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The Master)

大師(The Master)
定價:300
NT $ 45 ~ 270
  • 作者:柯姆.托賓
  • 原文作者:Colm Toibin
  • 譯者:高志仁
  • 出版社:天培
  • 出版日期:2006-07-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759222
  • ISBN13:9789867759221
  • 裝訂:平裝 / 35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小說以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創作出《慾望之翼》前的五年低潮期為切入點,大膽剖析他的內心世界。1895 年,詹姆斯因劇作在倫敦首演時慘敗,從此沉陷於痛苦和失望之中,以及同性戀情所帶來的困擾。

  托賓細膩地從詹姆斯的性格中尋找戲劇性的元素,在《大師》中虛構了詹姆斯在19世紀最後五年時光,揣想其坎坷的藝術心靈,用溫煦的文筆描繪詹姆斯早慧、善感且壓抑的性格,並在驚世創作與迷惘的的內心世界作最完美的聯繫。在敘事之外,對亨利.詹姆斯步入中年以後渴望孤獨但又害怕寂寞的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幾可亂真。

  此作亦曾入圍2004年布克獎。IMPAC評審團盛讚其鮮活但內斂的手法,結合了部分史實和難以言說的親密關係,逐步揭開一位文學大師為了追求完美所付出的代價和生命中的失落。

媒體讚譽:

「文筆優美而充滿哲思……令人驚嘆的部分在於其藝術方面的成就。」──《紐約時報》
「深邃智巧的野心之作。」──《衛報》(Guardian)何米昂李(Hermione Lee)
「鮮活但內斂的手法,結合了部分史實和難以言說的親密關係,逐步揭開一位文學大師為了追求完美所付出的代價和生命中的失落。」──「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評審團

本書特色:

★媲美康寧漢《時時刻刻》,不容錯過!
★以大膽但纖細優美的文筆描繪小說大家亨利?詹姆斯的內心世界,包括一生未婚、對同性感情認同上的困擾。
★台大名教授朱偉誠導讀,名作家紀大偉專文推薦。
★2006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
★2005年法國最佳翻譯小說獎
★2004年英國布克獎最後決審名單。
★2004年《紐約時報》年度十大最佳小說。
★2004年《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小說
★美國最有名的同志刊物advocate大力叫好。
★《紐約客》、《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都給予極高評價,美國書評人的最愛。

作者簡介

柯姆.托賓(Colm Toibin)

  愛爾蘭作家Colm Toibin(柯姆.托賓)生於1955年,曾擔任記者,現為專職作家。1999年曾以The Blackwater Lightship入圍布克獎,2004年推出新作《大師》,立刻引起各界注目,本書被譽為2004年美國書評人的最愛,也入圍英國布克獎,並獲得了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譯者簡介

高志仁

  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譯有《一條簡單的道路》、《卡夫卡》、《教宗的智慧》、《簡單富足》、《西方正典》、《反革命與反叛》、《卡夫卡的思與言》等。

 

目錄

  導 讀: 朱偉誠

  推薦序: 最是寂寞異鄉人∕紀大偉

  一八九五年一月

  一八九五年二月

  一八九五年三月

  一八九五年四月

  一八九六年五月

  一八九七年二月

  一八九八年四月

  一八九八年六月

  一八九九年三月

  一八九九年五月

  一八九九年十月

 

導讀

解讀大師                  朱偉誠

  書名所指的「大師」(The Master)無他(熟悉英文the字用法的人當可領會這種獨一無二的意涵),指的就是美國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巨擘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雖然他長期旅居英國)。這個稱號既表達出作者卡倫.托賓(Colm T?ib?n)對於他的高度景仰,也頗為忠實地反映了亨利.詹姆斯一生的小說成就。儘管對於誰才是最偉大的小說家這樣的問題,大家終究各擁其主,永遠也不會有定論,然而閱讀亨利.詹姆斯小說的經驗,卻是如此獨特且令人難以忘懷:有膽嘗試者,初讀之無不莫名所以如陷五里霧中,不禁訝異明明不是故作高深的前衛主義小說,何以讀了半天還是劉姥姥逛大觀園般難觀其堂奧;有幸在閱讀見過世面之後重新複習乃至回顧再三者,則不得不驚嘆於作者營造虛構世界之器制恢弘,繁複巧妙卻又深藏不露。稱之為大師,就張顯其敘事技藝而論,實屬至名歸,當少有人會有異議。

