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一
動物學家稱人為萬物之靈,因為人的心力最強,可以思維善惡、增廣見聞、累積知識;可以控制情緒、發揮愛心、利他淑世;可以展現意志、追求理想、圓滿自我。佛家稱人身難得,因為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而且人有趨吉避凶的德性。其中關鍵乃在於人的心,既可以為非作歹,墮落三惡道,也可以止惡行善,成賢成聖,甚至反觀自照,清淨此心,超越善惡對待,成就出世間極果。
因此,心是宇宙的主宰,研究宇宙必須先研究心,心的研究乃變成一切學問之始。心的體性空寂,無形無色,不可名狀,故超思絕慮,無從探究,只能從心的作用入手。現代心理學稱心的作用有意識、下意識、潛意識三層次。佛教行者透過止觀,把心的作用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大乘唯識家又把意識細分為意識、末那識(意識之根)、阿賴耶識(前七種識之所依、生死輪□之根本);《大乘入楞伽經》、《決定藏論》更立阿摩羅識為第九識;《釋摩訶衍論》則於九識之外,另加一切一心識,總說十識。佛家對於心的解析,最為精微了,非其他宗教或學門所能望其項背。
就表層意識作用來說,眾生透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作用。其中,以意識作用最強,可分為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二種。
五俱意識支持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的見、聞、嗅、嚐、觸作用,順次生起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少了意識,前五識就起不了作用。獨頭意識則是單獨生起的意識作用,包括推理、思考、判斷在內,不受時間的限制,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且超越空間的範圍,盡虛空遍法界,無邊無際。
獨頭意識可分散位獨頭意識、夢中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狂亂獨頭意識四種。散位獨頭意識即不與前五識俱起,而單獨作用的意識,或追憶過去,或籌計未來,或比較、推度、想像、分別,或意念遊走東想西想,佛家稱為「打妄想」。夢中獨頭意識是在睡夢中,緣夢中境界而生起的意識。定中獨頭意識是在禪定中,緣定中境界而生起的意識。狂亂獨頭意識如顛狂、雜亂的精神病患者,緣自己幻想的境界而獨言獨語,或比手畫腳,別人不知其所以。
因此,不能安定內心、控制意識的凡夫,不是心隨境轉(五俱意識),就是打妄想、做夢、執著定中境界、胡言亂語(獨頭意識),永遠見不到事實真相,惑業苦相續流轉。我佛慈悲開示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指向諸法實相。修行的密訣在隨時提起正念,不起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參透六根、六塵、六識的虛幻不實,直指諸法實相。這稱為「隨處護念」。處有內六處(即六根)和外六處(即六塵)等十二處,包括有情眾生的身心和外在的物質世界;念即六識,包括眾生的精神世界。因此,「隨處護念」就是在一切情境中照護意識,不失正念,做一個了了分明的人,「但去凡情,不作聖解」就是這個意思。
凡夫的心念總是如五十里瀑流,奔騰不已,必須收攝心念,才能觀察正確。佛在《金剛經》中再三付囑須菩提隨處護念,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從色聲香味觸法去求佛,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本書作者深入《金剛經》之義解與修持,繼《法身舍利寶光》、《永恆的付囑》二書之後,以流暢的語體文注解《金剛經》,寫成這本《隨處護念》,蓋如經中所云:「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意在隨處護念行者般若觀照,以契證實相般若。讀者在浸淫前二書之後再讀本書,必有柳暗花明之體悟,即使對前二書不甚了了,光讀本書就足以掌握金剛般若之心髓,只要隨處護念,即能當下成佛。
余在一個月之中,密集拜讀這三書之初稿,實有淋漓痛快之感,至祈有緣受持《金剛經》者隨處護念得證菩提。
鄭振煌 盂蘭盆節於慧炬
代序二
平實前行
我執經常機伶狡詐地潛藏在情緒與慾念背後,操縱思想言行,讓人難以覺察,並以有限認知與二元性邏輯判斷為運作依據,使我們無法窺見世界的實相,並陷於愁苦中翻攪浮沉。
