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與決策心理學:不確定世界中的理性選擇
- 作者:Reid Hastie,Robyn M. Dawes
- 譯者:林正昌
- 出版社:學富文化
- 出版日期:2009-01-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624153
- ISBN13:9789866624155
- 裝訂:平裝 / 426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當面對重要的決策時,我們得承認經常會全面考慮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以及我們行動後可能的結果為何。當我們進行這些判斷時,能夠和別人進行精確及流暢的溝通是很重要的。在本書中,Hastie和Dawes這兩位有名的作者,比較了決策中理性的基本原理和實際行為兩者的關係;他們以非技術性的方式,運用趣聞軼事為教學工具,描述了來自判斷與決策領域中的理論和研究發現。以打算作為高年級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導論教科書來說,該書的材料內容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也是非常實用的。
在本書中,你將會發現:
.新的,以學生為主的章節介紹和結論
.實用的,來自於財務、醫學、法律和工程各領域
.綜合的,在該領域中與隨時改變的觀念同步的及時資訊
.以規範的、理性的、預期效用理論模型所強調的重點為基礎,然後擴充描述的、心理的決策理論模型之附加討論
序 iii
譯者序ix
1. 思考與決定 1
1.1:決策是一種技能 1
1.2:思考:自動化的和控制的 3
1.3:心智計算模型 7
1.4:從最黑暗的精神分析論和行為主義到認知 12
1.5:選擇的品質:理性 18
1.6:現代決策理論的發明 21
2. 什麼是決策? 29
2.1:決策的定義 29
2.2:圖繪決策 33
2.3:再探決策品質37
2.4:不完整的思考:一個法律案件38
2.5:過度概括性的思考:沉沒成本 40
2.6:單純考慮未來的理性 47
2.7:本書其他章節 50
3. 關於判斷的一般理論架構 55
3.1:判斷與預測的概念架構 55
3.2:以透鏡模式架構從事的研究 59
3.3:以統計模型捕捉判斷圖像 63
3.4:統計模型如何打敗人為判斷? 67
3.5:線性模型驚人成就的實際意涵 71
3.6:異議與反證 73
3.7:判斷在選擇與決策中的角色 79
4. 來自記憶的判斷 83
4.1:超越已知的訊息 83
4.2:記憶的可獲得性 88
4.3:記憶中的偏差樣本 91
4.4:來自記憶的偏差抽樣 95
4.5:想像的可獲得性 102
4.6:從可獲得性到機率與因果關係 104
4.7:捷思思考:有適應力的或只是單純無知的? 107
5. 定錨與調整 113
5.1:顯著的價值 113
5.2:定錨與(不充分的)調整 114
5.3:將過去定錨在現在之中 122
6. 藉由相似性進行判斷 127
6.1:相同的舊東西 127
6.2:代表性思考 131
6.3:比率法則 138
6.4:反轉機率與基準率 142
7. 藉由劇本和解釋進行判斷 149
7.1:好故事 149
7.2:連言機率謬誤 150
7.3:以解釋為基礎的判斷 152
7.4:法律劇本:法庭中獲勝的最佳故事 156
7.5:關於我們自己的劇本 163
7.6:關於無法想像的劇本 165
7.7:後見之明:重新建構過去 169
7.8:有時候最好是忘了 173
8. 想想隨機性與因果關係 177
8.1:對於機會的錯誤認知 177
8.2:看見因果結構不在的地方 180
8.3:向平均數迴歸 187
9. 不確定性情況下的理性思考 193
9.1:關於偏誤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 193
9.2:開始以機率進行思考 195
9.3:理解要被判斷的情境 200
9.4:理性的檢驗 205
