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動時代的思考技術 ──國關大師教你如何想得比別人更透徹

變動時代的思考技術 ──國關大師教你如何想得比別人更透徹
定價:270
NT $ 189 ~ 243
  • 作者:中西輝政
  • 譯者:何啟宏
  • 出版社:先覺
  • 出版日期:2009-05-2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341331
  • ISBN13:9789861341330
  • 裝訂:平裝 / 23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思考不只是技術,更是角度!在觀念動盪的時代,要能用複眼長鏡頭思考,才能透觀問題的本質。

  *京都大學高度知名的國際政治學家,首次公開自我實踐的思考方式,帶讀者探究世界的「真相」!

比不思考更危險的,是戴著有色眼鏡在思考!

  觀念動盪的時代,錯誤訊息的含量以倍數增加,成見、偏見和有色眼光都在混淆我們,現在還不懂得用自己頭腦思考的人,將在無所適從的恐慌中,被擠入競爭力的後段班!

  如何才能洞悉含糊不清的意見、似是而非的論調、誤導人心的觀念呢?作者身為國際政治學家,長年涉獵複雜的歷史與政治問題,在這個最需要思考判斷的領域,他透過大量的自我訓練,歸納出六種「看世界」的思考技術。簡單易行的原則,適用於人生、社會、經濟及政治各層面。

  無論個人或企業,都經不起判斷錯誤的後果。思考的技術幫助你看穿本質,解決問題,在變動不居的時代,這是每一個人不可或缺的生存工具!

  第一章 啟動思考的技術
  第二章 深化思考的技術
  第三章 減少錯誤的知識
  第四章 思考社會的技術
  第五章 保持疑問的技術
  第六章 思考資訊的技術

作者簡介

中西輝政

  1949年生於大阪。京都大學法學院畢業,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任京都大學助教、三重大學副教授、史丹佛大學客座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教授,現任京都大學研究所教授(兼任綜合人類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學、國際關係史、文明史。一九九○年榮獲石橋湛山獎,二○○二年再獲正論大獎。

  著述頗豐,主要有《大英帝國衰亡史》(獲每日出版文化獎、山本七平獎)、《日本人應知的常識》《日本之死》《日本之敵》《國民的文明史》等。

譯者簡介

何啟宏

  輔仁大學日文系、翻譯學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譯者及日文講師。譯有《惡女是這樣誕生的》《10分鐘愛上數學》《寫給經理的教科書》(先覺出版)等書。

 

目錄

前言:如何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  009

第一章 啟動思考的技術
思考方式1  找到自我的定義    017
思考方式2  徹底了解敵人    020
思考方式3  忍耐進退兩難的狀態    024
思考方式4  務必透過語言呈現    027
思考方式5  建立屬於自己的假設    030
思考方式6  先試著提出結論    034
思考方式7  回想最初的直覺    037
思考方式8  表達要由難至簡    040
思考方式9  思考與行動並進    043
思考方式10 運用動生反動原理    046
思考方式11 嘗試套用三種理論    049
思考方式12 將問題區分為三大因素    053
思考方式13 思考方式比答案更重要    056

第二章 深化思考的技術
思考方式14 民意也會出錯    061
思考方式15 認識自己思考的根源    066
思考方式16 一切資訊皆能回歸於歷史    070
思考方式17 試著走出問題的框架    072
思考方式18 立志成為正向異端    076
思考方式19 挑選感覺有趣的選項    080
思考方式20 擁有愛好悖論之心    085
思考方式21 將迷惘當成對未來的投資    089
思考方式22 具備執著與果斷的兩種特性    093

第三章 減少錯誤的知識
思考方式23 擇一不如共存    099
思考方式24 將邏輯當作保險    105
思考方式25 勿採用有利於自己的邏輯    110
思考方式26 真理與效率不能混為一談    114
思考方式27 保持效率與精神的平衡    118
思考方式28 效率重質不重量    122
思考方式29 意識近代的終結    126

第四章 思考社會的技術
思考方式30 用文明圈做為觀察指標    133
思考方式31 思考如何從谷底翻身    137
思考方式32 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類    141
思考方式33 不看評價,只看事實    144
思考方式34 從盡守本分思考對社會的貢獻    148
思考方式35 要把國家當成自己的事    152
思考方式36 了解神話才能了解一個國家    155
思考方式37 日本和歐洲的菁英標準不同    159
思考方式38 了解政府與國民的不同    164

