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除了13億,中國股市還有好題材
台灣投資人對中國市場的關注由來已久,自1990年代後期台資企業西進設廠進入高峰,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引爆內需大商機,以及這波金融海嘯後中國經濟與股市的超強力反彈,在在都助長台股中「中國概念股」、「中國收成股」、「中國內需股」等題材不斷發燒。
的確,不論是傳統產業(如統一)或是高科技公司(如聯發科)的產品,只要跟中國市場沾上邊,有了乘以13億人口的揮灑空間之後,營運都有機會活躍起來,獲利也如吃了大補丸。以聯發科為例,過去屢次搶攻一線手機品牌大廠的供應鏈未果,結果卻在中國大陸憑藉其設計的手機晶片公板打響「山寨機」名號,並為自己賺進大把銀子;甚至有券商樂觀預估,聯發科在2009年全球不景氣之際,有機會逆勢賺進三個資本額獲利,這正是13億人口內需市場綻放魅力的最佳寫照。
其實,除了「13億」的魅力之外,中國市場還有更多好題材值得挖掘。目前中國正處於大建設時期,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相關基建產業都在蓬勃發展中;另外,中國境內擁有豐富的金、銀、銅、鉛、鋅、鎳等礦產資源,不比俄羅斯、巴西、澳洲、印度等國家遜色,如今中國礦產公司又趁著全球景氣低迷之際,大舉向海外收購資源,更增添未來的成長動能;再者,除了食、衣、住、行等傳統產業之外,在國防軍工、新能源、生物製藥等領域也有許多高科技含量的產業,其背後的投資價值絕對不可小覷。
其中,中國政府在新能源產業的投入與發展速度遙遙領先台灣,不但已通過再生能源法,採取價格補貼來支撐產業的長期發展,更擴大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的應用空間,目前在全球十大太陽能電池及風力發電公司的排行榜上,都可看到中國廠商的蹤影。
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幾,中國金融體系因為相對封閉而逃過一劫,此後中國經濟即開始走向高增長,十餘年來,凡是與中國相關的各類經濟議題,立刻就成為國際市場的焦點,但仔細探究,不同時期的焦點主軸也都大不相同,早期是著重出口經貿實力(製造大國),接著強調外匯累積財力、內需消費潛力(消費大國),如今則是中國如何藉這次金融大海嘯的機會,逆勢演出經濟力的大提升,以及中國資金大出海的好戲。很顯然的,這回中國正在改寫全球經濟勢力版圖;而一海之隔的台灣,當然也處身這波巨變之中。
對台灣投資人來說,中國不僅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更是台灣人最容易親近的海外市場。中國經濟的高成長魅力,以及相較台灣更多元的投資標的,確實是台灣投資人值得用心投入的「新興」市場。《你為什麼要懂中國股票》一書,除了要告訴你投資中國股票的基本知識外,也要帶你探索中國市場的機會在哪裡,另外還要介紹台灣資本市場中相對罕見的產業和公司,透過瞭解這些產業及相關領導廠商,讓投資人得以建立投資中國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