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之樹

瑜伽之樹
定價:250
NT $ 110 ~ 225
  • 作者:艾揚格
  • 原文作者:B. K. S. Iyengar
  • 譯者:余麗娜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出版日期:2008-08-1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782387
  • ISBN13:9789866782381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艾揚格是當代重量級的瑜伽大師,全球弟子無數。他不僅以瑜伽探索了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還提出一套實際可行的方法、語言,讓一般人也能登堂入室。

  《瑜伽之樹》是艾揚格在歐洲各國的演講結集,他從瑜伽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到對應身心靈的哲理沉思,向世人傳授這門學問的全貌及精華。書中兼論家庭、愛與性、健康與療癒、冥想以及死亡,將瑜伽與人生,做了完整的引導與融合,更對瑜伽教學者提供了諸多寶貴的建議。

  本書中,艾揚格以淺顯易懂的語句,分享個人練習瑜伽體位法與呼吸法的經驗,不論你是瑜伽的門外漢,還是已有瑜伽基礎,想再更深一層地探索這門整體學問,本書都是您的最佳指導。

作者簡介

艾揚格(B. K. S. Iyengar)

  印度人,生於1918年,九歲喪父,家道清貧,但屬於婆羅門階級。因身體孱弱,在姊夫亦即印度著名哲人及梵文學者克里希納馬恰亞(T. Krishnamacharya)要求下開始學習瑜伽,從此走上瑜伽研究教學之路。

  艾楊格是二十世紀瑜伽現代化的頭號推手。1936年,年僅十八歲的艾揚格遵奉師命去教授瑜伽體位法。1952年因緣際會下成了小提琴家曼紐因的導師,兩年後受邀赴英,名聲從此逐漸在倫敦的藝術界傳開。艾揚格在1960年代初期已經成為英國的知名人物,曾接受BBC電視台專訪。1966年,第一本著作《瑜伽之光》(Light on Yoga)出版,該書影響深遠,是瑜伽史上的經典之作。1967年為英國官方訓練瑜伽老師,1969年,瑜伽正式進入英國成人教育系統。

  早在1956年,艾揚格就受邀至美國,為人治療並做演說和示範,但這趟初訪經驗並不愉快。一直到1973年,有心求法的美國人萬里迢迢辛苦跋涉到印度,終於在普那尋到這位十七年前失之交臂的大師父,懇請艾揚格赴美教學。

  從西岸到東岸,艾揚格調教出一批批優秀嚴謹的美國本土「艾氏瑜伽」老師,這些老師不但為美國奠定了安全、確實、有系統的瑜伽體位法的練習根基,同時他們一生老實練習的功夫,加上研究、創新的精神,使得三十幾年下來,瑜伽在美國這塊土地上開出繁茂的花朵,還有豐富的出版成果。1991及2002年兩度獲印度政府表揚,被視為印度國寶級大師;2004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艾揚格為「影響美國的100人」。

譯者簡介

余麗娜


2000年開始練習瑜伽體位法
2005年進入美國加州柏克萊的瑜伽室(The Yoga Room)練習
並參加瑜伽室的三年進階研習課程(The Advanced Studies Program)
接受艾揚格式的瑜伽訓練
於2008年結業

 

作者序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苦,其苦或在身,或在心,或在靈。瑜伽科學幫助我們把身體當成神殿似地維護,使它和靈魂一樣潔淨……當你完全沉浸其中,不回想過去的印象,時時刻刻不斷地調整,盡力做到完美、精準,那麼瑜伽就變成靈性的練習。如果你的心散漫不定,或是身、心、念頭各行其是,儘管你正在練習,儘管你說瑜伽是靈性的,它仍是官能的。
──艾揚格

 

內容連載

第一部 瑜伽與人生
瑜伽是一

“Yoga”這個字的意思是「結合」──個體靈魂和普世靈性(the Universal Spirit)的結合。這個觀念太抽象,不容易理解。為了配合我們能理解的程度,我把瑜伽解釋為:身與心以及心與靈的結合。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苦,其苦或在身, 或在心,或在靈,瑜伽科學幫助我們把身體當成神殿似地維護,使它和靈魂一樣潔淨。人的身體是怠惰的,心是活潑的,靈魂是光明的。瑜伽是要把身修練得和心一樣活潑,這樣身、心都活潑之後,從而導向光明的靈魂。

