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聽到大師心臟跳動的聲音
每一位高僧都是一本巨冊,值得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閱讀。每當我沉浸在高僧的偉大行誼中,我便知道當時我做的比王公貴人長遠以來的所作所為更好、更有智慧、更有價值。
做為一個高僧小說的作者,我將如何來閱讀在我國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法顯大師》這本巨冊?打開它,才發覺它的內容精彩萬分,比玄奘取經更曲折動人。我一路讀了下去,被大師為法忘軀、甘冒喪命危險,不辭千里遠赴印度求法的精神所深深感動。
法顯大師原有兄弟四人,三個哥哥都在幼年即告夭折,父母怕他養不大,在他三歲那年就讓他剃度成為小沙彌。幾年後害了一場大病,眼看已奄奄一息,雙親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將他送進寺院,說也奇怪,不久後大病就霍然痊癒。
少年時期,有天和同學好幾十人在田裡割稻,突然跑出一群盜賊要搶劫稻穀,嚇得小沙彌四散逃竄,只有法顯大師面無懼色,對盜賊侃侃而談因果報應的道理,盜賊聽後慚愧地棄刀而走。在少年時期,大師已博得「少年英雄」的美譽。
法顯出家後,對律藏發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在幾十年披覽佛典的修行生涯中,常感嘆律藏的殘缺不全,使出家人沒有正確的生活規範可資遵循,這令已經步入老年的他,毅然決然地率領一支求經隊,踏上艱險萬分的天竺西行之路。
這趟危險之旅,他們吃盡了千辛萬苦,不知翻越了多少山、渡過了多少河,途中遭到沙漠大風暴,越過終年積雪的蔥嶺。同行道友中,有人不堪旅途勞累病亡,有人打道回國,經過六年的長途跋涉,十人求經隊中最後僅剩兩人。
此後是一段坎坷的求經過程,他們遍訪各地佛寺,居然求不到一部戒律,原來這裡的戒律都是靠師徒口耳相傳。年已七十高齡的法顯大師,為了筆錄戒律,開始學習外文─梵語;學成後就日夜馬不停蹄地抄寫,整整抄寫了三年。
誰知同行的道整法師腿部犯痛,不想再動,法顯大師只得隻身南行,先渡海至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然後航海東歸,由爪哇再轉向北航,經台灣海峽,最後在山東南部的牢山附近登陸,返回睽違已十四年之久的故土。這趟海路歸國行,遇到多次暴風巨浪,險象環生,可謂九死一生。
令人感佩的是,法顯大師的西行足足比玄奘大師早了二百二十八年,而且與玄奘大師來回都是陸路不同︰他是陸路去、海路歸,多了一層驚濤駭浪之險,沿途也少有官方資助,全靠雙腳一步一步地艱苦邁進。在年齡上,玄奘大師從長安啟程時正值體力最旺盛的三十歲青年,而法顯大師西行求法已是體力衰弱的六十多歲高齡老者,兩者相比,法顯大師的成功顯然更屬不易。可是在世人的心目中,大師似乎沒有獲得應有的了解與尊敬。
緣於這份體認,我決定下筆寫「法顯大師」這本高僧小說,將這位年老西行的高僧,憑藉著堅強的毅力、愈挫愈勇的鬥志和不向年老體衰投降,花了十四年的時光,終於求得戒律凱旋歸來的壯舉,告訴世人。
寫作期間,常因感動而擲筆三歎︰啊!這麼一位老僧,花了六年的時間走到印度,七十歲開始學梵語;花了三年抄戒律,又費時五載才從九死一生的渡海中將佛典帶回漢地。大師這種不求名、不求利,只為求法利眾的慈悲精神,真可驚天地、泣鬼神啊!
中國有句俗諺說:「經書易得,人師難求。」佛家也有句話說:「人身難得,佛法難求。」誠然,遇到一位好老師並非易事,在有生之年,能聽聞佛法更屬難得。而每一部佛教經典的東來,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佛教徒手捧這些得之不易的經典時,怎能不心生恭敬、心存感恩?
非常感謝法鼓文化再次給我這樣難得的機會,讓我能深入地再認識一位大師;更感謝主編果光法師的資料提供與高明意見,使本書更臻完善、更具看頭。
末了,我以無比欣喜之心,願將這本書獻給每位喜愛閱讀的大小朋友,書中並不是一頁頁無生命的白紙,透過它,你將會聽到大師心臟跳動的聲音。
丙子年春月 吳燈山於高雄一心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