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藝術,怎麼一回事?:教你看懂及鑑賞現代藝術的30種方法

現代藝術,怎麼一回事?:教你看懂及鑑賞現代藝術的30種方法
定價:350
NT $ 150 ~ 308
  • 作者:蘿斯.狄更斯
  • 原文作者:Rosie Dickins
  • 譯者:朱惠芬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09-02-0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350032
  • ISBN13:9789862350034
  • 裝訂:平裝 / 16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新訂版)
現代藝術,怎麼一回事?:教你看懂及鑑賞現代藝術的30種方法

(原書資料) 三言社出版
1JB008《現代藝術,怎麼一回事?:教你看懂及鑑賞現代藝術的30種方法》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26日 $299
ISBN:978-986-7581-46-4

◆第一本寫給大家的現代藝術入門書
◆所有人一看就懂、一點就通的簡明版現代藝術史
◆認識30個1870年迄今最關鍵的藝術流派
◆鑑賞85幅選自世界頂尖美術館珍藏的經典傑作
◆認識110位重要的現代藝術大師
◆提供豐富全面的全球藝術網站連結
◆附現代藝術大事年表、藝術家及藝術名詞簡介

你真的懂得如何欣賞現代藝術嗎?

  藝術不就是把東西畫得很像嗎?抽象畫到底在畫什麼?為什麼小便盆也算藝術?現代藝術家為什麼常做些奇怪的事情呢?如果你一直搞不懂現代藝術在做什麼,本書用最淺顯的方法,以及最具親和力的圖文說明,介紹現代藝術的發展,讓你找到欣賞的方法與樂趣。

  本書介紹從1870年發軔迄今,包含達達、普普、超現實、未來主義、裝置藝術等各個流派的差別與爭議,以及多位當今名列藝術影響力百大的藝術家及收藏家。其中包括話題不斷的藝術家昆斯、英國收藏家暨畫廊主人沙奇,以及他所造就的年輕英國藝術家。他們在1999年於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轟動一時的「聳動」(Sensation)聯展,果然聳動得讓當時的紐約市長朱利安尼跳腳,成為當年最著名的藝界公案。本書中的作品皆精選自倫敦國家畫廊、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倫敦泰德畫廊現代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巴黎奧塞美術館、倫敦沙奇畫廊等,世界一流美術館的經典代表作。

  雕塑家布朗庫西曾為了美國海關不讓他的作品入關,大打官司。英國藝術家的前衛展,竟然大膽到連紐約市長都受不了。拍攝貝克漢睡覺的作品在倫敦展覽時,破天荒吸引大批民眾觀賞。流行巨星凱莉‧米洛也曾跨界參與藝術創作,裸體模仿歌劇演出……

  不只是藝術,也關於有趣的人與故事。

作者簡介

蘿斯.狄更斯(Rosie Dickins)

  於巴黎研讀藝術史,另著有《認識藝術》(The Usborne Introduction to Art)。

 

目錄

譯序Preface
你今天現代藝術了嗎——朱惠芬

導言Introduction
什麼是現代藝術?
如何欣賞現代藝術?

啟航 1870-1914
Breaking away
讓世人「印象」深刻
繽紛的色彩「視」界
梵谷星夜
奔向野獸狂亂
表現你自己
不同角度觀看
畢卡索亞維儂姑娘
霓虹燈,大都會
走進未來
形狀與色彩

夢想與衝突 1914-45
Dreams and conflicts
走向戰爭
擔架抵達
瘋狂世界
在你的夢中
建構未來
洗腦的威力
不幸後果

新的方向 1945-69
New directions
紐約、紐約
發展成形
在大街上
形塑大眾化
更大之激濺
明星臉

什麼都可以 1970
Anything goes
在框架之外
冷暗物質
偉大的戶外
宗教視野
模特兒關係
取景照相
我,我,我
名聲與財富

有用的資訊
Useful information
現代藝術大事年表
藝術家簡介
藝術名詞解釋

 

導言

什麼是現代藝術?