9.5:如何考量反轉機率 208
9.6:避免次附加和連言謬誤 215
9.7:硬幣的另一面:選言事件的機率 216
9.8:改變我們的心智:貝氏定理 218
9.9:對理性的總評 226
10. 評估結果:簡單價值 231
10.1:快樂有何益處? 231
10.2:情緒在選擇過程中的角色 238
10.3:我們如何意識到價值:從恰辨差到展望理論 245
10.4:心理帳戶 255
11. 複雜的價值和態度 263
11.1:價值觀的建立 263
11.2:複雜選項間的謹慎選擇 267
11.3:排序選項 274
11.4:組合選項 280
11.5:如何做一個好的選擇 282
12. 規範性的與理性的決策理論 287
12.1:理性的形式化定義 287
12.2:主觀預期效用理論 295
12.3:對公理的傳統異議 316
12.4:公理系統的應然面與實然面 322
12.5:對決策分析的錯誤批評 328
13. 描述性的與心理的決策理論 333
13.1:非預期效用理論 333
13.2:得失框架效應 343
13.3:損失嫌惡 354
13.4:展望未來 356
14. 讚嘆不確定性 359
14.1:將不確定性視為負向事物 359
14.2:快樂的確定性錯覺 364
14.3:否認不確定性的代價 366
14.4:不確定性的兩件令人振奮的事 373
14.5:與不確定性共存 375
附錄:機率理論的基本原理 379
A.1:機率的概念 379
A.2:從上帝到數字 381
A.3:機率理論的原理 389
A.4:違反機率理論原理的信念 398
A.5:貝氏定理 401
A.6:巧合的事後分析 404
索引 411
關於作者 425
真理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蓄意編造的謊言,而是那些普遍、不切實際又流傳久遠的迷思─John F. Kennedy
在本書中,我們一直想要嘗試的是儘可能地以一種非專門性的方式將判斷與決策領域的基本理論與研究發現呈現出來。在課堂上的學生一直都很喜歡這樣的方式,我們希望本書的讀者也是如此。我們已經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科羅拉多大學、奧勒岡大學、西北大學以及哈佛大學教授這類題材超過三十年(當然是我們一個人十五年)。我們發現課堂上學生的反應不僅相當熱烈,這類課程也相對比我們教授的其他課程更受學生歡迎。
撰寫本書的基本動機是,我們深信對於理性決策原則的瞭解可以改善人們生活與選擇的品質。這些題材不僅具有學術利益,也同時相當實用。再者,瞭解這基本價值的學生們也經常地告訴我們,當在他們完成課程多年之後,他們所學到的相當有用並對他們的生活產生相當大的差異(一種比知道前扣帶是中間皮質系統的一部分,或者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是笨蛋的差異還要大)。
本書分成六大概念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提供的是判斷與決策的一些歷史,與介紹理性和描述取向的主題。第三到第七章回顧的是判斷心理學。第八及第九章重心放在我們判斷習慣的精確性與理性。第十到第十一章回顧的是目前我們瞭解的關於基本價值的來源,以及可以獲致結果的不確定性很低時,我們要如何做出決定,但是通常更不確定的是我們會有多喜歡這些決定。第十二到第十三章回顧的是理性決策的主要理論、主觀預期效用理論、主要的描述性心理理論、展望理論。最後一章回顧的是重要的主題與結論,希望藉此可以欣賞不確定生活中的正向觀點。最後,附錄所提供的是我們在前面數章所仰賴數學機率理論的概念之簡要介紹。
全書上下,我們比較的是在決策時的理性基本原則與實際行為。其中必有差異。甚至,這種差異不只是起因於隨機的錯誤,更來自於自動化和淨思熟慮的思考過程,此過程影響著如何將決策問題概念化,以及生活未來的可能性怎樣被評估。整體貫穿的主張即是我們的思考過程受限於一種系統性的方式,而我們回顧的外在行為研究正支持這樣的結論。