  托賓既為同行小說家,在專業上的領悟想必更勝一般讀者,而亨利.詹姆斯隱身於作品之後的私人情慾生活近年來頗引發人探索的興味,多半指向其高度壓抑的同性情慾,這又是托賓作為一個同志作者之所長。所以由他來描摹亨利.詹姆斯的創作心理與感情世界,其深刻的程度與得以窺見的內蘊,的確有其可觀之處,也遠比總得故作客觀狀的一般傳記寫作來得貼近得多。

  首先頗具見識的,便是托賓在時間上選擇聚焦於亨利.詹姆斯創作生涯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捩點,那就是他嘗試劇場宣告失敗,重回小說寫作,終至密集創作出他晚年最重要幾部作品(《鴿翼》或譯《慾望之翼》、《奉使記》、及《金碗》:自1902到1904每年一部)之前的那段日子,也就是書中標明的1895年1月到1899年10月。然而這段日子對亨利?詹姆斯而言,又不僅僅是在創作方面饒富意義,在生命歷程上也充滿了劇變之後,重新摸索調整的再生契機。年屆五十的他,在前幾年才歷經他的妹妹艾莉絲與摯友康斯坦?吳生先後逝去的重大打擊,小說也就在這樣故人遠去、往事已矣的灰暗氣氛中開始:被驚醒的夢境、又一個朋友即將遠行、乃至回憶裡躊躇猶疑充滿悔恨的同性戀情等等。

  再加上他所撰寫的劇本在演出時災難性的失敗,或許對於亨利.詹姆斯而言,一生中再沒有比此時更糟的一刻了,他因此耽於過去,面對新的戀情機會依然裹足不前,而王爾德同性戀醜聞官司的爆發更為這一切壟罩上一層陰影。然而新的生活階段卻也悄悄開始:他在倫敦附近的鄉間找到愜意的穩定居所,開始以口述(即較輕鬆與更快的)方式進行寫作,在義大利旅行途中結識了俊美的年輕雕塑家,兩人展開了一段若有似無的忘年戀情……以致在小說結束時,竟隱隱然散發出希望的溫暖光暈。

  這真可說是一個典型的亨利?詹姆斯式的故事,儘管情節缺乏戲劇性張力,心理描繪卻鉅細靡遺,同時重大的變化也在不知不覺中陡然發生,以致最終的局面已大不相同,托賓以這樣的敘事手法向大師致敬,不亦宜乎?而對讀者而言,則是難得近距離地一窺這樣一位偉大作家謎樣的內心世界。除了萌芽甚早卻飽受壓抑的同性情慾之外,書中主要點出了幾個重要女性──除艾莉絲、康斯坦之外,還有他的表妹咪尼,也就是《一位女士的畫像》(又譯為《仕女圖》)主角之所本──對於亨利.詹姆斯在生活與創作上的重要性。同時書中對於他的幾部最重要作品(除了上述幾部長篇以外,還有《碧廬冤孽》等中篇)的創作緣由都有觸及,而大師往來的社交圈與親近家人、朋友,也多為文學乃至知識史上的重要人物(如他的哥哥威廉.詹姆斯就是重要的心理學家),對於熟悉這些相關掌故的讀者來說,本書可謂是「眾星雲集」的傳奇世界,得以有按圖索驥的樂趣,至於感到興味的入門讀者,也可以據此進一步來探索相關作品與文壇脈絡。

