對照,具有極高的資料價值。人們常說:“近代歷史看天津。”從這個意義上說,先生的這本書,不但保存了天津的歷史文化,也為中國近代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因此,該書被天津市定為2010年館配圖書。
早年,我曾受業于李正中先生,先生講課之清晰,教學之深入淺出,至今令我難忘。如今讀著本書中先生的一篇篇論文,時光似乎倒流,我仿佛又坐在課堂中,聆聽先生的教誨。先生為人謙和,尤其對年輕學子提攜扶掖,對學術研究孜孜不倦,對工作一絲不苟,一直令我敬佩和感動。因此,我不揣淺陋,寫了以上文字。
李夢芝
2010年8月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