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日本在一八七八年之前即引進歐美的「心理學」,但東京大學一直到一八八八年才開設「心理學」的課程,而當時所採用的名稱是「精神植物學」,並不是稱為現在通用的「心理學」。東京大學一直到一八九三年,才以「心理學」的名稱開課。
當時「心理學」是以有關感覺或記憶的研究為主體,而且只限於非常基礎的概念。雖然當時「心理學」以學院派的內容為主,但心理學者逐漸將興趣擴展到大眾的領域。從一九○七年開始,有關「應用心理學」的研究逐漸興盛,舉例而言,這方面的研究包括「從衣著色調解析個性」、「果斷的人、遲疑不決的人」、「孩子的謊言」等。此時的「心理學」就分為這兩大主流,再慢慢分出眾多的支流。
對於日本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具有深遠影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發生於一九一三年身為東京大學副教授,也是「催眠心理學」專家的福來友吉遭停職處分事件,且他於兩年後進而被校方解職。
當時日本學者認為「心理學是(物理學之類的)科學」,因而無法容忍催眠現象之類的擬似科學的存在。當時的物理學者對於福來友吉的攻擊似乎相當猛烈。不知他們是如何看待心理學的?現在,「日本催眠醫學心理學會」早已成立,而「認定催眠技術士」的催眠師認證制度也於一九八六年正式運作,都顯示了時代的變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心理學也隨之導入日本。這是攸關日本心理學發展方向的第二件大事。然而,嚴格來說,美國心理學並不是流傳到日本,而是大舉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心理學書籍不斷地湧進日本,例如在東京日比谷公園內的民間情報教育局(註)的圖書館,便典藏許多心理學書籍,使日本的「心理學」在隔了五年之後與海外的心理學得以接續。隨著歐洲淪為戰場,德國的心理學也逐漸走向衰頹,美國的心理學在世界心理學界逐漸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一九四五年以後,日本的心理學在美國心理學的強烈影響之下,以追隨者的態勢,發展欣欣向榮。
對於日本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具有深遠影響的第三件大事,就是特殊的心理學會如雨後春筍般地誕生,這與前段所述發展也有關聯。現在,大小合計共有約六十種心理學相關的學會存在,藉以因應社會的需求。美國的心理學界的現況是將為數可觀的大小學會納入「美國心理學協會」的大型組織旗下,或許日本在不久的將來,也必須發展出「日本心理學協會」之類的大型組織。
對於日本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具有深遠影響的第四件大事,就是執業「資格」的認定。現在各學會紛紛提出各種「資格」認定,這可說是明治時代以來的重大事件。今後心理學必將呈現嶄新的面貌,所以即使已取得某種「資格」,今後仍需配合社會的脈動,不斷的自我提升,才能達到自我實現之境。
這本書一開始將說明「現代心理學」的主要領域,再逐一對於大眾深感興趣的領域加以詳細解說,希望讀者能透過本書,了解心理學,進而能更深入學習心理學。
西元二○ ○一年十二月
監修者
日本大學榮譽教授
大村政男
導讀──正確認識心理學
在現代人的生活當中,處處都牽涉到心理學。無論是生涯規劃、領導管理、人際關係、男女愛情、親子教養、乃至於個人身心健康,都需要心理學的協助。很可惜的是,我們對於心理學的認識,往往是建立在誤解與謠言之上。
受到日本錯誤觀念影響
還記得我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念研究所的時候,心理學教授在討論課?談起他的日本之行。最讓他驚訝的是,研究個性心理學幾十年的在他日本才第一次聽到,血型影響個性的理論,日本人相信人的性格可以按照血型A、B、O、AB分成四型。這個驚人的發現讓歐美的同學也都嚇了一跳,全都瞪大了眼睛,彷彿聽到發現地球上有外星人一般,「怎麼可能」、「難以置信」的聲音此起彼落。有同學問,是不是曾經有研究報告說個性與血型有些相關,所以日本人才會相信這樣的事情。
老師說,「不!所有的科學研究報告,都指出血型與個性無關,但是日本人還是這樣相信。」全班同學好奇地轉向日本的留學生,問他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日本同學英文本來就不好,一時之間更是結結巴巴、滿臉通紅。而我這個台灣留學生,外表裝得好像若無其事跟我不相干,內心則是跟那個日本同學一樣感到羞愧。
