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治療師的人:23位治療大師的生命故事
- 作者:傑弗瑞.柯特勒,約翰.卡森
- 原文作者:Jeffrey A. Kottler,Jon Carlson
-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 出版日期:2007-07-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6936985
- ISBN13:9789576936982
- 裝訂:平裝 / 30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男女大不同》、《相愛到白頭》、《親愛的,為什麼我不懂你?》知名作家約翰?葛瑞(John Gray)於治療一對夫婦的關係時,看見了自己婚姻生活的影子,繼而發現《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主要洞見……
現年九十歲的理情療法創始人、《別跟情緒過不去》作者亞伯?艾里斯(Albert Ellis),在其逾一甲子的治療生涯中(多為團體治療),可能創下治療過最多案主的世界紀錄。然而艾里斯在團體治療遇到一位怒氣沖天、充滿敵意和抗拒的難纏案主……
誠摯推薦
深入探究心理治療對治療師有何影響,這項嘗試不僅創新,其成果也值得稱許。作者及心理治療領域的多位前輩不計自身毀譽,分享親身經歷,讓讀者增長見聞,深受感動。任選一章,不只用眼閱讀,更要用心感受。
一一納皮爾(Gus Napier)《熱鍋上的家庭》(The Family Crucible and the Fragile Bond)作者
柯特勒與卡森對於心理治療領域貢獻卓著。兩人召集多位知名專家,闡述心理治療過程中,醫師與病人互動,雙方皆有所成長;改變的動力源於病人,成果顯現在醫師身上。本書內容深刻,發人深省。若想探究心理醫師與病人的互動,本書更是必讀首選。
一一薩德(Jeffrey K. Zeig)博士,艾瑞克森基金會執行長(Milton H. Erickson Foundation)
當我們貼近舉世聞名的二十三位心理治療先驅,被案主碰觸、改變的經驗,發現成功的外表下,其實各自懷抱生命的創傷、烙印。本書揭示的助人關係互動之開放、平等內涵真實動人、令人嚮往。
一一李開敏(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
心理治療的意義就是透過案主觀照自我內心深處的過程,治療師與案主共同經歷淬鍊而改變,彼此誠實的相信、接納與感謝。這本書正為新手治療師展示出一個豐富的人性花園。
一一洪素珍(淡江大學心理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書特色
.訪問全美23位傑出治療師的生命故事,他們的理論背景殊異、各據一方,共同塑造了當代治療實務的風貌。
.本書印證了心理學家「榮格」的說法一一兩人相遇猶如兩種化學物質混合,雙方都會發生變化。讀者可藉由23位治療大師的故事,了解病人如何改變治療師,觸動深沉的人性關懷,帶來重要的人生啟示。
作者簡介
傑弗瑞.柯特勒(Jeffrey A. Kottler)
素以著述豐富聞名心理學及教育學界,相關著作多達五十餘本,主題涵蓋甚廣,計有十二本諮商與心理治療之大學教科書,為全球多所學校採用,另有關於臨床實務及教學培訓兩項主題之著作各十二本。
重要著作包括:《心理治療師的困境》(On Being a Therapist)、《不完美的心理治療師》(The Imperfect Therapist)、《同理心治療法》(Compassionate Therapy)、《找出自己的路:諮商工作者》(Finding Your Way as a Counselor)、《讓改變持續》(Making Changes Last)。柯特勒亦以淺顯筆觸,剖析複雜現象,引導大眾了解心理學,相關著作有:《最後一位受害者:連續殺人犯的內心世界》(The Last Victim: Inside the Minds of Serial Killers)、《你不需要怒吼》(Beyond Blame,賴志松譯,中天文化,1997)、《聽眼淚說話》(The Language of Tears,莊安祺譯,天下文化,1997)。
柯特勒擔任教職二十五年,?任各級學校教師及輔導員,且於心理衛生中心、危機處理中心擔任心理醫師,亦曾自行執業。柯特勒曾獲傅布萊特學者(Fulbright scholar)獎助學金,至祕魯、芬蘭擔任資深講座(1980、2000),曾至紐西蘭、澳洲、香港、新加坡、尼泊爾等地擔任客座教授,現任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諮商學系系主任。
