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往往很難察覺自己身處的環境不正常,即便出現徵兆,也會視若無睹。然而一旦超過極限,到達臨界點或沸點,明顯的異狀便會一一浮現。
我在臨床診療中對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與藥物開立感到不尋常,是從二○一六年開始。當時連續好幾名患者因為「被醫師診斷為過動症,但按照醫囑服藥也不見好轉」而前來向我尋求第二意見。以下是其中一個案例。
讀不下書的女學生
二十一歲的N小姐主訴注意力渙散,經常出錯或忘東忘西。在其他醫療機構被診斷為過動症,已服藥約半年。雖然剛開始有效,但最近覺得藥物似乎沒什麼幫助,目前已經很少服藥。
N小姐從小就很難保持安靜,總是一有想法就馬上行動,但另一方面,她不太會主動開口跟朋友說話或是邀朋友一起玩。家中雙親十分嚴格,母親尤其囉唆。她的在校成績不錯,但從小到大對沒興趣的話題都是充耳不聞。
儘管她想考研究所,但開始準備入學考試後,總覺得注意力無法集中。就醫後,醫師只憑問診便診斷她患有過動症,並開立處方藥給她服用。
過動症的特徵是過動、衝動及注意力缺失,目前被認為是一種先天大腦發育問題所引發的神經發展障礙。
由於屬於發育問題,因此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改善,但有些案例長大成人後仍有部分症狀,也就是大眾所知的「成人過動症」。目前,小時候未被發現、長大後才被診斷為過動症的患者正急速增加。
以N小姐的案例來說,可能是因為她自述很難保持安靜、一有想法就會馬上行動、對沒興趣的話題充耳不聞,又無法集中注意力準備研究所入學考試,看診的醫師才會懷疑她患有過動症。
然而,許多原因都會引發過動與注意力不集中。此外相信許多人都知道,本人的記憶不見得百分之百準確,得藉由客觀的證據來確認其陳述有多少符合事實。
於是我請N小姐回老家時順便把小時候的聯絡簿帶來。翻閱她的聯絡簿,可以看出她兒時很會照顧同儕,對讀書與學校的活動都十分熱中,也是很稱職的班長。從聯絡簿中看不出她有容易出錯、忘東忘西、毛毛躁躁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N小姐本人的感受與紀錄中所呈現的事實有所差距,在目前被診斷為「成人過動症」的案例中,女性患者便經常出現這種落差。她們非但沒有問題,從紀錄中甚至可以看出小時候都是認真努力的好孩子,學校老師也多有正向評語,但在患者本人的記憶裡,自己卻是一個從小就漫不經心、經常遭遇挫折的小孩。追溯過去的紀錄,會發現這些患者至少都是在升上國中之後開始有明顯的注意力缺失,有些人更是在成年之後才出現症狀。
為了診察N小姐的注意力與處理能力下降的程度,我對她進行了專業的檢查。
首先是發展檢查中最基本的項目「魏氏成人智力測驗第三版(WAIS-III)」。
這項測驗不僅可以測出整體智力,還能看出智力結構中四個領域(語文理解、知覺組織、工作記憶、處理速度)的得分差異。這四個領域中,在目前公認與過動症極度相關的處理速度(正確且快速完成較單純且重複的課題)及工作記憶(記住聽到的詞語或數字並完成操作)項目,N小姐的得分都高於平均值(一○○),且處理速度得分將近一二○,比一般人更為優秀,與注意力相關的題目得分也全部高於平均值。除此之外,我還請N小姐進行了三項關於注意力的專業檢查,除了斯特魯普測驗(譯註:Stroop
Test,測試注意力的選擇式考題)成績稍差,其他兩項檢查結果都在平均值 以上,前額葉的功能檢查結果也十分良好。
以N小姐的測驗結果來說,若要將她這種程度的「注意力缺失」診斷為過動症,那麼恐怕有半數以上的一般人都算是過動症了。說得更坦白些,有八成的一般人處理能力還比N小姐來得差。
找出不協調感背後的真相
N小姐的主訴症狀與她實際的檢查結果出現了極大的落差。
那麼,她本人陳述的「注意力不集中」、「經常發呆,腦中一片茫然」和「讀不下書」,都只是年輕人的無病呻吟嗎?我並不這麼認為。N小姐主動就醫,甚至願意服用具有副作用風險的藥物,代表她確實感到困擾,這是不容置疑的。
