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這樣的公司就對了

找這樣的公司就對了
定價:220
NT $ 45 ~ 198
  • 作者:藤野英人
  • 原文作者:Fujino Hideto
  • 譯者:蕭仁志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5-11-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343889
  • ISBN13:9789571343884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看不懂企業財務報表?小處著眼見微知著,從換穿拖鞋與否、廁所整潔與否看出一家公司的未來!

  凡是衰退型企業一定有跡可循;若是成長型企業,也一定具有獨特的企業特質與氛圍!

  作者藤野英人曾擔任十三年基金經理人,過去他曾藉公務之便,拜訪超過三千家以上的企業。藤野在事先調查與親自拜訪的過程中,注意到成長型企業與衰退型企業的通用「定律」,而這些定律是一般人也觀察得到的日常小事,例如:老闆的言談舉止、董事長辦公室的豪華程度、公司是否要求員工做早操、辦公室是否換穿拖鞋、家族企業主事者的家庭關係、公司資訊揭露的程度、甚至櫃台小姐過於貌美,都能透露出這家公司的重要訊息──這家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

  作者從擔任基金經理人的經驗談起,告訴讀者如何「小處著眼」,觀察企業的「徵兆」,他以五個章節詳述他歸納的六十三項簡易定律:一、老闆的個性及人格特質決定公司命運;二、帶領公司走向滅亡的老闆類型;三、邁入衰退的公司之通病;四、如何辨別好公司與壞公司;五、公司為何做出錯誤決策等。所謂「見微知著」,別低估這些日常觀察的重要訊息,因為它往往能告訴你企業的另一面。更重要的是,這些訊息還是你做下投資決定、轉職、求職的重要參考。

作者簡介

藤野英人(Fujino Hideto)
  1966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早稻田大學法學部畢業後,旋即進入野村投資顧問公司就職。1996年轉職日本怡富投信.投顧公司,期間擔任中小型股基金經理人;19999年12月又創下代管2,600億日圓的佳績;2000年再度轉職高盛投信。2003年8月,他創立Rheos Capital Works基金管理公司,擔任該公司代表取締役社長。著有《基金經理人的明快投資策略》(Business出版社)、《成長公司.衰退公司的定律》(講談社)等書。

譯者簡介

蕭仁志
  京都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畢。曾任開發國際投資公司創投經理及國外基金經理人、野村總合研究所企管顧問等職,目前擔任資產管理公司財務顧問。

 

推薦序

「觀相識心」差異化思考的價值      「呂張投資團隊」總監

  綜觀世界的投資理論與模型架構,「量化」分析一向是形成理論與模型的依據。然而,量化分析是否真能代表股票投資的全部呢?如果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世界的投資大師應該是數學家或會計師。如此一來,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與彼得.林區(Peter Lynch)等大師的投資方法與邏輯,就不會成為有志於股票投資之人津津樂道且努力仿效的。多年來,在筆者大量閱讀成功投資大師著作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確具有卓越、可洞察數字邏輯的量化分析基礎。但是真正讓他們「贏出」投資路、獲得投資大眾肯定的,卻是他們差異化的「質化」分析能力。量化分析屬於科學理論範疇,必須在正統學術教育的薰陶下學習而來;質化分析則屬於藝術領域,必須經由大量閱讀、生活觀察、人生經歷的累積而成,也必須將熱情與專注融入其中。

  投資,若只有質化分析,投資人會陷入天馬行空的想像中;只有量化分析,又像沒有靈魂的軀體。我們團隊的首要投資理念,就是將量化分析與質化分析結合。我們的成員涵蓋了會計師事務所、通過證期局考試的證券分析師等具備財務查帳、分析背景的專才,以及國內外正統財經系所畢業的成員,架構出團隊的量化分析能量。但是這樣只有六十分。我們還必須勤奮不懈地用雙腳走訪上市櫃、興櫃公司,吸取經營者的智慧能量,深入了解國內外產業變化及政經趨勢資訊。再加上對生活周遭事物的細心觀察,才形成了我們差異化思考的泉源,之後再將其轉化為質化分析,這樣才完全構成我們投資邏輯的完整性。