約翰.卡森(Jon Carlson)
現任伊利諾州大學園村( University Park)蓋文納州立大學(Governor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及諮商教授、威斯康辛州日內瓦湖市(Lake Geneva)健康門診中心(Wellness Clinic)心理醫師。卡森擔任《家庭》(The Family Journal)編輯多年,著書三十五本,主題涵蓋家庭治療、婚姻、諮商、阿德勒學派之個體心理學……等,重要著作包括:《親密伴侶》(The Intimate Couple)、《變調失序的婚姻》(The Disordered Couple)、《個人與婚姻之短期治療》(Brief Therapy with Individuals and Couples)、《健康諮商》(Health Counseling)、《家族治療之理論與策略》(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of Family Therapy)、《愛的溝通不打烊》(Time for a Better Marriage,周晴燕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5)。
卡森製作兩百多部影片,由心理治療學界知名專家學者實地演示,印證理論,本書多位受訪者亦參與拍攝。該套影片專為心理治療人員培訓之用,已多次獲獎肯定。
柯特勒與卡森合力撰寫四本著作:與齊尼(Bradford Keeney)合撰之《印地安巫醫》(American Shaman)、《餐桌前的木乃伊》(The Mummy at the Dining Room Table)、《最美好的一刻》(Their Finest Hour)、《治療師的懺悔》(Bad Therapy,胡茉玲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4)。
譯者簡介
鄭雅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筆譯組。
曾任國中、高職教師,現任國立台南高工教師。譯有《獵食者》、《打開史金納的箱子》(張老師文化出版)、《校長室裡的孩子》、《兒童情緒教育之理論與實務》(心理出版社出版)。
推薦序 豐富的人性花園 洪素珍
第一章 從泥土到火焰 助人的神話
第二章 改變我的那一夜 傑弗瑞.柯特勒
第三章 自己動手術的瘋子 約翰.卡森
第四章 小貓咪的怒吼 薇亞樂.奧克蘭德
第五章 外星人事件 法蘭克.彼德曼
第六章 隱喻溶化了冰封的心靈 羅伯特.奈梅爾
第七章 全新的名字 亞倫.馬列德
第八章 難纏的案主 亞伯.艾里斯
第九章 海盜之家 布列弗德.齊尼
第十章 小事情,大改變 約翰.葛瑞
第十一章 改變無所不在 史帝芬.萊卡頓
第十二章 是病人,也是恩師 大衛.薛佛
第十三章 破碎之心 派特.洛芙
第十四章 心靈覺醒 蘿拉.布朗
第十五章 黑人醫生 肯.哈迪
第十六章 是非纏身 麥柯.亞克
第十七章 肩膀會說話 約翰.墨菲
第十八章 北風與太陽 約翰.克倫伯茲
第十九章 學習謙遜的一堂課 保羅.派德森
第二十章 拿著鐵鎚討公道 雷諾兒.沃克
第二十一章 勇氣已足夠 巴利.鄧肯
第二十二章 深陷迷霧的女士 麗葛.馬嘉露
第二十三章 來自案主的啟示 派翠西亞.亞莉鄧鐸
第二十四章 情感的洪流 霍華.柯沈保
第二十五章 前輩後進的共同體驗 改變的歷程
推薦序文
豐富的人性花園
洪素珍 淡江大學心理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改變治療師的人》在一開始就以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故事提出問題!
當天神普羅米修斯悲憫人類身處黑暗的痛苦時,已經和人類的痛苦產生連結;而當他決定進一步為人類求火,甚至盜火時,普羅米修斯的命運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他為人類解除痛苦,卻要自己承擔行動的後果,陷於永生永世的身心折磨深淵中。
雖然與希臘神話時代相距遙遠,但是現代心理治療師的處境卻和普羅米修斯近似。他們選擇進入他人心靈苦痛的深淵,在企圖盜火消除黑暗的同時,也不免因為投入治療關係,而備受煎熬。現代普羅米修斯的難題一點都不輸古代的普羅米修斯,他們是英雄?先知?還是借窺探他人黑暗之心以進行自我救贖的苦行僧?《改變治療師的人》以二十三位當代治療大師的故事,來探索與回應這個普羅米修斯之謎。
每位治療師心裡多少都有普羅米修斯情結,當他們無法避開因投入治療關係中,而受苦或被影響的改變時,該如何面對悲憫所帶來的身心耗損後果呢?
