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定價:280
NT $ 110 ~ 333
 

內容簡介

2014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顛峰之作

  他藉由記憶的藝術,喚起最難理解的人類命運,並且揭示了二戰納粹佔領法國時期的生活世界。——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

  蒙迪安諾稱得上是當代的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不斷回顧……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相互對話,此呼彼應,書寫記憶、身分與追尋。——瑞典學院常任秘書英格朗(Peter Englund)

  蒙迪安諾運筆於光影之間,描摹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女性肖像,這女子親近如鄰家女,卻踏上了萬劫不復的迷途。——《世界報》,2007年10月4日

  從書名開始,蒙迪安諾這部結構嚴謹、用詞精準的小說,就把我們帶回到一個過去的時代,帶回到一九六○年代的波西米亞式青春歲月。——博納德‧柯恩,《讀書雜誌》,2007年10月

  說說死吧,因為那會讓我們更好的活著。在蒙迪安諾的新小說中,四個敘述聲音喚醒了某種氛圍。——《解放報》,2007年10月4日

  蒙迪安諾的新作《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應該是他的小說中最令人心碎的一部,但卻同其他小說一樣並不令人震顫。貫穿全書的,是調查與跟蹤,回憶與見證,還有那沒有回答的問題:「怎麼樣,找到你的幸福了嗎?」——《星期日日報》,2007年10月7日

  直到今天,夜晚行走在街上的時候,我有時會聽到一個聲音在喊我的名字。聲音沙啞,略有拖音,我立刻聽出來:那是露琪的聲音。我轉過身來,但是沒有人。不僅僅是夜晚,甚至夏日午後讓人不知今夕何夕、今年何年的那段空閒時間,也會聽到這一聲音。一切都會像從前一樣重新開始。同樣的白天,同樣的夜晚,同樣的地點,同樣的聚首。永劫回歸。

  本書的場景是一九六○年代的巴黎,作者再現他青春時期的巴黎,以他慣用的敘述手法,為不在場的賓客備上一席盛宴。故事曲折離奇,數個書中人物多角度穿插敘述,一個頻繁出入「孔代咖啡館」的青年女子露琪行蹤不定,不停變換身分,不停逃避生活,逃避成型的自我,逃避熟識的親友。周邊的人對她不解,卻對她著迷。即便有偵探參與,人們也無法瞭解真正的故事,無法看清這女子的真面目。小說講的似乎是萬花筒鏡像中的一個女子的生活,可描摹的卻是五○到六○年代那個神祕的文學的巴黎。文字透著詩意,敘事傳遞著不安,閱讀卻一直引人入勝。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派屈克.蒙迪安諾(Patrick Modiano)


  法國青壯輩重量級作家。小說作品常以二次大戰德軍占領法國時期為背景,渲染當時恐懼、曖昧未明的不確定氣氛,描寫一些形跡可疑的小人物,生活在大時代中身不由己的悲哀。其小說中的主題常圍繞著「失散和找尋」打轉,可能與作者個人的生命史也有一些缺憾有關。作品有數十部,其中《環城大道》(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 1972)曾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暗店街》(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1978)曾獲「龔古爾獎」。

譯者簡介

王東亮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教授。譯有羅蘭.巴特的《符號學原理》、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莒哈絲的《情人》跟《勞兒之劫》等法語書。
 

目錄

推薦序—《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裡的迷離閱讀/馮青

第 1 章
第 2 章
第 3 章
第 4 章
第 5 章

附錄一、書評摘要
附錄二、書中巴黎地名中法對照
附錄三、尋找露琪—青春迷失的巴黎地鐵圖
 

推薦序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裡的迷離閱讀⊙馮青


  我想,閱讀蒙迪安諾的小說總少不了莫名的熟悉與錯置,那又怎樣呢?

  小說一開卷就毫不猶疑的引用了居伊.德伯爾那番說詞:「在奧德翁十字路口一帶,在我的想像中;雨後那裡向來總是一片陰沉。」

  因此,這小說立刻就讓你有了時間上的錯置及恍惚。

  想想看,哪個城市不在雨後長出陰沉與寂寥的?甚至,當你目睹一棵樹幹上掛著要被砍伐的告示牌的時刻。

  又哪個城市不在刻板的人物「面貌學」後,增衍出一長串魔鬼原貌的?

  巴黎的奧德翁十字路口不是陰沉的獨享者,城市心靈產生了那樣共同的熟悉與錯置才是真的!不管那條路是不是由原來的墳墓被一切為二的!更不管塞納河的右岸地價貴得是不是今非昔比。小說中露琪走過的路,也可能在台北哪條陰霾的小巷重現,但別忘了,那也是引她出走的路,更是你我在閱讀小說之際,腦波裡延伸出來的孤獨與同情之路。

  佛羅倫斯不也是嗎?縱橫巷道裡被切割的風聲;牆角陰霾的小草,布魯塞爾雨後冷得褶褶生輝敷著厚厚青苔的銅雕,倫敦那惡名昭彰的地下鐵以及被龐德形容成落花般形容慘淡的上班族。一向有目共睹的──。幾乎整個冬日台北都泡在水裡?

  那馬德里又如何呢?