第五章 保持疑問的技術
思考方式39 不要忽視突然浮現的疑問    169
思考方式40 眾人皆信的動人詞語更值得存疑    174
思考方式41 不受數據或邏輯的正確所迷惑    179
思考方式42 留意既定成見的論調    184
思考方式43 盡早發現,暫緩行動    187
思考方式44 全體一致基本上就有問題    192

第六章 思考資訊的技術
思考方式45 著眼於變化前,先觀察不變    197
思考方式46 重新檢視散亂的事實與數據    202
思考方式47 建構自我藍圖,提高精確程度    206
思考方式48 具備明確的目的意識    210
思考方式49 運用不同觀點檢驗    213
思考方式50 危機最先出現於人心的變化    216
思考方式51 磨鍊感受徵兆的敏銳度    220
思考方式52 勿認為三十年後會是現在的延伸    223
思考方式53 明確意識自己的國籍身分    228

 

前言

如何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

  聽到世上各式各樣的說辭、見解、判斷等等,往往讓人覺得:「聽起來似乎都有道理」、「每個人好像都有一套完美的說法」,但是究竟哪個結論才正確,反而不得而知了。想必各位讀者都有這樣的經驗吧!

  這樣的疑問並不可恥,也絕非罕見。如果思考不受任何事物束縛、直接單純,在許多的場合下,會受到這種疑問限制,反而是理所當然的事。

  「不對,才不可能產生這種疑問。卑劣的論調就是卑劣,而正確的道理就是正確,再清楚不過了。」如果抱持的是這種想法,這樣的人反而會囿於自己狹隘的見解,只會做出偏頗的判斷。

  從最為普通的意義而言,要擁有正確的事物觀點,或是思考方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的「正確」,究竟所指為何?連定義都無法簡單達成,其困難可見一斑。

  但是,在如此困難的情形下,至少還能說出以下的特點:

  所謂正確的事物觀點或思考方法,基本就是盡量運用多元的立場及角度去觀察事物,絕對要避免既定成見、帶著有色眼鏡,以及扭曲的觀點。

  因此,重要的事項究竟是什麼?任何人都清楚知道,就是「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而不要受到他人既定的思考方法所影響。

  乍見之下,他人的判斷或是見解似乎頗具道理,若是原封不動地將之吸收進入腦中,自己的頭腦很可能就會被有色眼鏡,或是扭曲的觀點所掌控。

  我們學者隨時都置身在這樣的危險之中。

  學者的工作必須綜覽古今文獻,涉獵嶄新資訊,再經過檢證之後,導出自己的見解。稍有不慎,恐怕就會拾前人牙慧,形成一套模糊不明的思考方法。

  尤其是我主要研究的國際政治學,這門領域不僅限於學術的研究,針對現實國際政治實際發生的現象,也必須隨時做出判斷。

  在此前提下,至今為止,我一直在摸索著如何能夠「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而不帶著有色眼鏡或扭曲的觀點去觀察事物。在摸索的過程中,一路實踐產生的方法,我認為己經跨越思考領域的差異,除了能夠應用在艱澀的學問世界外,也適合用於思考與自身相關的人生或個人、公司或社會、政治或是經濟。

  關於事物觀點及思考方法,有兩本歷史名著廣為人知;一本是笠信太郎的《事物的觀點》,另一本則是小林秀雄所著的《思考的脈絡》。

  然而,這兩本書與其說是在教授實踐的「方法」,不如說是在呈現作者針對不同主題思考的「流程」,例如外國是如何看待傳統?從歷史對比的角度來看,該如何解釋《忠臣藏》?

  因此,從這兩本書中,能夠導出什麼樣的「事物觀點」,或是「思考方法」,取決於讀者個人的見識高低。兩本都是極富深度的作品,字句描敘雖然淺顯,內容卻相當深奧。

  尤其是《思考的脈絡》一書,作者當真無愧於日本知性作者第一人的美稱,從書中精緻的分析及推論之中,讀者如果要感受到「思考的脈絡」,可真要費上一番工夫。

  當然,我的研究手法也是如此,實際上就是由國際政治或文明曾經發生過的事件,一一加以思考,無法脫離這樣的「流程」。除此之外,有的學問領域是專門研究如何純粹思考事物的普遍邏輯,或是技術,就如同邏輯學的思考方法一樣;但運用這塊領域的方法思考現實社會真實存在的問題,正如文字所述,會與現實過度脫節。

