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與線
- 作者:松本清張
- 原文作者:Matsumoto Seicho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6-01-1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245642
- ISBN13:9789861245645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身陷貪瀆案風暴的官員竟與歡場女子陳屍海邊,是殉情,還是陰險巧設的他殺?暗夜羅佈、重重黑霧的詭譎謎團,環環相扣、分秒必爭的縝密計畫。當官商勾結成一氣,腐敗的權能凌駕正義,嫌犯又有牢不可破的不在場證明之際,真相該如何大白?!
社會派推理小說一代宗師、不朽的文壇巨匠松本清張
被譽為世界十大推理小說的經典人性劇場
作者簡介
1909年生於北九州市小倉北區。因家境清寒,十四歲即自謀生計。經歷過印刷工人等各式行業後,任職於《朝日新聞》九州分社。1950年發表處女作<西鄉紙幣>一鳴驚人,並獲選為直木賞候補作品;1953年以<某「小倉日記」傳>摘下芥川賞桂冠,從此躍登文壇,開啟了專業作家的生涯。1957年2月起於月刊上連載《點與線》,引起巨大迴響,開創了社會派推理小說的先河。
終其一生,以其旺盛的創作力著作等身,涵蓋小說、評傳、紀實文學、古代史、現代史等,堪稱昭和時代最後一位文學巨擘,亦是後輩作家景仰的一代宗師。
點與線、零的焦點與眼之壁,為松本清張著名的「本格三部曲」,前兩本先出,眼之嬖之後會接著出版。
日本推理大師,永不墜落的熠熠星團 編輯部 出版緣起
歷久彌新的「清張傳奇」 楊照 推薦序
歷久彌新的文學魅力 邱振瑞 譯序
清張推理小說的魅力 權田萬治 導讀
目擊證人 27 第一章
殉情屍體 4 第二章
香椎站和西鐵香椎站 57 第三章
東京來的人 73 第四章
第一個疑問 91 第五章
四分鐘的假設 107 第六章
巧合與刻意安排 123 第七章
北海道與九州 133 第八章
有數字的風景 149 第九章
北海道的目擊證人 165 第十章
難除的障礙 179 第十一章
鳥飼重太郎的來信 207 第十二章
三原紀一的報告 227 第十三章
松本清張歷年得獎紀錄&重要作品發表年 250
推薦序
松本清張是個傳奇,無法複製的文學史,甚至是人類文化史傳奇。
出生於一九○九年的松本清張,遲至一九五三年以〈某「小倉日記」傳〉獲頒芥川賞(一九五二年度下半期),正式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已經是四十出頭的中年人了。
之後,松本清張才遷居東京。在此之前,他大半生四十幾年寓居在北九州的小倉市,說他是個日本戰後文化的邊緣人,是個東京人眼中的南方鄉巴佬,絕不為過。
然而,這樣一個邊緣人、鄉巴佬,一到東京卻立即躍居中心。一九五七年的《點與線》、《眼之壁》,一九五八年《零的焦點》,一九五九年《波之塔》、《霧之旗》、《小說帝銀事件》,一九六○年《球形荒野》、《砂之器》,一連串傑作相繼發表,同時跨入非小說事件調查的艱難領域,寫作《日本的黑霧》,每一本書幾乎都像重錘一般,打在日本社會集體心靈上。
遷居東京五年內,松本清張已經崛起成為日本最暢銷的小說作者。松本清張也成了全日本報刊雜誌最積極拉攏的連載作家。爭取松本清張作品連載,不再只是一種促銷報刊的手段,而是維持報刊地位的激烈鬥爭了。「什麼?竟然沒有清張的小說?」被這樣評論的報刊,當然就快速喪失讀者的支持和尊敬了。
「非要有清張不可!」逼得松本清張長時期每天平均寫作九千字才能應付各方索要,他後來的住所特別把一樓完全空出來當招待室,供各報刊編輯們等稿休息,他則在樓上埋首疾書,寫完了再將稿件用藤籃吊下來,讓編輯帶回去排印。多少東京編輯經常進出松本清張住宅,很難見到清張本人,不過卻有機會也有充分時間可以跟同行寒喧、聊天。
差不多四十年的寫作生涯,松本清張完成了將近八百部作品。這樣的數量,本身就是難以超越的;不過更不可能超越的,是松本清張作品的「分量」。
日本文壇早有「清張革命」之說。「清張革命」最早指的是松本清張徹底改造了日本推理小說,讓推理小說這個原本浮誇、通俗、帶有濃厚遊戲性質之文類,一轉而變得渾厚、嚴肅。「清張革命」確立了「社會派」在推理小說界數十年不搖的正統地位,更預示了後來推理小說許多次文類的開拓空間。
然而清張革命的影響並不限於推理小說的範圍,甚至不限於文學的領域。更深沉的意涵,表現在一種新的「戰後心態」的開展,一種日本新正義觀的放膽摸索。
