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獨處,也可以親密:重塑情感關係的十堂課

可以獨處,也可以親密:重塑情感關係的十堂課
定價:320
NT $ 253
  • 作者:黃慧娟
  • 出版社:太雅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2-03-1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364215
  • ISBN13:9789863364214
  • 裝訂:平裝 / 176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你的孤獨,問題不在別人;你的渴求,也從來不是你的錯;
  從過度的依附羈絆,走向獨立的、有安全感的、親密的情感生活。
 
  ——教你怎樣認識自己,特別是親密關係中的情緒與行為模式。
  ——如何用成年的我,去彌補童年的依戀缺憾,改善分離焦慮的習慣。
  ——分析影響情感關係的六個面向,修復自己,成為更成熟的人。
  ——幫助你肯定自己,找到活力之泉,找回自己的完整和獨立。
  ——學會在獨處時安心快樂,同時在各種關係中享受親密的美好。
 
  ★影響情感發展的六大面向,都有修正與提升的方法
  本書適用於適婚尋偶的朋友,也適用於想要積極處理過去情感傷害的人。更正確地說,本書適合有以下疑惑的人閱讀:為何人際關係那麼難?難道相愛比登天還難嗎?明明渴望和諧與親密,卻偏偏老是傷害多於和諧……
 
  情感關係發生在每一天的人際互動,一個人如何表達需求、渴望,如何回應他人與外界的聲音,關係到根深蒂固的情感模式,而我們的情感模式是從小就建立了。《可以獨處,也可以親密》在講怎樣從不健康的抓取模式轉向收受合宜的模式。也就是怎樣從過度抓緊別人或受他人操控,只能靠他人得到能量與喜悅的人,變成可以為自己找到活力、喜悅,擴充自己的特質與能力,把自己活得好、活得有目標的人。
 
  本書提出影響情感發展的六大面向:失去的活力、潛存意象、依附關係、社會化過程、自我的異性特質及性的認知與感受。讓我們一一檢視個人在這六大面向中的表現,而每個檢視都需要回顧原生家庭和自己的成長過程,好了解自己在哪個面向出了問題?
 
  跟著每一篇附錄的「心靈練習題」一步步探索自己、逐步調整自己的信念、心態、情緒與行為。經由無數次工作坊學員的肯定,本書內容帶給學員明顯的果校,能改善情感表達、人際關係。
 
  黃慧娟老師,也是一位修女。她長達12年曾經在耕莘文教院等處,帶領心靈成長工作坊,本書起源是從講義撰寫成書稿,並且將每一堂課的回家功課,變成書內的心靈練習題。首版書名是「找到歸屬心靈練習本」,時值新版修訂,有機會可以為這套課程取一個更適切的書名—《可以獨處,也可以親密—重塑情感關係的十堂課》。
 
本書特色
 
  每一堂課皆有基礎心理學理論講述,接著有精心設計自我探索練習題,包含評分量表、開放性問題等,最後透過練習題,更深認識自己,並找到修正的答案。
 
  使用方便好上手
   每一章透過心理學理論,詳細、深入淺出的介紹,掌握該章的核心內容。
   【自我探索時間】每章設計不同練習題,有評分量表或開放性題目,讀者按題寫下。透過探索時間,更深認識自己。
   學員的心得分享,讓讀者彷如參加工作坊,透過別人分享也反思自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慧娟
 
  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輔導專家,專長於家庭及婚姻輔導,經常受邀至教會團體及社福團體開辦輔導課程,有十五年以上帶領團體的經驗,目前常態性的工作坊有:〈自我察覺—理情行為治療法〉、〈找回內在動能—艾利克森的人生八大階段〉、〈可以獨處,也可以親密—我的情感關係〉、〈黑暗也是力量—榮格的陰影論〉等。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及菲律賓Ateneo大學家庭輔導研究所畢業。曾任台北市光仁小學啟智班主任、竹東世光教養院院長。
  著有:《自我察覺心靈練習本:專注與靜心的10堂課》、《可以獨處,也可以親密》太雅出版社。
 

目錄

前言:每個人都渴望聯繫、渴望愛
 
第一章 找回失蹤的自我活力
活力其實就在自己身上,不需向外尋求
 
第二章 潛存意象
在情感關係中,人都在找尋熟悉、被吸引的影子,試圖彌補成長過程中的空缺。
 
第三章 童年時的依附需求
依附需求伴隨我們一生,若依附有創傷將影響人際情感關係。
 
第四章 社會化過程產生的「我」
人出生後,慢慢受社會化過程,塑造了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的隱藏、盲目、否認、虛偽我。
 
第五章 發展你的異性特質
試著找回在你身上失去已久的異性特質,讓你的性格更加平衡、整全。
 
第六章 性的認知與感受
性,不單只是生理上的性欲,試著把性的心理能量轉換成各種表達愛意的方式。
 
第七章 描繪出自我圖像
人生需要盤整!這個時候,靜下心來,回顧前面所分享的,你更認識自己了嗎?
 
