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自如的浪人神探
文∕布魯胖達
一九九五年,話說中年失業在家的李查德開始嘗試以寫作維生時,他還不清楚作品到底會長成什麼樣子。他希望他的作品能提供相當的娛樂效果,嗯,試試看推理小說吧,畢竟是大眾文學的主流啊!主角呢?不要酗酒、離婚、憂鬱、疲憊、自我懷疑……這種苦情的角色已經滿街跑了。最好單純一點:自由自在、居無定所,有相當的專業能力,但又帶點粗魯野蠻,不排斥用拳頭解決問題……所以私家偵探不行,他們總得有些地域關係才接得到案子;警察也不行,他們除了隨時得準備從床上被挖起來外,還得遵守一大堆規矩;那麼軍人呢?夠野蠻了,價值觀也簡單,可是軍中的規矩更多……但退役就不用遵守了……於是一九九七年,浪人神探傑克.李奇於《地獄藍調》中粉墨登場。
半路殺出的傑克.李奇
李查德為李奇做了很有趣的角色設定:「軍人+浪人」。在軍人方面,首先李奇不只是長大後才接受西點軍校訓練,他是打從一出生就待在軍隊的天生軍人;他也不是個普通的軍人,而是憲兵(Military
Police)──軍人中的軍人。由於他的任務比一般兵種來得艱辛,專業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也因此磨練出其不凡的身手:除了職業軍人該有的格鬥技與軍武能力外,還具備了調查員的偵查技巧、法醫的鑑識專業……這些都成了他日後漫遊美國時,除了折疊式牙刷外的少數資產。
至於浪人的部分,李奇沒有車子、房子、妻子、孩子,因此沒有牽掛與羈絆。他也沒什麼金子,靠著退休金與打工維生。至於親人嘛,父母雙亡,唯一的哥哥在《地獄藍調》一出場便是具屍體,連句遺言都沒留下。他孑然一身,沒有信用卡、沒有電話、沒有連絡地址也沒有繳稅,凡走過不留下痕跡,除非你有相當的本事(顯然國稅局不夠格,至少要FBI這種角色),否則沒人找得到他。在推理小說史上,大概沒有比李奇更難委託案件的偵探了。
軍人的背景為李奇的能力背書,浪人的個性豐富了李奇的生命,但若單單只是軍人或浪人的設定,並不會讓李奇這麼迷人,而是兩者的巧妙結合令讀者們印象深刻。想像一下你是個潛在的罪犯,在行動前你會考慮什麼?報酬與風險!(沒錯!不是道德,否則當罪犯也太辛苦了。)報酬通常比較容易估計,至於風險嘛,大概不脫被害人的抵抗、現場的閒雜人等、事後警察、私家偵探、FBI的追捕……至於軍人?有殺傷力,不過避開就行了,誰沒事會遇到他們?路邊的流浪漢?或許無所不在,但沒有任何威脅性,頂多浪費幾顆子彈……等一下,發現思考上的漏洞了嗎?就是當過軍人的流浪漢!不論你怎麼評估風險,計畫多麼嚴密,永遠都考量不到李奇這號人物。
因此李奇成了半路殺出的程咬金、難以捉摸的未爆彈。在《至死方休》裡準備獨立建國的民兵組織因對李奇開了一槍而瓦解(起因是一場誤會);《地獄藍調》中原本能動搖國本的偽鈔集團因宰錯人(剛好是李奇的哥哥)而死得很難看;更清楚的例子當屬本書《模擬刺客》了,意圖刺殺新任副總統的歹徒竟冒著危險直接打電話到秘勤局,只為了弄清楚李奇究竟是何方神聖!或許不久的將來西方世界會多一句諺語:「半路殺出的傑克.李奇」,畢竟Reacher
may reach anywhere!