松本清張只有小學畢業的最低基本學歷,而且家中貧困,小倉時代也不曾幹過什麼收入豐厚、地位穩定的工作。一九二九年他二十歲時,還曾被小倉的警察逮捕,用竹刀痛打拷問。一九三三年,「特高」監視中的松本清張,又被刻意徵召進行軍事訓練,大大影響了他在《朝日新聞》的工作。這些經驗,註定使得松本清張看到、感受到日本社會很不一樣的一面,也讓松本清張一輩子對於國家體制充滿不信任的敵意。
一九五○年代後期以降,松本清張雄踞日本暢銷作家冠軍寶座二十多年,不過「暢銷」卻不見得等於「受歡迎」,松本清張從來不是日本「最受歡迎」的作家。
他沒有得到「文化勳章」,他也沒有得到「國民榮譽賞」。不管是日本政府或民間,在考慮重點選擇外譯日本戰後作家作品時,幾乎都主動跳過松本清張。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安部公房,乃至後來的村上春樹,都有大量英譯作品,相對地,最多日本人閱讀的松本清張,卻一直走不出日本。
這中間牽涉的不只是通俗文學與純文學的隔閡而已。更重要的,日本人普遍不願意外人透過松本清張的筆,來看日本、了解日本。
如果要選一部作品代表松本清張的整體風格,我一定選《日本的黑霧》。這麼說吧,松本清張寫作的出發原點,就是認定日本上空罩滿了種種黑霧,他的責任,就是努力撥開黑霧,逼日本人看到、看清自己真正醜惡的一面。
日本人多麼重視「面子」,又多麼會妝點表面的秩序與美。即使遭遇二次大戰戰敗那樣的大挫敗,倖存的日本人都不想也不敢認真檢討,看看自己的國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日本政治思想家丸山真男,戰後甘冒大不諱直言檢討「天皇制」,檢討日本政治文化中的戰爭責任,是難得的「良心之鐘」。從一個角度看,松本清張和丸山真男其實扮演的是同樣的角色,松本清張的「良心之鐘」不是要喚醒日本人,而是要叫日本人承認自己本來就是清醒的,不能再假裝沒看見、沒聽見,不能再假裝對於周遭發生的事沒感覺。
推理小說是松本清張的工具,他能寫出那麼多精采的推理小說,因為他不靠巧思。他的推理是為了探究犯罪的動機,鋪陳犯罪動機又是為了彰顯社會正義。「清張革命」真正革掉的,是日本文化的「表層意識」,是日本社會習慣性的「忽略壓抑」。透過一部部小說,松本清張不允許日本人繼續將不愉快的記憶、難堪的狀況、痛苦的責任,全都堆到集體潛意識的黑暗角落裡去。
「清張革命」號召日本人過「整全生活」,別偷偷摸摸地一邊冠冕堂皇,一邊暗夜飲泣。松本清張小說裡的犯罪,幾乎都來自於人的表裡不一、虛偽錯亂,想要推卸應該承擔的責任,想要冒充自己其實並不具備的高貴人格,是松本清張眼中最大、最可怕的罪惡。
罪惡來自於掩藏、掩飾,來自於織造黑幕。可是人有推理的能力、有推理的好奇心,比對、檢驗、追問、查證,這些手段讓黑幕不能老是得逞。日本人抱持著曖昧的心情,閱讀松本清張,因為他們知道松本清張不打算娛樂他們,松本清張追求的,是「正義的折磨」,在折磨中強迫讀者認知自己的正義概念,進而服膺正義原則。
一個沒有推理習慣,缺乏推理能力的社會,必然招引來許多謊言,更多黑霧。今天在台灣讀松本清張有何意義?意義大了!借人家「清張革命」來培養我們自己的推理傳統,更希望借人家「清張革命」的歷史視野,來透視、來驅趕籠罩著台灣人的眾多謊言與更多黑霧。
譯者序
日本著名作家松本清張,一九○九年生於北九州市小倉北區,從小就嚮往新聞記者的生活,但因為家境清寒,只能讀到小學畢業,十四歲即自謀生計。他曾輾轉失業,到過廣島、大阪、京都、大津等地兜售掃帚。青年時代,曾因為訂閱革命文藝雜誌《文藝戰線》和《戰旗》,遭警察局傳訊、拘留。此外他還當過勞苦的印刷工人。二十六歲結婚。翌年,看到《朝日新聞》九州分社的徵人啟事,毛遂自薦寫信給分社社長,由於他的文筆流暢,破例被編入該廣告部當繪圖工,辛苦熬到三十歲那年才終於被「提拔」為正式雇員。不過,當時《朝日新聞》非常注重學歷,至此他飽嚐低學歷的辛酸。不但薪水很少,職位低下,連職員名冊上也略去雇員的名字。類似這種社會身分階級的歧視,他在自傳《半生記》中均有提及。
儘管出身貧寒,松本清張非常好學,很早即耽讀夏目漱石、森鷗外、泉鏡花、芥川龍之介、志賀直哉等日本明治、大正時期文壇巨匠的作品。在外國作家方面,他喜歡杜斯妥也夫斯基(Fjodor M. Dostojevskij)、高爾基(Maksim Gorkiy)和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而這些文學素養正是松本清張文學的原點之一。 一九五○年,松本清張發表處女作〈西鄉紙幣〉,藉明治初期西鄉隆盛領導的西鄉軍濫發軍票造成的混亂狀況,來影射戰後初期日本通貨膨脹、鈔票貶值的時局。一九五三年以〈某「小倉日記」傳〉獲頒芥川賞,從此登上文壇。一九五六年辭去報社職務,開始專業作家的生涯。
