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第八天: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革命首部曲 DNA
- 作者:賈德森
- 原文作者:Horace Freeland Judson
- 譯者:楊玉齡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08-12-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64161
- ISBN13:9789573264163
- 裝訂:平裝 / 38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20世紀,科學界發生兩次重大的革命,一次在物理學領域,始於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另一次在生物學領域,即分子生物學的萌芽與鋪展。這兩次科學革命影響深遠,徹底改變人類對自身與大自然的看法。
《創世第八天》即描繪20世紀分子生物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分為DNA、RNA、蛋白質三冊,回顧那段幾乎每天都有革命性新發現的偉大時期。本書作者費時7年,親自訪問120多位諾貝爾獎級科學家,並閱讀許多重要文獻、未公開信件、實驗筆記和備忘錄等,取其菁華撰寫成這部巨著,自1978年出版以來便成為分子生物學發展史的經典巨著。中文版依據的是1996年最新增訂版,作者並在書末補充其間20年的分子生物學最新發展。
本書以細膩的筆法詳述所有重要發現的來龍去脈,將每位重量級科學家的性格與特質描繪得栩栩如生,重現他們的合作與競爭、友誼與爭吵、智慧火花與箇中內幕,讀者如同身在現場一起辛苦實驗、腦力激盪,也一同品嚐失敗的苦果和勝利的滋味,得到的啟發與感動無可比擬。正如著名物理學家暨作家伯恩斯坦(Jeremy Bernstein)所說:「現代生物學的新發現,為人類和科學界創造出非凡的故事,而這故事沒有人講得比賈德森的《創世第八天》好。」
在「首部曲DNA」,作者帶我們跟隨當年科學家的腳步,從孟德爾的豌豆實驗開始,一步步解析遺傳的內涵與機制、追蹤研究基因的特性與本質、逐漸聚焦於DNA分子,最後回到華森與克里克相遇的那一天,重新走一次破解DNA雙螺旋結構的精采歷程,也開始體會這個結構所孕育的遺傳涵義。
作者簡介
賈德森(Horace Freeland Judson)
是非常知名的分子生物學歷史學者,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曾任《時人》雜誌駐歐洲特派員七年,並為《紐約客》、《哈潑》、《自然》等雜誌撰稿,而他便是在這段時間接觸到剛萌芽的現代分子生物學,訪問了許多知名科學家,也與他們成為長期友人。後來賈德森曾於史丹佛、約翰霍普金斯和喬治華盛頓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目前正在撰寫《創世第八天》的續集,續寫分子生物學的後來發展。
譯者簡介
楊玉齡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現專任自由翻譯寫作,以科普書籍為主。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譯作《生物圈的未來》榮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大自然的獵人》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推薦獎、《雁鵝與勞倫茲》榮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編輯室報告
關於《創世第八天》的中文版 吳程遠
陳文盛教授為《創世第八天》三部曲 (即《DNA》、《RNA》和《蛋白質》) 撰寫的推薦導讀結尾部分說:「……到底誰這麼傻?出版這本肯定賠錢的半科普書?我必須佩服也感激遠流……投入這本書的出版。了不起的巨著值得了不起的出版家的傻勁。」
其實這本「巨著」的出版,的確經歷了一點點曲折。
已經是一九九四年初的事了,周成功教授邀我們到陽明大學,要「介紹幾位對科普出版很有熱忱的教授給我們認識。」
其中一位是鄭明媛教授。她拿出頁面已經發黃、被她翻閱到有點破爛的一本「大書」,封面上達文西著名的人體比例圖倒是滿能吸引我們的目光,書名直譯過來《創世第八天》也很特別,很有創意 註 。「拜託你們出中文版,讓學生們可以讀一讀。這本書在外國是暢銷書呢。」但我們很清楚,其他國家的銷售紀錄不一定等於本地的成功保證。這是我第一次跟這本書面對面接觸。
其實在這之前,周成功、陳文盛等好幾位教授早已提起過這本書,很希望看到中文版的出現。那時候,台灣的科普出版剛興起一波熱潮,可是像《創世第八天》這樣博大精深的「半科普書」還是令人卻步。後來,我跟我的同事開玩笑說:「也許等我們退休之前就來出版這本書吧。」然後透過亞馬遜網路書店一人買了一本《創世第八天》的英文版。
時間過得很快,二○○一年間因緣際會地參與了《科學人》雜誌的創刊,發行人王榮文說會提供足夠的資源,「只要不賠錢就繼續辦下去。」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大約在《科學人》出刊滿三年的時候吧,有一天突然覺得,也許出版《創世第八天》的時機成熟了:無論電子或平面媒體上,關於基因、DNA、RNA等研究的報導已是理所當然,《科學人》不用說,二○○三年《紐約時報》也為了DNA結構發現五十週年做了很大的專題報導;可是多年下來,還真的沒看過一本像《創世第八天》這樣透過第一手採訪(採訪當年的實際研究和發現者)、完整講述分子生物學來龍去脈的書。讀這本書,你真的可以感受到以及學習第一流科學家的研究精神。就編輯角度而言,由於得到翻譯經驗豐富的譯者楊玉齡首肯翻譯此書(結果花了將近兩年!),鄭明媛教授答應幫忙審稿(陳文盛、周成功兩位教授當然也熱心加入,提供意見),我們編輯人員本身也具備了化學、生命科學、物理、數學和大眾傳播等背景;於是向公司提出出版計畫,獲得支持後(「只要不賠錢就可以出版下去……」)便勇往直前了。
回應陳文盛教授的半玩笑話,我們也想半開玩笑說:當紅電影《海角七號》也是憑著傻勁拍出來的。因此希望「電影看《海角七號》;想了解眾多英雄人物如何解開生命的奧秘,就看《創世第八天》!」
個人覺得,科普書的最大作用,除了幫助讀者了解科學發展、學習「面對數據說話」的科學精神之外,大概就是要引起讀者對科學的好奇心,甚至加入貢獻行列。因此,要是這本《創世第八天》的出版,能在我們讀者中激發出一個半個華森或克里克,那我們就非常、非常有成就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