誠如本書作者所言:「治療師與病人之間真誠、親密的關係,彷彿彼此心靈相通,聽見對方靈魂深處的吶喊,我們怎麼可能不受影響?」殘酷的事實就是如此,真心關懷就得承受痛苦。除非如普羅米修斯所說:「只要能置身事外,要給受苦的人建議和忠告,一點都不困難。」但若不做置身事外的治療師,那麼一場心靈戰役持續下去,案主和治療師不就兩敗俱傷了嗎?
當然,真實的狀況不會是兩敗俱傷。只是我們要問的是:揭露受苦的真相之後呢?《改變治療師的人》中,二十三位當代治療大師雖然有不同的治療取向,但從他們都被病人改變的事實來看,得向被治療的個案身上找尋答案。
雖然在閱讀本書前,我就已經有了「治療師的感悟」,但還是很高興與大師經驗做印證。至於啟示我的是什麼?就用以下的故事來說明吧。
很久以前的一個春天時節,森林裡所有的樹木都努力地生長。有一天,天降巨雷,伴隨著閃電擊中一棵不幸的樹,部分軀幹燒焦了。幸好,樹木沒有就此斃命,仍然快速成長。很快的,樹木度過生命中第一個冬天,進入第二年夏天,但這棵樹好像特別倒楣,再次被雷電擊中。這次比上回更慘,不只是皮肉傷,整個軀幹被攔腰劈斷。經過第二次災難,樹不禁想著:「我還能長大嗎?」它幾乎放棄生機,奄奄一息地等待命運決定未來。
後來,森林裡來了一隻到處旅行的熊,牠最喜歡啃食枯掉的樹。當牠看到被雷劈得焦黑的樹時,以為它死了,於是興奮地啃食。就在牠準備大快朵頤之際,焦黑的樹幹發出「唉唷」一聲哀號,把熊嚇了一大跳。這棵樹看到有隻熊竟然趴在它身上張牙舞爪時,也嚇了一跳,於是大聲質問:「哪個冒失鬼?竟然敢啃我的身體!」一臉抱歉的熊說:「你看起來就像枯掉了呀!一點也不生長。旁邊的樹都長出綠芽了。」樹回應:「如果我死掉了,又怎會痛呢?」樹就跟熊說自己兩次被雷劈的慘痛經驗。
其實,愛啃樹的熊是位很棒的樹醫生。牠跟樹說:「讓我來幫你繼續長大!把燒焦的地方刮乾淨後,新的葉子就可以長出來了。」樹一聽要刮身體,大叫:「我不要。那多痛啊!」熊跟樹說:「我不會一次刮一大片,我會慢慢來,看你的感覺,再決定接下來刮多少。」樹想了想,覺得試試無妨,就答應了。熊醫生信守承諾,每刮下一小片焦皮就問樹的感覺,讓樹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接受治療。慢慢地,樹的燒焦處全刮下來了,重新恢復容光。接著熊幫樹澆水、灑肥料,點燃樹木重生的希望,就在熊準備倒掉從樹身上刮下的焦灰時,樹卻若有所思地說:「那是從我身上刮下的,就埋在我身旁吧!」熊想想有道理,便把焦灰埋入樹根當作肥料。」
樹和熊的故事,至此接近結局了。
閱讀《改變治療師的人》,讓我想起這個以前帶領的兒童治療團體改編的童話故事,原來結局是熊把燒焦的灰倒掉。我任孩子們自由發揮改編,他們將焦灰變成受傷樹木的養分。於是,這群兒童成為改變我的人,多年過去,這個被改編的童話故事不斷提醒我:現代普羅米修斯深受人們的自癒能力而感動,所以可以無怨無悔地陪伴一顆又一顆的黑暗之心,那不只是挑戰,更是自我實現。
我不太願意在一篇短文中,歸納出所謂閱讀好書後的「智慧規則」。對老手治療師來說,心理治療的意義就是,透過案主或病人觀照自我內心深處的過程,治療師與案主經歷共同淬鍊而改變,彼此誠實的相信、接納與感謝。這本書也為新手治療師展示一個豐富的人性花園,它正招手邀請;是否願意進入深處一窺堂奧?就看你的決心有多少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