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投機商人—呂不韋
依憑著敏銳的眼光,非凡的魄力和靈活的手段抓住了一個又一個機會
在一個偶遇的機會(異人),得到了他最大的回報(秦國)
富可敵國不是他的目標,權傾朝野才是他的最愛
道家說:至極之治,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儒家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太史公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說到底,還是太史公說到骨子裡了。也就是說,上下文明史,縱橫人生路,都是在做一樁交易。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這是交易過程中兩個謀略的使用。在現實中,錦上添花者遠多於雪中送炭人。錦上添花比雪中送炭有更廣泛的用途。比如你有一匹好錦,剛好有位有心人(求人者)為其添花,使之更為完美,你對他必定是有求必應了。可以肯定地說,錦上添花是短線投資交易,收立竿見影之效,而雪中送炭是長線風險交易,放長線釣大魚之期(注意:「期」——是指「期望」)。因此,在整個交易的過程中,雪中送炭者,非胸有大志者不可為也!古今中外,上下千年,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商人呂不韋,就是一個敢冒風險,長線投機的典型奸商。
呂不韋少年之時也曾想學而優則仕,但命運坎坷,造化弄人,他卻入仕無門。呂不韋不甘心平平淡淡過一生,在見識到金錢的力量後,他發誓要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棄仕從商,再由商入仕。定下曲線入仕的目標之後,呂不韋便投身商海。
在商海浮沉十數載後,慣於囤積居奇的呂不韋擁有了萬貫家財。但在仕途上,呂不韋並不順利,因為呂不韋總是審時度勢地周遊於列國之間。一日,呂不韋在邯鄲見到了落難中的秦國質子王孫異人,大感其奇貨可居。
呂不韋回到家中,同父親進行了商量,反覆權衡實施這一計畫的利弊得失。呂不韋問父親:「耕田之利幾倍?」父答:「十倍。」又問:「珠玉之贏幾倍?」父答:「百倍。」再問:「立國家之主贏幾倍?」父答:「無數。」
考慮再三之後,呂不韋終於下定了決心。他感慨地說:「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在他看來,與其辛辛苦苦耕耘稼穡,終歲勞作,不得溫飽,還不如冒風險幫助異人謀取秦國王位,一朝獲勝,即可富貴無窮,子孫受益。
呂不韋由此而選擇了一條奇特的從政之路。他以後的事業與思想、成功與失敗,都是同這一選擇聯在一起的。至於這一選擇對以後中國歷史所發生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則是呂氏父子在作出這一選擇時不曾料及的。
後世的論史者,往往抱怨呂不韋作出這一選擇時的動機帶有太重的「商人氣」。但平心而論,呂氏父子的這些談話又何嘗不是實在話?他們只不過是以商人的語言,極坦率地道出了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在這個社會中,政治是全部社會生活的中心。不論是學富五車的知識分子,還是家累千金的鉅商大賈,離開了政治場所,自己的地位與價值就不可能得到應有的承認,自己的聰明才智就很難充分發揮出來。而他們一旦躋身於王侯將相之列,就可以憑藉手中的政治權力,輕易地謀取比士農工商多得多的利益。
呂不韋的棄商從政,與其說是出於商人的利害計較,還不如說是基於對現實的理智分析。呂不韋之所以能成為一位重要歷史人物,並不在於他能選擇自己的時代與社會,而在於他能在這個時代與社會中準確地選擇自己的道路。
做出了決定後,呂不韋便開始付諸行動。他先與異人商議好要立其為未來的秦國之主,然後費盡萬金在秦趙之間進行遊說,打通關節。終於,異人被立為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嫡嗣,在安國君即位後又被立為太子,最終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呂不韋被登基後的異人封為秦國丞相,至此,呂不韋實現了其「立嗣之贏」的目標。
而在為實現「立嗣之贏」奔波的同時,呂不韋又有了另一個計畫,他將已經懷孕的寵妾趙姬進獻給了異人(史稱「釣奇」)。於是乎,異人死後,秦王的寶座就傳給了呂不韋的兒子政。這樣一來,透過一番精心的計畫與努力,呂不韋以一批金錢、一個寵妾、一個兒子奪來了一座江山。這是大生意,這個交易的回報有多高!
呂不韋當上秦國相國之後便處於一個獨掌大權的地位,因為先前的莊襄王懦弱無能,對其言聽計從,而後的嬴政年幼無知,呂不韋更是號稱「仲父」,攝政秦國。呂不韋毫無治國經驗,但他將經商之道用於治國,使秦國國勢日漸強盛。呂不韋為擺脫太后趙姬的糾纏,進獻了「大陰人」嫪毐。但後來嫪毐陰謀造反,被嬴政所破。由此,呂不韋也受到牽連,被罷相貶黜咸陽,後來被逼自盡。
縱觀呂不韋一生就是投機的一生。無論是經商還是從政,他都依賴於其敏銳的眼光,非凡的魄力和靈活的手段抓住了一個又一個機會,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但觀其行事卻有些為正人君子所不齒:將自己最愛的懷有親生骨肉的寵妾趙姬送給異人,其臉皮不可謂不厚,心不可謂不黑,而後來將嫪毐介紹給趙姬,以圖能金蟬脫殼更是臉皮厚得無法形容。於是,我們又不能不承認,其手段不管光不光彩,總之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