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思辯的印度人

好思辯的印度人
定價:420
NT $ 105 ~ 378
  • 作者:沈恩
  • 譯者:陳信宏
  • 出版社:先覺
  • 出版日期:2008-06-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341129
  • ISBN13:9789861341125
  • 裝訂:平裝 / 44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印度人的理性,與靈性面一樣成就非凡。
讓沈恩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印度!

  印度國防部長克瑞施納.梅農曾為喀什米爾問題,在聯合國創下連續九個小時沒有中斷的演說紀錄,至今無人能及。
古印度的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比荷馬的《伊里亞德》和《奧德賽》加起來還要長七倍!

  沈恩說:「我們確實是個愛說話的民族。」每個印度人都有喋喋不休、長篇大論的能力,人民抱持天南地北的信念,遵奉各不相同的習俗,多樣的觀點更是令人眼花撩亂。想要了解當代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們必須探究印度人獨特的論辯基因,以及理性與包容異議的悠久傳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長期關注母國印度的經濟與文化發展,他向世人介紹自己的國家和文化,讓我們得以跳脫西方或華人的固有觀點,認識最真實的印度。

本書特色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印度思想家沈恩,誠摯深刻之作!
認識印度,絕不能錯過的一本書!

  《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經濟學人》《觀察家報》《衛報》歐美各大媒體讚譽推薦

作者簡介

沈恩  Amartya Sen

  印度籍學者,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亞洲人。
1933年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省的聖提尼克坦,這是以泰戈爾所創立的學校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小鎮。沈恩的祖父與泰戈爾交情深厚,「Amartya」這個名字就是泰戈爾為沈恩取的,意為「永生」。

  沈恩於1959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並先後任教於劍橋、德里、牛津等大學。目前為哈佛大學教授。

  沈恩的研究領域遍及福利經濟學、社會選擇理論和發展經濟學等。由於幼年時親歷孟加拉大飢荒,他非常關注社會弱勢族群的困境,重視倫理與道德的哲學研究,並將這些概念重新引入經濟學領域中。

著有《經濟發展與自由》(先覺出版)等。作品已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出版。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幸福建築》《我愛身分地位》《我可以把妹妹煮來吃嗎?》(先覺出版)、《幸福的歷史》《品牌思考很簡單》《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究竟出版)等書。

 

目錄

導讀

第1編  意見表達與異端主張

第1章  好辯的印度人
第2章  不平等、不穩定與意見表達
第3章  印度:論大小
第4章  海外僑胞與世界

第2編  文化與溝通

第5章  泰戈爾與他心目中的印度
第6章  我們的文化,他們的文化
第7章  印度傳統與西方想像
第8章  中國與印度

第3編  政治與抗爭

第9章  和命運有約
第10章  印度的階級現象
第11章  女性和男性
第12章  印度與核彈

第4編  理性與認同

第13章  理性的能力
第14章  論世俗主義
第15章  從曆法看印度
第16章  印度認同

 

內容連載

第1章_好辯的印度人
我們印度人對於喋喋不休的現象一點都不陌生,每個人都具有長篇大論的能力。印度國防部長克瑞施納.梅農(Krishna Menon)在聯合國創下連續九個小時沒有中斷的演說紀錄,已是五十年前的事情(當時他是印度代表團團長),但至今仍然無人可及。其他印度人在能言善道的面向上也有各種過人表現。我們確實是個愛說話的民族。

這不是新近才出現的習慣。古老的梵文史詩《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雖然常被人比擬為《伊里亞德》與《奧德賽》,但樸實的荷馬所寫出來的作品,長度和印度史詩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單是《摩訶婆羅多》就比《伊里亞德》和《奧德賽》加總起來還要長七倍。《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確實都是偉大的史詩作品。每次回想初次接觸這兩部史詩的情形,我就滿懷欣喜。當時的我正在躁動不安的年輕時期,到處尋求知識的啟發和感官的娛樂,結果這兩部作品深深充實了我的人生。這兩部史詩都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全部環繞著主要的中心情節,充滿了引人入勝的對話、難題,以及各種不同觀點。其中也有許多激烈的爭辯,提出各種論證和反駁的論點。