  現代藝術可以是任何東西,舉凡一幅精巧的油畫、一個正在溶化的雪球、或是一間燈火明滅的空屋,都可以被稱為現代藝術。令人驚訝的是,遠在1850年代,人們即以「現代藝術」這個名詞來描述藝術。它聽起來感覺好像不是很現代,但是卻被當時的藝術家,以一種十分激進的方式,重新去思索他們創作的目的與觀念。

◆表現風格大不同

  幾世紀以來,多數的藝術家嘗試在畫布上創造出一種真實的錯覺,就是所謂的3D(三度空間)的景象。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後,這種單一的創作表現開始有了改變——部分原因來自於1830年代發明的攝影術。在這之前,人們依賴藝術家來捕捉事物的外觀,然而一旦攝影可以達到這項要求時,有些藝術家就覺得他們應該轉而做點不一樣的東西。並且,在過去多數藝術家都是靠有錢人資助,依照他們的喜好來創作作品;然而這種現象到了十九世紀時也有了改變。藝術家開始先做作品,然後才銷售,也因此給了藝術家更多的自由空間來實驗。

  以作品「空幻」3和「桌上的吉他」2二件油畫來做比較說明:兩幅畫作都是靜物畫,都在表現物件的配置,或者說一種靜物的排列,這是傳統的作畫主題;然而,在這兩幅畫中,其差異點卻遠比相似點來得明顯多了。

◆強調作品原創性

  多數人都以藝術家的繪畫技巧來評論其藝術的價值——所以大家對於繪工精細、栩栩如生的繪畫作品如「空幻」,就比實驗性作品如「桌上的吉他」來得有印象多了。但是,對現在許多藝術家來說,原創性遠比技術性重要多了;骷髏頭或許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但是吉他的簡單造形和鮮活色彩,讓「桌上的吉他」更具吸引力與創新的想像。

◆這……是藝術嗎?

  在今天,藝術是如此地強調原創性,也因此當藝術家不斷去挑戰我們所認知的「藝術」界定時,也就不讓人感到太過驚訝了!今天當你去參觀一間畫廊,你可能會看到一幅全然泛白的畫布、一個瓶架、一排小圓石、一個漢堡形狀的巨大墊子、或是宴會後留下來的一堆垃圾等等。這些對你來說算是藝術嗎?「藝術」原意指的是「由人創作」的作品,但是上面提到的這些東西,根本非藝術家所創,有些也不過是被藝術家發現而已。你根本不預期會在畫廊看到這些東西。難道就因為在畫廊看到它們,它們就因此而成為藝術了嗎?

◆新視界的震撼

  許多的現代藝術作品都故意弄得很新奇嚇人,為的就是要讓你吃驚,並促使你從新的角度看待事物。但是,如果你對這些現代作品仔細觀閱後,又會發現它們常常是我們所熟悉的舊主題。就像作品「在人類心中,對死亡的物質不可能性」1所示,英國藝術家赫斯特(Damien Hirst, 1965-)因為將死去動物作為作品而聲名狼藉,他想要去表達死亡的主題,就像那幅十七世紀的油畫作品「空幻」一樣。那個被保存下來的鯊魚,就像那被畫出來的骷髏頭一樣,都是要讓我們去聯想死亡。但是,鯊魚看起來如此地鮮活,以至於讓人無法去面對它死亡的事實——就像赫斯特的作品標題所示:「在人類心中,對死亡的物質不可能性」。

◆引發爭議辯論

  現代藝術能夠引發激烈的爭辯,有時候甚至成為法院偵辦討論的案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念和想法,也因此要去解決所有歧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雕塑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曾經控告美國海關,因為海關要他去證明他的雕塑作品是「藝術」,結果他贏了*。但是,美國雕塑家塞拉(Richard Serra, 1939-)就沒有如此幸運了。他為紐約市府廣場創作了一件以巨大彎曲鋼牆為造形的公共藝術「傾斜之拱」 (Tilted Arc),這件作品引發了當地民眾的不滿,因為他們認為這件作品讓他們無法方便地使用這個廣場空間。對塞拉而言,這就是他想要呈現的重點——他企圖改變民眾對這個空間的認知。但是,法院公聽會後,法官判定這件作品必須被移走。

譯序

你今天現代藝術了嗎?

