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紀錄客家人的歷史
我國海關制度由英人赫開(Robert
Hart)創辦,因為籌備海關博物館與編撰海關史而研讀海關史料,閱讀海關前輩留下的文獻,發現歐洲,不論個人或單位都有留史的習慣,單位有日報、月報、季報、年報,甚至十年報告書,月報以日報為主,增盥相關內容而成;加上分析、評比的年報,其內容更具周延性。不同時代或單位從不同面向留下的史料,就成為第一手信史,後人可以以史為鑑,加速社會的進步,反觀國人,很少人有寫日記或留史的習慣,至連橫編台灣通史時,感慨萬千的說出;斷簡、殘篇與郭公;
夏五,蒐羅匪易…。
處在現代化社會,因為交通便利,資訊往來頻繁,互通有無是進步的動力,處於弱勢的一方,很快就被同化或消失。客家人的定義本來就模糊,先民來台後,通過教育、通婚,經由相互學習與影響,蒐俗習慣逐漸合而為一,許多研究客家的著作,提及客家精神或習俗,倘做嚴格的定義,很難說它專屬於客家族群,本書以「臺灣客家人的故事」為名,其定義不專從血緣,也不以出地為限,而以能說客家話與否做定奪,這種認定是否妥適,或許公說公是,婆說婆是,謹就「長期觀察文化發展,應該沒有優勝、劣敗,沒有是非、對錯,有的,只是觀點不同而已。」予以界說。
因為擔任台北城或大稻埕導覽義工,而閱讀史料、訪談相關人物,並將其整理成篇,豐富個人的導覽內容,也讓其事功得以留世,文章發表後獲得各界的肯定,因而結集出版「走過大稻埕人物(1)」,享受紀錄歷史的快樂。
承溫送珍主席厚愛,奉命寫「真情實話─溫送珍訪談錄」時,因為他開擴的胸襟,我們以點為據點,經由點而線,再由線而,勾勒出一個世代的背景,至「真情實話」乙書先後出版兩刷,印了六千五百本,讀者群遍及海內外華人,這份殊榮讓我們樂意繼續學習、奉獻。
2005年自公職退休,開始訪談客家鄉親,敘述他們的努力過程,經由不同的人、不同世代的經驗,呈現客家人在台灣打拼的藍圖,完稿後,先後發表於客家雜誌或民眾日報。本書承2009客家終身貢獻獎得主溫送珍主席和陳石山律師賜序,倍感榮幸。
期粉這本書只是開始,更多鄉親樂意為自己、也逼社會或客家人留下信史,一起為客家文化傳承盡份心力。惟個人才學淺,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方家不吝賜正。
葉倫會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