對話與各種論點的重要性
這些論證通常頗為貼近現實。舉例而言,著名的〈薄伽梵歌〉是《摩訶婆羅多》當中的一個小章節,其中敘述了兩種道德立場的互相拉扯——一方面是奎師那強調的個人義務,另一方面則是阿周那主張的避免不良後果(並且促成良好的結果)。這場辯論發生於《摩訶婆羅多》情節中最重要的大戰前夕。這場大戰的一方是正直公義的皇室家族潘達閥,另一方則是作惡多端的篡奪者庫拉閥。潘達閥無人能敵的戰士阿周那看著兩軍備戰,從而對他們所作所為的正確性提出了深沉的質疑。阿周那指出,人是否應該只關注自己擁護正義的責任,而對戰爭必然造成的苦難和屠殺視若無睹,即便自己的親人可能因此受害也在所不惜?天神下凡的奎師那(也是阿周那的戰車駕駛)與他爭論,提出印度哲學中一再反覆出現的行動原則,認為善盡責任是人的優先要務。奎師那堅決認為,不論阿周那對後果的評估如何,都有義務上戰場打仗。這是一場正義之戰,阿周那身為潘達閥這一方所仰賴的戰士與將軍,對自己的責任絕對不能有所動搖,不論後果如何。

奎師那遵崇義務的論點贏得了這場爭論,至少就宗教觀點而言是如此。奎師那與阿周那對話的這篇〈薄伽梵歌〉,後來成為印度教哲學當中深具神學重要性的文獻,尤其把重點放在「消除」阿周那的疑慮。奎師那的道德立場後來獲得世界各地許多哲學與文學評論家的推崇,例如伊塞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與艾略特(T. S. Eliot)。而且,伊塞伍德還把〈薄伽梵歌〉翻譯成英文。讚賞〈薄伽梵歌〉,尤其是認同奎師那的論點,在歐洲文化中已是長久存在的一種現象。洪保德(Wilhelm von Humboldt)在十九世紀初就曾經這麼讚揚這篇作品:「在所有已知的語言當中最美麗的詩歌,可能也是唯一真正哲學性的詩歌。」在《四首四重奏》(Four Quartets)的其中一首詩裡,艾略特則是以告誡的形式概述奎師那的觀點:「毋需考慮行動的後果。/勇往直前。」他解釋道:「不求結果順遂,/只需勇往直前,各位旅人。」

不過,正如許多正反兩方都理由充足的辯論,《摩訶婆羅多》也依序詳細呈現了這兩種相反的論點。在史詩末尾,經歷了戰亂殺伐的土地(主要是印度河—恆河平原)那幅荒寒悲涼的景象,甚至也可視為是印證了阿周那的深沉疑慮。不論〈薄伽梵歌〉的「訊息」是什麼,阿周那的論點畢竟沒有徹底遭到駁斥。除了「勇往直前」之外,我們還是有相當的理由追求「結果順遂」。

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率領美國團隊,研發出終極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後來他在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看到首次核爆產生的可怕力量,也不禁引用奎師那的話(「我已成為死神,世界的毀滅者」)。一如當初奎師那告誡阿周那善盡戰士的義務,為正義的目標而戰,因此身為物理學家的歐本海默也大可為自己研發原子彈的行為找出正當的理由。畢竟,他所在的那一方很顯然是正義的一方。他後來以批判的眼光審視了自己的行為,說道:「你一旦看到技術上非常吸引人的東西,就會立即著手去做。等到在技術上獲得成功之後,才會討論該對研發的成果怎麼辦。」儘管我們有「勇往直前」的衝動,但也還是有理由省思阿周那的疑慮:殺害這麼多人怎麼可能帶來善果?我又為什麼應該為自己這一方尋求勝利、統治權,或者快樂?

這些論點的重要性在當代世界絲毫沒有稍減。善盡個人義務的論點自然相當具有說服力,但儘管認為自己的義務合乎正義,我們又怎麼能夠對這麼做所可能帶來的後果完全視而不見?我們省思世界上各種顯而易見的問題(包括恐怖主義、戰爭、暴力、傳染病、動盪不安、嚴重的貧窮狀況),或者印度本身關注的議題(諸如經濟發展、核武對峙、區域和平),除了考慮奎師那善盡個人義務的論點之外,也必須把阿周那的後果分析納入考量。〈薄伽梵歌〉的「單一訊息」需要由《摩訶婆羅多》較為廣博的論辯智慧加以補充,因為〈薄伽梵歌〉只不過是整部史詩的一小部分而已。

本篇論文和後續的其他論文,都將檢視印度論辯傳統當中許多爭論的影響範圍和重要性。我們不但該注意在爭辯中獲勝(或是表面上獲勝)的論點,也必須注意其他留下記載的觀點。在爭辯中落敗的論點如果沒有就此消失,必然有其不容忽視之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5
    $105
  2. 二手書
    26
    $110
  3. 二手書
    52
    $220
  4. 新書
    9
    $378
  5. 新書
    9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