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築美學存在於兩種形式,有形與無形,有形之建築美學講求對稱、幾何、重整、建構等等元素,力求線條、利落、空間之美。無形的建築是人類文化與歷史的重要關鍵,往往這些消失的建築,對歷史長河有承先啟後之意,並為古文明與現代生活之接軌的歷史痕跡。《消失的建築》一書依循著歷史、藍圖、文物、書畫的資料,重回廢墟殘骸現場,重現演繹建築藝術之美,建構精湛經典美學,發掘人類文明興衰。
希臘建築和藝術的完美主義—不但是古代歐洲建築模仿的標地,更是孕育古典悲劇的厄庇到魯斯劇場發源,成為歐洲古典文明的搖籃之一。
羅馬公共渠道系統—規模龐大的公路和水渠系統是羅馬實用主義的表現,亦是實用工程的最高成就。哈德良別墅、卡拉卡拉大浴池不僅是羅馬建築的典型代表,更反映出古羅馬人豐富的精神生活。
耶路撒冷戰火摧殘和平之城—世界上沒有一座成市像五千年歷史「和平之城」的耶路撒冷一樣,經歷如此重多的劫難與痛苦。亦沒同時擁有猶太聖殿、回教清真寺、基督大教堂等眾多信仰,卻又飽受摧殘的著名建築。
中國長城—在長城和北京明城牆的牆跟下,可尋出綿延幾千年的民族精神。如詩如畫的圓明園曾寄託清王朝帝王的江南夢,英法、八國聯軍的兩把大火,使皇家瑰寶變成中國的夢魘。
現代建築遭受破壞—一九三六年,英國水晶宮在經歷兩次融祝之災後,整個建築完全被毀;一九四一年,聖彼得堡遭受德軍長達三年的鐵蹄踐踏;二00一年三月,塔利班(Taliban)政權悍然炸毀巴米安省兩座世界最大的立佛像;二00一年九月十一日,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樓在恐怖攻擊中,應聲瓦解。