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歷史就是以成敗論英雄
政治與道德
政治與道德應該是什麼關係?也許有人認為道德應該服從政治,也許有人認為政治應該服從道德。
以臣代君
皇帝有什麼了不起,沒有萬年不變的江山。周朝再長也不過七百年,中間還多半是有名無實的空架子,天子跟著諸侯的身後轉。
強權就是真理?
《莊子》上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意思是說,盜竊衣鉤這樣小東西的人要被誅殺,而盜竊國家的大盜卻要當諸侯,仁義道德在哪裡呢?仁義道德在諸侯當權者那裡。說穿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強權即真理。
德行與政治
什麼樣的政治是好的政治?或者說評價政治的標準是什麼?乍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很艱深,其實並不是如此深奧,如果,是從我們的親身感受出發來理解政治,也許會變得很簡單。
別急著當皇帝
縱橫家的產生有其漫長的歷史過程。《漢書?藝文志》稱:「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
狡兔未死,走狗即烹
中國有一句古語,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更有甚者,狡兔未死,走狗即烹,統治者之刻薄寡恩,由此可見一斑。
古今成功第一義
知人善任,是為君之道;會辦事,是為臣之道。鼓不發出五音,卻成為五音的統帥。掌握變通之道的人,不去做下屬負責的事情,才能成為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領導者。
以退為進,終成霸主
自古英雄出磨難,在春秋五霸中,晉文公是最獨特的一個,他即位於多事之秋,受命於危難之際,但是他能明察世事,洞燭幽微,在六十多歲時即位,於短短的幾年內就使晉國強盛,成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帝王氣象
什麼是帝王氣象?一兩句話恐怕說不清楚,但是要認真歸納,不外乎以下幾條:一是要有遠大的志向和堅韌的毅力,不要為一時一地的得失所迷惑;二是要有卓越的見識,即超出別人的政治遠見;三是要有識人之明和用人之術;四是要有容人之量和納賢之德。
自律與自責
什麼是自律和他律?說得明白一點,自律就是道德與良心,他律就是法律與制度。由此看來,自律是以道德為基礎,如果不提倡道德,自律將無從談起。
忠臣與良臣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過這樣的話,意思是說那些作忠臣的讀書人十分無聊,如果皇帝不聽他的意見,這些忠臣便動不動就自殺,即所謂的「文死諫」。
趙匡胤的成功之術
權是什麼,在封建專制社會,權是財富,是尊嚴,是欲望的滿足,是為所欲為,是一切。因而,在縱觀中國歷史之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好像要改一改,應是「人為權死,鳥為食亡」。
知人與用人
知人是治理天下的關鍵,也是每一位領導者的頭等大事。人非聖賢,誰又有能力從事各項工作,懂得各種道理呢?
天時、地利、人和與開國帝王
在中國古老的傳統中,「天時、地利、人和」被認為是決定事情成敗的三個關鍵因素,即使在今天,如果能用正確的觀點看待,也是極有道理的。
君臣相得
古人常說伴君如伴虎,官場中危機四伏,稍有不慎,便有殺身滅族之禍。因此,儘管很多人熱衷名利,同時也有很多人將其視為畏途。
功成身退,天之道
老子曰:「功成身退,天之道。」這話真的造就出中華民族的性格。中國人做事情一般來講是不太徹底的,在官場上,多信奉「功成身退」,在戰場上,又講究「窮寇勿追」,在商場上,往往喜歡「見好就收」,可謂深得中庸之道。
忠謹之道
為人臣者有三忌:一是功高震主;二是權大欺主;三是才大壓主。據說,這是無數人宦海生涯的經驗總結,誰若犯了這「三忌」,重則身首異處,甚至全族覆滅,輕則削職為民,困頓終生。
誠諫
在唐朝,李泌是一位奇人,他既當過隱士,又當過宰相,在風雲激盪的唐朝中葉,能夠立於不敗之地,實屬難能可貴。
由明君到昏君
後唐莊宗李存勖是中國皇帝的一個典型,一個由明君到昏君轉變的典型。歐陽修專門寫《五代伶官傳序》,論述後唐興起與滅亡的原因,認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指的就是後唐莊宗李存勖先是繼承先人的遺志,滅了燕國、後梁,……
政治與陰謀
中國歷史上的「謎」實在太多,尤其是由帝王將相導演,發生在宮廷裡的「謎」。這些「謎」,與其說是謎,倒不如說是陰謀。
一言定生死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看來,具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在人際關係和政治問題上,尤其如此。
智大莫過知人
《孫子兵法》裡有這樣一段著名的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真可謂是古往今來戰爭經驗的精粹。
人格與官位
按理說,人格與官格是統一的,意思是說,人格越高尚,官格也就越高尚,官也就做得越大。然而,在傳統社會裡偏偏不是這樣,相反的情況倒是經常出現,越是無恥,官就做得越大,越是清廉正直,就越是沉淪下僚。
外寧必有內憂
俗話說:外寧必有內憂。意思是說一個國家如果外部安定了,朝廷內部就要出問題,如果外部總有敵人的侵擾或是在邊境上總是發生事情,朝廷內部也許就會安定一些。
玩欲火而自焚
在儒家傳統的修身理論中,非常強調兩點:一是「慎」,一是「獨」。所謂「慎」,就是要謹慎小心,「獨」就是要人們在獨處的時候節制自己,不要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以成敗論英雄
司馬遷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何也?就是因為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在《史記》中,劉邦雖然成功了,但還是流氓;項羽雖然失敗了,仍不失為蓋世英雄。
內聖即可外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條不成文的法則,就是長子繼承制。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完全是為了維護當時的封建秩序而形成的習慣,根本不是從治國治民的角度去考慮。
黑暗時代的「青天」
如果遇到冤屈,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碰上一位青天大老爺,替自己伸冤鳴屈,這是一般的心理。
官場「長樂老」
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著一批「明君」、「賢相」,確實有很多正直的官吏在為民請命,在憂國憂民,確實有很多士大夫為國家的安定、社會的發展而嘔心瀝血,甚至殞身不恤……
治亂世要緩急相濟
古代的開國帝王大都是在亂世中即位的,治理亂世,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則容易激出變故,太慢則無異於縱容,也容易給心懷二意的人製造機會,因此,治理亂世應該緩急相濟。
做大事要有大決斷
當斷不斷,自取其亂,是許多有志之士在經歷無數次的失敗之後,總結出來的經驗談,這個經驗絕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用無數的鮮血和頭顱換來的。
假仁假義登皇位
在中國歷史上,自古以來就有立皇儲的習慣,即皇帝在位時先立下太子,有的太子很年輕,甚至一出生就被立為太子,因此,很多這樣的太子當了皇帝之後並不成功,成了昏君、庸君。當然,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俗語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思都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正是這個意思。
知君與知國
君主選擇臣下難,臣下選擇君主就更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就說盡這個意思。
官場的逆向思維
官場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地方,如果不善於溜鬚拍馬,不善於阿諛逢迎,恐怕很難升官。然而,如果拍馬屁拍到了馬腳上,也是同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