我們盡可能清楚有力地呈現我們所描述研究的意涵。往後的研究將無疑地指出本書所發現的部分結論有不正確或亟待修正之處,但我們採取的立場是研究──不是軼聞趣事,或是「花俏的信仰」;不是常識,也不是我們每天的經驗──而應該是瞭解與評估我們判斷與決策成與敗的基礎。
儘管如此,我們在本書亦使用軼聞趣事作為一種教學的機制。儘管我們相信軼聞趣事在科學研究與驗證上價值不大,但是它卻是傳遞訊息、令人易懂、易信、易記的一種有力方式。然而,我們試著不要直接從軼聞趣事直接推出結論(我的瑪蒂達姑媽被告知已是癌症末期,而她在月夜之時到湖邊散步,而癌症隨之消失不見;因此……);反而,我們使用軼聞趣事去強化更多實質理論與研究所支持的結論。
認知能力受限的主題與我們認為很聰明的既定想法相衝突。儘管我們許多人都願意接受潛意識(對佛洛依德而言)、「動物性」(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而言)、「暴怒」的天性,會在我們面臨重要決定時干擾我們的理智,思考基本上是一種缺陷,受限的過程讓人有點難以接受。甚至,許多人駁斥思考是有缺陷的觀點,而認為我們在這星球可以取得主導的物種位階,靠的就是我們的腦容量,而這可由高度技術發展的文明所證明。這種常識性的論斷有幾方面的瑕疵。
第一,儘管演化通常被化約成「適者生存」,但是它的機制應該最好被形容成「較適者生存」。動物只要可以比他的競爭者有較高的機率存活到成熟期,並且在特殊的環境下有較高的機率繁衍並將他們的基因傳遞到未來的世代。當與物理的或數學的最佳化標準比較時,成功的動物並不需要變得最佳化;他們只需要比它們的競爭對手或祖先更高一級即可。競爭的優越性是被視為相對於環境的特殊需求與求生目標。假如人類的腦皮質讓我們超越其他競爭的物種,這不表示它是一種最佳化,而只是一種較佳的思考機制罷了。
第二,我們的技術發展並無法驗證我們作為一個個體思考的優越之處。更精確地說,技術發展是人際之間與跨世代溝通知識的一種證據。單一人類沒有不借用他人或承接過去的知識而創造出人體的基因圖譜、一組交響曲,或氫彈。這樣的借用包括了辨認什麼是有用的──但是辨認一個有用的智慧結晶遠比創造它還要簡單。當面對我們人生中的重要抉擇時,相反地,我們通常「獨力地」思考可能的作為,以及當我們選擇後可能的後果。而當我們必須做出重要的社會抉擇後,更要能精確且流暢地與他人溝通(事實上,許多以前的學生所告訴我們動人的奮鬥故事時,都包括了在合作決策時,從我們課堂上用來釐清與溝通的概念運用)。
我們必須克服的錯誤觀念包括:決策是重要的,但僅僅是因為我們作為一個個體或是物種在現代社會裡所面對的廣大選擇性。畢竟我們的曾祖父母們很少會認真考慮離婚的選項,很少政治領袖會甘冒人類滅種的危機只為達成一個國際性的政治目的。那時候的工程師不會因為一個經營者錯誤的判斷,而被要求蓋更多複雜到足以污染大片土地的工廠,以製造更多的能源。雖然我們手中可擁有的選擇比我們的先人還要多,但並不表示我們的決策就會比他們的還要困難,我們只是適應了這些無可避免的決策與其產生的後果。這樣的適應性可以說是一種恩典(當一個人在最糟的監獄裡可以吃到一小片麵包或是栽種一根雜草那樣的狂喜)和一種詛咒(當人們因富有而視一切為理所當然,卻又發現他們只是在「原地踏步」)。決策一直以來都有其主觀上的沈重負荷;多少世紀以來的哲學家一直都在探討決策的過程,以及好或壞的方式。決策領域的新知識只是一個簡單原則,用來界定決策的理性以及一些關於認知限制導致無法理性地進行決策的實證事實。
附帶一提關於寫作的格式:我們一直避免註腳;次要的闡述與評論都已經結合到文本當中。每一章最後都有該章所有引述資料的書目。我們一直嘗試以非專門的方式來討論基本概念。當我們提到已經在本書其他地方呈現的資料時,我們提供該章節所出現的標題(例如請參照3.4節即是指在第三章第四節的資料)。
在理性上與情感上,我們都要感謝許多同事與朋友,並斗膽詳列出他們的名字,因為我們極可能會忽略掉值得感謝的重要人士。但我們要感謝Mike Doherty,Baruch Fischhoff,Pat Larkey,Gary McClelland,Elke Weber及其他數位匿名的評論人(以及邀請他們評閱的出版商)提供建議給我們,讓這本書可以變得更好。感謝經紀人Gerard McCauley很勉為其難地接受我們請他引領穿越紙本出版業淺灘的請求。我們無法知道虧欠他的有多少。哲人出版公司的Anna Howland以及Jim Brace-Thompson一直都是相當有能力、忍耐力、令人愉悅的工作伙伴。