佛以大智慧洞見世界實相,並以大慈悲救渡眾生脫離苦海,《金剛經》是佛的重要教誨,不但告訴我們世界的真相,也指出離苦的根本之道。本書作者在「光明之行」系列的前兩本書—《法身舍利寶光》及《永恆的付囑》中,利用以經解經,以及較為平白的方式,精闢地闡釋《金剛經》的奧妙精義。但是作者了解,許多人即便能夠領會《金剛經》的要旨,生出油然信心,但在遭受較大衝擊時,往往把持不住,甚至崩潰,毫無招架之力。因為理解或相信,並不是真正的知道,唯有親身經歷過、碰觸過,才能由實際體驗中產生有力量的真知實信。
為了幫助誠心探究生命實相的修行者,作者透過本書,揭示真修實練過程中,要注意與謹守的關鍵要領,可能發生的情況與問題,經常出現的陷阱與岔路。所以,這是一本實修指南。修行者若能詳盡研讀,將有助於增長智慧,蒙受正信正念之護持。
兩年前,有緣聆聽作者講述《金剛經》及實修方法,諸多疑惑頓時釋然,心底升起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心情,並試著將之融入生活與工作之中。兩年下來,逐漸感受到一些轉變,比較能夠關注行動而不期待結果、安適於簡單的生活,對身體感覺與思緒較為清楚,也比以往更能接納和面對自己的缺失與不足。同時,也漸漸形成一股內在的力量,較為安定的力量,可以不做的力量,不受情緒與自我操控的力量。
經由親身體驗,我對《金剛經》與作者傳達的法要,產生了一份難以言喻的確信。深信,若能銘記謹守,隨處護念,將可步上智慧之路,光明之路。特借此一角分享讀者,盼有助於在企及或停滯、繁難或平淡的情境下,仍能安住心緒,虔心研讀,在生命之路上,平實前行。
何興亞 中華新時代協會理事
自序
《隨處護念》是本《金剛經》實修解讀的第三本。此書旨在解釋《金剛經》中的般若觀照。般若觀照出生諸賢、諸聖、諸佛。是故,佛說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般若觀照中出,以般若觀照而得薩婆若,以薩婆若而得無上大菩提。
般若觀照,是諸佛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此無上菩提正修行路難逢難遇。若有人得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般若觀照是趣向諸佛無上正等正覺的不二之法,是無為法,是不生滅法,是圓滿無上菩提的因地法行。若能剎那相應,一念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起於座,即入如來大寂滅海。
是故一切求於真實解脫者,應知般若觀照,應思惟般若觀照,應行般若觀照,以便疾得無上菩提。行般若觀照者應當明瞭般若觀照不可知,般若觀照不可思惟,般若觀照不可行,無上菩提不可得,而如是等處即是行般若觀照者的迷悶之處。
《隨處護念》一書,旨在幫助般若觀照行者,於諸經文文字名相生迷悶處,諦聽佛於此處的護念,依照如來光明的指引,得以通過修持中的各種難關。般若觀照行者依佛護念,得以肅清慧目,清淨法眼。
《隨處護念》一書,以逐句甚至逐字的方式,解讀佛對般若觀照者的慈悲護念,實是般若行者不可多得的修行法本。般若行者在找尋此書,此書亦在找尋般若行者。能與此書相遇,這是無量劫的因緣。翻開此書就是你新生的一刻,看一遍將消除你無量煩惱,看七遍將消除無量罪業。依此金剛般若觀照而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隨處護念》一書,非為理論探討,而是事上實修。雖是實修般若觀照,而般若觀照實無所行。雖實無所行,並非空行。般若觀照隨順一切法,於一切法無取亦無捨;不建立一法,亦不破壞一法;不增一法,亦不減一法。是故雖無所行,而行一切法。
《隨處護念》一書,並非宗教之書。以有所屬名之為宗,以有勝法名之為教。隨處護念是般若觀照,般若觀照實無有法,亦非有所依附,是故此書非宗教之書,而是教外之書。所謂教外之書,意指此書是般若觀照行者的法本,於般若觀照中少法都不可有,無思、無想、無分別,與任何形式上的說教都沒有關係,只是純然的般若觀照。
《隨處護念》一書,雖似外在之說,隨處觀照之力卻在行者心中。是故本書沒有帶給行者任何東西,只是提醒有緣人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呼喚。
一切眾生皆因執著生死輪□大夢,而不斷流浪生死苦海。若欲走出生死苦海,只有行諸佛如來般若觀照之行。
《隨處護念》一書提示你,不必執著你的夢,亦不必捨棄你的夢。於般若觀照之中,所有的夢都將消逝,因夢原本就非真實,只是妄想分別的諸多影像,皆是幻化。隨其諸幻滅處,即見自性如來。
《隨處護念》一書指出,一切諸佛如來的無量功德,無量相好,無量神通,非他力非自力,是般若觀照之力,是自性如來之力,是無功用力,是不可思議力,是法爾如是力。
隨處護念,隨無所隨,處無其處,護無所護,念無念處,是名隨處護念。隨其虛妄分別生滅之處,不失諸佛如來護念,是名隨處護念。如是隨處護念,即是諸佛如來甚深般若觀照之法。如是隨處護念,可令一切般若觀照者直達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