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何謂中國風歌曲──從編曲、旋律、唱腔與詞意去解讀
何謂「中國風歌曲」!?如單純縮小範圍僅討論歌詞的話,一言以蔽之,就是詞意內容仿古典詩詞的創作。但一般對「中國風歌曲」的認知還包括作曲部分,因此,若將「中國風歌曲」做較為「廣義解釋」的話,則是曲風為中國小調或傳統五聲音階的創作,或編曲上加入中國傳統樂器,如琵琶、月琴、古箏、二胡、橫笛、洞簫等,以及歌詞間夾雜著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語,如拱橋、月下、唐裝、繡花鞋、燈蕊、蹙眉、紅顏等。只要在詞曲中加了這些元素,不論加入元素的多寡或比重為何,均可視同為所謂的「中國風歌曲」。嚴格說起來,流行音樂市場上的「中國風歌曲」,並不是一種音樂曲風,它不具備可準確被歸類的格式,不同於那些我們所熟知的音樂類型,如節奏藍調、靈魂樂、鄉村音樂、爵士、嘻哈、搖滾、新世紀或福音歌曲等,因為它不像上述的音樂是以旋律的節奏、拍子的速度、和弦的變化、音域的寬廣,以及特定音符的使用,甚至有固定的作曲模式等等來做為判別曲風的依據。換句話說,就是以彈奏音樂的方式來做為主要的分類標準。所有被歸類的「曲風」顧名思義就是指一種「作曲的風格」,從來沒有一種音樂類型是以歌詞的涵義來分類,但這裡被討論的「中國風歌曲」卻有這種傾向。「中國風歌曲」雖然無法定義為一種特定的曲風(因為它可以用節奏藍調的曲風來演唱,也可以用搖滾的方式來呈現),但只要詞、曲、編曲等有符合我剛所說的「廣義解釋」,即可稱之為「中國風歌曲」。其實一般消費者的認知也是如此,譬如我與杰倫所創作的歌曲《娘子》,其曲風為節奏偏快的R&B歌曲,旋律上一點也不「中國風」,但因歌詞上的用語類古詩詞化(如「景色入秋、漫天黃沙掠過、塞北的客棧人多、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因此被大多數人歸屬為所謂的「中國風歌曲」。近幾年來內地消費市場崛起,帶動了華語音樂的多樣發展,海內外有很多優秀的歌手相繼投入中國風的創作,也因此,中國風已然成為華語流行樂壇上一種可被辨識與歸類的「風格」,甚至蔚為流行!
至於「中國風歌曲」是何時開始被人所創作?或由誰率先帶領傳唱起的?我個人以為在台灣地區所謂的「中國風歌曲」,早期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首推一九七三年楊弦在胡德夫的演唱會上發表了由余光中的詩譜成曲的《鄉愁四韻》,該歌曲中大量出現如「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等緬懷內地風光與古詩詞較常出現之場景語彙。這時期所謂的「中國風歌曲」內容多數為因政治因素之隔閡而衍生出緬懷故土的詞意(如《唐山子民》:身上流的血,點滴是炎黃,靠這血濃水,天涯薪相傳,唐山的子民,啊
~ 唐山的榮光,陽光照耀處,啊 ~
血脈永流長)。此後,隨之孕育而出的校園民歌運動方興未艾,人材濟濟,在民歌中有相當一部分就具備了「廣義解釋」定義下的「中國風歌曲」(主要為歌詞部分),如李建復的《龍的傳人》,王夢麟的《古國今昔》,黃大成的《唐山子民》,以及施孝榮的《赤壁賦》、《易水寒》、《俠客》、《中華之愛》等,還有較後期費玉清的《夢駝鈴》與文章的《古月照今塵》等,這些都可算是早期具備「中國風歌曲」元素的創作。不過,這裡必須特別釐清的是,這些校園民歌中的「中國風歌曲」與現今華語流行樂壇所盛行的「中國風歌曲」並無直接承襲的關聯,也就是說目前此波「中國風歌曲」的流行並不是這些校園民歌的延續。
如果將視野放至全球華語流行樂壇上來討論,那麼「中國風歌曲」到底是何時被歸類成一種「風格」?又是由何人率先開始創作呢?關於這些問題我們暫且先擱置,容我先介紹二首經典的「中國風歌曲」創作,一是一九九○年由黃霑填詞的《笑傲江湖》電影主題曲《蒼海一聲笑》,它由中國傳統樂器伴奏,豪氣干雲、瀟灑多情;另一個則是一九九二年陳昇《別讓我哭》專輯裡那首有京劇女聲的唱腔、詞曲非常經典且令人驚豔的《One
Night In
北京》。這二首歌當然是「廣義解釋」下的「中國風歌曲」(如《蒼海一聲笑》裡唱道: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沈隨浪只記今朝。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甚至由於配樂(古樂器)與唱腔(京劇),顯得血統更加純正,但它們的出現與發表並未引領或造就一波類似曲風的流行。提出這二首詞,旨在說明華語流行音樂一直以來都有所謂「中國風歌曲」的優秀作品出現。也因此,關於「中國風歌曲」的創始者是誰,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也有所爭議,因為早期很多港台地區古裝連續劇的主題曲,不管是曲風或詞意也都是「廣義解釋」下的「中國風歌曲」。