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焦慮與自信 ( 思想 16 )

台灣史:焦慮與自信 ( 思想 16 )
定價:360
NT $ 169 ~ 324
  • 作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0-10-0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36865
  • ISBN13:9789570836868
  • 裝訂:平裝 / 33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期的專輯「台灣史:焦慮與自信」,有許雪姬的台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探討因論述多於考訂,造成史家失去了應有的技藝,使歷史學成為沒有特色的學門;有莫達明的台灣本土史學的建構與發展 (1972-2004),討論民主轉換與台灣人民自決之嚮往解釋了1980年代由台灣史學所帶起之轉折點,敘事方式漸次擺脫地方史的範疇,逐步地趨向國家歷史的類型。

  有張隆志的婆娑洋畔、美麗島間:學院台灣史研究札記,探討學院台灣史家面對當代台灣史高度政治化的言論情境,以及國族建構、後殖民差異、轉型正義與全球化等實踐課題,如何超越歷史時空錯置和狹隘地域心態?也有楊照的建立衡量台灣史深度與廣度的標尺,述及台灣史可深可廣,然而我們到現在都尚未真正針對台灣史,建立一套衡量其深度廣度的標尺。本期還有「思想評論」、「思想訪談」、「思想人生」、「思想采風」等多篇精采的文章,提供讀者更多樣的思想風貌。

 

目錄

哈 金 歷史事件中的個人故事
孫 歌 冷戰初期的「民族」與「民主」

■台灣史的反思
莫達明 台灣本土史學的建構與發展 (1972-2004)
許雪姬 台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
張隆志  拾貝於婆娑洋畔、美麗島間:一個學院台灣史研究者的觀察札記
楊 照 建立衡量台灣史深度與廣度的標尺

■思想評論
吳乃德 英雄的聖經,政治家的教科書:閱讀普魯塔克
廖 美 交響的會話:大衛‧馬密戲劇的美國切面
高力克 孔夫子的幽靈:新世紀的「三教合流」?
成 慶 當代中國國家本位思潮的興起

■思想訪談
陳宜中 崛起中國的十字路口:許紀霖先生訪談錄

■思想人生
劉笑敢 學術自述
李懷宇 唐德剛:穿越歷史三峽

■思想采風
陳子明 在中國重振社會民主:紀念謝韜
章樂天 托尼.朱特:未完成的生命依然完美

 

致讀者

  當前臺灣人文學術領域中,論本身的活力、論牽動的人力與資源、論對於社會的移風易俗影響,文化研究與臺灣史乃是最為搶眼的兩個學門。這兩個學科的發展,也與過去二十年來臺灣政治、社會的變動有最密切的關連。沒有解嚴與開禁,文化研究的存在很難想像;不經過本土化雷厲風行,臺灣史也恐怕只會繼續活在陰影之下。但是隨著這兩個新興學門力求學院化與體制化,它們與社會的有機連帶也隨之鬆弛變質。《思想》自許為學院與社會論述的中繼站,繼前一期推出「文化研究:游與疑」專輯之後,本期轉而呈現臺灣史研究的「自我形象」:我們邀請到幾位在臺灣史研究第一線的學者,面對專業之外的讀者,敘述臺灣史學的體制發展與學術成就,更表達他們個人的親身感受,從而呈現臺灣史這個領域的精神氛圍與知識態度。

  不無猶豫地,我們用「焦慮與自信」來形容臺灣史家的心路歷程,試圖捕捉這裡所謂的氛圍與態度。從局外人的角度觀察,臺灣史的從業者比起一般史學學者,似乎更在意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正當性、乃至於自己無論有意無意總難擺脫的政治意蘊,於是不免顯得急於辯解。但另一方面,臺灣史學家具有的使命感與承擔感,似乎也比史學其他領域更為濃重,其自負與抱負都很難以狹義的學術意義為界線。當然,歷史研究的意義本來就不會侷限在學院之內;不過,由於臺灣史的新生地位、由於臺灣本身的歷史之曲折、今日處境之曖昧,臺灣史所承載的負擔確實比較沈重。所可喜者殆為,在這種種張力的拉扯之間,高度的自我意識反而正可望帶來益形豐富的歷史智慧,即使必須以焦慮與自信來形容,也仍不失為健康而有益的。

  在台灣之外,本期發表高力克、成慶兩位先生的評論,以及許紀霖先生的訪談,多少都聚焦在當前中國大陸上文化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強勁發展趨勢。與中國過去百年的激進、啟蒙思想主流對照,今天左中右各種思潮均匯流於保守價值觀與「中國模式」思路,的確是別開生面的新生事物,值得深入理解與公正的評價。當然,這些發展有其明確的客觀條件,也就是中國崛起這個巨大的歷史現象才是背後的主要動力,不過思想本身的轉折究竟受制於甚麼內在邏輯,也值得分析梳理。針對中國大陸在客觀形勢與思想潮流兩方面的動向,我們都會繼續邀請大陸的知識份子來為文討論,與臺灣的關心者對話、攻錯。