  八點中的燭光晚宴不敵窗外及雨後的積水不退 ,騎樓下避雨的都市遊民踱著腳取暖。

  青春、飛霧,奢華又貧窮的六○年代孤獨難免一直延伸到2010仍不罷休,林立的咖啡座裡匿名的遊蕩者比比皆是,得從你身旁滑過,誰會在乎這靈光一閃正擦肩而過呢,只有小說家窮其人物登錄追索,蒙迪安諾的城市遊蕩者們是班雅明對波特萊爾窺視後的窺視,歷史之再現。說是另一種的永劫回歸也不為過。

  也因為有巴黎這樣的城市傳統,那窺視就變成蒙迪安諾靈光一閃的身世錄寫。

  靈光呀!靈光,虧的班雅明喻為一種理想的衝擊,城市人群的經驗,蒙迪安諾則用書寫代替攝影進行了匿名者的窺探,看來是六○年代的飛霧不散;然我卻坐在新北投一家靠著往溫泉路緩坡的咖啡館閱讀;《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這本小說裡不也有這樣的緩坡,這恰巧不就是一家聚集了年輕學生及下班族或遊蕩者像孔代一樣的咖啡館嗎?在路與巷道路牌之間的歲月竟是如此相仿,我邊讀邊感覺到長窗外的雨聲越發大了,咖啡座上的喧鬧無非是一些興緻昂然的學生,雨歇後他們又陸續離去,不知怎的,他們帶走的喧鬧,幾乎和雨後地面上的霓虹一樣,一種心靈失喪的惘然,既不是烏托邦式的也不是象徵式或即興式的,但同樣是巴黎或台北某些青春的路標。在這些迷離的人物背後,負面的張力壓倒了傳說中的布爾喬亞,回憶與出走,窺探與書寫,物是人非之餘,孔代咖啡館裡那四個輪流出沒的角色,實則說出了一種城市憂傷的身世及內情,不願被固定,不願被安置在既有的情境之中,不甘於失去漂流的自在與自由,更不甘於被現代社會組合。

  其實,那是你我共同的故事寫真,零碎的、殘基式的,甚至是一種青春的沉默物語。

  也許,這樣碎片式的生涯及記事,才能使蛛網勞結般的巴黎,說出魔咒般的人類故事!使我們努力打開眼睛看回憶,看出班雅明所謂的理想靈光的湧現,乃以此文誌之這樣痛徹心肺的追憶及閱讀,甚至那奢華又痛苦孤獨的六○年代,也要一併誌之才好。
                                        
 

內容連載

1
 
咖啡館有兩個門,她平時出入的是被稱作「暗門」——最窄的那一個。她總是選擇店裡小廳深處那一張桌子。最早,她和誰都不搭話,過後她結識了「孔代咖啡館」的一些常客,大多是我們的同齡人,差不多十九歲到二十五歲的樣子。偶爾,她會和他們坐到一處,但更多的時候,她鍾情於自己的座位,坐在小廳深處。
 
她來店裡的時間不固定。有時候一早就看見她在那裡坐著,也有時候她在臨近子夜才出現,一直待到咖啡館打烊。在這個街區,「孔代」還有「花叢」與「綠廊」兩家,是打烊最晚的咖啡館,也是客人最為怪異的一家咖啡館。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現在常想,是不是因為她的出現才給這個地方,給這些人增添了某種怪異感,彷彿這一切都浸染了她身上的氣息。
 
假使有人把你蒙上眼睛帶到這裡,帶到一張桌子旁坐下,摘掉蒙眼布後,給你幾分鐘讓你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這裡是巴黎的哪個街區?你只要打量一下鄰桌的人,聽聽他們在說什麼,大概就能猜出來:在奧德翁十字路口一帶。在我的想像中,雨後那裡向來總是一片陰沉。
 
某一天,一個攝影師來到了孔代咖啡館。他的舉止打扮與這裡的客人別無二致。同樣的年齡,同樣的不修邊幅。寬大稀鬆的外衣,麻布長褲,厚重的軍用皮靴。他為孔代的常客照了很多照片。後來他也成為一個常客,在大家看來,他就像是在拍家庭照。再後來,這些照片發表在一個跟巴黎有關的攝影集上,照片上的文字說明只是客人的單名或綽號。好幾張照片上都有她出現。用電影圈的行話講,她比別人更聚焦。
 
照片上,人們一眼看到的首先是她。在書頁下面照片的文字說明裡,總是以單名「露琪」提到她。「從左至右:札查理亞斯,露琪,塔爾贊,讓.米歇爾,弗萊德,亞歷.謝禮夫……」「前排,坐在櫃檯前:露琪,其身後依次為:阿內,唐卡洛斯,米雷耶,阿達莫夫*和瓦拉醫生」。她身材筆直,其他人則姿態鬆弛,那個叫做弗萊德的,腦袋靠在仿皮漆布長椅上睡著了,並且看上去幾天沒有刮臉。應該說明的是,露琪這個名字是她來到孔代之後別人給她起的。那天晚上我剛好在那裡,她將近夜半進來的,店裡只剩下塔爾贊、弗萊德、札查理亞斯和米雷耶。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9
    $110
  2. 二手書
    4
    $113
  3. 二手書
    41
    $114
  4. 二手書
    41
    $115
  5. 二手書
    57
    $160
  6. 二手書
    65
    $182
  7. 新書
    79
    $221
  8. 新書
    79
    $221
  9. 新書
    85
    $238
  10. 新書
    9
    $252
  11. 新書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