  質化分析的最佳素材來自於企業拜訪,這是一種最直接、面對市場殺戮後的經驗總結。由日本著名基金經理人藤野英人撰寫的《找這樣的公司就對了》,正是一本經由大量的企業拜訪、觀察,並直接透過資本市場無情驗證後的經驗歸納。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了相當多的驚奇與喜悅。驚奇的是,日本與台灣這相隔甚遠的兩個國度,觀察企業的心得竟然有那麼多相似之處;喜悅的是,閱讀本書時一股「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油然而生。作者以系統化的方式整理出多年拜訪企業的觀察法則,並與投資成果相互連結,這與呂張投資團隊的看法大致雷同。他所採用的條列式歸納,卻是我們現階段沒有多餘時間進行整理的。本書所列法則相當值得有志於股票投資者參考,也適合企業經營者深思,例如法則十二「成功的經營者都是重視細節的人」、法則十五「小心手戴高級金鑽名錶的老闆」、法則二十五「企業興建總部大樓時,通常是公司業績最高點或股價最高點」等等。作者不但以實例說明,也使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提出結論,是一本相當適合培養質化分析能量的參考書籍。在此我也提供團隊走訪企業的觀察經驗,讓讀者參考:
第一,小心襯衫皺褶痕跡過多的經營者。如果經營者連最基本的自我管理都沒做好,怎麼管理整個企業?
第二,小心過於肥胖或有病容的經營者。台灣的企業精神是這些戮力打拚的經營者所創造的,他們個人通常就代表了公司。如果經營者的健康有疑慮,該企業的未來很可能受到影響。

  企業觀察是一條永無止盡的路,難度就在於這種「觀相識心」的能量很難在一朝一夕累積完成。《找這樣的公司就對了》雖然只有六十三項法則,卻是經過長時間觀察、許多金錢殺戮、嘔心瀝血才得以完成,也的確是一本回味無窮的好書。我期望所有本書讀者都可從中得到一套觀察準則,我也期許自己有朝一日可將拜訪企業的心得有系統地整理出來,與台灣的讀者及投資大眾分享。

作者序

從日常細節看出企業體質

  二○○三年八月,我終於成立了Rheos Capital Works基金管理公司。大學畢業後,我投入基金經理人工作十三年,首度由受薪階級晉升為管理階層,這可說是我人生的一大步。

  事實上,在我還是白領階級的基金經理人時代,每當我訪談公司經營者,自己都會感到一股莫名的罪惡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經營者往往不惜冒著風險來創業將自己的房子、土地拿去質押或是以個人信用為擔保,直到公開發行、公司上市。身為基金經理人,雖然我們擔負著善盡管理人職責、為投資人創造最大利潤的壓力;但是就個人層面來說,我卻無須擔負任何的風險,這點著實令我心虛。就算投資失敗造成虧損,我們也不必連夜潛逃。因此,我那時就常夢想日後有成為經營者的一天,可以承擔較大的風險,才足以與這些企業家站在同樣的舞台、說著同樣的語言。

  創業之後,說也奇怪,這種心虛感並未隨著自己變成經營者而有所削減。說實在的,老闆人人會當,但難的是如何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甚至不斷使其成長、茁壯。我的公司屬於員工人數不到十人的小型公司,未來能否成長為百人、千人的企業,我沒有太大的自信。從自己跨入經營者門檻後,我才深深體會企業經營之不易。對於那些年年保有成長動力的企業,我不由得打從心底佩服與尊敬。也因為經過這樣的洗禮,我才能以更謙虛的態度來看待我們投資的公司。

  在我擔任基金經理人的那段時光,我曾藉公事之便,拜訪過三千家以上的企業。在事先調查與親臨拜訪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些不變的「通用法則」。

