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星期天
- 作者:尼克.巴科夫
- 原文作者:Nick Barkow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6-10-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731598
- ISBN13:9789861731599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這是一本很重要的小說,但是一點也不沉重。」
──原著改編電影《狂琴難了》導演-洛夫.史巴
二次大戰期間,歐洲有一個鋼琴師寫了一首旋律動人而感傷的曲子,還被錄製成唱片。不久,鋼琴師自殺了。奇怪的是,上百個聽完這首曲子的人也都莫名地自殺了。人們稱它「自殺聖樂」。於是曲子被禁播,唱片也被停售。然而這首鋼琴曲,仍在人們的手中不斷地流傳,流傳,流傳…。
這首曲子叫”Das Lied vom traurigen Sonntage”-意思是「憂鬱星期天」。
至今,大家仍記得這首曲子和它詭譎的效應。但是沒有人知道,在這首曲子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極其感傷卻又美好的故事。幸好,一個德國人把它寫下來了,用一種戲謔卻又詩意的文字。
這是尼克.巴科夫的《憂鬱星期天》。
這是一個鋼琴師的故事,這是聘用鋼琴師的餐廳老闆的故事,這是餐廳老闆和被鋼琴師的曲子感動的客人的故事。這是納粹時期歐洲人用幽默和浪漫麻醉苦難的故事。
當痛恨樂趣、只愛義務和秩序的納粹執政者駛進這個城市時,那些熱愛音樂、美酒、藝術和生命的人們要如何才能相信這一切都會過去?…
作者簡介
尼克.巴科夫 Nick Barkow
一九二八年生於柏林。長年任職駐外特派記者,曾旅居倫敦、紐約、東京,及非洲與歐洲。 對匈牙利這一個熱愛生活卻又深深抑鬱的小國十分著迷,特別是《憂鬱星期天》的故事,和其背後的因緣。此外也涉獵德國文學史的各項研究。
前言
七○年代初在布達佩斯有位朋友問我知不知道〈憂鬱星期天〉這首曲子。我幾乎情不自禁想當著他的面就哼起來。我在柏林的父母有一張這位作曲家鋼琴獨奏的唱片。那時我十二歲,那悲傷陰鬱的旋律莫名感動我,儘管那時我還少不更事。
那家餐館還在,我的朋友說。譜出這曲子的那架鋼琴也還在。
那家餐館的午餐時間不需預先訂位。菜單上最受歡迎的一道菜是肉捲。室內空間狹長,鋼琴就放在舞臺上,餐館後院有許多迴廊,小孩子常常在垃圾桶旁邊嬉戲。晚上的時候會有很多外國觀光客,他們亮出綠色的美元紙鈔,然後鋼琴師就會彈奏那首〈Szomor? vas?rnap〉。
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懂得享受人生樂趣的國度,在這裡的人以此衡量生命的價值。他們喜歡聽的音樂從吉普賽人的音樂到巴爾托克,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更早的文藝復興;他們喜歡的美味佳餚來自酒園、來自家庭主婦、來自大廚師、來自牧羊人的營火、來自漁夫的小屋;生活的樂趣甚至包括耍一些花招詭計。
然而,在戰爭結束前幾個月,德國的「武裝弟兄」佔據了這個國家。艾希曼在布達佩斯設立了他的總部。他的人每天把裝得滿滿的車廂送往波蘭的方向──當然,他們也不忘順便為自己戰後的生活打點妥當。統治者,勝利者。
〈Gloomy Sunday〉,在我聽來,似乎像懂得生活樂趣的人在痛恨樂趣、只愛義務和秩序的執政者面前,永遠是輸家。
真的永遠是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