古聖先賢告訴我們,有許許多多的路可通達終極目標:照見靈魂(the sight of the soul)(譯註)。心的科學在瑜伽修行體系裡稱為帝王瑜伽(raja-yoga);知識之學稱為智瑜伽(jnana-yoga);責任之學稱為實踐瑜伽(karma-yoga);意志之學稱為哈達瑜伽(hatha-yoga)。這些派別名稱對古代經典的作者來說,就像鋼琴上的琴鍵,琴鍵有許許多多,但音樂只有一種。同樣地,個人的瑜伽修行驗證過程各有獨到之處,所用的言詞各有不同,但瑜伽卻是一體的。就像不同的國家對神有不同的稱呼,但神卻是唯一不二的。

以知性方式修習瑜伽的人說:帝王瑜伽是靈性的,而哈達瑜伽僅止於生理的層次。這個觀念大謬不然。就像所有的道路都會通往源頭一樣,哈達瑜伽也可以使人照見靈魂。那些如此區別哈達瑜伽和帝王瑜伽的人,有誰徹底研究過《哈達瑜伽之光》(Hatha Yoga Pradipika)或其他哈達瑜伽的古籍?又有誰徹底研讀過帕坦加利的《瑜伽經》(Patanjali, Yoga Sutras)?這部經典是帝王瑜伽的主要源頭。他們可知道《哈達瑜伽之光》的最後一章叫「三摩地篇」(Samadhi Pada)?它闡述三摩地的狀態,也就是和至高靈性(the Supreme Spirit)合一的狀態。而帝王瑜伽的終極目的是什麼?不也是三摩地嗎?所以兩者有何不同?

如果不把“hatha”限於生理的層面,而稍微思考心理的層面,就會更瞭解哈達瑜伽是生理的還是精神的。“ha”是「太陽」的意思,也就是身體裡的太陽,指的是我們的靈魂;“tha”是月亮的意思,指的是我們的意識。太陽的能量永遠不滅,月亮卻有消長盈虧;也就是說,我們內在的太陽(靈魂)是永遠不滅的,而自靈魂汲取能量的心或意識卻像月亮一樣,有盈有虧、有起有伏、有上有下,不停地消長、波動。心或意識有如水銀,很難掌握。然而當意識和身體統一,意識的能量就穩定;當意識的能量穩定,意識也就穩定,這時靈魂充滿整個身體。

《哈達瑜伽之光》說,瑜伽是「穩定息的波動」;帕坦加利的《瑜伽經》說,瑜伽是「穩定心的波動」。心可以在剎那間多方遊走,它的動作非常迅速多變。可是氣息在同一個時間裡無法到處跑,它只有一條路,不是吸就是呼。它能暫時停在止息狀態,但不能像心那樣一心多用。《哈達瑜伽之光》說,「控制呼吸,觀察息的節奏,可以穩定意識」,這是以控制氣息或能量為始;帕坦加利的《瑜伽經》則以控制意識為先,然而兩者在某一點交會,到頭來了無差別。透過控制呼吸,就控制了意識;透過控制意識,就規律了呼吸。

就像樟腦燃燒時與火焰合而為一,心也融合於靈魂的火焰,這就是哈達瑜伽的最終結果。經典告訴我們:心與靈的結合是哈達瑜伽,帝王瑜伽也是心與靈的結合,因此兩者完全沒有差別。所以說,瑜伽是唯一不二。

瑜伽就是結合身心的修練。對修行的人來說,瑜伽也是結合心與智;對修行更深入的人來說,瑜伽結合了身、心、智與靈。

瑜伽傳統上分為八支:持戒(yama)、內修(niyama)、體位法(asana)、呼吸法(pranayama)、收攝(pratyahara)、心靈集中(dharana)、禪定(dhyana)、三摩地(Samadhi)。不熟悉這些術語的人,乍見這一長串名稱可能心生畏懼。但假以時日,這些觀念和字眼就不會阻礙你瞭解了。