  「我不懂藝術啦!」「看不懂現代藝術在做什麼耶!」每當聽到這類的謙遜(或推諉)說辭時,心中總是油然升起婉惜之情。難道說接觸藝術、認識藝術,是如此地拒人於千里之外嗎?不是說「人人皆為藝術家」「處處是藝術」嗎?這樣的說辭絕不是口號,而是有跡可循、有法可行。

  記得有一次與非藝術圈的朋友提及被《時代》雜誌(Time)選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及作品,畢卡索與他劃時代的經典巨作──「亞維儂姑娘」(請參見第43頁)榮登榜首。朋友嗤之以鼻地說:「那女人畫得這麼醜又不像,怎麼可能是最偉大的傑作呢?」我跟他解釋說:「傳統的古典畫作是在二度的平面空間裡,透過透視法,讓觀者看到宛如三度空間(有景深深度)的真實景致;但是,畢卡索卻顛覆這個主導我們幾百年看畫習慣的繪畫傳統,讓我們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同時看到不同角度的景致並置在同一個畫面裡。」朋友這才恍然大悟發現到:「原來愈了解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原委,才愈能開放並接受不同的藝術創意表現。那我應該多聽聽、多看看才對囉!」

  在強調創意思考的今天,藝術正是改變慣性思維的最佳媒介。藝術不只是藝術,它是一種態度,一種視野,一種正面能量,及一種「具化的哲學思維」。哲學愛好智慧,哲學是對人類經驗做整體而根本的反省,從中獲得啟發後,再指引到實際生活上。而藝術就是將這樣的智慧直接與生活連結、和生命對話。

  看看古往今來的作品,藝術談的其實離不開人類生活經驗的陳述與反芻,而所謂藝術的態度及視野,就是讓我們的日常生活作息,不再受限於慣性思考,能夠延伸想像的空間,開展創意的想法,養成對事物深刻的反省與觀察。

  舉例來說,美國藝術家克魯格的作品「無題」(你的凝視打在我的側臉上)(請參見第134頁),就帶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每個民族、每個社會都有各自獨立發展的美感判斷準則,就像泰北的長頸族、或是台灣的瘦身美女;而克魯格的作品卻強烈點出:在這種集體的美感強迫制約下,我們是否還能把持堅定的自覺能力,去關照隱藏在社會壓力之下的種種不平等、不合理對待?

  而如果單就審美的角度來看,審美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也就是說作品的意義如你眼睛所見。但是,如何讓我們的眼睛所見如「海納百川」般的細膩有深度呢?想要看得深、看得廣,審美的眼光必須經過鍛鍊,更需要知識的豐富。如果你知道「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為什麼要將我們觀畫的自然再現原則,翻轉成用幾何造形來重現自然,也才會明白為什麼畢卡索要把畫得像的東西,反而把它畫得很不像,如此也才能成就他藝術原創的崇高地位。

  有了對藝術史的這層基礎認識後,你或許就會明白「當代藝術之父」杜象放在美術館內展示的小便盆(請參見第69頁),是在搞什麼飛機?!因為他就是要讓你去好好想一想:小便盆不是藝術,那什麼是藝術呢?若是你更進一步質疑:「那我也會做藝術啊!」好,那到底誰是藝術家呢?在此恭喜你了!因為你已經看懂現代藝術了,而這也正是這本書寫作的目的!

  在台灣,父母對藝術的認知多半是孩子能畫並且畫得像,因此美術教育多是以寫生畫畫為主。但是,藝術的珍貴並不是建立在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而是應該能夠將藝術鑑賞當作創作的一部分,進一步讓藝術的美感經驗與創新視野,延展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體驗上。譯者本身的藝術學習道路,就是從藝術史的學習開始,透過藝術的潛移默化,領悟到:「懂藝術是生命的幸福擁有。」從現在起,把「現代藝術」變成動詞,讓藝術帶給你每天反省與成長的力量,從今天起,問問自己:「你今天現代藝術了嗎?」

 

內容連載

瘋狂世界
A world gone mad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部分藝術家故意去創作一些奇怪的作品,而且常常是藝不驚人死不休。受到戰爭的驚嚇,讓他們去全然地抗拒傳統價值——包括文化面與政治面,都提供了最好的發展溫床。因此,他們採取非因襲傳統的媒材與方法,憑藉的是比過去更多的機會(chance)而非技藝(skill)來創作作品。他們稱這種創作方式為達達(Data),一個刻意毫無意義的名稱,一個從字典中隨機挑出的字眼。


◆現成物即藝術
最知名的一件達達藝術作品是由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所創作的「噴泉」——一個小便盆,在它的背後有杜象「R. Mutt, 1917」的簽名。杜象將這個以工業製成的東西當作作品,稱之為「現成物」(readymades)。杜象把工廠製造出來的商品當作作品呈現,挑戰認定藝術應該是獨一無二,由技藝非凡的藝術家所創作的傳統認知。