  八月間,美國的朱特與中國的謝韜兩位先生先後去世,本期特別邀請朱特的中譯者章樂天先生和謝韜的好友陳子明先生撰文紀念。朱、謝生前並無交集,經歷也沒有相似之處,相提並論似乎有些牽強。但是,晚年的謝韜在中共黨內呼籲恢復從馬克思、恩格斯到社會民主黨的正統,拒絕列寧主義來自「左邊」的篡奪;朱特於去年十月以癱瘓之軀發表最後一篇演講,呼籲大家珍惜社會民主在二十世紀的重大成就,戒慎面對「右翼」對於個人生活保障與社會公平所造成的破壞及其道德後果。東西兩位先生,所面對的問題雖然截然不同,卻都求助於一個共同的傳統。這種巧合,值得我們玩味體會。

 

內容連載

托尼‧朱特:未完成的生命依然完美 章樂天

2006年我接下了《責任的重負》一書的翻譯,在托尼‧朱特教授的眾多作品中,這只能算是一本「小」書,甚至英文版的裝幀都不大起眼。然而,譯竣之後我便忍不住去網上尋找朱特教授的其他文字,還產生了作個訪談的想法。他那論辯式的文風帶有驚人的鋒芒,我覺得,他是那種有一點話頭就能展開滔滔雄辯的經典公共知識分子,這在越來越講究容納和承認的今天已經太少見了。

朱特教授是立陶宛猶太拉比的後代,1948年生於英國倫敦東區。1972年,他帶著歷史學博士學位從劍橋大學畢業,轉去著名的巴黎高師,到歐洲大陸的文化中心繼續進修。1970年代末,學術處女作《普羅旺斯的馬克思主義:1871-1914》出版,日後他的著作就再也離不開以法國政治文化為代表的20世紀歐洲歷史這一主題:通過《地中海歐洲的抵抗運動:1939-1948》、《馬克思主義與法國左派:1830-1982》、《不完美的昔日:1944-1956年間的法國知識分子》等書,朱特教授精密剖析了他所謂的「法蘭西綜合症」——歐洲社會民主左派力量在二戰及戰後的動盪衰落的根源,並以此為抓手,探討了令歐洲人尷尬的一個世紀歷程。1980年代他移居美國、去紐約大學任教後聲譽日隆,各種政論、史論、訪談頻頻見諸報端,並格外細心地回覆各種網上的提問。作為崇尚社會民主的自由主義中左知識分子,朱特教授的活躍讓人無法不將其與愛德華‧薩義德聯繫到一起,兩人都是移民,而且都多年如一日地抨擊美國和以色列政府。

天妒英才,正在創造力鼎盛之年的朱特教授,去年卻罹患與史蒂芬‧霍金一樣的肌肉萎縮症,消息傳出,一片歎息。去年10月,面對紐約大學的700多名聽眾,癱瘓在輪椅上的歷史學家通過呼吸機的支援艱難地喘氣發聲,他的演講主題離不開「失敗」:社會民主的失敗,民族和解的失敗,歐洲和北美互相理解的失敗,最終是人類翻過現代史這一頁的努力的失敗——他的演講肯定了社會民主的有益遺產,但結束語卻嚴峻悲觀:「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過去的年代。」這是他患病後的第一次亮相。以頭腦和文字為畢生志業的人,在這一刻,即使置身於掌聲和眼淚的圍繞之間,依然顯得那麼孤獨無助。

過去在延續,我們仍沒有走出來——在「歷史終結」論者眼裡,在滿足於冷戰終結、紅色帝國崩潰的樂觀主義者眼裡,20年來,朱特教授的著作就像一封封無法置之不理的戰書。2005年,朱特教授完成了煌煌大著《戰後歐洲史》,他在這部作品裡火力全開,對白人世界反思二戰歷史的態度及其後果作了冷酷無情的解剖。東歐人的落後情有可原,在蘇聯的嚴密控制下,絕大多數東歐人喪失了正視過去的機會和意識,而一貫自我感覺良好的西歐人,對歷史記憶的玩忽則事關歐洲整體的墮落:包括創造戰後經濟奇蹟的德國人在內,戰後的一代西歐人不敢面對驅猶、屠猶暴行、戰時的通敵行為,還有普遍存在的對納粹主義(及其在德意以外國家的各個變種)的好感。對西歐人來說,「過去」是一道寬廣無垠、潤物無聲的陰影,人們在暗處埋頭活下來,一點點忘卻痛苦,告別過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7
    $169
  2. 二手書
    53
    $190
  3. 新書
    75
    $270
  4. 新書
    79
    $284
  5. 新書
    79
    $285
  6. 新書
    85
    $306
  7. 新書
    88
    $317
  8.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