但如果我們縮小範圍僅僅討論近年來屢屢被媒體所關注、甚至為文討論的「中國風歌曲」,也就是詞曲的主要特色為中西合璧,大體上而言為西式的音樂曲風融合仿古詩詞的中式詞意,有些則再加上傳統古樂器的編曲,那麼在此我只能內舉不避親說,這波「中國風歌曲」的創始者就是周杰倫,或者說是由周杰倫將其發揚光大,開始引起討論與受人矚目。二○○○年杰倫首張同名專輯裡的那首《娘子》,可謂是近年來媒體所討論的「中國風歌曲」之濫觴。但當初我們並非有意經營這種所謂的中國風,《娘子》的創作真可謂是無心插柳之舉,是因為後來市場上給予我們正面的肯定,相當程度鼓舞了我們的創作,才開始刻意維持著每張專輯必有的「中國風歌曲」(如上海一九四三、雙截棍、龍拳、爺爺泡的茶、東風破、雙刀、亂舞春秋、髮如雪、霍元甲、千里之外、本草綱目、菊花台、黃金甲、青花瓷、無雙等)。其實我跟杰倫第一首「中國風歌曲」的創作應該是一九九九年溫嵐的《胡同裡有隻貓》,但這首歌因為傳唱度不高,鮮為人知。真正被人注意而引起討論的當然非《娘子》莫屬,因為「流行」必須具備某種程度的影響力與能見度才能造就流行,我們的創作因為杰倫首張專輯大賣,提供《娘子》這首歌一個絕佳與強勢的曝光平台。或者也可以說是我們的運氣很好,正好趕上了內地流行音樂市場成熟的時代,否則如果沒有廣大的內地市場支撐,我想「中國風歌曲」在台灣樂壇勢必不會受到如此大的重視與迴響。
這些現今媒體眼中「廣義解釋」定義下的「中國風歌曲」創作,相對於校園民歌時期的作品,曲風上更形豐富與多變,有搖滾元素如信樂團的《千年之戀》;有嘻哈曲風如麻吉的《我愛周星星》;有節奏藍調如陶吉吉的《Susan說》等,其他的代表性作品還有吳克群的《老子說》、《將軍令》,S.H.E的《長相思》、《十面埋伏》、《中國話》,Tank的《三國戀》,林俊傑的《曹操》、《江南》,伊能靜的《念奴嬌》,王力宏的《竹林深處》、《在梅邊》、《花田錯》,羅志祥的《歲堤春曉》,杜德偉的《紅轎子》,南拳媽媽的《牡丹江》、《花戀蝶》,李玟的《刀馬旦》,范逸臣的《醉青樓》等等,真可謂族繁不及備載。這些都還僅只是台灣歌手所演唱的曲目,尚未包括內地與港澳地區的歌手(如內地胡彥斌的《紅顏》、《葬英雄》、《訣別詩》、《瀟湘雨》等等)。這股中國風的流行浪潮,據我個人的觀察,短時間內並不會那麼快退燒。因為就歌手專輯企畫包裝而言,「中國風歌曲」因主題概念明確清楚,MV內容拍攝起來很具畫面感與故事性,設定的主軸很容易聚焦,也因此常被拿來當主打歌。再加上在商業演出與個人演唱會上「中國風歌曲」編舞時有視覺重點,特色容易突出,在媒體報導與分析上也比較有話題性。所以在歌手專輯內放上一、二首具代表性的「中國風歌曲」,唱片公司一般而言都樂觀其成。這股「中國風歌曲」的流行熱潮,可以預期將會隨著大中華地區整體音樂環境的成熟,持續在華語樂壇上引領風騷好幾年。
最後,附帶一提與主旨無關的內文。我想我可能是天生就對古老的中華文化懷有濃郁化不開的思古情懷,東方古老神秘的傳說與豐富悠久的歷史文物,一直以來都是我所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歷史古蹟,因為那些歷經天災人禍還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倖免下來的建築,對我個人而言具備了致命的吸引力,彷彿靠近它,就跟歷史做了某種神秘的聯結。因為孕育它們的朝代早已灰飛煙滅,只有這些建築倖存下來,提供給後人一個歷史的想像空間。試想,它們淋過唐代的雨,吹過漢朝的風,見證過我們所無法經歷的歷史事件,這些是何等迷人的一種想像啊!正因為對歷史古蹟如此感興趣,我自己甚至製做了一座將近一公尺寬、二公尺半長的長安城模型。這是一座屬於我自己夢幻中的長安城(因為尺寸與構造都與真正的長安城不同)。這本《青花瓷──隱藏在釉色裡的文字秘密》書裡面的圖片即為我這座長安城內外不同角度的照片。這長安城內的建築都是我所收集到的一些古代民居的模型,但那些小模型屋當初並不是為了組裝城池而生產的,它們原本的用途是水族箱裡與盆栽上的擺飾物。那些房屋模型都是我從不同地方零星搜購來的,有從網路上郵購,也有來自台北建國花市,甚至有些是我自己大老遠跑到鶯歌的陶瓷街去尋寶而來的。這座長安城內的很多建物,如主要的城牆與城門,其實都是自己與朋友們後期加工製成的,還有很多的細節布置諸如旗幟、地磚、植栽、牌坊、店招等等,也都是自己親自動手做,因為市場供需問題,這些東西外面根本就買不到,不會有人開二、三十個不同形式的模具生產這些仿古的小模型屋。總之這座規模宏大、井然有序的長安城是我與朋友們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打造來的,我想它應該也是海內外的華人模型界裡極其罕見的、獨一無二的「中國風城池」吧!
方文山 2008.04.15 台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