瑜伽也能以三個層次:外層、內層、核心,或生理、心理、心靈三方面來看待。如此一來,瑜伽八支可以分成三部分:持戒和內修這兩支屬於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規範與修為;體位法、呼吸法和收攝這三支可協助個人轉化,以致了解自身;心靈集中、禪定和三摩地這三支不是修練的方法,而是瑜伽修練的結果,能讓人體驗到照見靈魂。

雖然西方人經常認為瑜伽僅止於生理層次,其實它也涵蓋了身與心、心與靈的層次。這門科學把心從身體的束縛解放出來,邁向靈魂。當心和靈結合,靈就獲得自由,從此維持在平和、幸福的狀態。關在籠子裡的小鳥無法飛翔,一旦籠子打開,小鳥飛出樊籠,牠就自由了。同樣地,當心從身體的束縛解放出來,棲息在靈魂的懷裡,人就自由了。

瑜伽的第一個層次在於所謂的戒律,指出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內修告訴我們該做哪些有益於個人和社會的事;持戒告訴我們該避免哪些有害於個人和社會的事。這些道德規範古今中外皆然,放諸四海而皆準。

遵行這些傳統戒律之後,再透過身與心、心與靈的相互作用、彼此滲透,致力於個人的發展。這是瑜伽的第二個層次,也就是練習功夫,包括體位法、呼吸法和收攝。體位法練習身體的各種不同姿勢;呼吸法是有關呼吸的學問;收攝是守住五官不到處攀緣,讓五官往內收攝專注於存在的核心,寂靜於內。

根據帕坦加利在《瑜伽經》裡的描述,瑜伽的第三個層次是瑜伽的珍寶,是前五支修練的成果,也就是:心靈集中、禪定和三摩地。心靈集中是一種全然的專注;禪定是靜心冥想;三摩地是瑜伽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與普世靈性結合的極樂境地。一棵樹在成長時得到悉心照顧,時候到了,樹自然就會開花結果。瑜伽修行也是如此,只要持之以恆,遲早會綻放出自由、幸福的靈性芬芳。樹的精華在於果實,我們修行的精華就在於自由、寧靜、平和與幸福。


(譯註) 不管是本書開頭第一句話裡的the Universal Spirit,還是下面的the Supreme Spirit,照字面譯,怎麼譯自己看了都不順眼,可是它們又是全書很重要的概念詞,在整本書裡反覆出現,我始終找不出適當的譯詞。一直到全書內文翻譯完畢,譯到附錄的「梵文詞彙」時,才發現原來the Universal Spirit就是梵文的Brahman---中文譯為「梵」!我上過幾堂梵文閱讀解析『薄伽梵歌』,記得老師提過Brahman這個字的各種意義,對「梵」有些懵懵懂懂的感覺。譯完全書之後,讀莊春江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這時對這個「梵」才比較清楚了一點,也才能感覺到the Universal Spirit這類英文詞要傳達的意思。可是基於忠於原文的關係,我還是用「普世靈性」、「至高靈性」這類詞。希望這條註解有助於讀者瞭解它們的含意。
在印度婆羅門教的思想裡,「梵」(Brahman)代表宇宙的最高原理。「---在奧義書時代,婆羅門教的哲學思潮從祭祀的形式主義,轉向自我內心的探求,而歸結出『個人真我』的本質與宇宙本體『大我』的本質是相同的。『個人真我』,即是我,是個人的真相,本來面目;『大我』,即是『梵』,是宇宙的真相,本來面目。兩者之間性質相同,『我』即是『梵』,『小我』即是『大我』---
「人的終極理想,不在於向外探索,而是在於發現本來就存在的真實面目,即所謂的『真性』、『本性』,也就是在探求人人的本具面目,而別無其他深奧。因此,其修行的方法,也只是在直接悟入人的本性為『唯一不二的梵』---」(莊春江,『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4
    $110
  2. 二手書
    68
    $170
  3. 二手書
    74
    $185
  4. 二手書
    74
    $185
  5. 新書
    79
    $198
  6. 新書
    79
    $198
  7. 新書
    79
    $198
  8. 新書
    79
    $198
  9. 新書
    79
    $198
  10. 新書
    79
    $198
  11. 新書
    79
    $198
  12. 新書
    9
    $225
  13. 新書
    9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