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

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
定價:260
NT $ 130 ~ 475
 

內容簡介

瞭解小說藝術奧祕,從事小說寫作、文學批評與賞析者的必讀經典。

  本書共分九章,就小說的七個層面:故事、人物、情節、幻想、預言、圖式、節奏,以作者細膩的觀察,優美與洗鍊的筆調,分析並探討小說的內容。佛斯特認為,小說家的任務即是熟練地駕馭這些面向,做到「面面俱到」,而小說家的功力,就表現在他是否有能力涵容並調節這些面向。

作者簡介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

  一八七九年一月一日生於倫敦。自小由寡母和姨婆扶養長大。一九○一年自劍橋大學畢業,接下來的十年,在海外遊歷,先後住過印度、義大利和其他國家。這些異國經驗,為佛斯特的小說提供豐富的素材。

  佛斯特曾參與過一個由作家、藝術家和知識份子組成的人文社團──「布倫斯伯利社」(Bloomsbury Group),其中的成員都是熠熠閃耀的藝文人士,包括: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音樂家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評論家羅傑.佛萊 (Roger Fry)和麥卡錫(Desmond MacCarthy)、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布倫斯伯利社」是知識份子的泉源,也為年輕小說家提供文化刺激。

  佛斯特的作品包括許多短篇小說與六本長篇小說:《天使裹足之處》(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1905)、《最長的旅程》(The Longest Journey , 1907)、《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 1908)、《霍華德莊園》(Howards End,又譯《此情可問天》,1910)、《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 1924)、《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 1971)等。其中《印度之旅》備受肯定,被譽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該書出版後,佛斯特將重心轉向講學與文學評論,一九二七年他應邀到劍橋大學主持克拉克講座,這一系列演講成為他最受歡迎之論文集《小說面面觀》的基礎。

  一九四六年,佛斯特接受劍橋大橋研究員一職,此後,他一直待在劍橋,直到一九七○年過世為止。

譯者簡介

蘇希亞

  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社系博士班。譯有《不得立法侵犯》、《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人,生而平等》、《粉紅色童話》、《貪瀆者》等書。

 

目錄

導讀
推薦序
佛斯特年表
前言 法蘭克.柯默德(FrankKermond)
編者序 奧利佛.史多利布瑞斯(OliverStallybrass)

第一章 緒論

  小說,頂多是文學領域的一塊濕地,由上百條小河灌溉著,偶爾匯聚成一片沼澤。所以,我不驚訝,詩人雖然對小說不屑一顧,但一不小心就會蹚了一身泥水。我也不詫異,當史學家意外發現小說被當作正史時,他們會有多麼惱怒。

第二章 故事 

  故事,是按照一連串事件的發生時間,依序排列而成的敘事;就像晚餐在早餐之後,週二在週一之後,死亡之後才是腐爛等等。身為一則故事,它唯一的價值,是激起讀者想知道後續發展的興趣。反之,它也只能有一個過失:無法激起讀者想知道後續發展的興趣。

第三章 人物(上)

  人的生命始於一個被遺忘的經驗,終於一個他參與、卻無法瞭解的經驗。這就是小說家打算在小說中介紹的人物,或是說,小說家所創造的人物就是類似這樣。只要小說家認為適當,他可以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他對人物的內心生活一清二楚。

第四章 人物(下)

  人物受到召喚一一就定位,只是他們的個性叛逆難馴。因為他們和我們這樣的真實人物太過近似……倘若賦予他們全然的自由的話,他們可能會把整本小說踹得支離破碎;倘若加以嚴格約束的話,他們恐怕也會以死相逼,讓故事因內在崩壞而毀滅。

第五章 情節

  倘若這是故事,那我們問的是:「然後呢?」倘若這是情節,我們關心的則是:「為什麼?」這是兩個不同小說面的基本差異。情節,是不能說給猛打哈欠的原始人或蘇丹暴君聽的,也不適合他們的現代同類──電影觀眾。情節,需要理解和記性。

第六章 幻想

  有些小說家認為:「小說裡面的東西,都是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但幻想小說家則覺得:「這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以,第一、你得將我的小說視為一個整體而予以接受;第二、還要接受書中某些特定的東西。」

第七章預言

  預言面需要兩個條件:謙虛和放下幽默感……謙虛在此卻是絕對必要的。少了它的佐助,我們就聽不見預言者的聲音,也看不見預言的光華,只看到可笑的事物。至於幽默感則是必須揚棄的,這種附庸於有教養人士的特質必須擱置在一旁。

第八章圖示與節奏

  圖式是小說中具美感的那一面……圖式主要源自於情節,伴隨情節猶如雲中的一道光,雲隨風散去之後,這道光依舊清晰可見……節奏不像圖式那般隨處都在,而是透過它優美的起伏盈缺,讓我們感受到驚喜、新奇和希望。