  托賓對於當時時代氛圍的掌握可謂十分準確。就以同性戀方面而言,開始時奉命伺候亨利的愛爾蘭僕役對他的曖昧暗示,正反映了當時最常見的同性交往模式,即有地位的紳士與下層年輕人的跨階級關係;而從一個有切身利益(因為同為同性戀者)的旁觀者觀點來描述王爾德審判的震撼效應,更是難得一見卻重要的角度。不過書中著墨最深的,還是詹姆斯這個號稱是美國第一個知識階層家庭的養成與折難(主要是美國南北戰爭的創傷),這其實是亨利一生創作的泉源,也是《大師》一書最後希望慰藉之真正所在。

  托賓作為近來備受矚目的愛爾蘭新興小說家(雖然生於1955年的他並不年輕),或許在成功描摹同行大師之後終於可以正式出師,成熟開創屬於自己的虛構天地?這尚不可知,總之仍有值得期盼之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推薦序

最是寂寞異鄉人                           紀大偉

  「最偉大的美國小說家是誰?」如果去請教各地的英美文學系教授,我想,許多學者會把這頂冠冕送給亨利.詹姆士。愛爾蘭作家科姆.托賓的小說《大師》,主人翁是就是詹姆士。《慾望之翼》(Wings of the Dove,背景在威尼斯)和《仕女圖》(Portrait of a Lady,妮可基曼主演)這些電影都是由詹姆士的小說改編。

  此書形同「大師」(即詹姆士)的小說體傳記,或傳記體小說。《大師》和麥可.康寧漢的小說《時時刻刻》經常被相提並論:兩部小說在美國文壇叫好、在書市叫座;兩者的作者本人都是男同志小說家,並且在作品刻畫同志情感;《時時刻刻》描寫英國小說名家維吉尼亞.吳爾夫,而《大師》的主角是詹姆士,足以和吳爾夫平起平坐。不過《時時刻刻》情節取巧,相較之下《大師》平淡含蓄。《時時刻刻》的戲劇性,是賣點,也是致命傷──它改編成電影之後,原著的情節骨幹被誇張放大,而原著的細膩肌理卻看不見了。《大師》平淡含蓄,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它不至於被改編成電影,讀者必須直面小說。唯有細讀《大師》的文字(而非星光熠熠的影像),才能體會細密的人情糾葛。

  在當今讀者眼中,詹姆士的小說恐怕已經太老氣。「最偉大的□□是□□?」這個問題也太傳統。詹姆士這位老紳士的生平,以及《大師》這部小說,不夠「視覺化」,不適合拍成電影──怪的是,他的舊式小說卻一直受到電影圈的青睞,被改編成多部電影。而各界反應往往是:與其看這些電影,還是回去重讀詹姆士原著罷。

  「詹姆士魔咒」在作崇。為什麼詹姆士的小說一再吸引電影人改編,改編結果卻又一再讓人失望?我想,原因在於詹姆士善於描寫「人情」。電影界看中詹姆士小說中的人情,想要加以「視覺化」,但看倌往往發現:詹姆士的人情一上銀幕就走樣,還是回歸小說才是正宗。

  如果改編詹姆士小說就會觸發魔咒,那麼,改編詹姆士的生平──而非他的小說──是否形同玩火?一般認為,科姆?托賓不知天高地厚,竟敢直搗詹姆士生平;未料,各界讀了《大師》之後,反應卻出奇的好。《大師》的妙處,不在於情節,而在於人情。書中的詹姆士敏感心細,也就是愛鑽牛角尖,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小器。但是他又是爛好人,善解人意,更不願意得罪人。遇到人情衝突時,他往往躲起來,一個人生悶氣,自我放逐。例如,詹姆士在愛爾蘭作客時(時值十九世紀末,愛爾蘭仍是英國的殖民地),因為他自己具有愛爾蘭人的血統(我想這是愛爾蘭作家科姆.托賓致力寫出《大師》的主因之一),結果遭到英國上流社會的挖苦。詹姆士如何處理被羞辱的尷尬處境?請直接看《大師》吧。