  思考就是與對象「親身相交」;也就是說,思考始於虛懷若谷地面對世上各式各樣的現象,絕非只是一味地炫耀知識或理論。

  就我親身的感受來說,正是如此。思考運作的開始,首先需與對象坦誠相對,透過毫無扭曲的觀點,觀察眼前的現象。

  因此,我引用我在專業領域的所見、所思,或是與對象親身相交的實際範例,作為本書蒐羅的題材,並且從中萃取出普遍適用的「探究事物本質的思考方法」。對於讀者而言,怎樣的事物觀點與思考方法才有幫助?為此,我與編輯一同體會讀者的興趣及關注的焦點,徹底討論,選出了書中所列的這些條目內容。

  要深入淺出並不容易,而能夠挑戰這項艱鉅的任務,透過簡單的方式呈現時,才更能增加每一個主題的深度。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再次觸及了思考的樂趣。

  本書經由這些過程而誕生,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運用頭腦思考的樂趣,並且掌握探究事物本質的思考方法。

 

內容連載

〈思考方式11 嘗試套用三種理論〉

思考重點


作用與反作用、慣性定律及攲器原理,透過這三種理論思考,可讓事物易於整理。適合自己思考方式的理論,事先若能預備三種左右,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不至於驚惶失措。

如同前述,思考問題時,可以套用一種思考方式的原則,做為切入問題的頭緒。本節延伸這種方法,試著將套用的原則增加到三種。

人類自稱萬物之靈,不過是人類自以為是的想法,事實上,人類無論在理智或精神的行為上,都充滿了缺陷。因此,人類無法持續不斷地集中思考同一個問題。若是沒有任何憑藉,縈繞在腦海中的往往是不著邊際或固定模式的想法。

雖然只要一種原則就足以作為思考的頭緒,但是如果要去除這種缺陷,讓問題更容易思考,則至少需要三種原則。
我暫時就以三種理論稱之。

所謂理論,可將之想成是一個基本的藍圖,適合套用於許多情況。想要正確掌握事物時,利用預先準備好的理論,往往更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設想的三種理論,除了前一節所舉的動生反動,還要再加上慣性定律,以及攲器原理。若有這三種理論,基本上應該就能用來思考大部分領域的問題。

舉例來說,選舉或政治派系鬥爭這類問題,以動生反動理論思考,應該能夠逐漸看清真相。發現了一個現象,就能預測到必定會伴隨著反作用產生。

第二種理論是慣性定律,也就是牛頓的運動定律之一:「物體靜止或保持等速直線運動時,除非受到外力影響,否則狀態不變。」簡單而言,具有一定質量的物體開始運動,不論具有的質量大小如何,都不會自動停止。
假設有某項龐大的開發計畫實施,眾多審議會及部會都參與其中。這項計畫一旦啟動,由於規模龐大,不可能停下來。

要中斷這項計畫,相對於計畫具有的質量,必須多付出數倍的力量攔阻;若是沒有相當的覺悟,是無法辦到的。
最後的理論是攲器原理。所謂「攲器」,是一種利用竹筒製成的裝置,將水一點一點地注入竹筒,水積到一定程度後,水的重量會讓竹筒傾斜,讓水流出。這個裝置原本是用來驅趕鳥獸。

將這項原理套用在社會問題上,就能逐漸發現許多事情。關於景氣問題、國際情勢、日中關係等等,這幾年來都持續著幾乎相同的狀況及論調。每個議題看來狀況都沒有兩樣,其實就如同攲器的竹筒裡積存的水一樣,一直不斷地在慢慢累積加重。

到了某個時間點,積水重到讓竹筒失去平衡,整個局勢就會徹底翻盤。

泡沫經濟的全盛時期,日本全國都沉醉在一路長紅的好景中。之後,隨著泡沫經濟破滅,開始了「消逝的十年」。之所以會淪為這個下場,恐怕就是沒有意識到竹筒裡的積水吧。這就是攲器原理產生的效果,正可謂物極必反。

運用這項原理仔細觀察社會,透過竹筒裡的水量和累積的速度,就能慢慢看準時機,知道局勢差不多要改變了。在泡沫經濟的好景下,每家銀行都沉醉其中,相信飆升的土地價值,全力投注在抵押借貸的競賽。事實上,也有銀行察覺到情況不對。

靜岡銀行就是其中之一。靜岡銀行由於行名的關係,往往被取笑成「靜觀銀行」,但是靜岡銀行就是堅持不參加這種抵押借貸的競賽。

結果就無庸再提,可以說靜岡銀行藉由攲器原理的理論,察覺到了竹筒中已積滿水的狀況吧。

我認為,無論看待任何問題,套用本節所提的「三種理論」仔細推敲,定能有條理地做出各種預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
    $189
  2. 新書
    79
    $213
  3. 新書
    79
    $213
  4. 新書
    9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