英國出身的美式作家
很難想像這麼一位好萊塢式的人物出自英國人手中,這也成了李查德出道十二年來最常被問及的題目之一:「為什麼選擇美式風格?如何辦到的呢?」
針對這問題李查德給過許多答案。第一,他四歲時在圖書館發現一部叫做《My Home in xxx》之類的套書 ,但不巧的是那座圖書館唯一借得到的只有《My Home in
America》,因此他自童年起便對美國有種莫名的嚮往。第二,他的老婆是紐約客,他也常造訪美國,所以對這塊土地並不陌生。第三,他喜歡美語甚於英語,至少就一個作家而言,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第四,美國這個地方似乎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因此在故事題材的選擇上便比保守的英國寬闊許多。第五,基於商業考量,美國是最大的市場,沒有不向這裡挑戰的理由。最後,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美國人樂觀、美國人很多顏色、美國天氣好、美國食物好吃……(呃,我想他忘了說美國女人漂亮,總得向老婆大人交代啊!)
即使心嚮往之,但李查德畢竟不是美國人,要怎麼才能寫出一位美式英雄呢?軍人的設定給了他不少幫助,李查德本身就是一位軍事迷,因此這方面他表現得駕輕就熟,畢竟全世界的軍人都差不多嘛!浪人的設定更進一步為這個問題找到解套的方法,由於李奇到處流浪,所以作者只需要賦予其觀光客的眼光就行而,不必太深入。若不幸這樣還是犯了錯誤……李奇從小就在全球趴趴走,所以對美國不熟囉!
這招真的行得通嗎?目前看來美國人還滿吃這套的。女性同胞是李奇最忠實的擁護者,這點連李查德自己都感到驚訝,他原本以為李奇有點過於野蠻,大概吸引不了這個族群,但後來發現這反倒成為某種理想情人的特質。李奇的不修邊幅與對於安定下來的恐懼為她們保留了發揮的空間;李奇的強悍與自信則提供足以倚靠的肩膀。當需要李奇時,他會留在妳身邊;更重要的是,不再需要李奇時,他絕不會死纏爛打,而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參考《索命訪客》)。
另一群特殊的讀者是軍人,其中又大概分成兩個族群。第一種是現役軍人,他們通常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許多共鳴,也熱情地向李查德分享自己的經驗;第二種則是退役軍官,他們大概也是最嚴苛的讀者,不時對作品裡的細節提出批評指教。(官大果然學問大啊!)
總體來說,李查德在美國已闖出一片天地。自二○○五年他的第九本作品《關鍵誤射》(暫名)衝上《紐約時報》排行榜第十名開始,銷售量便急速攀升。到了二○○七年的《禍不單行》(暫名)更以每秒賣出一本的速度竄上排行榜的第二名。他的讀者遍及各個族群,從高齡一百的老太太到十歲大的小男孩都抵擋不了他的魅力;他的讀者也遍及世界各地,其版權銷售已超過四十三個國家,全系列全球銷售則突破一千萬冊。這些都證明了一件事:Reacher
can reach everywhere!
臨危受命的模擬刺客
早期對李查德作品的評論中有一種聲音:「帶著罪惡感的愉悅(guilty pleasures)」。因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一方面為作品裡的變態心理、殘虐行為感到臉紅心跳,另一方面卻又得承認自己看得血脈僨張。一位評論家如此說道:「我愛死這部作品了(《地獄藍調》),但同時我也痛恨自己這種反應!」
不過這種聲音隨著後續作品的推出而漸漸消失。由於李奇的浪人特性,他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可能捲入任何事情,李查德便充分地利用這個優點探索不同領域的可能性,而這也成了傑克.李奇系列與其他作家系列作品間最大的不同。自《索命訪客》之後(這不難理解,因《地獄藍調》獲得市場回應時,《一觸即發》也已寫得差不多),書中對血腥與動作場面的強調開始沒那麼重,推理的扎實度與故事的真實感則更加濃厚。繼之前密室推理與法庭推理的嘗試後,李查德這次把腦筋動到匿名威脅信函身上。
在《模擬刺客》中,李奇被秘勤局找上以協助找出維安小組的安全漏洞,因為他們接到一連串揚言暗殺新任副總統的匿名信函,而這次的威脅很可能是真的……
故事劇情大致上沿著兩條主軸平行前進,一方面是暗殺集團與維安小組間的衝突,對暗殺集團來說,機會稍縱即逝,要是不能在第一時間完成任務,下一次的困難度將大幅增加。相反地,維安小組則需杜絕任何可能行刺的機會,因為他們一次都輸不起。於是這場見縫插針與天衣無縫的對決塑造出作品的高度張力,勝負取決於誰第一個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另一條故事線則揭開了令人訝異的官方文化。包括軍人、秘勤局、調查局、警察等不同組織間的競爭與合作,抑或欺上不瞞下、報喜不報憂的官場互動,都讓我們這些活老百姓嘆為觀止。而事實上,也正是這樣的文化讓暗殺威脅成為可能。
隨著故事的開展,李查德也藉機讓李奇越來越「人模人樣」。譬如說,書中對李奇與兩位女主角之間若有似無(或若無似有)的微妙情感遠比前幾部作品裡的羅曼史來得細膩;他與哥哥間生前與生後的互動則讓這個角色更為立體。李奇依然是個乾淨俐落的美式英雄,但隨著系列的進行,也漸漸地流露出圓形人物的味道。
浪人與神探的結合絕對是傑克.李奇系列最大的魅力來源:神探是秩序的象徵,浪人則是無政府的代表。我們或許沒有神探的能力為社會主持公理正義,也沒有浪人的膽識與瀟灑跳脫生活的枷鎖,但至少在這個越來越悶的世界中,我們還有個精神寄託,那便是浪人神探傑克.李奇!