台灣文化受到日本影響很深。許多的觀念,都由日本人深植於我們心中。近年來隨著網路的發達,各種的謠言,也紛紛從日本傳到台灣。這些飄洋過海移植而來的觀念與傳言之中,難免有些是被大眾所誤解的心理學觀念。對心理學錯誤的認識,會直接影響許多人的一生。錯誤的兒童心理發展觀念,讓父母以錯誤的方法教養子女,影響子女的一生;錯誤的領導管理心理學觀念,影響我們的工作機會與升遷;而對於個性錯誤的觀念,影響我們與別人相處的能力,也就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個性是人們情緒與動機的起源。如果我們無法好好認識我們自己的個性,就無法明瞭我們自己的情緒是從哪裡來,要帶領我們往哪裡去。如果我們沒有清晰的心理學架構來幫助我們理解別人的個性,我們將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與動機,也就沒有辦法跟別人好好溝通。狹隘的從血型看個性的觀念,無法協助我們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個性,對於改善辦公室、家人、乃至於戀人的相處的關係,都沒有幫助。
本書為糾正後的實用心理學知識
日本人是很用心的民族。從他們編寫這本《3天讀懂心理學》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仔細與努力。這本書的編寫者認真地想要以最清晰簡單的方式,介紹給每個讀者最正確而實用的心理學知識。整本書中,每一個簡短的章節,都是艱深的心理學理論經過大量去蕪存菁之後,擷取最精華內容的展現。這本書不僅適合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快速認識心理學的內容,也頗適合曾經在學校修讀心理學,卻被學院式教法搞得趣味全失的人,再一次理解心理學的機會。學院派的心理學教科書,往往忽略了生活的實用性。《3天讀懂心理學》則是理論與實用兼顧。我們可以看到嚴肅的經典心理學理論,其實都是可以活生生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的。
以個性心理學為例,書中不僅指出來,從血型看個性只是個美麗的錯誤,也介紹了好幾種個性的理論與分類。這些個性的架構,不僅只是滿足我們了解一些知性的需求,也都是實際上可以應用於我們自己與周圍人士身上。在閱讀這些章節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看看我們自己與周圍的人是屬於哪種個性,會有哪些特性,平時多加觀察,再與本書對照,很快就可以體會並且掌握別人的個性。學會掌握個性之後,不管是領導統御、人際關係、或是行銷推廣業務,都會有明顯的改善與進步。
比起一般心理學的書,《3天讀懂心理學》花更多篇幅詳實介紹許多心理方面的疾病。一般社會大眾對於這些心理疾病常常有許多誤解。像是「憂鬱症」與「躁鬱症」,到底有什麼不同?「恐慌症」是指對事情的恐慌,還是自主神經系統紊亂造成的恐慌?「精神分裂症」與「多重人格」也是常常讓人搞不清楚。
在這個越來越繁忙的社會,心理疾病越來越常見,也越來越重要。我們的周圍,其實都有各種焦慮、憂鬱的人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好好讀懂心理學,不僅讓我們有能力幫助自己,也可以讓我們幫助周圍的人。
心理學的實用面
心理學不僅是有助於維持我們心理的健康,對於維持身體的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門學問。現代人健康最大的威脅,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心理層面的壓力。壓力破壞我們身心的平衡,影響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協調我們身體器官的功能,造成許多身體機能的破壞與失衡。如果我們想要維持身體的均衡、協調與健康,重點不應該在於排毒或是吃什麼特殊的食物,而在於情緒的平和與安定。古人不是早就說過,養身必先養心?古代希臘人也說,健康的身體寓於健康的心靈。在現代人一窩蜂保健熱的風潮之下,與其買一堆保健食品,不如好好研讀心理學,學習怎樣維持健康的心靈。
市面上的心理書籍,不是過於嚴肅的學院經典著作,就是過於常識性的勵志小品。勵志小品只是把生活當中的心理常識湊在一起,加上一些激昂的勵志話語調味,就稱作是生活的心理學,其實多半偏離了心理學從根本的認識與了解出發的原理。勵志小品往往用一堆激勵的話,阻擋了我們自己對於自己的認識,也會用一堆似是而非的教條,指導我們的人際關係。心理學應該是從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出發,不應該是教條或是自我催眠。可惜的是學院心理學被學術性的框框自我設限,沒有好好發展實際生活中認識自我與認識他人的實用心理學,造成市面上勵志小品充斥,謊稱自己是心理學,進而讓一般大眾誤解了真正的心理學。這本《3天讀懂心理學》,提供給大眾正確認識心理學的機會,同時更是帶領大家好好將心理學應用於日常生活的一個媒介。
莊凱迪 醫師
精神科專科醫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發展碩士
曾任台北榮總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主任
現任Dr. Soul 心靈醫生心理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