第九章結語

  歷史持續前進,藝術卻恆久不變。未來的小說家,即使因為創作的心靈改變了寫作的技巧,他們仍舊必須藉由過去的事實,才能看透所有的新事實。

 

內容連載

推薦序

專業的寫作者,業餘的精讀者——小說初寫者的練劍祕笈

鍾文音


重讀佛斯特新版的《小說面面觀》,更多時候卻想起了米蘭昆德拉,這意味著將佛斯特的論述放在當代仍是很受用的。佛斯特和米蘭昆德拉相距五十年,《小說面面觀》內容講稿問世於一九二七年,米蘭昆德拉出生於一九二九年,昆德拉寫《小說的藝術》與《簾幕》更已是九○年代之後的事了。

穿越漫漫時空,佛斯特的這本演講集,仍可視為一個美麗的小說理論「原型」。我們或許無法在《小說面面觀》裡尋找到當紅的關鍵字:美學、後設、魔幻、荒誕、諧擬……,但我們依然在佛斯特身上找到亙古名詞:圖式、預言、節奏、邏輯、獨白、潛意識……與圓形人物、扁形人物、沙漏型小說、長鍊型小說。

我們在佛斯特之後的重要小說家身上讀到許多關於「小說」的理論與方法,但這些後來者有不少是從佛斯特這棵大樹所繁衍出來的枝葉,或者相似品種。這本我早年閱讀的書稿,可以說提供了我最初對於西方現代小說解析的想像地圖。這本書亦可視為我最初的第一本小說理論聖經,多年後,在佛斯特描繪的小說濕地裡,我終於光著腳丫子、奮不顧身地走進這座歧路重重且可能導致心靈塌陷的濕地,進而耕耘出屬於自己品種的小說花園。

一代又一代的小說家都不免提及:何謂小說家?小說是什麼?小說該怎麼寫?小說寫給誰看?但多少年來,小說論述恢弘壯觀,但卻常是愈說愈讓人糊塗,愈讓人無所依尋。

小說家,一個需索高度自由卻又得高度自律的行業。這雙重極端性的難處,幾乎每個小說家都得去面對它。佛斯特亦然,在他當時要接下這場講座時,他忐忑不安,因為一種制式的演講,意味著交出某些個人自由權。然現實裡他「需要錢」,而且他已經交出重要作品《印度之旅》,加上當時他手上又無別的計畫,於是他答應主持講座,一旦作家站上講台,即揭掉小說家這道神祕簾幕。他親自走在火線上,和讀者交鋒;挑釁經典作品,和評論家搏鬥,他甚至大力抨擊許多讀者是學院裡的偽學者。「一個沒有能力談論自己創作的人,絕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廉幕》一書裡說道,這或可拿來當作佛斯特演講的註腳。

多年來,佛斯特在《小說面面觀》的某些想法仍在我心中持續醞釀,也許因為佛斯特本身就是卓越的小說家,加上頗喜歡《印度之旅》,因此他所提出的小說觀點於我深具說服力。(一個好的小說家提出的觀點才有力量,反之一個壞小說家誰要聽他嘮叨?)所以我想,敢出來談如何寫小說的小說家,首先必須是個好的小說家,其次是廣泛閱讀各種小說的精讀小說家(他才能知道自己和他者作品的相關位置與歷史分量),其三是他有能力分析自己的作品與其他作品。除此,還得要不畏流言與不從俗。關於這幾點,佛斯特當然都具備了。

《小說面面觀》是佛斯特在劍橋大學克拉克講座的講稿集結,因此並非是一本全以論述寫成的小說觀,且因應演講稿的方式與長度,得將小說拆解成主題式的七大塊,佛斯特於是沿著「故事、人物、情節、幻想、預言、圖式、節奏」,來建構其小說觀,他讓原本一座無形的小說城堡,逐漸形塑成可循序漸進的有機生命體。(當然這樣的演講稿也會限制小說家更深層幽微、難以言說的東西!)

即使有受制於演講的限定,這本書仍是小說家背後美學思維的再現,可以看出小說家極力拆解小說這棟巨大建築裡的組織,從而暴露各種材質,他讓人不得不重新回歸小說家的作品本身,因為唯有小說家的原創作品才是真正的思維下錨處,創作者依然比評論者站在更高的位置,因為原創者只有一位,而評論家卻可能為數不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
    $130
  2. 電子書
    69
    $180
  3. 二手書
    73
    $190
  4. 二手書
    73
    $190
  5. 新書
    79
    $205
  6. 新書
    85
    $221
  7. 新書
    85
    $221
  8. 新書
    88
    $229
  9. 新書
    88
    $229
  10. 新書
    9
    $234
  11. 新書
    9
    $234
  12. 新書
    $288
  13. 新書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