松本清張在五○年代末期至六○年代初期寫下《零的焦點》、《點與線》、《隔牆有耳》、《砂之器》、《波浪上的塔》等作品,竭力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側重於追究犯罪的動機,探索現代日本社會的複雜因素。這些作品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思想性和藝術性也比較高,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事實上,松本清張在一九五五年以後即開始創作推理小說,並開創社會派推理小說的先河。他認為,日本的純文學作品如「私小說」之類,思想內容晦澀,創作手法單調,因而讀者很少,不少「中間小說」也有類似的通病。他主張「大眾文學是富於趣味的文學」,「所謂趣味,並不是一味投讀者所好寫出來的那種東西,而應當是作家的內在思想很充實,這種內在的思想反映給讀者,使讀者產生的一種感受。確切的說,必須是作家和讀者能共同享受的本質上的東西」。他以「與其追求文章的華麗,毋寧寫出真實的文字」做為自己的創作信念,因而他的作品具有思想性強、故事生動、情節吸引人、語言通俗易懂的特點。
嚴格說來,《點與線》是松本清張的長篇推理小說處女作,最早發表於旅遊月刊《旅行》(日本交通公社出版部發行,即現今的新潮社),從一九五七年二月連載至一九五八年一月,連載後,引起巨大的迴響,並成為當年的暢銷書之一。
《點與線》主要是描寫與政府部門關係密切的機具廠商安田辰郎,某天邀請他常光顧的高級餐館小雪的兩名女侍到有樂町吃西餐。用餐後,他藉故說要回鎌倉,便央求兩名女侍送他到東京車站坐車。當他們來到十三號月台時,卻在十五號月台的人群中「湊巧」看到女同事阿時。當時阿時跟一名男士情態親密地坐上開往博多的特快車。然而,一星期後,阿時卻出奇地陳屍在九州的香椎海岸,旁邊還躺著涉及貪瀆案的佐山憲一的屍體。從外表看,他們像是喝氰化物殉情自殺,但福岡警局的資深刑警認為事有蹊蹺,東京警視廳偵搜二科的刑警也來調查,於是一場官商勾結的醜聞和人性的悲涼,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層層地被揭露開來……
推理小說是日本盛行的一種文學體裁,內容主要是寫以邏輯推理進行刑事偵察的破案故事。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的偵探小說進入了「推理時代」。當時,就分為堅持邏輯推理的「本格派」(正統派)和描寫鬼怪、幻想、犯罪、變態心理、科幻等類別的「變格派」。然而,松本清張等社會派推理作家突破正統派和變格派的固定模式,運用邏輯推理探究犯罪的社會根源,揭示人性的矛盾和醜惡,著重分析人物的犯罪動機,使得推理小說擺脫狹窄的趣味性,亦不單純追求破案情節,重視現實性和真實性,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
松本清張是後輩作家景仰的一代宗師。以《人性的證明》、《野性的證明》、《青春的證明》三書名噪一時的推理作家森村誠一,以及頗負盛名的夏樹靜子和宮部美幸都是松本清張的忠實讀者,他們從不諱言自己深受其作品的影響。森村誠一說,松本清張的作品是他的精神支柱和激發創作靈感的泉源。夏樹靜子在松本清張紀念館開館五週年題為「推理小說的精神」的特別演講會上說:「……我從事推理小說的創作初期,出版社的編輯即諄諄提醒我,要學習松本清張的創作精髓———即寫出兼具遊戲性、趣味性、社會性和問題性的作品。對我而言,松本清張就如同小說推理界的松尾芭蕉!」
值得一提的是,松本清張是個多產作家,全集共有六十六冊(文藝春秋社),他在四十年的作家生活中,一天也沒休息,從四十六歲矢志當專業作家,直到八十二歲去世,長短篇作品約計一千篇,共計約寫了十二萬張四百字稿紙,作品內容涵及小說、評傳、紀實文學、古代史、現代史等領域,堪稱是昭和時代最後一位文學大師。目前研究或討論松本清張的專書即高達七百本之多。此外,學術界也逐漸不再拘泥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對立,投入松本清張文學的研究。依此情況來看,松本清張的文學不但已成為一種顯學,更是日本現代推理小說的代名詞。近年來,他的作品不斷被再版,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連續劇(諸如《砂之器》、《天城山奇案》、《埋伏》、《共犯者》、《黑色記事本》等)無不證明松本清張的文學魅力的確是歷久彌新、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