  他生為美國人卻偏要住在歐洲,就是一種自我放逐。他愛兄妹(其兄即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卻又寧可和兄妹保持遠距離關係,因為他無法承受親情的壓力。他被男人吸引,可是他沒有同志生活;他和同志作家王爾德是同代人,而他生性拘謹,討厭花俏的王爾德。

  詹姆士迴避「殖民地」。「殖民地」(colony)一詞是指旅居歐洲的美國人形成的社交圈;這些美國人在異鄉寂寞,便聚在一起享受同胞愛。台灣留學生在外國讀書時,也形成類似的「殖民地」(一起吃火鍋,過春節,並在圈子裡找尋未來的另一半等等)。「殖民地」無可厚非,畢竟異鄉人想要相互取暖。但是,詹姆士似乎不仰賴相互取暖──他鍾愛的人情,存在於文字,而不在人體。

  異鄉生活是寂寞的,寫作之路亦然。也因此,住在異鄉的讀者,以及從事寫作的人,讀《大師》的時候可能特別有感觸。但《大師》一書也透露:寂寞雖然苦,客居異鄉的大師本人反而珍愛寂寞。詹姆士喜歡留客在家用餐過夜(當然只招待熟客),但就算客人在他家,大師也要花幾小時的時間關在書房寫作,把客人關在書房之外。他並不想和人太親,寧可獨自一人。寂寞是毒藥,解藥無法外求──因為寂寞既是毒藥也是解藥。

  詹姆士還住美國的時候,活動範圍大抵是「新英格蘭」(New England,美國東北角,麻省等州)和紐約州。而我目前正坐在新英格蘭。讀過《大師》之後,我馬上找來小說的有聲書CD,在一個人開車時播放聆聽。車窗外的北地依舊蕭瑟,看久了卻親切起來。
                         (美國康州大學,現代古典語文系,駐校助理教授)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一八九五年一月

他曾經在夜裡夢見去世的人,有的臉孔很熟悉,有的已經有點模糊,無由來去,即起即滅。他醒來,以為再一個多小時就要天亮;過了幾個小時,沒聲音也沒動靜。他摸摸脖子上僵硬的肌肉,觸感十分堅實,卻也不痛。他轉頭時,聽得到肌肉吱吱叫。我就像一扇老舊的門,他心想。

他知道自己必須再睡點覺,不可能幾個小時一直醒著。他想睡覺,想念那美好的黑暗境域,有點暗又不會太暗的歇息所,沒有魂魅糾纏,沒有生人侵擾,沒有事情此起彼落悠悠忽忽的。

他又醒來,頗為心驚,不清楚自己身在何方。他經常這樣醒來,心裡七上八下,夢已忘了大半,恨不得馬上破曉。有時他打個盹,便沐浴在貝洛嘉多早春迷濛的柔光中,遠方盡付茫霧,陽光照在臉上多快樂,坐在椅子上,靠近老房子的牆,有紫藤、早春玫瑰、茉莉的氣味。他希望醒來後也能像這夢境一般,讓那閑適、顏色、光影的調調縈迴於世事之間,直到夜晚再臨。

但這個夢不同。那地方很暗,愈來愈暗,是座城市,義大利的一座古城,像歐維托或希耶那,但說不準是哪裡,那夢中的城市街道狹窄,他匆匆忙忙的,不確定是自己一個人,或是和哪個人在一起。他腳步急促,也有學生正緩緩上坡,經過亮了燈的商店、咖啡館、餐廳,他很想趕上他們,想辦法超越他們,無論他多麼努力回憶,還是不確定他是不是有個伴?可能有,也可能只是某個人走在他後面。他記不清那一團似散若聚的陰影,但隱隱約約就是有個人或聲音在他身邊,比他自己還清楚為什麼如此匆忙,不停在他耳邊叨唸著,哄著他走快點,幫忙不讓那些學生擋了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5
    $45
  2.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