  稱之為「法則」,有些是基金經理人口耳相傳的「不成文原則」,有些則是我個人的小小「發現」。嚴格地說,這些「法則」並沒有任何科學或學術根據,反而有點像是半開玩笑的「墨非定律」A。企業就像人一樣,會成長,會衰退,甚至也會死亡。有存活僅半年的公司,也有維持百年的長青企業,甚至有些百年以上的老公司也還不斷地成長。

  公司既是由人與資產所組成,要在短時間內釐清其間的複雜並不容易。一般投資者要調查這些公司、甚至下投資與否的判斷,更是難上加難。

  我認為,診斷企業就和內科看診一樣。醫師會先向患者問診,接著以聽診器檢查心跳是否正常、查看膚色及臉色是否正常,最後才下病情診斷。這一連串的看診程序與診斷企業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一般的診斷程序無法判斷病情時,醫師必須輔以X光、血液、尿液檢查等醫事檢驗項目,綜合相關資訊來客觀判斷人體健康狀況。

  相同地,基金經理人也會就損益表、資產負債表所顯示之數字(相當於X光、驗血、尿液檢查等),提出具體問題,質詢公司經營高層或發言人(相當於問診)。同時,基金經理人也會仔細觀察公司氣氛、老闆人格特質,主觀地判斷該公司的體質好壞(相當於醫師以聽診器檢查、觀察臉色有無異常)。

  當然,長年累積的經驗也不可或缺。正如家庭醫師非常熟悉患者過去病史,看著病歷表就可做出適當的診斷;若要對一個企業做出診斷,也必須再三參訪,才能漸漸地了解該公司的體質良窳。儘管如此,還是不乏多年後才發現公司有所隱瞞的狀況。本書所列之法則,其實是我拜訪企業後所整理出來的部分心得。我必須事先聲明:基本上,人們很難光從其中一或兩項法則,就可判斷公司是「成長型」或「衰退型」。

  有些優良企業雖然換上拖鞋工作B,依然保有競爭力。即使公司蓋了本部大樓C,業績依舊蒸蒸日上,實在不能一概而論。

  然而,凡是「衰退型」企業一定有跡可循;「成長型」企業也一定具有獨特的企業特質與氛圍。這是不爭的事實。

  即使數位資訊時代來臨,電子郵件及網路系統不斷地升級與普及,最終的決策者始終是人。無論再怎麼客觀,欲將人的主觀意識完全排除,仍舊不可能。根據我長期觀察所得出的結論是:相較於客觀的機械式判斷,反而有不少情形是由主觀的獨特想法帶領企業呈現跳躍式成長。這點相當令人玩味,或許應該解釋成:企業是由人所經營,呈現動態變化也因此理所當然。所以說,細部解析一家公司確實不容易。

  就算不懂企業管理及財務分析等高深學問,人們還是可以從日常細節看出一家公司的體質。讀者在觀察自己公司或生意往來對象時,可套用本書所列之法則,並放大檢視,或許會有出人意表的發現。

  我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養成自己思考的習慣。如此一來,半玩票、半認真的你,也可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法則。

  本書所列之法則,有些或許能引起讀者共鳴,有些則可能導致讀者反感或不快。身為作者,只要本書能激發各位思考,那麼我的目的就已經達成。

  本書是以二○○○年四月出版的《成長公司、衰退公司的定律》為本,修訂後重新出版。四年之後,我發現那些企業的現況變得好壞參半。有些企業一帆風順,邁向上市掛牌之路;有些企業尚在苦戰掙扎。因此,我特意留下二○○二年所做的評論,再附上最新的看法,讓讀者比較我在不同時空下所做的判斷,了解投資的魅力與難處所在。

注釋
A「墨非定律」意指若事情可能出錯、朝更壞的結果發展,那就一定如此。
B請參照第三章法則二十六。
C請參照第三章法則二十五。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
    $45
  2. 二手書
    45
    $98
  3. 二手書
    5
    $110
  4. 二手書
    5
    $110
  5. 二手書
    75
    $164
  6. 二手書
    75
    $164
  7. 新書
    79
    $174
  8. 新書
    85
    $187
  9. 新書
    88
    $194
  10. 新書
    9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