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書店
- 作者:雪維兒.畢奇
- 原文作者:Sylvia Beach
-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 出版日期:2008-04-2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841162
- ISBN13:9789866841163
- 裝訂:平裝 / 31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不久後我那住在普林斯頓的老媽接到一封我打回家的電報,上面簡單寫著:「在巴黎開書店。匯錢過來。」於是她把所有的積蓄都匯了過來。
一九一九年,一位傳奇女子雪維兒?畢奇,在巴黎左岸開了一間英文書店「莎士比亞書店」,這間傳奇的書店不僅成為文人雅士匯集的聚點、文化交流的中心,更成為一直以來人們夢想中嚮往的一家書店──它是書店,任何冷門的期刊女主人都會幫你弄來;它是圖書館,供人們盡情借閱;它是出版社,出版全世界沒有人敢碰的禁書;它是銀行,窮苦的作家若有急需,可以?帳借款;它是郵局,流浪的作家以此為通訊地址。
透過雪維兒率直而風趣的文筆,繁華熱鬧的巴黎左岸風景在我們眼前展開,我們彷彿親身參與了喬伊斯的禁書《尤利西斯》的銷售狂潮;安塞爾《機械芭蕾》的瘋狂演出;海明威解放劇院街的神勇英姿;喝醉酒差點跳下樓的費茲傑羅;拿烏龜捉弄人的紀德……。
守著這座書本堆砌的堡壘,一個單純的愛書人雪維兒?畢奇,看遍作家百態,嚐盡人世冷暖。
作者簡介
雪維兒.畢奇(1887-1962, Sylvia Beach)。
一八八七年出生於美國巴爾的摩,一九一九年在巴黎河左岸開了一間英文書店「莎士比亞書店」,吸引了喬伊斯、海明威、費滋傑羅、紀德、拉爾博、梵樂希等作家與藝術家,不僅成為英語和法語文學交流的重心,也是當時美國「迷惘的一代」流連忘返的精神殿堂。一九二二年,雪維兒以莎士比亞書店的名義,為喬伊斯出版了歐美列為禁書的巨著《尤利西斯》,因而名譟一時。然而在盜版、戰爭、經濟蕭條的威脅下,書店多次面臨困境,還好在藝文友人的協助下仍繼續經營了下來,直到一九四一雪維兒被納粹逮捕入獄。出獄後雪維兒已無心再開店,一九五六年寫下自傳作品《莎士比亞書店》,一九六二年逝世於巴黎。
【雪維兒.畢奇年表】1
★1887年3月14日 雪維兒.畢奇於巴爾的摩。
★1919年11月19日 「莎士比亞書店」於巴黎杜皮特杭街八號開張。
★1920年7月11日 雪維兒.畢奇在詩人安德黑.史畢荷家中與喬伊斯認識。
★1921年夏天 「莎士比亞書店」搬到劇院街上。
★1921年11月 海明威首次光顧「莎士比亞書店」,成為該店圖書館會員。
★1922年2月2日 喬伊斯在他四十歲生日當天拿到印刷成書的《尤利西斯》,出版社是「莎士比亞書店」。
★1924年 在雪維兒.畢奇的安排下,巴黎的「牠主人的聲音唱片公司」錄製了喬伊斯朗誦的有聲版《尤利西斯》。
★1927年 「莎士比亞書店」幫喬伊斯出版了詩集《一首詩一便士》。
★1929年 「莎士比亞書店」出版了《我們眼裡的”創作中的作品”:作者如何讓它從無到有,化為事實》,裡面收錄許多作家對《創作中的作品》(《芬尼根守靈記》一書前身)的評論文章。
★1934年 美國藍燈書屋出版社幫喬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一書的美國版,但出版過程並為充分尊重畢奇小姐之版權。
★1936年 為避免「莎士比亞書店」面臨倒閉的命運,許多法國文藝圈人士發起解救它的運動。
1937年 雪維兒.畢奇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的展覽。
★1940年五月 納粹軍隊佔領巴黎。
★1941年年底
因不願把她自己的最後一本《芬尼根守靈記》賣給德國軍官而得罪德國人;為避免「莎士比亞書店」的書被充公,畢奇小姐與友人以最快速度將書店的一切移往同棟大樓的空房中,書店就此走入歷史。2
★1942年 畢奇小姐住進聖米榭大道九十三號的美國學生旅館(Foyer des Etudiantes),在那裡生活了兩年。
★1944年8月26日 海明威「解放」劇院街,與畢奇小姐重逢。
★1959年 《莎士比亞書店》一書出版。
★1962年10月5日 畢奇小姐於巴黎辭世,享年七十五歲。
1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蒐集了畢奇小姐的手稿與許多遺物,並為其編寫了一個小傳。此一年表是譯者根據該篇小傳與其他資料和本書內容綜合整理而成的。
2 現存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是美國人喬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在一九五一年八月所開的,他徵得了畢奇小姐同意才使用這個書店名稱。
譯者序
巴黎舞台上的英美現代主義 陳榮彬
初次知道雪維兒.畢奇(Sylvia Beach)這個奇女子,是多年前翻譯一本喬伊斯(James Joyce)的傳記時。該傳記作者是知名愛爾蘭女作家,她對喬伊斯與幾位女性的關係多所著墨——其中幫他在巴黎安頓下來,屢屢義助其全家,並且出版《尤利西斯》(Ulysses)的,是雪維兒.畢奇。
一九八三年,諾愛爾.萊利.費奇(Noel Riley Fitch)出版了《雪維兒.畢奇與失落的一代:二、三零年代的巴黎文學史》(Sylvia Beach and the Lost Generation: A History of Literary Paris in the Twenties and Thirties),對畢奇小姐一生在巴黎的活動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值得有興趣者做為延伸閱讀的參考。
已逝法國國家檔案中心主任安德黑.項松(Andre Chamson)也是個小說家,他從年輕時就認識畢奇小姐。項松曾這樣回憶她:「她就像隻傳播花粉的蜜蜂,作家們都透過她才能互利互助,英、美、愛、法四國在她促成下更緊密聯繫在一起,四國大使的功勞加起來也沒她大。」莎士比亞書店是一九二、三零年代英美現代主義在巴黎的活動基地,兼有圖書館、郵局、銀行等多種功能,店主畢奇小姐堪稱現代主義最重要的「褓母」之一——而「教母」或許是史坦因女士(Gertrude Stein)。
除了與喬伊斯的關係之外,美國小說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與畢奇小姐之間的關係也是現代主義文學非常重要的一頁,海明威的巴黎生活回憶錄《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中有一章就專門用來回憶畢奇小姐,而本書最後一章也生動描寫了海明威與她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重逢的過程。當時擔任戰地記者的海明威帶著自己的人馬解放了畢奇小姐居住的劇院街(rue de l’Odeon),兩人帶著淚眼擁抱對方,字裡行間所釋放出的真情,令人動容。
很高興有機會翻譯這本書,而這本書是任何一個想了解英、美、法三國現代主義文學的人都不能錯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