對杜象而言,藝術家的藝術觀念比他的藝術作品更重要,根據他的說法:「對於這個噴泉是不是由馬特先生親手製作,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選擇了它……他創造了對這個物件的一個新想法。」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樣的說法。當杜象試圖將這件作品在獨立藝術家協會(the 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的展覽上展出時,卻遭到他們婉拒,他則以退出協會作為抗議。


◆偽裝表演
許多人在戰時前往中立國瑞士尋求庇護,特別是最大的城市——蘇黎世。1916年的蘇黎世,包爾(Hugo Ball, 1886-1927)開了一間名為「福爾特爾的夜總會」(The Cabaret Voltaire),這家夜總會的表演很快地就成為達達成員集會的重要場所。包爾說這個夜總會的目的是為了「去提醒這個世界上,除了戰爭與國家主義之外,還存在著具有獨立思想的一群人。」——雖然這家店的老闆只是單純地希望這間店能幫他多賣一些啤酒和三明治。但在這裡的夜店表演中,包爾和他的朋友在一間飾以藝術家阿爾普(Hans Arp, 1887-1966)、畢卡索等人作品的房間裡,上演著一些怪異的演出——一種表演藝術。包爾本人則是盛裝打扮,朗誦一些由無意義的字所寫成的「聲音詩歌」(sound poems)。他以為只能去用這些捏造的字,因為一般正常的字已經腐朽而毫無意義了。


◆大量的舊垃圾
德國達達藝術家史維塔斯(Kurt Schwitters, 1887-1948)從每天生活中的垃圾及殘餘物中,創作出精巧的拼貼作品,而作品拼貼出的每一層內容,就是他自己的生活寫照,從他讀的報紙、旅途中的存根或是展演的票根等等。作品「莫爾茲畫32A—櫻桃畫」2包括了:一個舊的酒瓶軟木塞、木屑、金屬、紙和織品以及一張印有櫻桃的卡片,全都被小心地安排在充滿形狀與色彩的抽象圖像中。

史維塔斯為他的拼貼技術創了一個專門的術語——「莫爾茲」(Merz)。這個名字是出自他的一件作品。在作品的報紙碎片中,有一個原意是「商業」的德國字「kommerz」,直接擷取後面的四個字母而來的。史維塔斯將莫爾茲發揮到極致,他將整個房間放滿了巨大的3D立體拼貼物,試圖創造一個充斥拼貼的環境。他稱這種構造為「莫爾茲佈」(Merzbau),也就是「莫爾茲建築物」(Merz-buildings)。當他創作作品時,拜訪他的朋友們常會發現他們弄丟一些像鑰匙和鉛筆類的小東西,而稍後又再度發現它們的蹤跡,原來它們全都被放置到藝術家的最新作品中。


◆畫面陷阱
達達對後世藝術家的影響極大,特別是1960年代的新寫實主義運動(New Realism)。新寫實主義藝術家通常利用被丟棄的廢棄物來做作品,像是撕破的海報或是老舊的咖啡研磨機,來探究今天的現代生活及消費文化。之所以把這些廢棄物視為藝術,就是要提出質疑:這些東西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被生產及消費的?在其他一些例子裡,如:「tableaux-pieges」,也就是「畫面陷阱」(picture-traps),藝術家「捕捉」到一些隨機取得的物件,將它們掛置在牆上3。這些作品同樣地以它的不預期性來「捕捉」觀眾的目光——擺上真實的3D立體物件,而非你期待見到的2D平面畫作。


在一場達達的表演中,包爾穿上閃亮的紙板衣,戴上高帽,嚴肅地吟唱一首由「blago bung」和「ba-umf」等聲音寫就的一首詩。


網站連結
想探究有關杜象生活與作品的互動年表,請上網www.usborne-quicklinks.com,先鍵入關鍵字(Enter your keywords):modern art,於頁碼查詢欄(Enter a page number)鍵入38。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3
    $150
  2. 二手書
    63
    $220
  3. 二手書
    63
    $220
  4. 二手書
    68
    $237
  5. 新書
    79
    $277
  6. 新書
    79
    $277
  7. 新書
    85
    $298
  8. 新書
    88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