第八章 獨處—與自我連結
獨處,是忙碌現代人的必需品!享受獨處,你的生活會更有活力。
 
第九章 歸屬—與他人連結
人的一生都在尋找一個歸屬,這歸屬可能是家、一個志業、一樣興趣或一個人等等。
 
第十章 迎向美好的歸屬關係
歸屬,不單僅限於婚姻之中。試著先從小事上找到歸屬,終將尋得生命中至深且美好的歸屬關係。
 

 
出版人序
 
在獨處時擁有自己,在關係中讓別人做他自己
張芳玲
 
  在關係中可以讓別人做他自己的人,一定是個對自己有足夠自信的人。當一個人可以把自己一人的生活照顧好,可以在獨處時,去做他感到充實的事情,心滿意足地享受成果,他就同樣能欣賞別人也有一份自己的獨立,甚至與之交流生命的豐臾。
 
  很幸運地,我曾經是黃慧娟老師工作坊的學員。和黃修女成為朋友後,不斷反覆和她討論我的生命議題,她總是可以靈巧地把我跟她學過的自我察覺、生命回顧、發現模式、修正模式,再帶入我的實際問題,建議我怎樣自我成長。
 
  這本書的每一章,我幾乎會背了。黃慧娟老師深入淺出的教導,實際可操練的作業題,讓我隨著年歲,生命越來越加整合。好多年前,我已經成為一位,跟她一樣,常常自得其樂,生活創意隨手可得,把平凡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的人。
 
  愛會發生的。當你信賴自己、活出自己時,跟你在一起的人也可以舒展自己、做他自己。親密不就是從這裡開始嗎?。
 
  說得容易,做起來有挑戰。本書十堂課將帶領你走進自己的成長故事,找到自己失落了什麼,然後給成為大人之後的你,一個機會去幫自己修補回來。
 
  有時候書內的題目或作業,可能會令你感觸良深,甚至觸景傷情,相信我,這只是過程,繼續向前走,光明在不遠處,你會成為原本就應該成為的你,潛藏在底層的美好生命特質,會變成閃亮的珍珠,而那原本就應該屬於你的。
 
作者序
 
重塑情感關係是邁向成熟的課題
 
  我進修院修道時才二十出頭,之前我的生活非常單純,不管是學生時代或是後來在學校教書,朋友圈總離不開教堂和學校。不曾談過戀愛就進入修道院(當修女),生命經驗可以說都是在修道院中累積起來的。
 
  相信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修道人是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不必為生活操心忙碌,不必為五斗米折腰,也不必交際應酬,又有修道院高高的圍牆保護著,似乎也沒有了人性的七情六慾,簡直是生活在天堂上的一群人。誠然並非如此,人性的掙扎在修道院中並不會減少,特別是人際互動中的情感關係。
 
  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都體會過對人際交往的渴望、掙扎與衝突。小時候曾因為誰是誰的好朋友而爭吵,誰不跟誰好而難過;青少年以後更常在你情我愛中掙扎,因為戀愛或失戀而心靈交戰,親子間及夫妻間的衝突更時有所聞。只要是人際關係,不管男女、家人、親友、同事、老闆總有一些人際間的困擾存在。
 
  當時我懷著滿腹理想進入修道院,後來的生活挑戰讓我不斷思索:為何懷抱理想要自我奉獻、為人服務的一群人,也會在懷疑、恐懼、擔憂、忌妒、競爭甚至仇恨中浮浮沉沉?明明我們都渴望在人際互動中享有和諧與親密,但為什麼偏偏經驗到的是彼此的傷害多於和諧?人要彼此扶持、彼此合作、彼此關心與彼此付出,為什麼那麼難?
 
  在修院的培育過程中安排了許多心理學課程,培育導師告訴我們:「先要成為一個成熟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基督徒,進而才能修道成為一個奉獻者。」奉獻者就是活出為別人付出生命的人。修院中有許多獨處與祈禱的時間,這是讓我們靜思與沉澱的時間;若沒有這個獨處時間,我們無法走出去與人接觸、與人連結,服務別人、成就別人。
 
  接觸了更多的心理學知識後,我肯定了心理學上常說的一句話:「20歲之前的人生可以怪父母,20歲之後就要怪自己了」。意思是生命必須經過一次大修整,才能將以前父母給的生命變成自己的生命。慶幸修道院的培育讓我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機會,修正小時候不小心養成的一些不當心態與行為。後來因為有較多的機會陪伴年輕人成長,陪伴中年人走過更年期,陪伴已婚者度過婚姻危機;我發現一個鐵的事實:如果我不先搞好自己,我無法處理人際關係,如果我不先自己成熟,我不但無法在人際間獲得親密關係,反而在其間越來越失去自己。
 
  兩個人叫「彼此」,倆人關係必須在相互給予、相互奉獻中建立歸屬關係,而深刻的情感歸屬讓我們有能力自我實現,猶如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的需求理論中說:人有五個基本需求,第四個是歸屬需求,必須先滿足歸屬需求之後,才能更上層樓,進入第五個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讓自己有機會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調整自己的信念、心態、情緒與行為,一步步走向成熟與完整,充分且堅定地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在獨處時享受自己生命的喜悅與豐富;當我們自覺豐富時,才能走出去與人建立親密關係、與人歸屬,在深刻的情感歸屬中彼此給予與彼此豐富,這時生命才顯得珍貴而有價值。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