推薦序
向困難走去──高潮迭起的模擬之旅
文∕冬陽
過年期間,一則有趣的科技新聞吸引了我的目光。
熱中於機器人製作的日本,在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大阪大學智能機器人學實驗室主持人石黑浩教授,繼二○○五年於愛知世界博覽會推出以NHK新聞主播藤雅子為模擬對象的複製人一號(Repliee
Q1)後,這回幫自己做了個分身Geminoid──無論是配戴的眼鏡、髮型、五官及膚色都仿製得唯妙唯肖,甚至連說話的語調及眨眼的神態都毫無二致。鏡頭前的石黑浩與Geminoid,簡直就是對孿生兄弟,還可以輕鬆對話,真叫人開了眼界。
有趣的是,這項科技新發展似乎早已不盡新奇,引發的驚嘆也未造成廣大回響。原因很簡單:已有太多的漫畫、小說、電影故事替我們提早好多年想像這一刻的到來(現在不還有部在講未來世界的機器人穿梭時空回到過去殺人類救世主的電視影集嗎?),就像探究外星生命的研究尚未傳出好消息前,我們早已看了不知多少個外星人毀滅地球的故事了。
即便如此,類似的「模擬」行為仍不斷進行。有些充滿娛樂性,例如模擬人生的線上遊戲;有些具備訓練性,例如美國太空總署的無重力室;有些為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像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大型強子對撞器;有些則彌漫著危機感,比方今年取消實兵操演的漢光演習云云。
然而,這些模擬行為除了「假想可能情況」的共通性外,還有更趨真實、增加更多可能變因、運用更多技術以便提高困難度,力求更高的成功率與更低的損失。這樣的困難度也發生在虛構的「模擬」故事上,例如更新穎的綁票勒贖、更神不知鬼不覺的走私手法……抑或是,更萬無一失的暗殺計畫?
「暗殺」始終是驚悚懸疑故事當中極受歡迎的題材:誰殺的?怎麼殺的?為何而殺?此外,「暗殺」一事猶如矛與盾,有攻方也有守方,當雙方為同一目標費盡思量時,激烈的交手勢必會擦碰出精采的火花。
只不過,在這部傑克.李奇的新故事中,你將會吃驚地發現,這位系列英雄竟站在攻擊的一方──傑克.李奇的新挑戰,是要暗殺新上任的美國副總統。
如同前面所提舉的例子,讀者諸君可以想像,這趟模擬之旅勢必困難重重──一來李奇面對的幾乎是最高規格的維安等級,二來這項挑戰動機必定不單純;再加上刺殺元首的故事已屢見不鮮,作者能寫出什麼新橋段?
在推薦序的最後,我只能站在維護閱讀趣味的立場告訴各位:「李查德這傢伙還真能寫啊!」至於故事到底有多精采,就等你來細細鑑賞了。
對了,如果你想再增添一點現實感,不妨在翻開下一頁閱讀前加入時事的元素:美國不是剛選完新一任的正副總統嗎?打從投票結果確定的那一刻起,刺殺歐巴馬的流言似乎就沒停過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