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正人君子大多鬥不過勢利小人,小人和君子之間爭鬥的結果,往往是小人獲勝而君子慘敗告終。
從歷史上看,這樣的例子可以說不勝枚舉:岳飛被秦檜陷害而慘死,張九齡被李林甫陷害而終失相位,伍子胥被伯嚭陷害而自刎……忠臣良將、正人君子與奸佞之徒交鋒,敗下陣來的卻常常是前者……難道真是蒼天無眼、老天爺不公平?難道真是在個人能力方面,正人君子不及小人?
其實,很多研究者已經總結了君子敗在小人手裡的原因。比如:君子謀事不謀人,小人謀人不謀事;君子不理會小人,小人則算計君子;君子受社會規則約束,小人則不怕破壞一切;君子有惻隱之心,小人以虐人為快……等等。
世界上千萬種關係中,人與人的關係最為複雜。如何看待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標準也不相同。這裡面不一定都有是非曲直,也許就只是一種情感利害的問題。
李宗吾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作「我對於聖人之懷疑」,其中有這樣一段:
小人得志,是因為他有基於生存環境而生出的特殊的智慧,只不過這些智慧缺乏道德的約束,從而游離於社會規範和正常人的見識之外罷了。從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史觀」分析,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瞭解到小人之術的詳細內容。我們姑且把這種智慧叫作「厚黑心術」。
南懷瑾大師在論述蘇秦、張儀時,講了這樣一段話:
蘇秦、張儀當時動機,是以自己個人的功名富貴為出發點,而把整個的列國局面,歷史的時代,在他們兩位同學的手裡擺布了約二三十年。他們並沒有一個中心思想,或政治上的主義。同時也可以說,當時的君主,並不接受任何中心思想或主義,對於道德仁義的中心思想都不管了,只認識利害關係。
中國幾千年歷史,一個亂象,到了戰國的末期、南北朝的末期、五代的末期,仁義道德沒有辦法發揮作用,沒人接受,這是什麼原因?當然有它的道理。譬如《孟子》。孟子不過比蘇秦、張儀早一點點而已,為什麼孟子到處講仁義,到處碰壁?為什麼蘇秦、張儀會那麼吃香?這樣比較就產生兩個觀點:在個人方面,我們就看到了孔子、孟子的偉大。他們對於蘇秦、張儀的這一套不是不懂,他們全懂,可是始終不願意引導人家走上這條路,始終要求人家講基本的德性,並不在乎自己個人當時的榮耀。這是孔、孟個人的了不起。第二點,當時的時代為什麼需要蘇秦、張儀的這一套。這就講到我們本身。我們現在兩副重擔挑在身上,一面要維持自己傳統文化的德業,政治的道德、人倫的道德,承先啟後,這是一副擔子。另一方面是要如何配合這個時代的迫切需要,而這個需要是講利害的,但在利害之中,要灌輸進去我們固有的道德文化思想。
這就是我們今日的處境。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處境。也許在一兩百年以後的歷史上,會寫我們非常了不起的好處,因為我們今日所挑的擔子,比古人挑的還要重,還要困難。
做英雄難,難在勇氣;做小人也難,既難在智慧,更難在臉皮。英雄是大樹,小人是藤蔓。英雄總是迎風沐浴,歷盡磨難,然而最終能長成參天大樹;小人總是攀援而上,坐享其成。
人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以一般正常的手段去對付小人的技倆,那百分百絕對會成為對方的手下敗將,即使推出一個更聰明、更睿智的人士來迎戰,其結果也將敗北之局,那到底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你自己―—千算萬算,就沒算到與人性!從本書所列之史實典故,我們就可以引以為戒,在為人處世方面作為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