Robyn Dawes想要感謝他的研究助理,Annette Romain以及Amy Colbert,因她們不辭勞苦的付出;感謝斯德哥爾摩及古德堡大學的烏洛夫帕樂梅訪問學者獎助金;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講座教授Charles J. Queenan, Jr。
Reid Hastie要感謝科羅拉多大學寶德分校提供他有趣的同事、優秀的學生,以及減授鐘點,更讓他可以有一年遠離學校,不用埋首書堆(並且遠離那些優秀的學生及有趣的同事)。而最後,Reid Hastie要感謝的是他過去十二年來的秘書與朋友Mary Luhring,因她的能力、判斷與幽默感讓本書及其他專業的成就都得以實現。
譯者序
別當正常的傻瓜—奚愷元
進行判斷與決策幾乎是每天要做的動作,小至日用品的購買,大至一生伴侶的選擇,都與這些動作有關,就算是翻譯這本書也不例外。
這本原文書是我最近幾年教授「判斷與決策心理學專題研究」這門課所用的教科書之一。每次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我總是會問學生這樣的問題:「你為何決定選擇修習該門課?」,「有那麼多的選修課,為何不選其他的課?」學生總會有各樣的理由來回答,像是為了瞭解一個人如何進行判斷和做決定,或是為了取得學分,或是想從其中尋找研究的題目,或是在未來從事諮商工作時能夠幫助別人分析與解決決策問題。從答案中明顯可以瞭解到,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對於自身的選擇都會設定一個目標,然後根據外在或內在的訊息進行評估,然後做出最後的判斷與決定。當我再問到:「你如何判斷該堂課的內容會符合你的期望?」,學生發現由於訊息的不完整與其無法完全掌握所有的訊息,不確定感一直在判斷與決策過程中產生,也隨之發現自己的判斷帶有偏誤,甚至是不理性的,但卻認為大多數的人好像都是如此。其實這就是目前在判斷與決策心理學中所討論的主要內容。
這本書主要是以心理學的角度說明個人在不確定世界中,如何進行判斷與決策的運作歷程。書中前半段在說明判斷歷程以及偏誤產生的心理學解釋;後半段主要在探討價值在決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介紹決策的規範性與描述性理論,說明何種決策行為才是理性的,以及在不確定性的情境中,如何進行理性的選擇,而不是在告訴讀者應該選擇什麼。整本書也告訴讀者日常生活中看似正常的決定行為,後來卻發現是一個不聰明的決定,並可透過書中有關研究及說明,如何避開這些不理性的決策行為,可以當一位正常的聰明人。
如果你問我翻譯這本書的決定是不是理性的,從書中對理性行為的定義與判準來說,不管是從效用或個人價值的觀點來評估整個判斷與決定的過程,我可以告訴你我是理性的。如果你問我出版社答應幫我出版這本書的中譯本是不是理性的,這我就無法告訴你確切的答案了,因為我能得到的訊息有限,故無法判斷。因此,我要感謝學富出版社的老闆于雪祥先生,在出版該書後銷售結果的不確定情況中,可能冒著商業利益損失風險的情形下,答應出版該書,而且給予本人極大的空間和時間,能夠讓我從容地完成翻譯的工作。此外,當我遇到書中英文文義理解的困難時,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徐豪谷先生總是適時地伸出援手,幫助我度過翻譯的難關,在此也一併致謝。
根據《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所述,「翻譯」一詞的意思是將一種語言、文字傳達為另一種語言、文字,使人通曉。因此,本書的翻譯當以使人通曉為目標,希望讀者自己看也能正確理解,就像判斷時會因為認知系統的差異而有所偏誤。受限於個人學識與能力,本譯書的內容必然不完美,其中的謬誤不妥亦在所難免,所以期待學者先進不吝賜教與指正。
末學
林正昌 謹序
2008/11/11
見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