身為臨床醫師,對於一位主訴無法集中精神讀書的女性,我們有義務盡可能正確地理解她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人類的心靈既複雜又精細,當一位醫師忽略這項特質,誤以為只針對注意力缺失這項症狀就能釐清問題,代表他放棄了心理專家的基本原則。
N小姐的症狀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可以解釋?憂鬱症、躁鬱症等情緒疾病同樣會造成注意力缺失,焦慮症也會因為緊張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或急躁不安。身為女性,還可能因為經前症候群(PMS)造成注意力下降或心不在焉。
N小姐確實無精打采的,好不容易考上了研究所卻不想去上課,對學業也興趣缺缺。但是她的睡眠與食欲並沒有問題,就診時面帶微笑,且處理事務的能力並未下降,因此可以判斷她即使真的有憂鬱傾向也只是輕度,但若憂鬱症狀持續下去,的確可能造成注意力低落。
除此之外,N小姐表示她確實有經前症候群,月經來潮前容易心浮氣躁,但粗心大意的問題在其他時間也會發生。
我查看了N小姐與臨床心理師的談話紀錄,想找出是否有其他相關因素,其中,成長的紀錄吸引了我的注意。由這條線索追溯N小姐的成長過程,個中問題便呼之欲出。
N小姐的父母感情不睦,在她九歲時便離婚,之後她離開從小住慣的都市,與母親、妹妹三人搬回母親娘家所在的鄉下。
N小姐原本並不討厭父親,但自從她上小學之後,父母便時常激烈爭吵,她對此非常反感。因此,當雙親離婚、父親離開後,雖然有些寂寞,但她同時也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母親在離婚後開始工作,在貧窮的鄉下,母女三人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但當時N小姐的心境卻十分平和。
升上國中二年級時,N小姐的母親再婚了,對象是一位在當地經營建設公司、同樣離過婚的男人。
母親說服了N小姐與妹妹,告訴她們「只靠媽媽一個人工作賺錢,無法讓妳們讀到大學畢業,所以只能這麼做了」。這位先生每次到N小姐家,都會帶來高級的點心或禮物。得到這些禮物,N小姐其實並不開心,比起上大學,她更希望母女三人能像從前一樣過日子。但看到母親辛苦工作的模樣,她實在無法說出真正的心聲。
N小姐不得不接受母親再婚的事實,但對青春期的她來說,與那位成為繼父的中年男人一起生活十分痛苦。母親對繼父唯唯諾諾、畢恭畢敬,N小姐對繼父態度冷淡時,她也會面帶責難。
剛開始表現得很慈祥的繼父,三個月後便露出真面目,一有不順心的事便大聲咆哮,甚至對N小姐的母親暴力相向,即便如此,母親仍舊忍氣吞聲。想到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和妹妹,便讓N小姐更加難過,她從此不愛回家,也曾離家出走,只是一想到母親會傷心,就又不得不回到那個家。N小姐上高中後之所以努力讀書,就是為了考上大學後盡早搬離家。
後來N小姐的努力有了回報,如願以償在兒時居住過的城市考上了大學。雖然自由了,同時卻懷抱著只有自己一個人逃離地獄的罪惡感。
她盡量不去想這件事,但每次回到家都很痛苦。當她告訴母親想考研究所時,母親非常支持她的決定,鼓勵她「照自己的想法前進」,但只要想到母親必須向繼父低聲下氣才能拿到這筆學費,她就感到萬分沉重。
仔細追溯N小姐的處境後,我發現她在讀大學與研究所時就懷抱著罪惡感與各種複雜的情緒,這並不是簡單一句「妳得了過動症,要吃藥」便能解決的問題。
那麼,N小姐究竟出了什麼狀況?本書在探討診斷為過動症背後所隱藏的真正問題時,也會逐步解開N小姐所遇到的困境背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